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博士学历教师在中学任教情况分析及建议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ling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博士教师 中学任教 情况分析
  20年前,博士毕业生开始进入中学,在当时属于新鲜事,有些人认为是“大材小用”。20年后,博士进入中学已是正常现象。有些区域,有些中学,博士数量很多,既有本土博士,又有海归博士,还有博士后。本文试就博士进入中学从教的情况,做简要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博士學历教师分布情况
  笔者对北京、上海、深圳、福州、济南、泰安、衡水七地部分中学进行了粗略调查,得到了一些基本数据。六地分别代表一线、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结果显示博士学历教师分布很不均衡。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对集中,二、三线城市为零。北京市海淀区相对集中。在全国范围内,三、四线城市的名校数量比较多,地市级一中多为名校,“特级”等骨干教师数量颇为可观,但博士学历教师数基本
  为零。
  泰安一中和衡水中学都是国内名校,但博士学历教师均为零。特别是衡水中学,教师队伍中享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2人、国家级荣誉获得者17人、特级教师13人;2017年《中国学科竞赛500强中学排行榜》发布,衡水中学位列全国第一名。这说明,传统意义上的名校骨干教师数量与博士教师数量不成正比,这主要是地区差异造成的。这种不均衡的现象,在美英国家同样存在。笔者调查了美国和英国三类学校博士学历教师的分布情况。
  此表显示,学科之间博士教师数量的分布也不均衡。这可能是由学科特点以及学科组选拔教师的观念有所差异造成的,也与就业有一定关系。这种不均衡会不会造成不同学科之间的发展差距?笔者认为,这要看评价学科发展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学科组以抓升学率为主,博士教师少一点没有什么关系,像衡水中学博士数量为零,但它的升学成绩有目共睹。不过从教师队伍发展的观点来看,没有博士显然是一个不足之处。
  博士教师获得“骨干教师”荣誉的情况如何呢?以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为例,专任教师中硕士占37%,博士占13%,本科占50%。学校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共131人,占专任教师的50%;其中博士为13人,占区级以上骨干教师的9.9%,占专任教师的5%;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共31人,其中博士2人,占市级骨干教师的6.4%,占区级以上骨干教师的1.5%,占专任教师的0.7%;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本科学历85人,占区级以上骨干教师的64.9%,占专任教师的32.7%;市级以上骨干教师31人,本科学历29人,占93.5%。在市、区级骨干教师中,博士教师占比为什么这样低呢?主要原因是博士教师年龄偏小、教龄偏短,多数博士教师参评骨干教师资历尚浅,所以骨干教师的主体仍然是本科学历教师,这与衡水中学基本吻合,与多数名校也基本吻合。但是,再过10年,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的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市、区级骨干中博士的数量一定会明显增加,而三、四线城市的名校可能维持原样。
  二、博士教师在中学任教的利、弊分析
  博士教师来源的主渠道是每年的博士毕业生,职后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极少。由于博士授予单位多集中在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因此博士毕业首选的工作区域也是一线城市,是学校或科研单位。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原则上从国外引进博士或博士后,本土博士毕业生想进入重点高校比较困难。而一线城市中名校的社会影响力往往不亚于一般高校,各方面待遇和机会优于普通中学,甚至优于一般高校,对博士毕业生具有一定吸引力,加上在国家课程改革和招生考试改革中,名校发挥着引领作用,一部分对基础教育有情怀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做一名中学教师也就很自然了。
  博士教师相对集中于一线城市名校有利也有弊。首先,名校平台大,给博士教师提供了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开设校本选修课、担任学生研究性学习导师、承担学科竞赛辅导工作、主持科研课题等,能够充分发挥博士教师的学科优势。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十分重视博士教师这个群体,专门开设了“博士论坛”,请博士教师定期为师生作关于学科前沿的学术报告,坚持多年,效果良好。博士教师专业精深,站位高,视野宽,一旦适应中学教育,后期发展不可限量。其次,博士教师的学术水平高,可以提升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学术水准。一所名校,教师的学术水准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之一,尤其是高中校,学术发展更是重中之重。从全球基础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高中名校,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学术水平。像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很多教师是博士,其中不乏牛津、剑桥毕业的伊顿校友。这所学校的每一名学生可以分得一名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导师,专门负责监督其学业进度,学生每周都会以小组方式接受一次导师辅导。学生进入大学预科时,还可以选择一名新的导师,专门辅导主修学科。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学术导师,就无法完成这些工作。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受益。传统的学科教师主要精力放在应试上,基础扎实有余,但思维活跃不足,视野有限,久而久之,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受到制约,“套板反应”“思维定式”等负面作用显而易见,学生进入高校发展的后劲儿不足。博士教师的优势在于可以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升思辨能力,突破学科限制,尤其是突破应试牢笼。博士教师具有坚强的学习毅力,长于文献检索,精于逻辑分析,每一名博士都有精彩的奋斗故事,可以现身说法,影响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坚毅的品格。博士读书数量普遍高于硕士生和本科生,在引导学生广泛读书、善于读书方面,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有一批高素质的博士教师,他们酷爱读书,沉浸醲郁,含英咀华,学生耳濡目染,深受影响。
  当然,在看到有利一面的同时,也应当看到不利的一面。首先,博士研究学术时间久了,会有些“呆气”,反倒不会与人打交道了。做中学教师,一定要学会和学生打交道。中学生是未成年人,基本不懂学术,主要关心升学考试。博士教师如果不去适应学生,而是等着让学生来适应自己,就很可能陷于被动。学生是鲜活的,特别需要教师与之交心,做朋友。能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其次,在中学,评价教师的标准主要不是学术水平,而是具有促进学生发展提高的能力;能够发现学生的潜力,全身心为学生服务。在基础教育阶段,最需要的往往不是专家学者,而是优秀教师。学者与教师不是一回事。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未必是一个好教师,而一个好教师必然具备学者的品质。在中学教书,固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但当教师的专业知识达到了基本要求之后,起决定作用的就不是知识了,而是教育教学艺术,而这恰恰是专家学者包括博士容易忽略的地方。笔者曾经与几位大学教授谈起这个问题,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重学术,不重教学艺术。在他们看来,教学艺术属于小儿科、小技巧,不屑一顾。这就是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的区别。未成年人接受知识的过程与成年人不一样,教大学生,教学艺术似乎不太重要;教未成年人,教学艺术就很重要。在中小学教书,需要启发引导,需要耳提面命,需要严防死守,需要苦口婆心,需要耐心细致。这可能是喜欢做学术的研究者不愿意为之的。笔者以前接触过几位博士教师,工作数年仍无法适应中学教学工作,最后只好调动工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掌握教育教学艺术;一肚子学问,却不知怎样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人,再有学问,不能对症下药,效果必然不佳。再次,博士教师原本具有精深的专业造诣,长期教中学,整天和孩子做一些基础的事情,原来的学科知识和学术优势发挥不出来,就会出现学术退化,久而久之,好不容易学来的专业知识荒废了。这里涉及一个牺牲精神,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必须忍痛割爱。我们之所以佩服陶行知这位民国“大先生”,就在于他舍得脱掉西装,穿上长袍,和孩子们一起做那些基础的事情。   在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由于学校重视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工作的开展,所以这个矛盾并不太明显。学校鼓励博士教师主动给师生提供学术前沿的内容,比如,“雪霁茶香”教师沙龙中,就有几位博士教师给师生开设了《三体》《老子》《红楼梦》的学术讲座,已经坚持很久了,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同时,大部分博士教师逐步适应了基础教育的特点,成为中学生的良师益友。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制定了“青蓝工程”,有“师带徒”制度,刚参加工作的博士教师要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师,学习一年。学校既有班主任师傅,也有教学师傅。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博士教师放下博士架子,虚心求教,潜心钻研,深入老教师的课堂听课,主动邀请老教师听自己的课,指出问题,及时改进。学校物理组的孙越博士工作一年就站稳了讲台,原因就在于她的虚心好学,一学期听课上百节。
  三、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目前,全國中学的博士教师分布极不均衡,最突出的问题是扎堆现象严重。一所中学博士教师数量太多,评职评审是一个大问题。以北京市为例,每年的正高职称评审只有70多个指标,即便将来有所增加,也还是很有限的。2018年,全国正高级指标共3604
  个(含中、小、幼教师),分到中学的指标就更少,僧多粥少的问题将会长期存在。一群博士教师工作二三十年后不能评上副高、正高,必然会影响工作情绪,更有甚者会影响队伍的稳定。
  笔者建议,一所中学应根据办学规模,合理控制博士教师数量,不是越多越好。据《中国博士发展状况》一书统计,截至2008年,我国博士获得中级职称时的平均年龄是29.19岁,副高是34.11岁,正高是39.73岁。显然,在中学任教的博士远达不到这个平均数,主要原因固然是2008年以前中学博士数量甚少,比如,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目前博士教师平均年龄为36.6岁,2008年前进来的只有两位,大部分是近五年进来的。在这些博士教师中,副高职称占20%,平均年龄为46.43岁,最年轻的副高37岁,正高目前为零。有的中学博士教师数量较多,年龄又相对集中,职称评审将是一个突出问题。
  为使博士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更好的工作平台,建议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在某些专业上打通高等师范学校与中学的界限,高校教师可以到中学代课,中学教师也可以到高校兼职。学术上特别拔尖的中学教师可以突破学科课程论的限制,在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与高校打通。优秀的中学教师可以承担大一、大二的本科课程,甚至可以担任硕士、博士的实践导师。目前,在一些城市,部分师范类高校已经这样做了。它的好处在于,可以给在读学士、硕士、博士近距离接触中学学科教学的机会,使他们尽快熟悉中学教学情况;同时,高校可以听取中学教师的意见,及时调整课程方案,根据中学实际培养人才。
  当然,还可以给博士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空间。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语文组与北大中文系合作,多次邀请北大中文系的教授来校上课、作报告,语文组的老师参与中文系的课题研究,参与中文系承担的师训工作。化学组与北师大合作,邀请北师大教授来校与化学组老师进行“高端备课”,化学组教师也到北师大参与相关活动。部分教师还被聘为北师大、首师大的兼职硕士生导师,给他们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上课。这种合作促进了北京市第一〇一中教师队伍的发展,尤其是为高端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为博士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希望将来有一天,优秀的中学博士教师可以直接被聘为大学兼职教授。
  (作者系:1.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李莎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书名:汉语文化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作者:张文平  出版单位: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  ISBN:9787558046841  定价:35元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更是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当前,语文教育备受关注,有关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纷纷投入到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实践的研究和探索之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张文平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汉
此起彼伏的“汉语热”为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开辟了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对外汉语中的“对外”意味着国际化、全球化,仅凭中国汉语师资力量是难以满足教育需求的,这就迫切地需要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及实践模式。语言教学中最大的障碍无疑是语音,一种语言的语音既包含了物理声音的音色、音调、音长等要素,也包含了本族语言使用者独特的心理、思维、情感表达范式,能否化解语音障碍,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成
文学作品是一个和谐统一的白足整体,但是这种和谐统一并不是编程式的排列,也可能是在反常的艺术表达中形成辩证的和谐统一。在文学作品中,作家根据情感、主旨的表达需要,往往采用背离常规的陌生化表达方式,形成文本的特殊的“吁请”结构,引起读者的审美期待,诱导读者发现文本的言外之意,这就是所谓“反常合道”。简要地说,“反常”,就是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用“陌生化”的表达方式给读者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合道”,
我曾有机会赴美研修,在拜访一些美国英语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时,我把中国关于语文教学的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来,询问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比如“人文论”“工具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这些我们讨论得很热烈的话题。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对这些话题兴趣不大,甚至颇为奇怪我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来。当我问“那英语教学到底要干什么”时,一位语言学教授用一句颇为简明扼要的话作答:“按照
随着统编本语文教材的使用,“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回顾我国百余年语文教育史,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从1897年的《蒙学课本》到今天的统编本,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一直走的是文选型路线,其主体是一篇篇供学生阅读、学习的文章;与此同时,语文课程知识建设此起彼伏,先后有“文法知识”“语法修辞知识”“逻辑知识”“文体知识”“写作知识”“读写知识”等,唯独没有过独立的“阅读知识”。曾经有过的“读写知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2017年秋季在全国投入使用以来,因其超前的编写理念、课程思想和选文思路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耳目一新的惊喜。同时,统编教材崭新的编排体例和单元整体教学思想,特别是“活动·探究”单元的首次出现,让习惯于照本宣科的教师一时无所适从,变得束手无策。如何正确理解统编教材编者意图,突破“活动·探究”单元实施困境,已经成为制约广大一线教师教学观念更新中亟待破解的问题。笔者以项目式学习理念,对“
书名:汉语言文字应用基础知识  作者:唐生周 瞿继勇 瞿建慧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ISBN:9787564361211  定价:44元  汉语言文字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用的语言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掌握语文知识,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和文学素养。汉语言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是一种功能性更强的学科,特别是文字的准确应用,对于学生日常
最近,笔者有幸随县教研室的几位同志到某校进行课堂教学调研,其间听了近10节作文课。发现不少作文课仍走着传统教学的“老路子”。对学生束缚太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新课改理念倡导的个性化作文大相径庭。  下面,本人结合听课中的一节典型课例,谈谈对作文教学的粗浅认识,以求为众同仁抛砖引玉。    一、“小村庄”——禁锢学生心灵的牢笼  问题案例:(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  师:
这段时间在准备《水》的公开课。过去执教时,主要抓住“雨天狂欢”和“勺水冲凉”两个画面,让学生体会水给人带来的真切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比这两个画面,感受它们一个是从“动作”来写“乐”,一个是从“感受”来写“乐”,学习不一样的表达方法。当时,这个教学设计得到不少老师的肯定,我也不免有些沾沾自喜。再次解读文本时,我却发现过去的设计是一厢情愿的,看似独到的见解,实际上是以教师的理解左右学生的理解,并没有做
有幸观看了北京市北京小学特级教师吉春亚的四年级作文教学《魔术表演》,我感觉学生在吉老师的引导下作文是无比快乐的,又是特别有长进的。可以说:快乐,伴着学生与习作一同成长。    片段一:快乐起点,让学生明确魔术规则  师:孩子们喜欢玩魔术吗?  生:喜欢!  师:今天的课我就带大家玩魔术,好吗?  生:好!  师:玩魔术前,我有三点规则要大家记住,好好听,记住了就拍拍耳朵。(1)我这儿四个纸杯,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