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现语文活动课的最优化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zzheng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语文活动课”的研究活动呈现出一派喜人的势头,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也不断变化。然而,“语文活动课”不只是单纯的教育技术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它更应该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系统的体现,因此,探索一套既科学又切实的方法和规律,实现“语文活动课”的最优化,就成了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本文试图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如果你是一个敢于面对现实的人,你一定会发现,现在的学生很不喜欢学语文,他们一提起语文,总是怨声载道,学语文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不但学生如此,整个社会对语文教学都颇有微词,《北京文学》《羊城晚报》曾辟专版讨论语文教学问题,措词之激烈,前所未有,甚至有人认为“误尽苍生是语文”。
  语文怎么啦?语文,这是一个本该令人感到十分亲切的字眼,这里有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有如画的风景,如歌的诗句;有音容笑貌,有喜怒哀乐。学语文应当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然而,这一切仿佛离中学生越来越远了,代之而起的是繁杂冗长的分析和漫无边际的标准化试题。学生所能做的只是勾勾叉叉、圈圈点点,学语文成了一种负担,一种痛苦,毫无乐趣可言。
  就在这时,中国大地上吹起了素质教育的春风,终于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是文化熏陶、文化积累的结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便成了语文教学中拨乱反正的重要手段,于是“语文活动课”便应运而生,语文百花园中便有了这样一朵娇艳的花朵。
  
  二、研究的依据、原则
  
  “语文活动课”的研究,必须以现代科学教育理论为依据,因此,它必须遵循系统性、开放性等原则。
  根据系统理论的研究表明,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便形成系统结构,不同的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功能。“语文活动课”所面临的首先就是如何优化结构的问题,它的设计必须既体现“目标—内容—手段”这一传统的教学原则,又要有所创新,或图文并茂,或声情并发,或动静结合,或虚实搭配,使组成活动课的每一要素都体现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结构系统,使它发挥最佳的功能,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语文活动课”的研究还应遵循开放性原则。众所周知,人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左脑是抽象思维的中枢,右脑是形象思维的中枢,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前者重抽象思维,后者重形象思维。这就表明,语文教学必须既重视左脑的开发,又重视右脑的开发,只有左右脑相互协调,才能提高语文能力,而目前的状况却令人担忧。语文教师只注重从语言到语言,从一张提纲到另一张提纲,致使学生的右脑不能健康发展,大大降低了形象思维能力。“语文活动课”就应当首先打破这一封闭式的教学框框,采用开放性、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形象思维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声与形、图与文等诸多要素的转换过程中做到双脑并用,以使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三、研究的内容、步骤
  
  (一)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用什么来衡量?我以为最重要的尺度是写作。“李杜”“欧苏”之所以名耀千古,就因为他们的诗文闪烁着不灭的光芒。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我以为首先要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光靠两周一次的作文课和每学期的八篇作文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活动课”,在这方面,我的具体做法是:
  1.每周一篇周记。写周记,无疑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养成勤于练笔的良好习惯,但是,写周记如果仅仅停留在学生写、老师改这一单纯意义上,效果肯定不大,必须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利用周末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或参加一些义务劳动等,以丰富他们的周记内容。周记交齐后,还应把其中有代表性的打印出来,发给学生欣赏,并定期举行周记赏析会。这些活动,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写周记的热情,从而写出较高水平的周记。一次,我带学生军训回来,让他们写周记,他们写得轻松自然,结果是佳作迭出。
  2.每周两篇读书笔记。阅读能陶冶人的心灵、扩大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写作水平。因此,我坚持每周让学生精读两篇文章并写读书笔记。一段时间后,再举行读书报告会,好的文章照样打印出来,让学生欣赏并装订成册,美其名曰《书海导航》等。开展这一系列活动后,学生不但读书的热情空前高涨,而且写作水平也随之提高。
  3.每周一次作文点拨课。写作需要灵感,灵感来自悟性或点拨。在作文点拨课上,学生可自由出题,自由讨论,谈写作方法,谈写作体会,时间不作限制,七八分钟,十几分钟皆可。
  4.一周一次佳作赏析课。教材上的文章当然都是经典之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其间有许多文章与学生有明显的距离感,每周补充一两篇精美时文便能填补这一缺憾。
  5.两周一次卡片交流会。写作需要积累,而制作卡片,不但能积累知识,还能养成勤读书、勤动笔的好习惯。而两周一次的卡片交流会,既是对这一活动的检阅,又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6.半学期编一本佳作选。在每次作文讲评的基础上筛选佳作,半学期编一本佳作选,这对文章被选进集子的学生是种鼓励,对文章没被选进的学生更是种鞭策,此举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通过以上的写作活动,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近几年来,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二十几人次的作文在全国各级各类作文大赛中获奖。
  (二)现代的学生,除了要会写作外,还要有一流的口才,否则,便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当然,要有口才,得先有肚才,因此,在开展写作活动课的同时,我还开展了“阅读、说话活动课”,具体做法如下:
  1.时间上的保证。开展活动课,没有时间上的保证便是一句空话,因此,我坚持每周腾出一节课搞活动,以避免活动课流于形式。
  2.充实的内容。“阅读、说话活动课”的内容很多,可以是以介绍成语为主的“成语探源”,欣赏名句为主的“名句赏析”;也可以是演讲比赛,朗读训练;还可以介绍人物、介绍科技新成果等,举凡天文地理、风物人情皆可作为活动课的内容。
  3.丰富的形式。开展活动课,形式应当不断变换,在既生动活泼,又实用有序的原则上尽可能多地变换,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以增强活动课的吸引力。例如:“成语探源”可以让学生讲、演成语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名句赏析”可以让学生结合名句编写一个情景语段,以小组为单位用形体语言表演出来,以增加语文活动课的魅力。
  通过以上的阅读、说话活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大部分学生都能流畅、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综上所述,优化语文活动课可以加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要继续认真研究探索,让百花园中的这一朵小花开得更加艳丽。
其他文献
比较,是文学艺术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可以说,人类自从有了文艺作品,就有了比较艺术。鲁迅先生曾经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红楼梦》中的比较艺术也正是如此,有了极大的突破和发展。对比手法,往往是两两对比的,《红楼梦》中有的对比,不是一对,而是一串,这是文学创作的创新和突破。我们不妨把这种成串进行的对比叫做“群体串比”。  我们先来看看薛宝钗、林黛玉与史湘云三个人之间的“
诗歌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凝聚的精华和沉淀。它是反映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民风、民俗和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怀,并且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把诗歌作为精神娱乐最高瑰宝,一直传唱至今。然而当今时代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诗歌创作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以至于几千年的艺术精髓,就要变主为次了吗?中华民族凝聚的精华和沉淀就要抛去吗?难道就没有诗歌创作走出困境的出路了吗?带着种种的疑问,带着未知的秘密让我来解析一下“当下诗歌创作的困境与
语文素质是人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学好语文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怎样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艺术鉴赏水平,锻炼表达、交际能力以及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呢?    一、教出课文的“个性”    “浩然清而旷,常建清而僻,王维清而秀,储光羲清而适,韦应物清而润,柳子厚清而峭。”(胡应麟
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国的教育无论是在培养模式上还是在教学过程中都达不到这种要求,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也必须在变革中求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尽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对语文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教学实践创新,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同行的重视。    一、教学观
邓小平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解和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大大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现行的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死水一潭,不应该再用填鸭式教法,而应该是动态的活泼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由于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而生成了宽松的氛围,睿智的辩论,微笑的领悟等一道道美丽
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的基础.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建设新型文明创造了前提条件,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观的基本框
凯勒说:“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增强学生各种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1.课内外互补。阅读就是吸收、借鉴,吸取精神养料,为创新打基础。“阅读一本有益的书,就如同在给自己的心灵进行洗礼;阅读一本好书,也犹如与生活进行一场深刻的交流”。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