古人这样捕捉灵感

来源 :小读者·阅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的这句诗真实地道出了创作灵感的特点及重要性。
  对文人墨客来说,创作灵感的确如雨后的第一缕阳光,初春的第一声惊雷,弥足珍贵。因此,古代的文人墨客无不绞尽脑汁地捕捉灵感。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诗成癖,有“诗魔”之称,一生创作诗歌近3000首。白居易平时捕捉灵感有一个妙法:随时随地把灵感装进陶罐里。
  白居易的书房中有很多陶罐,陶罐上面都分门别类地贴有标签。创作灵感光顾时,他便立即写下来,然后根据内容,分类投进书房中的陶罐中,待空闲的时候从陶罐中拿出草稿,并细细斟酌,加以修改而成诗。白居易对这些陶罐很看重,从不允许家人碰一下。他外出时,还专门带上一个精美的陶罐,将沿途捕捉到的灵感随时“投入”其中。这些陶罐,实际上成了白居易的“文件夹”。正是靠着这些陶罐,白居易把日常生活中鳞片一样的灵感串成了一袭精美华贵的“金缕玉衣”——《白氏长庆集》,成为后世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的著作。
  “正为先生行役苦,故留皴玉荐奚囊。”元朝柳贯的这两句诗,是对中唐浪漫主义诗人代表“诗鬼”李贺时时刻刻捕捉灵感的真实写照。李贺爱诗“入魔”,且才华横溢。他经常骑驴出游,身背一个破锦囊,每每触景生情而得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完篇。其母郑夫人见状,感叹:“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成语“呕心沥血”便来源于此。正是靠着这种方式,李贺笔下流淌出许多经典、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银浦流云学水声”“玉轮轧露湿团光”等匪夷所思的奇语。
  同白居易、李贺比起来,元末文人陶宗仪捕捉灵感的方式就显得朴素些。他既无陶罐,也无布袋,用的是一片片寻常可见的树叶。
  元末,陶宗仪避乱隐居松江农村躬耕陇亩时,随身带着笔、砚。在田间地头休息时,他把劳动过程中突然而至的灵感一一记下来。因身边无纸,他便随手从树上扯下一片叶子来,匆匆将感悟记在上面,稍稍晾一晾,放入一个破罐子中,便埋在树下。如此日积月累,陶宗仪的“灵感”竟然埋了整整一坑。积攒到坑满时,他便将“灵感”挖出来,一一整理,这便是流传后世的《南村辍耕录》的雏形。“遇事肯綮,摘叶书之,贮一破盎,去则埋于树根,人莫测焉。如是者十载,遂累盎至十数。萃而录之,得凡若干条,合三十卷。”《南村辍耕录》记载了元代社会的典章、文物及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社会风俗、小说诗词等,“凡六合之内,朝野之间,天理人事,有关于风化者,皆采而錄之”,共20余万字。
  其实,不管古人捕捉灵感的方式、途径有多少种,都体现了两种创作精神:留心与勤奋。
  (郭旺启摘自《高中生》)


其他文献
古代的元旦和今天的元旦,是不是一个意思?“元旦”,就是每年阳历的一月一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传统的新年。但在中国古代,“元旦”一词的意思,与今天有着很大的区别。  颛顼开始农历纪年,以正月为元,初一为旦。但此后的夏、商、周、秦、汉的元旦日期也并不一致。据《史记》记载,“元旦”在夏代是正月初一,在商代是十二月初一,在周代是十一月初一,在秦代是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候恢复夏历,仍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这
期刊
“请让我独处”年轮蛋糕的味道和它的外形一样让人愉悦,小如意吃了一整块蛋糕后,甚至还有些意犹未尽。不过她没有太多时间回味蛋糕的滋味,因为很快,周围的一切便开始迅速“变大”,这种视觉落差让她一时感觉晕乎乎的。  当然,不是其他东西变大了,而是她在缩小!  不到一分钟,小如意便成了微型人。她站在掌柜手心里,发现掌柜的手简直大得像一片篮球场!  掌柜把小如意送到桌上,在她面前的八音盒,如同一座高耸的大楼。
期刊
“UCDA……熊……去……氧……胆……酸。”医生把一个小玻璃瓶举到灯光下,晃动着里面深绿色的液体。这种液体十分浓稠,粘在玻璃瓶的四壁上。“这就是我们从熊身上挤的奶。液体黄金。”他咧嘴一笑,露出了那颗金牙,“来看看熊胆汁。”  我把扫帚靠在墙上,擦掉额头的汗珠。我今天早早就起了床,等着天一放亮,阿桑打开红色的大门。在医生到来前,我已经清除了笼子下面的污物,还打扫了院子。  我扫了一眼他手中的小瓶,说
期刊
我们向十一点钟方向看去,阴森森的恐怖感袭来——一片巨大的阴影如魔如怪,像是阳光下的一片乌云在海中移动。黑夜当然没有太阳,阴影更不是乌云。  它潜在距海面一两米处,忽而如丘,忽而如席,看不清头尾,没鼻子没眼,这里那里还闪着荧荧的绿光,没波没浪,悄无声息,只是缓缓向前……然而,不仅海蛇乱了套,飞快地退出舞台,飞鱼也惊恐万状……  南海的水明净,依稀看到无数的小鱼正在打圈、结阵——千万年的生存策略,弱小
期刊
女巫温妮和黑猫威尔伯正在飞越一座高山。温妮低头一看,发现了一座城堡。  “威尔伯,那儿有座漂亮的城堡。”温妮说,“我们下去瞧瞧吧。”  温妮和威尔伯降落在高高的瞭望塔顶。  “看!”温妮感叹道,“今天这儿有特殊的比赛。我们也去凑凑热闹吧!不过,我们得先穿得像模像样。”温妮挥动她的魔法棒,大喊一声:“阿布拉卡达布拉!”  温妮一下子穿上了侍女的衣服,而威尔伯变成了一个穿着闪亮盔甲的小骑士。  第一场
期刊
画家顾闳中  顾闳中出生于江南,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院的侍诏。史书记载,顾闳中擅于画人物、仕女,还给南唐后主李煜画过肖像。他的用笔圆融而有力,线条流畅,画面颜色浓丽鲜艳,尤其是对人物神态、情绪的描绘十分精准,惟妙惟肖。谁是韩熙载  韩熙载出生在动乱频发的唐朝末年。韩熙载的家庭世代为官,后唐同光四年(926年),韩熙载考中了进士,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就在这一年,他的父亲韩光嗣因为上司的抗命行为,受到牵
期刊
一直以来,我都不理解勇敢是什么。我总觉得勇敢是一种逞强。但后来,我懂得了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在害怕时仍能鼓足勇气,去战胜难题。  那是在二年级的暑假,爸爸妈妈给我报了一个游泳班,让我去练练胆。  一到泳池边,我就感到十分害怕,这里的水又深又凉,万一着凉了可怎么办?万一呛到肚子里怎么办?我越想越担心,手心里直冒汗。站在一旁的妈妈着急了,大声说:“加油,你是最棒的,一定可以成功的。”我听了,便鼓足勇气
期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学生都写过,并且还将多次写“家乡作文”。  虽说很多人就生活在家乡,每天都與家乡朝夕相处,但在写家乡的时候,大家却好像忽然失忆了:家乡不再熟悉,而是变成了一个“陌生人”;我们对家乡一无所知,因此无从下笔。这种奇怪的现象使“家乡作文”患上了严重的“疾病”,我们的“作文医生”在诊病之后,开出了“诊断书”——  症状一:四季症  病情摘要:从四季入手写家乡,写的其实是四季,比如
期刊
今天,我又拿出好久不玩的套娃,玩了起来。这是爸爸妈妈在我3岁那年去武夷山旅游时捎回来的纪念品。  套娃共有5个,是用木头制成的,主色调是红色。每个套娃都近似纺锤形,就像两个铃铛拼合在一块儿。最大的套娃高约12厘米,最小的呢,只是高约两厘米的“小不点儿”。如果把它們从高到低排成一队,俨然是模样俊美,长相又极为相似的姐妹花呢。  细细看来,你会发现最大的那个套娃描画得也是最为精美的。这个套娃上描画着一
期刊
我是一棵冬天的树。  当寒风卷起飞雪时,  我就已明白,  寒冷的考验已然来临。  棕黑的皮肤早已开裂,  细细的雪花积在上面,  浸润着一丝彻骨的寒意。  狰狞的枝干不屈地伸向灰蒙的天,  仿佛在抵抗着这季节带来的严寒。  我在严寒里煎熬思绪,  却挣开了寒冬的枷锁,  我在思念谁?  我也不知道。  我在思念那只黄色的小鸟,  它曾在我头顶婉转唱歌。  不知它是否找到了一个温暖的巢?  我在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