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语文活动课”的研究活动呈现出一派喜人的势头,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也不断变化。然而,“语文活动课”不只是单纯的教育技术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它更应该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系统的体现,因此,探索一套既科学又切实的方法和规律,实现“语文活动课”的最优化,就成了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本文试图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如果你是一个敢于面对现实的人,你一定会发现,现在的学生很不喜欢学语文,他们一提起语文,总是怨声载道,学语文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不但学生如此,整个社会对语文教学都颇有微词,《北京文学》《羊城晚报》曾辟专版讨论语文教学问题,措词之激烈,前所未有,甚至有人认为“误尽苍生是语文”。
语文怎么啦?语文,这是一个本该令人感到十分亲切的字眼,这里有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有如画的风景,如歌的诗句;有音容笑貌,有喜怒哀乐。学语文应当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然而,这一切仿佛离中学生越来越远了,代之而起的是繁杂冗长的分析和漫无边际的标准化试题。学生所能做的只是勾勾叉叉、圈圈点点,学语文成了一种负担,一种痛苦,毫无乐趣可言。
就在这时,中国大地上吹起了素质教育的春风,终于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是文化熏陶、文化积累的结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便成了语文教学中拨乱反正的重要手段,于是“语文活动课”便应运而生,语文百花园中便有了这样一朵娇艳的花朵。
二、研究的依据、原则
“语文活动课”的研究,必须以现代科学教育理论为依据,因此,它必须遵循系统性、开放性等原则。
根据系统理论的研究表明,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便形成系统结构,不同的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功能。“语文活动课”所面临的首先就是如何优化结构的问题,它的设计必须既体现“目标—内容—手段”这一传统的教学原则,又要有所创新,或图文并茂,或声情并发,或动静结合,或虚实搭配,使组成活动课的每一要素都体现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结构系统,使它发挥最佳的功能,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语文活动课”的研究还应遵循开放性原则。众所周知,人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左脑是抽象思维的中枢,右脑是形象思维的中枢,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前者重抽象思维,后者重形象思维。这就表明,语文教学必须既重视左脑的开发,又重视右脑的开发,只有左右脑相互协调,才能提高语文能力,而目前的状况却令人担忧。语文教师只注重从语言到语言,从一张提纲到另一张提纲,致使学生的右脑不能健康发展,大大降低了形象思维能力。“语文活动课”就应当首先打破这一封闭式的教学框框,采用开放性、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形象思维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声与形、图与文等诸多要素的转换过程中做到双脑并用,以使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三、研究的内容、步骤
(一)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用什么来衡量?我以为最重要的尺度是写作。“李杜”“欧苏”之所以名耀千古,就因为他们的诗文闪烁着不灭的光芒。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我以为首先要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光靠两周一次的作文课和每学期的八篇作文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活动课”,在这方面,我的具体做法是:
1.每周一篇周记。写周记,无疑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养成勤于练笔的良好习惯,但是,写周记如果仅仅停留在学生写、老师改这一单纯意义上,效果肯定不大,必须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利用周末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或参加一些义务劳动等,以丰富他们的周记内容。周记交齐后,还应把其中有代表性的打印出来,发给学生欣赏,并定期举行周记赏析会。这些活动,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写周记的热情,从而写出较高水平的周记。一次,我带学生军训回来,让他们写周记,他们写得轻松自然,结果是佳作迭出。
2.每周两篇读书笔记。阅读能陶冶人的心灵、扩大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写作水平。因此,我坚持每周让学生精读两篇文章并写读书笔记。一段时间后,再举行读书报告会,好的文章照样打印出来,让学生欣赏并装订成册,美其名曰《书海导航》等。开展这一系列活动后,学生不但读书的热情空前高涨,而且写作水平也随之提高。
3.每周一次作文点拨课。写作需要灵感,灵感来自悟性或点拨。在作文点拨课上,学生可自由出题,自由讨论,谈写作方法,谈写作体会,时间不作限制,七八分钟,十几分钟皆可。
4.一周一次佳作赏析课。教材上的文章当然都是经典之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其间有许多文章与学生有明显的距离感,每周补充一两篇精美时文便能填补这一缺憾。
5.两周一次卡片交流会。写作需要积累,而制作卡片,不但能积累知识,还能养成勤读书、勤动笔的好习惯。而两周一次的卡片交流会,既是对这一活动的检阅,又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6.半学期编一本佳作选。在每次作文讲评的基础上筛选佳作,半学期编一本佳作选,这对文章被选进集子的学生是种鼓励,对文章没被选进的学生更是种鞭策,此举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通过以上的写作活动,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近几年来,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二十几人次的作文在全国各级各类作文大赛中获奖。
(二)现代的学生,除了要会写作外,还要有一流的口才,否则,便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当然,要有口才,得先有肚才,因此,在开展写作活动课的同时,我还开展了“阅读、说话活动课”,具体做法如下:
1.时间上的保证。开展活动课,没有时间上的保证便是一句空话,因此,我坚持每周腾出一节课搞活动,以避免活动课流于形式。
2.充实的内容。“阅读、说话活动课”的内容很多,可以是以介绍成语为主的“成语探源”,欣赏名句为主的“名句赏析”;也可以是演讲比赛,朗读训练;还可以介绍人物、介绍科技新成果等,举凡天文地理、风物人情皆可作为活动课的内容。
3.丰富的形式。开展活动课,形式应当不断变换,在既生动活泼,又实用有序的原则上尽可能多地变换,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以增强活动课的吸引力。例如:“成语探源”可以让学生讲、演成语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名句赏析”可以让学生结合名句编写一个情景语段,以小组为单位用形体语言表演出来,以增加语文活动课的魅力。
通过以上的阅读、说话活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大部分学生都能流畅、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综上所述,优化语文活动课可以加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要继续认真研究探索,让百花园中的这一朵小花开得更加艳丽。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如果你是一个敢于面对现实的人,你一定会发现,现在的学生很不喜欢学语文,他们一提起语文,总是怨声载道,学语文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不但学生如此,整个社会对语文教学都颇有微词,《北京文学》《羊城晚报》曾辟专版讨论语文教学问题,措词之激烈,前所未有,甚至有人认为“误尽苍生是语文”。
语文怎么啦?语文,这是一个本该令人感到十分亲切的字眼,这里有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有如画的风景,如歌的诗句;有音容笑貌,有喜怒哀乐。学语文应当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然而,这一切仿佛离中学生越来越远了,代之而起的是繁杂冗长的分析和漫无边际的标准化试题。学生所能做的只是勾勾叉叉、圈圈点点,学语文成了一种负担,一种痛苦,毫无乐趣可言。
就在这时,中国大地上吹起了素质教育的春风,终于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是文化熏陶、文化积累的结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便成了语文教学中拨乱反正的重要手段,于是“语文活动课”便应运而生,语文百花园中便有了这样一朵娇艳的花朵。
二、研究的依据、原则
“语文活动课”的研究,必须以现代科学教育理论为依据,因此,它必须遵循系统性、开放性等原则。
根据系统理论的研究表明,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便形成系统结构,不同的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功能。“语文活动课”所面临的首先就是如何优化结构的问题,它的设计必须既体现“目标—内容—手段”这一传统的教学原则,又要有所创新,或图文并茂,或声情并发,或动静结合,或虚实搭配,使组成活动课的每一要素都体现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结构系统,使它发挥最佳的功能,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语文活动课”的研究还应遵循开放性原则。众所周知,人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左脑是抽象思维的中枢,右脑是形象思维的中枢,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前者重抽象思维,后者重形象思维。这就表明,语文教学必须既重视左脑的开发,又重视右脑的开发,只有左右脑相互协调,才能提高语文能力,而目前的状况却令人担忧。语文教师只注重从语言到语言,从一张提纲到另一张提纲,致使学生的右脑不能健康发展,大大降低了形象思维能力。“语文活动课”就应当首先打破这一封闭式的教学框框,采用开放性、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形象思维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声与形、图与文等诸多要素的转换过程中做到双脑并用,以使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三、研究的内容、步骤
(一)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用什么来衡量?我以为最重要的尺度是写作。“李杜”“欧苏”之所以名耀千古,就因为他们的诗文闪烁着不灭的光芒。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我以为首先要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光靠两周一次的作文课和每学期的八篇作文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活动课”,在这方面,我的具体做法是:
1.每周一篇周记。写周记,无疑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养成勤于练笔的良好习惯,但是,写周记如果仅仅停留在学生写、老师改这一单纯意义上,效果肯定不大,必须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利用周末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或参加一些义务劳动等,以丰富他们的周记内容。周记交齐后,还应把其中有代表性的打印出来,发给学生欣赏,并定期举行周记赏析会。这些活动,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写周记的热情,从而写出较高水平的周记。一次,我带学生军训回来,让他们写周记,他们写得轻松自然,结果是佳作迭出。
2.每周两篇读书笔记。阅读能陶冶人的心灵、扩大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写作水平。因此,我坚持每周让学生精读两篇文章并写读书笔记。一段时间后,再举行读书报告会,好的文章照样打印出来,让学生欣赏并装订成册,美其名曰《书海导航》等。开展这一系列活动后,学生不但读书的热情空前高涨,而且写作水平也随之提高。
3.每周一次作文点拨课。写作需要灵感,灵感来自悟性或点拨。在作文点拨课上,学生可自由出题,自由讨论,谈写作方法,谈写作体会,时间不作限制,七八分钟,十几分钟皆可。
4.一周一次佳作赏析课。教材上的文章当然都是经典之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其间有许多文章与学生有明显的距离感,每周补充一两篇精美时文便能填补这一缺憾。
5.两周一次卡片交流会。写作需要积累,而制作卡片,不但能积累知识,还能养成勤读书、勤动笔的好习惯。而两周一次的卡片交流会,既是对这一活动的检阅,又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6.半学期编一本佳作选。在每次作文讲评的基础上筛选佳作,半学期编一本佳作选,这对文章被选进集子的学生是种鼓励,对文章没被选进的学生更是种鞭策,此举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通过以上的写作活动,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近几年来,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二十几人次的作文在全国各级各类作文大赛中获奖。
(二)现代的学生,除了要会写作外,还要有一流的口才,否则,便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当然,要有口才,得先有肚才,因此,在开展写作活动课的同时,我还开展了“阅读、说话活动课”,具体做法如下:
1.时间上的保证。开展活动课,没有时间上的保证便是一句空话,因此,我坚持每周腾出一节课搞活动,以避免活动课流于形式。
2.充实的内容。“阅读、说话活动课”的内容很多,可以是以介绍成语为主的“成语探源”,欣赏名句为主的“名句赏析”;也可以是演讲比赛,朗读训练;还可以介绍人物、介绍科技新成果等,举凡天文地理、风物人情皆可作为活动课的内容。
3.丰富的形式。开展活动课,形式应当不断变换,在既生动活泼,又实用有序的原则上尽可能多地变换,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以增强活动课的吸引力。例如:“成语探源”可以让学生讲、演成语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名句赏析”可以让学生结合名句编写一个情景语段,以小组为单位用形体语言表演出来,以增加语文活动课的魅力。
通过以上的阅读、说话活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大部分学生都能流畅、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综上所述,优化语文活动课可以加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要继续认真研究探索,让百花园中的这一朵小花开得更加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