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员教育电视片是党员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也是电视专题片的一种特殊类别。衡量一部党员教育电视片的优劣,除了必须具备的政治理念和党性观点,还应该看它是否传达出清晰明确的主流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是党员教育电视片应该表现和传达的基本价值取向。近年来,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摄制了《信仰》《人民的好儿女》《践行群众路线的好榜样》等一系列党员教育电视片,为该类题材电视片如何坚持正确导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了标杆和典范。
一、解读《信仰》《人民的好儿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挖掘及呈现
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信仰》立意高远,通过呈现一种带有强烈感情的理想和信念,让人了解、认同、相信、追随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触及灵魂的思想教育。《信仰》的主题虽然是讲述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但其通过对片中人物故事的讲述,清晰地展现了共产党人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渴望和追求。这些,也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感人的传达。
《人民的好儿女》共48集,通过真实的故事、感人的情节、朴实的语言,刻画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可敬、可亲、可信、可学的形象,集中反映了他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开拓创新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貌。他们的品质和风貌是什么?是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是社会责任的勇于担当,是不甘人后的上进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淡定从容、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不难看出,这些内容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具体体现。
《人民的好儿女》在电视和网络热播的那段时间,网络上随处可见关于该片的话题和讨论。该片每集15分钟,没有长篇大论,没有豪言壮语,几乎都是洗尽铅华的朴实平凡。得益于此,该片除了党性特征之外,更显得像一部通俗和大众化的电视专题片。也正是因为大众化,它使得观众更易于接受和观看,让党员群众在娱乐和享受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和认同。
48位优秀共产党员,就像一面面镜子,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普照着我们的心灵,每看一遍《人民的好儿女》,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看看观众的评论:“看完刘珪的事迹,我也想去当兵报效祖国,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我永远记得杜洪英说过的那句话——‘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最大的进步’,这是我对责任和使命的理解”;“看完这部片子,方知‘责任’二字,并非一时意气足以承担,需要一生的坚持;非经岁月的洗礼,不足以淬炼出它的分量”;“要像人民的好儿女那样,不因工薪微薄而产生失落感,而因精神的满足而充满幸福感,对生活的前景充满信心”;“以前总认为没有舞台去实现自己的才华,看看他们才觉得不管怎样的舞台,只要努力,都能干出一番事业”。这些真挚的言语,无一不体现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的高度认同。优秀共产党员们塑造了一座座精神的丰碑,成为了这些观者的人生楷模和努力方向。
二、运用党员教育电视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党员教育上电视、上手机、上互联网工作的开展,党员教育电视片的目标群体不可避免地从面向党员发展到面向更多的普通群众,因此,将目标群体定义为“观众”更为准确。这种情况下,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是党员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面对社会多元化现状,党员教育工作者选取什么内容、采取什么表达方式呈献给观众,关乎教育效果,关乎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关乎良好社会风尚的养成,体现着党员教育的境界水平。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选题
一部党员教育电视片,最终所呈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创作团队的选择和追求。以《人民的好儿女》为例,创作者怀着对优秀共产党员的崇敬,怀着对他们内心和精神世界探寻的渴望,一次次深入基层,用客观的镜头去挖掘优秀党员身上闪烁的人性的光辉,用精良的制作手法去呈现那些社会迫切需要的精神力量。越是多元化的社会,越需要通过传媒手段塑造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进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不是因为社会存在某些不良现象而去埋怨社会,而是深入生活,挖掘、放大、颂扬社会和个人的闪光和优秀面,让“三个倡导”成为社会的主流态度和主流声音。我们强调舆论导向,发挥舆论引导力,其核心就是挖掘社会积极健康向上的一面,传播并引导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
现在的许多媒体有一种倾向,喜欢借助不良现象,放大阴暗面,放大社会的冷漠与自私,以博取大众的关注。一些看似犀利的报道,其目的不是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校正,而是“不吐不快”的自我宣泄。我们不反对揭露性报道,也不否认这些报道所引发的社会反思与进步,但过量的报道必然会影响观众对社会的基本判断。毕竟,那些丑恶的现象只是社会的毒瘤,而不是社会的主流。即使是批评性报道,报道的人不同,出发点不同,结果自然不同,揭露、泄愤不是目的,警醒、向善才是目标。
(二)艺术表达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员教育电视片的创作人员从选题、立意上找准了发力点,才能在艺术表达上具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并通过艺术表达最终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党员教育电视片要追求艺术表达的真实。真实是纪录片、专题片的生命,也应该是党员教育电视片的生命和表达方式。《信仰》片中有很多普通党员群众的采访,主创人员一次次深入采访,一次次真诚面对,让那些也许是从未上过镜头的采访对象消融了对采访人和摄像机的陌生感,能够在镜头前轻松自然地表达。这种原生态的呈现,恰恰是电视片的魅力所在。《人民的好儿女》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真实生活片段的集成,虽然经过了创作者的梳理、剪辑,依然保持着生活的原汁原味。这种求真的表达方式,赋予《人民的好儿女》以艺术张力,使该片具有了穿透心灵的力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于义。”发自内心的情愫是最感人的。
其次,党员教育电视片要重视人物和故事细节的展现。细节是最有魅力的地方。故事要想感人,就离不开细节的描述。细节就像闪光的宝石,镶嵌在作品中,成为片子的亮点,成为观众的深刻记忆。《人民的好儿女》非常重视捕捉细节,比如其中的《保山的故事》,摄影师随党员荆保山上山巡视林场,抓拍了荆保山用树枝逗弄小昆虫并注目凝视的场景,通过这一细节,将主人公数十年巡山的孤独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又比如其中的《大山的火把》,片中小女孩为主人公绑粉笔的段落,镜头不但捕捉到小女孩稚嫩的手和老师粗糙的手的对比,还通过慢放和反复切换,把瞬间发生的事件细节“放大”,让观众充分地观察和感悟,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另外,党员教育电视片要重视音乐音效合成。“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党员教育电视片创作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情”是根,而“声”是其魅力所在,同两维造型的画面相比,声音是作用于三维空间的,具有摄人魂魄的魅力。优秀的创作团队都非常重视前期的录音以及后期的音效合成。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都有优美甚至广为流传的音乐。《人民的好儿女》在音乐音效制作上狠下功夫,前期录音纯净而有厚度,后期的音效写意抒情,起到了渲染、烘托的效果。实际上,不只是需要重视音乐音效,摄像和后期制作等技术手段也同等重要,直接决定了影片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员教育工作的天职和本分,是党员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不管摄制何种体裁的党员教育电视片,要想打动观众,离不开积极正面、健康向上的核心价值观。此外,党员教育电视片要注重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社会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一、解读《信仰》《人民的好儿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挖掘及呈现
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信仰》立意高远,通过呈现一种带有强烈感情的理想和信念,让人了解、认同、相信、追随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触及灵魂的思想教育。《信仰》的主题虽然是讲述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但其通过对片中人物故事的讲述,清晰地展现了共产党人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渴望和追求。这些,也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感人的传达。
《人民的好儿女》共48集,通过真实的故事、感人的情节、朴实的语言,刻画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可敬、可亲、可信、可学的形象,集中反映了他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开拓创新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貌。他们的品质和风貌是什么?是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是社会责任的勇于担当,是不甘人后的上进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淡定从容、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不难看出,这些内容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具体体现。
《人民的好儿女》在电视和网络热播的那段时间,网络上随处可见关于该片的话题和讨论。该片每集15分钟,没有长篇大论,没有豪言壮语,几乎都是洗尽铅华的朴实平凡。得益于此,该片除了党性特征之外,更显得像一部通俗和大众化的电视专题片。也正是因为大众化,它使得观众更易于接受和观看,让党员群众在娱乐和享受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和认同。
48位优秀共产党员,就像一面面镜子,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普照着我们的心灵,每看一遍《人民的好儿女》,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看看观众的评论:“看完刘珪的事迹,我也想去当兵报效祖国,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我永远记得杜洪英说过的那句话——‘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最大的进步’,这是我对责任和使命的理解”;“看完这部片子,方知‘责任’二字,并非一时意气足以承担,需要一生的坚持;非经岁月的洗礼,不足以淬炼出它的分量”;“要像人民的好儿女那样,不因工薪微薄而产生失落感,而因精神的满足而充满幸福感,对生活的前景充满信心”;“以前总认为没有舞台去实现自己的才华,看看他们才觉得不管怎样的舞台,只要努力,都能干出一番事业”。这些真挚的言语,无一不体现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的高度认同。优秀共产党员们塑造了一座座精神的丰碑,成为了这些观者的人生楷模和努力方向。
二、运用党员教育电视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党员教育上电视、上手机、上互联网工作的开展,党员教育电视片的目标群体不可避免地从面向党员发展到面向更多的普通群众,因此,将目标群体定义为“观众”更为准确。这种情况下,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是党员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面对社会多元化现状,党员教育工作者选取什么内容、采取什么表达方式呈献给观众,关乎教育效果,关乎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关乎良好社会风尚的养成,体现着党员教育的境界水平。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选题
一部党员教育电视片,最终所呈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创作团队的选择和追求。以《人民的好儿女》为例,创作者怀着对优秀共产党员的崇敬,怀着对他们内心和精神世界探寻的渴望,一次次深入基层,用客观的镜头去挖掘优秀党员身上闪烁的人性的光辉,用精良的制作手法去呈现那些社会迫切需要的精神力量。越是多元化的社会,越需要通过传媒手段塑造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进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不是因为社会存在某些不良现象而去埋怨社会,而是深入生活,挖掘、放大、颂扬社会和个人的闪光和优秀面,让“三个倡导”成为社会的主流态度和主流声音。我们强调舆论导向,发挥舆论引导力,其核心就是挖掘社会积极健康向上的一面,传播并引导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
现在的许多媒体有一种倾向,喜欢借助不良现象,放大阴暗面,放大社会的冷漠与自私,以博取大众的关注。一些看似犀利的报道,其目的不是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校正,而是“不吐不快”的自我宣泄。我们不反对揭露性报道,也不否认这些报道所引发的社会反思与进步,但过量的报道必然会影响观众对社会的基本判断。毕竟,那些丑恶的现象只是社会的毒瘤,而不是社会的主流。即使是批评性报道,报道的人不同,出发点不同,结果自然不同,揭露、泄愤不是目的,警醒、向善才是目标。
(二)艺术表达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员教育电视片的创作人员从选题、立意上找准了发力点,才能在艺术表达上具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并通过艺术表达最终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党员教育电视片要追求艺术表达的真实。真实是纪录片、专题片的生命,也应该是党员教育电视片的生命和表达方式。《信仰》片中有很多普通党员群众的采访,主创人员一次次深入采访,一次次真诚面对,让那些也许是从未上过镜头的采访对象消融了对采访人和摄像机的陌生感,能够在镜头前轻松自然地表达。这种原生态的呈现,恰恰是电视片的魅力所在。《人民的好儿女》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真实生活片段的集成,虽然经过了创作者的梳理、剪辑,依然保持着生活的原汁原味。这种求真的表达方式,赋予《人民的好儿女》以艺术张力,使该片具有了穿透心灵的力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于义。”发自内心的情愫是最感人的。
其次,党员教育电视片要重视人物和故事细节的展现。细节是最有魅力的地方。故事要想感人,就离不开细节的描述。细节就像闪光的宝石,镶嵌在作品中,成为片子的亮点,成为观众的深刻记忆。《人民的好儿女》非常重视捕捉细节,比如其中的《保山的故事》,摄影师随党员荆保山上山巡视林场,抓拍了荆保山用树枝逗弄小昆虫并注目凝视的场景,通过这一细节,将主人公数十年巡山的孤独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又比如其中的《大山的火把》,片中小女孩为主人公绑粉笔的段落,镜头不但捕捉到小女孩稚嫩的手和老师粗糙的手的对比,还通过慢放和反复切换,把瞬间发生的事件细节“放大”,让观众充分地观察和感悟,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另外,党员教育电视片要重视音乐音效合成。“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党员教育电视片创作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情”是根,而“声”是其魅力所在,同两维造型的画面相比,声音是作用于三维空间的,具有摄人魂魄的魅力。优秀的创作团队都非常重视前期的录音以及后期的音效合成。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都有优美甚至广为流传的音乐。《人民的好儿女》在音乐音效制作上狠下功夫,前期录音纯净而有厚度,后期的音效写意抒情,起到了渲染、烘托的效果。实际上,不只是需要重视音乐音效,摄像和后期制作等技术手段也同等重要,直接决定了影片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员教育工作的天职和本分,是党员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不管摄制何种体裁的党员教育电视片,要想打动观众,离不开积极正面、健康向上的核心价值观。此外,党员教育电视片要注重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社会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