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对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分析当前京津冀高职院校推进协同发展的困惑与问题,以天津职业大学的实践为例,从机制体制创新、区域产教融合发展、专业协作发展、服务能力提升等四个方面提出服务区域协同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发展;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区域建设的内生动力。京津冀区域高职院校,因其所处区位特征,随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地高职院校如何进一步提高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力是当前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面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一方面,国家密集出台了职业教育改革相关文件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等,促进三地高职教育通过协同发展,提高育人质量和服务区域能力;另一方面,三地高职院校自身创新办学模式,加强内涵建设,积极探索区域内合作发展模式,不断共享优质资源,在搭建交流平台、师资交流研修、专业和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1 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政策要求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来,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以项目合作为突破口,协同发展项目建设呈现良好态势。2017年2月,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上发布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十三五”专项工作计划》,明确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和“职业教育统筹协作平台建设项目”的两项职业教育领域协同发展重点项目。随后,京津冀地方性教育发展规划等文件相继出台,也为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2018年4月,北京市教委等5部门出台《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按照产业链与津冀职业教育开展跨区域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共享、教学科研成果共享、技术技能大赛等交流合作”“建设若干京津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等;2018年9月天津市委办公厅、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的八项举措》中将“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东西部协作”作为八项举措之一;2018年12月京津冀三地教委(教育厅)联合印发《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提出了两项任务。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对京津冀高职院校提出了新要求,一是三地高职院校要积极搭建平台,推动资源共享、产教融合、师生交流、就业创业等;二是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三是要推进三地高职院校协同治理,整合三地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互补,提高内生动力。
2 京津冀高职院校推进协同发展的困惑与问题分析
2.1 政策瓶颈依然存在,区域协同机制有待创新
虽然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诸多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政策文件,但与区域发展功能定位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没有进一步明确,现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缺少协同性规划和布局;政策文件多为宏观指导与规划层面,在京津冀三地跨省市招生、中高职衔接、学分互认、学费减免等方面中观层面政策不明确,执行困难;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投入差距悬殊,致使三地职业教育用于教育支出受到限制,对比全國高职高专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平均水平,北京、天津远在全国水平之上,河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职业教育协同投入机制有待完善。
2.2 协同缺乏统筹,呈现零散化、碎片化
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仅局限于个别层面、个别内容、个别主体之间的合作,以“京冀”“津冀”“京津”两两合作居多,三地主体合作较少;协同的内容主要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管理干部和师资交流与培训、社会服务、学生交流与培训、资源共建与共享等方面,在合作主体间,各方合作诉求不同,容易受到合作利益差异影响,使三地教育资源没有有效整合;三地高职院校间协同合作方式多以建设京津冀职业教育集团、签订合作协议等作为合作平台,但各院校间由于合作范围和内容具有局限性,致使区域的平台建设间偶有重合,如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京津冀汽车职业教育联盟,德州成立了京津冀鲁汽车职业教育联盟,平台协同效果不佳。
2.3 产教合而不融,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成效低
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各地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搭建了京津冀职教联盟(集团)、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等各类平台,但平台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各地高校未能充分利用已建立的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平台对接区域产业,缺乏统筹规划和精准的服务目标、对接方案;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具有同构化特征,京津冀三地重复的专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财经商贸三个大类,以趋同率最高的会计专业为例,三地仅有8%的院校未开设会计专业,各校专业培养方案趋同,致使人才供给侧与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侧失衡,专业(群)未紧贴区域功能进行调整,专业设置不平衡。
3 天津职业大学服务区域建设的实践探索
3.1 以机制体制建设为先导,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根据《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市教委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专项规划整体安排等,高职教育要加快融合发展,促进院校服务能力升级。天津职业大学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工作方案、目标、任务和实施方案,加强考核监督,强化责任落实,形成一套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了“一体两翼、平台支撑、项目推进”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体系。
3.2 以服务国家战略项目为指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应紧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布局,主动联系政府、行业、企业,以项目建设,促提质增效,为战略发展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持。天津职业大学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金三角”——“通武廊”地区,与武清区人社局合作,打造“武清区蓝领实训基地”、建设武清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和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与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加入河北省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围绕商贸服务、休闲服务、航空服务等专业教学版块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探索以参与异地职教集团建设、扩展教育教学资源、扩大学校办学影响力的有益尝试;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曹妃甸,与曹妃甸国际职教城合作,借助其“世界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优势,成立“国际职业教育研修中心”,开展课题研究,指导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 3.3 以平台建设为载体,构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牵头或参与组建专业型职教建团、联盟,以职教集团为创新平台,深化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工作和产教对接、融合发展的合作模式,整合行业企业资源,在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教学诊改、联合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探索实践活动。与京冀两地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签订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统筹整合京津冀地区校企资源。充分利用教育部京津冀高职院校“结对子”平台,与河北省5所高职院校开展协作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召开津冀部分高职院校结对研讨论坛,分享“双高”校建设、专业群建设等。
3.4 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对接区域产业发展
主动探索多元合作模式,促进教学从内开始变革,提升专业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引入社会力量,激发办学活力,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与北京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共建“空中乘务”专业;试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深化“引企入教”,与京东金融、博士伦等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室”,在校内建设顺丰国内首家“校园形象店”,与北汽新能源共建“北汽新能源教学中心”,与思格玛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引入企业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及时融入教学,提升专业内涵与人才培养质量。
3.5 以技术技能积累为途径,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共促区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天津职业大学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和工程中心,与京津冀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合作,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在河北威县建立分校,整体输入天津职业大学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探索异地“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打破区域政策壁垒,推动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養。
4 京津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建设的思考
4.1 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创新机制体制,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建立区域校企合作协调机制,助力形成科学高效的协同合作发展模式;建立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面向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需求,打造产业全链条转化服务体系;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激发办学活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探索实施跨省市中高职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2 以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由职教协同发展转变为区域产教融合发展
将实训基地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对接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深化区域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区域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促进教学与生产的融合、专业与产业的融合、科研与技术的融合、学校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合。
4.3 以结对建设为平台,推进专业协作发展,共建高水平专业群
对接区域产业群,共享校企合作优势资源,建立对话交流机制,以结对专业内涵建设带动优质特色专业群建设;共享优质资源,校际联合建设科研团队,开发教研和科研项目,提升专业群协同创新服务能力;提升社会培训规模和质量,谋划和实施内涵建设的对接领域或路径选择,提升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
4.4 以职教集团建设为载体,提高服务能力,促进区域资源共享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搭建资源互通平台,精准对接京津冀产业发展布局和人才需求,立足京津冀职教集团(联盟)建设,整合三地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科研机构等教育资源,积极探索“1+X”“现代学徒制”等,推进三地资源共享、学分积累互认,加强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共享,提升服务区域协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肖称萍,徐书培,卢建平.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思考[J].职教论坛,2019,(07):42-46.
[2]褚静静,刘畅,李久珍.“互联网+”视阈下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9,17(03):76-79.
[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Z].2018-04-12.
[4]北京市教委、天津市教委、河北省教育厅.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Z].2018-12.
[5]高兵,唐一鹏.京津冀职教协同发展:现状、原则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33):56-61.
[6]曹洁,张学英,闫妍.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7):17-22.
[7]刘斌,王昆,蔡丽娜.高职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使命与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03):3-7.
关键词:高职教育;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发展;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区域建设的内生动力。京津冀区域高职院校,因其所处区位特征,随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地高职院校如何进一步提高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力是当前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面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一方面,国家密集出台了职业教育改革相关文件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等,促进三地高职教育通过协同发展,提高育人质量和服务区域能力;另一方面,三地高职院校自身创新办学模式,加强内涵建设,积极探索区域内合作发展模式,不断共享优质资源,在搭建交流平台、师资交流研修、专业和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1 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政策要求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来,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以项目合作为突破口,协同发展项目建设呈现良好态势。2017年2月,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上发布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十三五”专项工作计划》,明确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和“职业教育统筹协作平台建设项目”的两项职业教育领域协同发展重点项目。随后,京津冀地方性教育发展规划等文件相继出台,也为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2018年4月,北京市教委等5部门出台《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按照产业链与津冀职业教育开展跨区域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共享、教学科研成果共享、技术技能大赛等交流合作”“建设若干京津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等;2018年9月天津市委办公厅、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的八项举措》中将“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东西部协作”作为八项举措之一;2018年12月京津冀三地教委(教育厅)联合印发《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提出了两项任务。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对京津冀高职院校提出了新要求,一是三地高职院校要积极搭建平台,推动资源共享、产教融合、师生交流、就业创业等;二是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三是要推进三地高职院校协同治理,整合三地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互补,提高内生动力。
2 京津冀高职院校推进协同发展的困惑与问题分析
2.1 政策瓶颈依然存在,区域协同机制有待创新
虽然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诸多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政策文件,但与区域发展功能定位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没有进一步明确,现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缺少协同性规划和布局;政策文件多为宏观指导与规划层面,在京津冀三地跨省市招生、中高职衔接、学分互认、学费减免等方面中观层面政策不明确,执行困难;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投入差距悬殊,致使三地职业教育用于教育支出受到限制,对比全國高职高专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平均水平,北京、天津远在全国水平之上,河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职业教育协同投入机制有待完善。
2.2 协同缺乏统筹,呈现零散化、碎片化
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仅局限于个别层面、个别内容、个别主体之间的合作,以“京冀”“津冀”“京津”两两合作居多,三地主体合作较少;协同的内容主要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管理干部和师资交流与培训、社会服务、学生交流与培训、资源共建与共享等方面,在合作主体间,各方合作诉求不同,容易受到合作利益差异影响,使三地教育资源没有有效整合;三地高职院校间协同合作方式多以建设京津冀职业教育集团、签订合作协议等作为合作平台,但各院校间由于合作范围和内容具有局限性,致使区域的平台建设间偶有重合,如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京津冀汽车职业教育联盟,德州成立了京津冀鲁汽车职业教育联盟,平台协同效果不佳。
2.3 产教合而不融,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成效低
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各地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搭建了京津冀职教联盟(集团)、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等各类平台,但平台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各地高校未能充分利用已建立的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平台对接区域产业,缺乏统筹规划和精准的服务目标、对接方案;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具有同构化特征,京津冀三地重复的专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财经商贸三个大类,以趋同率最高的会计专业为例,三地仅有8%的院校未开设会计专业,各校专业培养方案趋同,致使人才供给侧与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侧失衡,专业(群)未紧贴区域功能进行调整,专业设置不平衡。
3 天津职业大学服务区域建设的实践探索
3.1 以机制体制建设为先导,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根据《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市教委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专项规划整体安排等,高职教育要加快融合发展,促进院校服务能力升级。天津职业大学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工作方案、目标、任务和实施方案,加强考核监督,强化责任落实,形成一套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了“一体两翼、平台支撑、项目推进”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体系。
3.2 以服务国家战略项目为指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应紧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布局,主动联系政府、行业、企业,以项目建设,促提质增效,为战略发展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持。天津职业大学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金三角”——“通武廊”地区,与武清区人社局合作,打造“武清区蓝领实训基地”、建设武清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和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与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加入河北省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围绕商贸服务、休闲服务、航空服务等专业教学版块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探索以参与异地职教集团建设、扩展教育教学资源、扩大学校办学影响力的有益尝试;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曹妃甸,与曹妃甸国际职教城合作,借助其“世界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优势,成立“国际职业教育研修中心”,开展课题研究,指导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 3.3 以平台建设为载体,构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牵头或参与组建专业型职教建团、联盟,以职教集团为创新平台,深化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工作和产教对接、融合发展的合作模式,整合行业企业资源,在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教学诊改、联合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探索实践活动。与京冀两地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签订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统筹整合京津冀地区校企资源。充分利用教育部京津冀高职院校“结对子”平台,与河北省5所高职院校开展协作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召开津冀部分高职院校结对研讨论坛,分享“双高”校建设、专业群建设等。
3.4 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对接区域产业发展
主动探索多元合作模式,促进教学从内开始变革,提升专业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引入社会力量,激发办学活力,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与北京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共建“空中乘务”专业;试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深化“引企入教”,与京东金融、博士伦等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室”,在校内建设顺丰国内首家“校园形象店”,与北汽新能源共建“北汽新能源教学中心”,与思格玛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引入企业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及时融入教学,提升专业内涵与人才培养质量。
3.5 以技术技能积累为途径,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共促区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天津职业大学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和工程中心,与京津冀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合作,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在河北威县建立分校,整体输入天津职业大学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探索异地“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打破区域政策壁垒,推动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養。
4 京津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建设的思考
4.1 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创新机制体制,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建立区域校企合作协调机制,助力形成科学高效的协同合作发展模式;建立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面向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需求,打造产业全链条转化服务体系;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激发办学活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探索实施跨省市中高职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2 以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由职教协同发展转变为区域产教融合发展
将实训基地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对接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深化区域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区域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促进教学与生产的融合、专业与产业的融合、科研与技术的融合、学校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合。
4.3 以结对建设为平台,推进专业协作发展,共建高水平专业群
对接区域产业群,共享校企合作优势资源,建立对话交流机制,以结对专业内涵建设带动优质特色专业群建设;共享优质资源,校际联合建设科研团队,开发教研和科研项目,提升专业群协同创新服务能力;提升社会培训规模和质量,谋划和实施内涵建设的对接领域或路径选择,提升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
4.4 以职教集团建设为载体,提高服务能力,促进区域资源共享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搭建资源互通平台,精准对接京津冀产业发展布局和人才需求,立足京津冀职教集团(联盟)建设,整合三地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科研机构等教育资源,积极探索“1+X”“现代学徒制”等,推进三地资源共享、学分积累互认,加强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共享,提升服务区域协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肖称萍,徐书培,卢建平.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思考[J].职教论坛,2019,(07):42-46.
[2]褚静静,刘畅,李久珍.“互联网+”视阈下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9,17(03):76-79.
[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Z].2018-04-12.
[4]北京市教委、天津市教委、河北省教育厅.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Z].2018-12.
[5]高兵,唐一鹏.京津冀职教协同发展:现状、原则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33):56-61.
[6]曹洁,张学英,闫妍.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7):17-22.
[7]刘斌,王昆,蔡丽娜.高职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使命与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