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师角色;
教学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9(A)—0021—01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化的学习方式向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导致教师角色的转变,即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化为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平等、民主、理解、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学习的乐趣、增强参与合作的意识,进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得到最佳结合与落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即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自主地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允许持不同观点者进行讨论、辩论、争论,最终达成共识;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即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思考学生会想什么,会说什么,从而把握住学生的“脉搏”,不仅会发现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还能感受到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心智;“变教师指令”为“学生选择”,即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选择中最终掌握知识、形成个性、学会创新。例如,教学《打碗花花》一课时,可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学,通过读书、看图、提问、小组讨论达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从而使学生不但读懂了课文,还学到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
变“传统灌输式教学”为“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并重”
体验与实践是创新的前提,把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的活动中能迅速地走向成熟。因此,教师要把尽可能多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活动内容,同时,也不能轻视接受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要把多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时,我先让学生从释题入手,理解尺长寸短;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进一步理解题意;接下来,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整理问题,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并将讨论结果分组在全班进行汇报;最后,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尺长为正方,寸短为反方。学生的辩论紧张、激烈,他们都各不相让。在这个“释题—研读—讨论—交流—辩论”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全程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充分体验了多种学习方式并用的好处。
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基础知识,更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有效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又要抓住情感、意志、道德、人格等非智力因素进行有效教育,把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当作教育的最终价值取向,让学生会学、会想、会用、善于创新。语文教学是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我常以文中的主人公为典范,用身边的事例引导、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茁壮成长。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时,我以叶圣陶先生帮助肖复兴修改作文的片段为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叶老平易近人的待人品格,学习他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品如人品,精神比知识更重要。
变“评教为主”为“评学为主”
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已有的逻辑知识体系、固定的课堂模式和教师讲授为中心,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看重的是教师的“表演艺术”,评教师“导”的多,评学生“演”的少。评课者坐在教室后排,看到的是学生的背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视学生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我们所倡导的新的“评课模式”,就是要变“评教为主”为“评学为主”,这就要求评课者坐在学生的对面或侧面,仔细地观察学生,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思维是否得到放飞,个性是否张扬,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是否凸显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了三维目标。这样,才能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教学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9(A)—0021—01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化的学习方式向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导致教师角色的转变,即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化为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平等、民主、理解、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学习的乐趣、增强参与合作的意识,进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得到最佳结合与落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即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自主地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允许持不同观点者进行讨论、辩论、争论,最终达成共识;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即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思考学生会想什么,会说什么,从而把握住学生的“脉搏”,不仅会发现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还能感受到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心智;“变教师指令”为“学生选择”,即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选择中最终掌握知识、形成个性、学会创新。例如,教学《打碗花花》一课时,可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学,通过读书、看图、提问、小组讨论达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从而使学生不但读懂了课文,还学到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
变“传统灌输式教学”为“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并重”
体验与实践是创新的前提,把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的活动中能迅速地走向成熟。因此,教师要把尽可能多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活动内容,同时,也不能轻视接受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要把多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时,我先让学生从释题入手,理解尺长寸短;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进一步理解题意;接下来,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整理问题,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并将讨论结果分组在全班进行汇报;最后,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尺长为正方,寸短为反方。学生的辩论紧张、激烈,他们都各不相让。在这个“释题—研读—讨论—交流—辩论”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全程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充分体验了多种学习方式并用的好处。
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基础知识,更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有效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又要抓住情感、意志、道德、人格等非智力因素进行有效教育,把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当作教育的最终价值取向,让学生会学、会想、会用、善于创新。语文教学是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我常以文中的主人公为典范,用身边的事例引导、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茁壮成长。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时,我以叶圣陶先生帮助肖复兴修改作文的片段为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叶老平易近人的待人品格,学习他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品如人品,精神比知识更重要。
变“评教为主”为“评学为主”
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已有的逻辑知识体系、固定的课堂模式和教师讲授为中心,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看重的是教师的“表演艺术”,评教师“导”的多,评学生“演”的少。评课者坐在教室后排,看到的是学生的背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视学生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我们所倡导的新的“评课模式”,就是要变“评教为主”为“评学为主”,这就要求评课者坐在学生的对面或侧面,仔细地观察学生,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思维是否得到放飞,个性是否张扬,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是否凸显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了三维目标。这样,才能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