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区治理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关键。本文着重总结巴南区推进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提出社区治理要向共治模式发展、构建新型社区组织体系、建立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治理方式、推动基层政府职能转变、依法治理等启示。
关键词:社区治理;巴南;探索;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任务,社区作为社会基层单元,社区治理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形成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关键。重庆市巴南区位于重庆主城南部,下辖91个社区居委会。近年来,巴南区对社区治理在体制和管理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巴南区推进社区治理的实践举措
(一)清理社区事务建立准入制度,提高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效能。
巴南区创新社区治理体制,为社区“定责、还权、赋能”,促进转变职能,加强公共服务。一是全面清理工作事项。根据社区“两委”职能职责,对延伸到社区的工作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取消了原加予社区的职责事项60多项。将社区基层组织承担事务明确为五类,纳入《社区“两委”承担公共事务目录》,增强了社区工作自主性。二是建立公共服务事务准入制度。规定除《目录》中明确由社区“两委”应承担的事务外,其他事项不得下放或转嫁给社区“两委”,要求新增工作项目必须按程序统一由领导小组审定后方能实施,有效地去除社区行政化,使社区回归自治本位。三是从细微处着手减少社区负担。巴南区从精简社区考核评比、精简机构和挂牌、精简报表台帐、规范印章管理使用、严格控制会议等细微处着手制定系列规定,切实减轻社区行政负担。
(二)健全社区治理主体构架,提高社区居民参与融入度。
“治理”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巴南区努力促使社区由原来单一的政府权力主体日益向政府、社会和居民广泛参与等多主体的治理体制转变。一是实现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面直选。健全社区各类下属委员会和居民小组,选齐配强居务监督委员会、居民小组长、居民代表,切实增强社区自治活力。完善社区居民公约、社区自治章程、社区居民(代表)会、听证会、议事协商等民主决策管理制度。二是统筹社区党建和社区治理发展,有效实现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率先在全国创设趣缘、业缘、地缘社区“三缘”党组织并实现全覆盖。全面实行社区“大党委”制度,将1517个单位纳入社区大党委成员,推行大党委共建项目制度和驻区单位、社区党组织双向承诺制度,促进互利双赢。以党代表“四联系四服务”制度为抓手,将社区纳入处级党员代表联系服务范围,实现党代表联系社区和困难党员群众全覆盖。三是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积极培育发展社区公益性服务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全区共由社区备案登记慈善救助、治安巡防、科普教育、文体活动等社区公益性服务组织461个,各类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共驻共建等途径,采取有偿、低偿、无偿相结合的方式,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
(三)强化服务功能,不断健全社区服务管理体系。
“治理”的内容要以服务型为主,巴南区注重满足居民群众需求,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完善功能规划布局,夯实社区基础服务设施。提档升级社区办公阵地,夯实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完善社区卫生、文化、体育服务配套设施,为社区服务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强化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社区综合服务实力。以“社区服务专业化”为导向,配强配齐社区干部。建立完善社区工作者从业准入机制和激励机制,目前已有354人取得全国和重庆市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采取“基本补贴+任职年限补贴+工作量补贴+工作绩效考核奖励”方式,落实五险,提高社区干部待遇。三是积极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健全区、镇街、社区三级联动政务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服务群众工作软件系统,分级办理群众反映事项,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办事效率;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委托给社区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按照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四)構建社区管理网络体系,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充分运用“党建红云”,建立区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将各类业务数据统一纳入该平台,由指挥中心研判后转交相关单位限时办理反馈,实现社区“两委”信息统一采集、平台资源共享。二是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广泛吸纳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驻社区单位人员加入志愿者队伍,组建各类社区志愿者队伍582支,志愿者28965人,创建“红岩志愿者”、“ 巾帼志愿者”等多个著名志愿者服务品牌。三是围绕重点群体提供重点服务。开展“一键通”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采取“社区干部+志愿者”和“居家+日托+全托”三结合的模式,全方位服务社区老人这一重点服务人群。
二、巴南区推进社区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巴南区推进社区治理中有成功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社区自治不够强、社区服务功能不充分、社区组织与居民参与度不足等等。综合经验和问题,得出社区治理的主要推进方向:
(一)社区治理的模式各地有所不同,但向着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共治模式发展是未来的方向。
(二)社区治理必须构建新型社区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社会组织和业主组织等,要创新体制机制,去社区行政化,切实提升社区的自治能力。
(三)社区治理必须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要多渠道投入完善社区硬件设施,强化服务理念培养新型社区工作人员,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四)社区治理必须创新治理方式,要实现集中管理方式向民主自治方式转变、封闭式方式向开放精细方式转变、单一行政管理向多样化方式转变、传统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式转变。
(五)社区治理应该积极推动基层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社区治理层级,实现人力、财力、物力向社区下沉,使基层组织能够真正对居民治理到位。
(六)社区治理必须是依法治理,要加强社区法制化建设,健全社区法制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社区成员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鲁翠花.城市化进程中的转型社区治理 [J].江苏城市规划, 2012(11).
[2]俞荟.中小城市社区治理现状研究[J]. 宿州学院学报, 2014(2).
关键词:社区治理;巴南;探索;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任务,社区作为社会基层单元,社区治理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形成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关键。重庆市巴南区位于重庆主城南部,下辖91个社区居委会。近年来,巴南区对社区治理在体制和管理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巴南区推进社区治理的实践举措
(一)清理社区事务建立准入制度,提高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效能。
巴南区创新社区治理体制,为社区“定责、还权、赋能”,促进转变职能,加强公共服务。一是全面清理工作事项。根据社区“两委”职能职责,对延伸到社区的工作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取消了原加予社区的职责事项60多项。将社区基层组织承担事务明确为五类,纳入《社区“两委”承担公共事务目录》,增强了社区工作自主性。二是建立公共服务事务准入制度。规定除《目录》中明确由社区“两委”应承担的事务外,其他事项不得下放或转嫁给社区“两委”,要求新增工作项目必须按程序统一由领导小组审定后方能实施,有效地去除社区行政化,使社区回归自治本位。三是从细微处着手减少社区负担。巴南区从精简社区考核评比、精简机构和挂牌、精简报表台帐、规范印章管理使用、严格控制会议等细微处着手制定系列规定,切实减轻社区行政负担。
(二)健全社区治理主体构架,提高社区居民参与融入度。
“治理”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巴南区努力促使社区由原来单一的政府权力主体日益向政府、社会和居民广泛参与等多主体的治理体制转变。一是实现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面直选。健全社区各类下属委员会和居民小组,选齐配强居务监督委员会、居民小组长、居民代表,切实增强社区自治活力。完善社区居民公约、社区自治章程、社区居民(代表)会、听证会、议事协商等民主决策管理制度。二是统筹社区党建和社区治理发展,有效实现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率先在全国创设趣缘、业缘、地缘社区“三缘”党组织并实现全覆盖。全面实行社区“大党委”制度,将1517个单位纳入社区大党委成员,推行大党委共建项目制度和驻区单位、社区党组织双向承诺制度,促进互利双赢。以党代表“四联系四服务”制度为抓手,将社区纳入处级党员代表联系服务范围,实现党代表联系社区和困难党员群众全覆盖。三是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积极培育发展社区公益性服务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全区共由社区备案登记慈善救助、治安巡防、科普教育、文体活动等社区公益性服务组织461个,各类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共驻共建等途径,采取有偿、低偿、无偿相结合的方式,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
(三)强化服务功能,不断健全社区服务管理体系。
“治理”的内容要以服务型为主,巴南区注重满足居民群众需求,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完善功能规划布局,夯实社区基础服务设施。提档升级社区办公阵地,夯实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完善社区卫生、文化、体育服务配套设施,为社区服务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强化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社区综合服务实力。以“社区服务专业化”为导向,配强配齐社区干部。建立完善社区工作者从业准入机制和激励机制,目前已有354人取得全国和重庆市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采取“基本补贴+任职年限补贴+工作量补贴+工作绩效考核奖励”方式,落实五险,提高社区干部待遇。三是积极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健全区、镇街、社区三级联动政务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服务群众工作软件系统,分级办理群众反映事项,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办事效率;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委托给社区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按照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四)構建社区管理网络体系,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充分运用“党建红云”,建立区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将各类业务数据统一纳入该平台,由指挥中心研判后转交相关单位限时办理反馈,实现社区“两委”信息统一采集、平台资源共享。二是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广泛吸纳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驻社区单位人员加入志愿者队伍,组建各类社区志愿者队伍582支,志愿者28965人,创建“红岩志愿者”、“ 巾帼志愿者”等多个著名志愿者服务品牌。三是围绕重点群体提供重点服务。开展“一键通”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采取“社区干部+志愿者”和“居家+日托+全托”三结合的模式,全方位服务社区老人这一重点服务人群。
二、巴南区推进社区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巴南区推进社区治理中有成功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社区自治不够强、社区服务功能不充分、社区组织与居民参与度不足等等。综合经验和问题,得出社区治理的主要推进方向:
(一)社区治理的模式各地有所不同,但向着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共治模式发展是未来的方向。
(二)社区治理必须构建新型社区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社会组织和业主组织等,要创新体制机制,去社区行政化,切实提升社区的自治能力。
(三)社区治理必须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要多渠道投入完善社区硬件设施,强化服务理念培养新型社区工作人员,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四)社区治理必须创新治理方式,要实现集中管理方式向民主自治方式转变、封闭式方式向开放精细方式转变、单一行政管理向多样化方式转变、传统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式转变。
(五)社区治理应该积极推动基层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社区治理层级,实现人力、财力、物力向社区下沉,使基层组织能够真正对居民治理到位。
(六)社区治理必须是依法治理,要加强社区法制化建设,健全社区法制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社区成员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鲁翠花.城市化进程中的转型社区治理 [J].江苏城市规划, 2012(11).
[2]俞荟.中小城市社区治理现状研究[J]. 宿州学院学报,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