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学案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语文学习的整合过程,合理地运用导学案。课前有效运用导学案,激活学生思维;课上多元化的导学过程,张扬学生个性;课后有层次的作业布置,尊重学生差异。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导学案 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6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导学案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其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通过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便更加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合理运用导学案,能够提升语文学习效果。
一、课前有效运用导学案,激活学生思维
有目的、高效率的课前预习,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和任务,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一课时,教师在课前预习的导学案中进行了如下设计:第一,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两遍,标注好各小节的序号,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打上星号,再反复多读两遍,并且给课文分段。第二,认真理解下面两个句子:“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第三,看拼音,写词语,查词典,解释所出示的词语的意思。这几种不同类型的题目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完成字、词、句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课文,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对于预习部分,采取小组内交流的方式进行检查,顺利地完成了认识生字、生词、初步朗读的教学任务。
导学案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和语文新课程的目标,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效率,优化预习效果,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课上多元化的导学过程,张扬学生个性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组织的优劣必然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学案也同样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教师通过导学案的灵活使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多元化的指导,能满足不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可运用导学案。首先,检测预习的效果,教师出示“我会写”“我会读”“我理解词语的意思”等题目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接下来,激趣导入:“我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蔺相如,廉颇);“我知道是谁向谁请罪”(廉颇向蔺相如请罪);“我知道结果是什么”(结果两人合好)。整体感知:“我能读通课文”(学生通读课文,标注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我可以和小组同学一起表演这个故事”(学生小组表演、点评);“我可以通过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本文是根据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改编的一则历史话剧,通过廉颇因为误解蔺相如,最后又向他负荆请罪并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宽容大度、胸襟宽广和廉颇的知错就改的可贵品质)。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反思、自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高效学习。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现新知,锻炼能力,主动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建构自己的语文知识结构,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课后有层次的作业布置,尊重学生差异
课后作业环节也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及时地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学案也可以应用于课后的复习环节,通过设计有层次的课后作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实现全体学生的进步。
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时,教师运用导学案对课后作业进行了分层设计,要求全体学生完成课文的生字、生词作业。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反思。而针对语文基础中等的学生,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件事来写?自己以后的作文中应该如何选材?”从而引发学生对于课文选材方面的思考。这种分层作业让不同的学生都取得了进步。
由此说明,运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不仅能面向全体学生,还能体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取得进步。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地设计导学案,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快乐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式全面发展。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导学案 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6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导学案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其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通过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便更加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合理运用导学案,能够提升语文学习效果。
一、课前有效运用导学案,激活学生思维
有目的、高效率的课前预习,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和任务,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一课时,教师在课前预习的导学案中进行了如下设计:第一,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两遍,标注好各小节的序号,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打上星号,再反复多读两遍,并且给课文分段。第二,认真理解下面两个句子:“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第三,看拼音,写词语,查词典,解释所出示的词语的意思。这几种不同类型的题目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完成字、词、句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课文,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对于预习部分,采取小组内交流的方式进行检查,顺利地完成了认识生字、生词、初步朗读的教学任务。
导学案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和语文新课程的目标,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效率,优化预习效果,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课上多元化的导学过程,张扬学生个性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组织的优劣必然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学案也同样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教师通过导学案的灵活使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多元化的指导,能满足不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可运用导学案。首先,检测预习的效果,教师出示“我会写”“我会读”“我理解词语的意思”等题目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接下来,激趣导入:“我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蔺相如,廉颇);“我知道是谁向谁请罪”(廉颇向蔺相如请罪);“我知道结果是什么”(结果两人合好)。整体感知:“我能读通课文”(学生通读课文,标注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我可以和小组同学一起表演这个故事”(学生小组表演、点评);“我可以通过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本文是根据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改编的一则历史话剧,通过廉颇因为误解蔺相如,最后又向他负荆请罪并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宽容大度、胸襟宽广和廉颇的知错就改的可贵品质)。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反思、自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高效学习。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现新知,锻炼能力,主动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建构自己的语文知识结构,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课后有层次的作业布置,尊重学生差异
课后作业环节也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及时地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学案也可以应用于课后的复习环节,通过设计有层次的课后作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实现全体学生的进步。
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时,教师运用导学案对课后作业进行了分层设计,要求全体学生完成课文的生字、生词作业。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反思。而针对语文基础中等的学生,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件事来写?自己以后的作文中应该如何选材?”从而引发学生对于课文选材方面的思考。这种分层作业让不同的学生都取得了进步。
由此说明,运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不仅能面向全体学生,还能体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取得进步。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地设计导学案,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快乐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式全面发展。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