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认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在尝试教学中,教师不急于讲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先进行尝试学习.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组织学生尝试练习,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在尝试中遇到的困难,结合教学重难点内容进行讲解.那么,如何运用尝试教学法提高数学教学成效呢?
一、精心设计准备练习
准备练习是尝试教学的起始,也为新知的学习搭建“脚手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尝试氛围,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教者呈现了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装饰玻璃,被不小心打碎一小部分的,大家有办法能重新划一块与原来一模一样的吗?教者以一块残缺不全的菱形玻璃制造悬念,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发挥旧知的迁移作用,要做到以旧引新,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例如,在讲“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可设计如下练习:
(1)高铁从南京开往上海(全程300km),全程所用的时间t(h)随速度v(km/h)的变化而变化,你能用含用v的代数式表示t吗?
(2)利用上述关系完成下表,随着速度的变化,全程所用的时间发生怎样的变化?
v/(km/h)150180200250300
t/h
(3)时间t是速度v的函数吗?为什么?
二、合理编制尝试问题
尝试问题是尝试教学的基础.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相应的尝试问题,向学生提出尝试任务.
1.迁移尝试题
数学知识结构是呈螺旋上升的,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从熟悉的知识、技能、方法中获得新知.
2.探索尝试题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在归纳总结中探索规律,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开启思维的目的.
3.题组尝试题
将综合性的知识进行分解,或将相关联的知识组成一个题组,让学生在尝试解决中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系统地理解和把握知识结构.
例如,在讲“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时,教者设计如下:
(1)已知反比例函数y=kx(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k,此时一次函数y=kx k经过象限.
(2)已知点(-1,y1)、(1,y2)、(2,y3)在双曲线y=k2 2x上,比较y1,y2,y3的大小.
(3)已知反比例函数y=ax与一次函数y=kx b的图象都经过点(2,-1),(1,c),求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
三、组织学生参与讨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当学生独立思考仍无法解决问题时,针对内容的理解、存在的困难、尝试的思路等要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彼此分享经验,共同解决疑惑.教师为保证小组讨论活动的高效开展,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按异质进行分组,以4~6人为宜,通过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倾听、表达、质疑的能力,同时也能暴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使教师在后面的讲解更具有针对性.
四、针对难点进行讲解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于采用先讲后练的方式,学生也满足于此模仿,“依葫芦画瓢”,并未真正理解新知.而在尝试教学法的课堂中,教师在讲解之前已经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对新知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有了清晰的认识,所以学生上课时就会有针对性地学习.
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学生对于“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存在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将文字表达式转变为数学语言,了解向左、向右、空心、实心所表示的意义.
总之,尝试教学法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的基础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真正的学习方法.
一、精心设计准备练习
准备练习是尝试教学的起始,也为新知的学习搭建“脚手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尝试氛围,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教者呈现了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装饰玻璃,被不小心打碎一小部分的,大家有办法能重新划一块与原来一模一样的吗?教者以一块残缺不全的菱形玻璃制造悬念,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发挥旧知的迁移作用,要做到以旧引新,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例如,在讲“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可设计如下练习:
(1)高铁从南京开往上海(全程300km),全程所用的时间t(h)随速度v(km/h)的变化而变化,你能用含用v的代数式表示t吗?
(2)利用上述关系完成下表,随着速度的变化,全程所用的时间发生怎样的变化?
v/(km/h)150180200250300
t/h
(3)时间t是速度v的函数吗?为什么?
二、合理编制尝试问题
尝试问题是尝试教学的基础.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相应的尝试问题,向学生提出尝试任务.
1.迁移尝试题
数学知识结构是呈螺旋上升的,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从熟悉的知识、技能、方法中获得新知.
2.探索尝试题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在归纳总结中探索规律,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开启思维的目的.
3.题组尝试题
将综合性的知识进行分解,或将相关联的知识组成一个题组,让学生在尝试解决中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系统地理解和把握知识结构.
例如,在讲“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时,教者设计如下:
(1)已知反比例函数y=kx(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k,此时一次函数y=kx k经过象限.
(2)已知点(-1,y1)、(1,y2)、(2,y3)在双曲线y=k2 2x上,比较y1,y2,y3的大小.
(3)已知反比例函数y=ax与一次函数y=kx b的图象都经过点(2,-1),(1,c),求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
三、组织学生参与讨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当学生独立思考仍无法解决问题时,针对内容的理解、存在的困难、尝试的思路等要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彼此分享经验,共同解决疑惑.教师为保证小组讨论活动的高效开展,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按异质进行分组,以4~6人为宜,通过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倾听、表达、质疑的能力,同时也能暴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使教师在后面的讲解更具有针对性.
四、针对难点进行讲解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于采用先讲后练的方式,学生也满足于此模仿,“依葫芦画瓢”,并未真正理解新知.而在尝试教学法的课堂中,教师在讲解之前已经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对新知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有了清晰的认识,所以学生上课时就会有针对性地学习.
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学生对于“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存在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将文字表达式转变为数学语言,了解向左、向右、空心、实心所表示的意义.
总之,尝试教学法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的基础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真正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