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人类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社会呼唤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越来越多地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间接知识经验已不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创造性地获取直接知识经验受到了重视。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是教师教育工作的明智选择,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求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规定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 培养 自学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发展,弘扬主体性原则是当代教改的主题。当前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自主探索的意识。因此,教师实施的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情感需要实现和谐的统一,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地发挥其学习潜力。为此,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事实说明,只要教师指导得当,学生就会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现将我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思考总结如下:
1 学生自学能力的激发
所谓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就是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以语文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以语文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激发语文学习的学习动机;挖掘语文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自学成功的喜悦。最初向学生提出自学要求时,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学就是先把书看看而已,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自己水平差,书根本看不懂,自学是对成绩好的学生讲的。不少家长也认为:老师还没讲,学生怎么会?针对这种状况,我的做法是:刚开始,提出的要求比较低,但内容却比较具体,今天布置的自学内容是什么,明天课堂上就讲什么内容。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老师把明天要讲的内容先行进行个别辅导,因此第二天上课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部分同学对自学逐步产生了兴趣。个别仍有困难的同学在发言或板演时出了偏差,我不仅不求全责备,还给以充分的肯定,让他们在心理上消除畏难情绪,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用老观念、老方法教新教材,新教材的作用难以发挥,新教材的编写意图难以实现。许多老师习惯于对课文作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面面俱到的串讲,生怕学生听不懂。一堂语文课,老师从上到下的灌输,学生只作听众和观众,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没有讨论辩论的机会,一句话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使本应充满生机、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刻板、乏味。学生疲于应付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生怕记丢人,记错了。其效果如何呢?学生只能学到老师教给他的东西,却缺乏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更谈不上自主地探索。无论老师教给他多少,都是有限的,只有学生自己去学并学会自学,才能打破这种有限,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老师在新教材面前,首要的任务是克服旧的教学模式的“惯性”,更新教学理念,使自己适应新的教材和教法。学知识本是一种快乐,但如今的学生已经很少能在学习中获得身心上的愉悦。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爱护环境、珍爱生命等的教育只能落到最不重要的位置。人文,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代替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
3 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改变过去强调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习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教学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是让好的习惯主宰我们的一生,还是让不良习惯主宰我们的一生呢?为了让好的习惯主宰我们的生活,我们必须克服教学中形成一切的不良习惯。
4 养成克服困难、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意志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的,学生在经受一定挫折和克服困难的同时,其实也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有些学生在开始自学时,由于尝到了老师未教、自己已会的甜头,有了一定的自学积极性,但时间一长,原有的不良学习习惯又卷土重来。只顾应付书面作业,根本谈不上自学了。针对这种情形,我主要是通过个别谈心,双向交流,重新激励。有个学生开始时,自学热情很高,成绩进步也很明显,但后来忙于应付作业,自学流于形式。我就引导他进行两比,一是与原来基础成绩相同的同学比,这些同学由于坚持了自学,成绩明显进步,而且比较稳定;二是与他自身相比,在坚持自学时,成绩明显上升,而且学得轻松,一旦懒惰下来,成绩明显下滑。多次的谈心对比,使他感到,自学与不自学大不一样,提高了认识,转变了学习态度,激发起重新自学的热情,成绩有了明显的回升。由于我坚持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许多学生在进校时成绩平平,智力一般,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智力测试的结果表明他们的智商大幅度提高,理想的高考成绩不仅反映了他们知识的增加,也反映了能力的升华。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使他们的语文成绩有了进步,而且使各学科成绩都有了进步,更为重要的是人的整体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有的学生都有着潜在的自学能力,只要我们加以适当的激励,强化自学的要求,努力进行培养,他们就一定会掌握自学的诀窍。
【关键词】高中语文 培养 自学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发展,弘扬主体性原则是当代教改的主题。当前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自主探索的意识。因此,教师实施的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情感需要实现和谐的统一,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地发挥其学习潜力。为此,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事实说明,只要教师指导得当,学生就会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现将我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思考总结如下:
1 学生自学能力的激发
所谓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就是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以语文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以语文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激发语文学习的学习动机;挖掘语文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自学成功的喜悦。最初向学生提出自学要求时,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学就是先把书看看而已,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自己水平差,书根本看不懂,自学是对成绩好的学生讲的。不少家长也认为:老师还没讲,学生怎么会?针对这种状况,我的做法是:刚开始,提出的要求比较低,但内容却比较具体,今天布置的自学内容是什么,明天课堂上就讲什么内容。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老师把明天要讲的内容先行进行个别辅导,因此第二天上课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部分同学对自学逐步产生了兴趣。个别仍有困难的同学在发言或板演时出了偏差,我不仅不求全责备,还给以充分的肯定,让他们在心理上消除畏难情绪,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用老观念、老方法教新教材,新教材的作用难以发挥,新教材的编写意图难以实现。许多老师习惯于对课文作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面面俱到的串讲,生怕学生听不懂。一堂语文课,老师从上到下的灌输,学生只作听众和观众,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没有讨论辩论的机会,一句话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使本应充满生机、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刻板、乏味。学生疲于应付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生怕记丢人,记错了。其效果如何呢?学生只能学到老师教给他的东西,却缺乏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更谈不上自主地探索。无论老师教给他多少,都是有限的,只有学生自己去学并学会自学,才能打破这种有限,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老师在新教材面前,首要的任务是克服旧的教学模式的“惯性”,更新教学理念,使自己适应新的教材和教法。学知识本是一种快乐,但如今的学生已经很少能在学习中获得身心上的愉悦。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爱护环境、珍爱生命等的教育只能落到最不重要的位置。人文,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代替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
3 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改变过去强调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习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教学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是让好的习惯主宰我们的一生,还是让不良习惯主宰我们的一生呢?为了让好的习惯主宰我们的生活,我们必须克服教学中形成一切的不良习惯。
4 养成克服困难、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意志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的,学生在经受一定挫折和克服困难的同时,其实也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有些学生在开始自学时,由于尝到了老师未教、自己已会的甜头,有了一定的自学积极性,但时间一长,原有的不良学习习惯又卷土重来。只顾应付书面作业,根本谈不上自学了。针对这种情形,我主要是通过个别谈心,双向交流,重新激励。有个学生开始时,自学热情很高,成绩进步也很明显,但后来忙于应付作业,自学流于形式。我就引导他进行两比,一是与原来基础成绩相同的同学比,这些同学由于坚持了自学,成绩明显进步,而且比较稳定;二是与他自身相比,在坚持自学时,成绩明显上升,而且学得轻松,一旦懒惰下来,成绩明显下滑。多次的谈心对比,使他感到,自学与不自学大不一样,提高了认识,转变了学习态度,激发起重新自学的热情,成绩有了明显的回升。由于我坚持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许多学生在进校时成绩平平,智力一般,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智力测试的结果表明他们的智商大幅度提高,理想的高考成绩不仅反映了他们知识的增加,也反映了能力的升华。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使他们的语文成绩有了进步,而且使各学科成绩都有了进步,更为重要的是人的整体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有的学生都有着潜在的自学能力,只要我们加以适当的激励,强化自学的要求,努力进行培养,他们就一定会掌握自学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