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策略初探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chg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与教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它们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学生学的问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采取灌输式教学,强制学生去接受。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改变以往“教师怎样教,学生就得怎么学”的观念,转变为“学生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业和心理负担。在数学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这些话都说明了兴趣在求知过程中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教学不感兴趣,就会觉得数学知识枯燥乏味,那教师就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好学乐学,对数学产生深厚兴趣,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教师就是带着微笑的知识。教师本身就要热爱数学,热爱教学工作,他才有可能积极钻研,创新教法,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变成活生生的东西,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2.合理组织教材。教师能够从知识本身的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组织教材,给学生一个探索、训练的机会,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变换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同时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规律
  
  我们知道各种知识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关系是抽象的,要想让学生真正领会和理解各种知识间的联系,靠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是很难的,只有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在认识上才能深入地领会和理解各种知识间的关系。例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可以把教学结果当作教学过程,让学生去找教学结果的理由。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也锻炼了获取和探索知识的能力。又例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有些容易混淆的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正确和错误的争辩来实现教学任务,从而使学生更准确而深刻理解,获取的知识也就十分牢固。
  
  三、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教学生知识,不如教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进入自主、主动的学习状态,因为自主性和主动性是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的关键。
  2.教会学生利用所学的旧知识,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新知识,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对于能看懂,易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己去概括、总结,有效吸取新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创造,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对于有些知识只需要给学生提供点帮助或指导,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享受到成功快乐;而对比较抽象、困难的知识需要老师讲解的,通过讲解,使学生获取新的知识。
  3.大面积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和教材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讲究课堂设计、讲究方式方法,力争做到教师教的少而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取知识,避免满堂灌,造成老师累,学生烦。多给学生练,成功驾驭45分钟的课堂教学,才能保证教学的高效高质。
  
  四、培养学生训练的能力
  
  学好数学,训练是关键,但是反复的训练,特别是过多的训练,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并且有课业负担过重的心理压力,这就要求训练内容要少,才能保证学生“轻负担”,但减少训练内容,并不是简单的减法,而要做精心筛选,挑选出主要的本质东西。从表面上看,训练的内容少了,但实质上,只要学生切实掌握了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获得了新的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最终使学生达到学习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获取更多的知识。
其他文献
近几年,我省科技产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我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各种制约因素也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这些制约因素具体来说有:
微表处技术(Micro-surfacing)是一种专门应用于高速公路、城乡干线、机场道路等高等级路面的预防性养护技术。近年来,公路部门结合实际进行了广泛推广作用,用量较大且每年呈增
摘要:制备了无水硫酸钙晶须(ACSW)填充聚丙烯(PP)复合材料,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ACSW对PP复合材料的熔融结晶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知识经济化的世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到2020年,我们国家要成为创新型国家。”这足以说明国家对创新人才的渴求。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其实,在语文教学中留心处处皆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