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s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八年级数学教学实践,我觉得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要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1.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2.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大家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经常这样训练,就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个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能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样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3.采用多种多样的兴趣激励法进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特点,发挥优势,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对此,我采取了这样几种做法。
  3.1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对于数学的推理计算,学生更容易对直观有趣的图案和实物产生兴趣。在讲解第一章“生活中的图形”时,我将大量有趣的图画、实物带入教室,让学生感悟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几何图形,数学就存在于生活之中,学习数学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很大的帮助,从而调动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讲解第四章“图案设计”一节时,我在上课时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生动的几何图案,如仙人掌、帆船、房屋、桥梁,等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理解了对称的意义及用途,体会到数学王国的瑰丽。
  3.2设计精彩的问题吸引学生。
  “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解“日历中的方程”一节时,让学生随便圈出某月日历上一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将这三个数的和告诉我,我就能猜出这三个数是多少。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迫切地想知道我是如何猜出这三个数的,学习热情高涨。这时,我告诉学生,我们只需要列一个简单的方程即可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然对列方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情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4.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4.1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4.2让学生多思考。
  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4.3让学生多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相互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5.在情感体验处进行教学反思。
  因为整个的解题过程并非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怒、哀、乐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其间,他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又收获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他可能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过合作协同解决,既体现了个人努力的价值,又无不折射出集体智慧的光芒。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解后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学习;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意志品格。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其他文献
【摘要】在聲乐专业之中,通过将歌剧教学融入进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表演水平,并实现锻炼心理素养和演唱水平的效果。因此,教师理应对此有所重视,针对早期教学活动存在的缺陷,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完成调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进而提升自身综合水平。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开展歌剧教学的主要意义,探讨了歌剧教学开展存在的问题,并对开展歌剧教学的具体方法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高校声乐表演;
【摘要】当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仍然以西方音乐为基础。对于传统文化的音乐教育来说,不少学校都有所忽视,这样一来,对学生音乐理论方面的培养就出现了缺失。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通常在民间发展,在高校的音乐教育发展中存在脱节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学家们纷纷呼吁各大高校对传统音乐文化加强重视。本文重点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当前高校的音乐教育中传承下去。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音乐教育;影
摘要: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数学建模教学急需加强对信息素养的培养,本文对如何进行数学建模竞赛教育的信息素养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 数学建模教学 信息素养 培养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与每门学科都紧密相连。数学模型更是无处不在,数学建模从应用方面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和广泛性,自1990年上海市首次举办大学生(数学类)数学模型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
世上万物的发生、发展和进步,皆遵循着一条客观规律,这就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历史过程。照相机的发展也不例外,从最早的木箱式银版、湿版照相机到携带方便、小型化、大众化的普及型相机,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和时间。  到1888年,美国的伊斯曼柯达公司发明了胶片干版和胶卷以后,照相机的大众化和摄影的普及才真正成为可能。世界上许多相机公司和相机厂,也把研制物美价廉、大众化的简易相机作
期刊
摘要: 美是无处不在的,数学美更是魅力无穷。数学教师要抓住学生爱美的天性,向学生揭示数学之美,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美育 渗透  数学美即是蕴藏于它所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命题模型、结构系统、推理论证、思维方法等之中的简单、严谨、和谐、奇异等形式,它是数学创造的自由形式,它揭示了规律性,是一种科学的真实美。  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生爱美的天性,不失时机地向学
本文介绍“吃一堑长一智”法在教学中的作用:有益于排除干扰,深化概念;有益于正确理解解题过程中的等价变形;有益于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有益于培养学生严格审题的良
摘要: 在化学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一要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二要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要加强实验教学,灵活变通各种实验。  关键词: 化学实验 改革教法 培养探究能力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化学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研究能力,其中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
综合性学习考查试题是各地中考的热点题型,覆盖面广,涉及知识多,难度较大,因此了解综合性学习考查的内容和形式,掌握解题方法技巧,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Comprehensive l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