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了解有声阅读的重要性。在这一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教师们提高了对朗读的重视程度并想方设法加强朗读训练,创新教学,更新理念,以期能为朗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二年级课程为例,探究朗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学途径;二年级课程
朗读本身就是语文综合训练的有效手段,能锻炼学生的眼,让其专注于文字上;能锻炼学生的口,让其读得流利,有情感,高低顿挫;能锻炼学生的耳,从听中获悉错误,从听中取得示范;能锻炼学生的心,口中朗读的文字进入耳中,再到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印象。由此可知,做好朗读工作的重要性。基于此,笔者发挥自身素养,学习借鉴优秀案例,结合实际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如下所示:
一、重视范读,树立标尺
范读就是教师的朗读或者音频资料的范读,总而言之就是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纠正学生的读音,且范读能让同学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他们能跟随教师的读或者音频资料的读产生情感共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此外,范读还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模范的对象,习得节奏、语速与停顿的技巧,提升朗读能力。
如,在学习《妈妈睡了》这一篇文章时,笔者就为学生进行了文本的朗读,读音准确,停顿得到,声音洪亮,情感饱满,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成为了同学们效仿的对象。等到范读活动后,笔者发现同学们的书本上做满了记号,写满了心得。见此情景,笔者利用预留的十分钟时间为同学们提供了朗读的机会,让其展示自己的实力,检验自己的能力,获得成长。再如,学到《朱德的扁担》这篇文章时,同学们认真地倾听了音频资料,学习了正确的读音、掌握了停顿的技巧,感受了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抓住了文章的主旨。等到学生自己朗读的时候,对文本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或自己示范或者借助音频资料范读都给同学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模仿的对象,稳步提升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值得学习与肯定。
二、突出重点,强化练习
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将整堂课进行朗读既会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还会让课堂活动单一,无趣,产生反效果,因此需要教师们抓重点,抓关键,用主旨句或者具有代表性的语句或段落进行朗读训练,这样做不仅能突出文章重难点,感受文章精彩处,还能积累好词好句,强化学生朗读能力。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要学会抓重点,用好重点,突出重点,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到重点的练习上,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如,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内容时,同学们要重点朗读的就是文章的末尾“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么开心!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这三个段落来突出周总理与民同乐的情景,表达人民对总理的热爱之情。朗读时要情感饱满、顿挫得当。学到《寒号鸟》这一课内容时,寒号鸟冷风中的哀嚎与晴天里的享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需要同学们理清作者对寒号鸟这种动物的情感,在朗读中要加以区分。此外,如果文章中有排比句、比喻句、对比句等句式也需要同学们重点朗读,当然,如果同学们喜欢某句话,或者对某句话有特殊的情感体验也可以多次朗读,以期能提高记忆,做好积累工作。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依据现实情况,挑重点,显美句,让学生有限的精力发挥到最大的效用,有意识、有目的地朗读,教授学生朗读技巧,培养学生语感,做好朗读工作。
三、适当背诵,稳步提升
朗读的进一步就是背诵,但不是强制学生背诵,而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地完成背诵任务,强化学生记忆与情感,让朗读深入心中,从而实现文字的积累与运用,情感的获得与思维的锻炼,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当然,并不是每一篇文章的背诵任务都需要借助朗读这一形式完成,还需要教师加以甄别,学会筛选。
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歌时,笔者并没有布置课后背诵任务,而是借助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大声朗读,多次朗读,十分钟后学生可能只记住了一句诗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天、第三天同学们就能完成背诵任务,积累下这首诗歌。当然,在朗读诗歌的时候需要学生用心,能调动眼口耳心,能投入时间与精力且声情并茂,情绪饱满,这样的朗读才有效果,才有可能实现背诵的目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认为朗读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背诵,更需要学生投入情感与精力,端正学习态度,用好朗读技巧,实现自身成长。
综上,在小学语文阅读活动中,朗读是其中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能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更好地认识字、词、句,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实现“读”中学,“读”中悟的教学效果。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范读、重点读、诵读等建议,以期能发挥朗读的效用,促进阅读教学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访.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吉林教育,2013(13).
[2]陈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32).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学途径;二年级课程
朗读本身就是语文综合训练的有效手段,能锻炼学生的眼,让其专注于文字上;能锻炼学生的口,让其读得流利,有情感,高低顿挫;能锻炼学生的耳,从听中获悉错误,从听中取得示范;能锻炼学生的心,口中朗读的文字进入耳中,再到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印象。由此可知,做好朗读工作的重要性。基于此,笔者发挥自身素养,学习借鉴优秀案例,结合实际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如下所示:
一、重视范读,树立标尺
范读就是教师的朗读或者音频资料的范读,总而言之就是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纠正学生的读音,且范读能让同学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他们能跟随教师的读或者音频资料的读产生情感共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此外,范读还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模范的对象,习得节奏、语速与停顿的技巧,提升朗读能力。
如,在学习《妈妈睡了》这一篇文章时,笔者就为学生进行了文本的朗读,读音准确,停顿得到,声音洪亮,情感饱满,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成为了同学们效仿的对象。等到范读活动后,笔者发现同学们的书本上做满了记号,写满了心得。见此情景,笔者利用预留的十分钟时间为同学们提供了朗读的机会,让其展示自己的实力,检验自己的能力,获得成长。再如,学到《朱德的扁担》这篇文章时,同学们认真地倾听了音频资料,学习了正确的读音、掌握了停顿的技巧,感受了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抓住了文章的主旨。等到学生自己朗读的时候,对文本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或自己示范或者借助音频资料范读都给同学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模仿的对象,稳步提升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值得学习与肯定。
二、突出重点,强化练习
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将整堂课进行朗读既会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还会让课堂活动单一,无趣,产生反效果,因此需要教师们抓重点,抓关键,用主旨句或者具有代表性的语句或段落进行朗读训练,这样做不仅能突出文章重难点,感受文章精彩处,还能积累好词好句,强化学生朗读能力。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要学会抓重点,用好重点,突出重点,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到重点的练习上,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如,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内容时,同学们要重点朗读的就是文章的末尾“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么开心!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这三个段落来突出周总理与民同乐的情景,表达人民对总理的热爱之情。朗读时要情感饱满、顿挫得当。学到《寒号鸟》这一课内容时,寒号鸟冷风中的哀嚎与晴天里的享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需要同学们理清作者对寒号鸟这种动物的情感,在朗读中要加以区分。此外,如果文章中有排比句、比喻句、对比句等句式也需要同学们重点朗读,当然,如果同学们喜欢某句话,或者对某句话有特殊的情感体验也可以多次朗读,以期能提高记忆,做好积累工作。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依据现实情况,挑重点,显美句,让学生有限的精力发挥到最大的效用,有意识、有目的地朗读,教授学生朗读技巧,培养学生语感,做好朗读工作。
三、适当背诵,稳步提升
朗读的进一步就是背诵,但不是强制学生背诵,而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地完成背诵任务,强化学生记忆与情感,让朗读深入心中,从而实现文字的积累与运用,情感的获得与思维的锻炼,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当然,并不是每一篇文章的背诵任务都需要借助朗读这一形式完成,还需要教师加以甄别,学会筛选。
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歌时,笔者并没有布置课后背诵任务,而是借助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大声朗读,多次朗读,十分钟后学生可能只记住了一句诗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天、第三天同学们就能完成背诵任务,积累下这首诗歌。当然,在朗读诗歌的时候需要学生用心,能调动眼口耳心,能投入时间与精力且声情并茂,情绪饱满,这样的朗读才有效果,才有可能实现背诵的目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认为朗读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背诵,更需要学生投入情感与精力,端正学习态度,用好朗读技巧,实现自身成长。
综上,在小学语文阅读活动中,朗读是其中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能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更好地认识字、词、句,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实现“读”中学,“读”中悟的教学效果。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范读、重点读、诵读等建议,以期能发挥朗读的效用,促进阅读教学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访.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吉林教育,2013(13).
[2]陈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