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书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fa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行者书
  ——献给所有喜欢旅行,
  年轻而热烈的生命
  ——献给小七。
  Chapter1
  我和小七一起旅行,经过一个城市。
  碰巧她的裤子破了,我们打车,让司机载我们到最近的商场。
  商场不大,很不起眼。
  逛了一会儿,小七想上厕所。我说,上三楼左转。回来后,小七打趣道:“你怎么什么都知道?”
  我告诉她,我只是碰巧来过这里。
  Chapter2
  我对少文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知识,一种知识能被所有人都认可,另一种只能被自己接受。
  说第一种的时候,我想起了那个厕所,所有去过的人都会知道它在那里。
  Chapter3
  我有一种知识,它告诉我一个厕所在哪里。它对我有什么好处?我觉得它是多余的。
  我知道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世界上有224个国家和地区,人身上有206块骨头……
  那又怎么样?
  Chapter4
  每当想起我竟然知道这么多被所有人都认可的知识,我都感到一阵茫然。
  我知道的太多了。
  应该少一点儿。
  我常常想,在保证人正常生活的条件下,这种知识真是越少越好。
  我想起了奥多姆先生的剃刀,凡多余的都应该剔除掉……
  Chapter5
  我打开电视,新闻里说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大人们都在努力工作,制造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包括知识——当然,所有人都承认“它是一个知识”的那种。
  伟大的工厂。
  伟大的工人。
  还有他们伟大的产品。
  Chapter6
  昨天我睡觉的时候,老师教给我两个公式:
  动物+情感=孩子
  孩子+思想=大人
  思想负责生产第一种知识,情感负责第二种。
  有一天,我找到上帝,问她究竟创造了多少个世界。
  “我们还有多少个孩子?”她反问道。
  “A个。”我说。
  “A+1个。”她说。
  “为什么要+1?”
  “别忘了,我们还有那么多大人。”
  Chapter7
  我去过这样一个世界,那里也有一个地球。地球表面稀落地散步着一些洞口,连接着深邃幽深的隧道,通向没人知道的地方。
  那里的人们不用结婚也不用生子。婴儿会从洞口中爬出来,年长的照顾年幼的,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感情,却不过多思考。
  那个世界里没有大人,因为每个孩子长到十三四岁的时候,会在某一天,忽然从阳光中融化,化作点点细碎的星光,像糖溶于水中。
  过了很久很久,世界满天繁星。
  Chapter8
  我高兴地离开了那个世界,继续我和小七的旅行。
  有一天,我又遇见了上帝,我把她介绍给小七,小七让上帝给她讲故事。
  上帝说:“又过了很久很久,有一群孩子在捉迷藏的时候迷了路,迷失在看不见太阳的黑暗的森林里。由于照不到太阳,他们也就没有能融化成星光,一直就长成了大人。”
  他们繁衍生息,人数越来越多,终于走出了森林。
  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他们堵住了那些洞口。由于罪恶感,他们的后代一直害怕进入黝深黑暗的洞穴。
  这些人就成为了你们的祖先,不管他们之后做过什么罪恶的事,他们最初都只是一群在黑暗中迷失的孩子。
  他们的后代中有些人还记得这段故事,有时他们也会怀念曾做为一个孩子的自己,因此直到现在,还是常常有人会仰望星空。
  Chapter9
  少文问起我对上帝的看法。
  我说,上帝对我而言,就如同母亲的子宫。
  如果说她存在,可她在我的身上,在我身边的环境和我的生活中不占有任何位置;如果说她不存在,可我曾从那里来。
  我不知对我而言,是否总有一个母亲的子宫存在;但我知道,在焦虑与恐惧的时候,我们会在睡梦中蜷缩,如同婴儿。
  我不确定它是存在的,但我确定她是有效的,她对我的整个生活产生了确实的影响。
  母亲的子宫是我的神,万能的上帝是她的吻。
  Chapter10
  尼采说:“向下挖吧,你会挖到清冽的甘泉;让那些蠢货继续挖,一直挖到地狱。”
  或许我们的认识与思考,并不是越深刻越好。
  Chapter11
  世界看上去像一团漫无边际的黏土,每个人都在上面挖着深浅不一的洞。
  一直挖到精疲力竭未必是最好的选择,每个人每个人都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深度。他并非不能继续向深处思考,而是他觉得这个深度的认识对他刚刚好。他选择了这里,于是这里成为他舒适的家。
  他可以向下挖50米,但他在30米的深度找到了这个地方。
  可我觉得30米太深了,20米太深了,10米也太深了,连地表都不能让我满意。
  于是我不再挖洞,而是把挖出的土,堆成一个土丘。
  我看见他们用思想挖了一个洞,来安放自己的感情。
  对他们而言,这世界是他们的家,因此他们希望这世界更有条理;但是对我而言,这世界上的一切,只是供我选择,堆砌我的土堆的材料,因此我更期待这世界疏松而丰富。
  我承认这许多材料都是先我而存在的,但若未经我的选择,它们便对我毫无意义。这世界有许多各种各样的材料,有好的,有坏的,但我只愿选择其中光明的部分,来编织属于我的故事。
  我想起了我写给芳歌的那封信。   其实我还有好多话未曾说出口。比如,我如同海上的阳光一样,毫无遮挡;又比如,蝉在海上是飞不久的,从一起飞开始,就只能飞到死亡。正如所有毫无遮挡的阳光一样,最终都将照向黑暗的深渊。但我不愿去说这些,因为我只愿去描述光明之下的东西。
  Chapter12
  在旅行途中,有一次小七与我谈及思考与感情。
  我说:“只有当我们被人从背后拥抱,我们才感到自己的存在;而思考并不能帮我做到这一点。我无法用思考感受自己的存在。因此相比于思考,我选择激烈的感情。”
  Chapter13
  ……
  Chapter14
  我躺在一个红色的软布圈椅里,两旁是高高的实木书架,堆满了各种文字的书。下午,光从窗口照进来。她靠在窗边,眼望着窗外,吃着苹果。一阵风吹过,窗帘翻卷,她的头发纷纷掉落下来。
  我说:“我们要有两条腿才能行走,两双翅膀才能飞翔,但只要一个根就能扎根在土地上。”我喝了口水,把唱片机的转针放回到开始的地方。停了一会儿的声音重又轻柔得响起,“爱情,是我们的根。”
  她回过头,但却没有在看我,她弯下腰,拾捡着头发,把它们又一根一根地插回青涩的头皮上。她把苹果放在窗台上,说:“你知道,在一米深的地下,苹果树有一千七百多个分支吗?”
  她很快地完成了她的工作,抖了抖脖子,长发沸腾,乌黑黝深。她继续眼看着窗外,有光照进来,然后乌云飘过,室内骤然昏暗。她一手笼着头发,一手拿起苹果,一连啃下了四大口,多么美味!
  鲜艳清美的汁水冲刷着她的两侧舌根,就如同在无数个激情的夜晚和烛光晚餐过后我曾经做过的那样。
  下雨了。然后雨又停了。但她一下子吃得太多了,哽在嘴里,咽不下去。她不得不朝窗外吐掉一块儿,清甜的苹果汁从她背光一侧的嘴角流淌出来。
  在十米开外,我看得发呆,贪婪得伸出了舌头,却被她随手拍在地上,软趴趴地流淌着五彩斑斓的涎水,像童贞的梦一样,与清亮透明的苹果汁气味在空气中混成交响,唱片旋转到《水边的阿狄丽娜》。天上又开始下雨。
  她厌恶地看了看窗外,雨丝从她的脸上划过,画下的痕迹好像莉莉丝的图腾;雨滴落在她的眼睛里,噼噼啪啪地好像打在油纸伞面上,没有激起一点儿涟漪。她回过头看着我,慈爱怜惜得像看着一个逃学的学童,“瞧”,她说:“你的舌头太长了,就像根绳子一样。”她嘴里还含着苹果,声音含混不清:“我说得没错吧!生理因素制约了你的心情,把你变成一个孩子的身高,你就会像孩子那样去思考。”她一边说,一边把那片反复无常的乌云抓下来,扔到我的身上,含混不清地咕哝了一句咒语,于是乌云拼命地浸入我的身体,我像灌腊肠一样开始长高,从一米左右恢复了我正常的身材。
  我从躺着变成坐在圈椅里,面容平静,呼吸稳重,心跳顺畅,舌头缩回嘴里,安安静静地躺着,只有二十厘米长。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乌云现在融解在我的身体里,于是阳光从窗口照进来。有风吹过,莉莉丝女孩儿又开始捡头发。
  一切都好。
  Chapter15
  于是,我和小七重新踏上我们乱七八糟的旅程。我们走过山,走过水,走过一个又一个光芒闪烁的地下仓库,走过蟋蟀唱歌的打谷场,走过所有我们听说过但从没去过,去过却从没记住过的地方,最后在一个安静祥和的地方把自己埋进坟墓,我说这里不算是标准意义上的坟场,但小七看上了这里的田园风光,于是我们就在榕树下睡觉。一直睡到树干长大,汇合成棺材。我们就在里面翻腾缠绵,就像每一对可爱的龙凤胎在母亲腹中都会做的那样,经历一次次乱七八糟的死亡和乱七八糟的梦幻。
  这棵大榕树就像是母亲的子宫,一个蛹茧,一个蝉蜕;棕色的树干,发着绿色的嫩芽。等到我们醒来,已经是月光灿烂的夜晚。我们从树顶爬出,发现这棵树已经长得比山还高。我们背对着月光张开翅膀,巨大的阴影投在地上,人们就称呼我们为天使或恶魔。其实这完全取决于他们看待我们的角度。如果她们抬头仰望,看到我们融化在月光里,那我们就是天使;如果他们始终低着头,盯着脚下的泥土和泥土上的阴影,那我们就是恶魔。其实我们什么都不是,我们只是两个伸开双臂,把因缠绵太久而撕扯得条分缕析的衣服挂在上面用月光晾晒的男人和女人。
  然后有人来请求我们吸去他部分的血液。他面色红润,健康良好,但他说他时常感到燥热,在安静的夜里有时会兴奋得痉挛,还会失眠。我们很饿就照做了。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来找我们,祈祷、哀求,要我们吸去他们多余的血液。没错,是他们主动要求的。人类就是这样,总是承受不了他们太过跃动的生命。我们从来不会取走他们的性命,我们只是根据他们的需要,让他们变得足够苍白。
  不知情的人常称呼我们为吸血鬼。
  可要知道我们都是一起生活在一颗名为精神世界的星球上。那个星球没有昼夜的轮转,所以一半的世界总是白天,一半的世界总是夜晚。所以那些生活在白天的人不会明白,在暗夜世界里,我们才是这些可怜生灵的守护之神。
  不要问我为什么这些暗夜精灵们不会走到白天的世界里去,要知道从没有人拦着他们。白天的世界如此空旷,几乎就没有居民。我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直到有一天第一个人向我提出了远比吸血更过分的请求。
  我突然发现,原来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光芒,人们生活在黑暗之中因为他们喜欢这样——沉静安谧,没有光就没有动荡。
  虽然月光已经足够黯淡,但还是有人觉得太过刺眼,禁不住他们的强烈的请求,我和小七挖下他们的眼球,往上抛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远到再也看不到这片虽黑暗但仍嫌光明的土地,这些虽苍白但仍嫌红润的自己;远到再也不会回来。
  这些小眼珠儿在天上还是无比生动地闪亮,就这样我们积攒下了一大片一大片浩瀚的星空。
  还记得那个第一个来请求我们吸血的人么?他面色红润,身体健康,时常燥热,偶尔痉挛,还会失眠。
  人们总是这样。
  他们说吸血鬼不用睡觉也不会困倦,就像两个精力旺盛的孩子;不是这样的,只是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世界上所有的失眠。有人看见我们在月光中跳舞,其实那里不过是两个疯狂的少年在月光下替满世界苍白乏味的生活故事优雅地默默痉挛。
  Chapter16
  ——献给所有因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像孩子一样融入温暖的白昼阳光里,被最亲爱的人以散漫,过于浪漫而脱离现实的罪名起诉,并曾为此而深深痛苦挣扎,一度想抽干热烈的血液,挖去好奇的双眼的“我(男孩)和小七(女孩)”们。
  ——痛饮花蜜,浇灌花开。
  13.12.29
  ——The End——
  (丁雨豪,吉林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
其他文献
摘要 《甜蜜天堂》是澳大利亚一部充分表现日丹诺夫革命浪漫主义原则的文学作品,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经历了从“他者”到“自我”的嬗变过程,反映出生活在男权制为中心的澳大利亚工人阶级女性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颠覆“他者”形象,最终实现独立人格和自由身份的艰难历程。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中主要女性人物形象的解读,透视作者对男权制规范下女性形象的颠覆与重构。  关键词:他者 颠覆 重构  一 引言  澳大利亚左翼
期刊
摘要 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把矛头直指男性,似乎忘记了是父权制造成了今天男尊女卑的局面。在西方文明发展进程中,一直不乏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这种支持女性主义的态度被一些学者称为拥女主义。大众与女性主义的偏见,备受争议的身份界定,使拥女主义者抛开女性主义标签,关注男性与女性主义的关系。女性主义亦是时候走出排斥拥女男性的误区,意识到女性群体无力而男性群体有力的局面,转变对拥女主义男性的态度,共同面对少数特权
期刊
摘要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从诞生之日起至今,影响甚广,被誉为欧洲四大名著之一,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主人公浮士德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本文从浮士德的形象入手,细致分析了浮士德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的性格特征,让读者对《浮士德》有更多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浮士德》 人物形象  引言  《浮士德》是西方象征文学艺术的至境
期刊
摘要 《樱桃园》是俄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所著,其作品体裁百年以来都深受文学界的关注。本文认为该剧的外在喜剧特征是由轻松喜剧因素所构成,而构成该剧内在喜剧本质的是作家对小说中人物情感、冲突以及生活的关照方式恰到好处的处理。诙谐和忧愁的融合是这种喜剧的最大本质表现,同时这也标志了契诃夫独特的喜剧精神和其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的话剧以及西方荒诞派深受契诃夫这种内在的喜剧精神的影响,因此,掌握
期刊
摘要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现实主义作家树上春树的长篇青春恋爱小说。作者因平实的文字,流畅的文笔,平常的人物形象塑造,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被推崇为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旗手。在《挪威森林》现世之初,销售量就超过一千万,引起了“村上现象”的热潮。全文以主人翁渡边彻与两位女性,患有精神病又风情万种、成熟娇美的直子和清新活泼的绿子的爱情纠葛以及死亡的人生选择为基调,揭示了日本在战后,因片面追求物质的
期刊
摘要 纵观村上春树的作品,我们发现“疏离感”成为了其最新颖的特点之一,并发展成了其文学世界一以贯之的整体特色。本文以《寻羊冒险记》为例,从读者与主人公之间、故事中人与人之间、故事情节与现实之间以及作者与社会之间四个方面分析疏离感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疏离感 孤独 距离  村上春树是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旗手,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他的《且听风吟》、《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和《寻
期刊
摘要 《一朵红红的玫瑰》是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的经典诗作,诗中歌颂的爱情热情洋溢,奔放流畅。这首诗流传甚广且经久不衰的原因是,诗人在诗中构建的隐喻和意象图式引发了读者的共鸣。首先,诗人分别构建了关于概念域“爱”与“时间”的隐喻,通过多个源域的映射从不同角度唤起读者对爱情的认知;其次,诗人构建了释放图式、容器图式和始源-路径-目标图式,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爱情的理解。此外,隐喻系统性和图形-背景理论
期刊
摘要 “有意味的形式”是20世纪一二十年代,英国美学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的美学假设,这个假设也是现代英国形式主义美学的理论标志。法国艺术家贝尔纳·卡特林一生从事着油画、石版画和挂毯等艺术创作,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形式感、浓郁的色彩关系、匠心独运的平面构图意识以及厚重的笔触机理变化,他以自我的审美,对“有意味”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解读,给观者带来视觉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卡特林艺术的单纯、明
期刊
摘要 《旅之绘本》是国际插画大师安野光雅的倾心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他用密实的线条、淡雅的水彩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机盎然、宁静无争的“世界”。同时,安野光雅又将文学作品、世界名画、电影桥段、杰出建筑等元素精巧地融入进去,让这个“世界”体现出丰富的艺术趣味。绘本内容取材于安野光雅多年旅行欧美国家的所见所闻,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记录,而是用心在思考自然,感悟生命。  关键词:安野光雅 绘本 旅行 思考
期刊
银杏树文学(短篇小说)奖创立于2014年1月1日,国内第一个由咖啡馆设立的民间文学奖。《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著名作家金仁顺、《新文化》报总编任白、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振担任评委。银杏树文学奖两年举办一届,投稿人仅限长春市籍,体裁为短篇小说。文学奖设立一等奖一人(篇),奖金一万元。  首届银杏树文学奖:  首届银杏树文学奖从2014年1月1日征稿至3月31日结束,共收到长春籍33位作者的40篇短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