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创设自由写作的空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笔者有幸随县教研室的几位同志到某校进行课堂教学调研,其间听了近10节作文课。发现不少作文课仍走着传统教学的“老路子”。对学生束缚太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新课改理念倡导的个性化作文大相径庭。
  下面,本人结合听课中的一节典型课例,谈谈对作文教学的粗浅认识,以求为众同仁抛砖引玉。
  
  一、“小村庄”——禁锢学生心灵的牢笼
  问题案例:(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
  师:今天我们来写一篇作文:小村庄(板书文题),这个题目哪个词最关键?
  生:“小”字
  师:什么样的村庄是小村庄?
  生:只有几十户人家……
  师:下面,我们就来写这篇作文。
  
  【诊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唤起学生的习作动机。命题要有启发性、发散性、新颖性、趣味性,让学生一看到题目就有一种表达的欲望,真正做到叶圣陶所说的:“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的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发。”
  案例中,教师单出示“小村庄”作文题,很难引起学生作文的兴趣和倾吐的欲望。这样的命题,词语俗套,形式呆板,不利于学生展开写作思路,更谈不上抒真情吐真言了,学生只能“奉命作文”。“小村庄”这一文题变成了禁锢学生心灵的牢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命题可不求统一,要灵活多样,给学生一定的选择余地。
  教师不妨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自己的村庄,课堂上只给学生写作范围,既可以写实:写村庄新貌,写村庄的河流,写村庄新路,写村庄的楼房等,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写;也可以写虚:即想象村庄的未来,这样做符合新课标指出的“激发学生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这一主旨。命题可由学生自己拟定,这样便给学生更大的作文空间,有利于学生倾吐个性化的语言。
  
  二、“画村庄”——束缚学生思维的绳索
  问题案例:
  师:开头可以写一个小村庄,有几十户人家……你们会画房子吗?谁来到黑板上画?(指名到黑板上画)
  师:谁用语言来描述一下房子?(几名学生口述,语言大同小异)
  师:(在黑板上画山)山在什么位置?描述山的词语有哪些?
  生:連绵起伏、曲折蜿蜒……
  师:进入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树,描写树的语言有哪些?
  生: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参天大树……
  师:你认为小村庄里还有什么?
  生:人、动物、花、草、小溪……
  师:用你手中的笔画下来,用语言描绘出来。
  师:你认为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按什么顺序写?请大家动笔描写这个美丽的小村庄。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来写,作文千篇一律,大同小异。)
  
  【诊断】
  
  教学中,教师采用“画村庄”的方式指导学生写作,看似形式新颖,其实是一条束缚学生思维的绳索。在这条绳索的束缚下,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房子、山、树、小溪等构成的图画中。从立意选材到遣词造句,教师全部包办。这样的作文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用学生的嘴转述老师的话,写出的只能是“葫芦文”、“框架文”。学生奉命而作,索然无味,怎么会有“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呢?更别谈丰富的想象、创造的火花和个性化语言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作文指导要在创设情境,开阔学生思路,激发学生表达欲望上着手,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上述教学,教师可让学生自由谈课前搜集来的相关村庄的资料,选择最惑兴趣的话题谈,也可以想象未来的村庄。现实生活中,同学们眼中的村庄是多样的:房子有瓦房、也有楼房,各式各样;既有青山绿水,也有光秃的山丘,被污染的黑水河……让孩子畅想未来的房子,想必更会五花八门,精彩纷呈……
  至于表达方式,可以淡化文体,自由选择表达方式:可以用诗歌形式抒发对村庄的热爱;可以用调查报告的形式反映环境污染情况;也可用书信形式号召大家保护环境;也可以用童话的形式想象未来村庄的神奇……总之,给学生表达的自由,让他们说想说的话,写想写的文,作文才会闪耀着个性的智慧火花。
  
  三、“教师批改”——剥夺学生修改的权利
  问题案例:
  学生写完作文后,老师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然后誊写。有的学生把草稿读了一下,只是改了几个错别字,有的同学读了一遍就誊写,甚至有的写完后就直接誊写了。学生誊写的作文结构、病句、别字方面的问题都很多,他们自改作文的能力还较差。
  我翻看着学生上交的作文本,看到前几次的作文都被老师密密麻麻地用红笔“精批细改”过。课后,我询问几位同学,是怎样对待老师批过的作文呢?结果令人遗憾:他们只是关注作文的得分和老师的批语,然后改正一下错别字就算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没有提高,教师的“精批细改”全是徒劳无功。
  
  【诊断】
  
  新课标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正如叶圣陶所说:“文章要自己修改,学生只有学会自己修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尤为重要。
  案例中,学生修改作文流于表面,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反映出教师对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忽视。实际上,教师以“师改”完全代替了“生改”,从实际教学效果看,教师改其实是“事倍功半”。因此,我们要变教师批改为学生自改,把修改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修改的全过程,真正培养起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教师可出示一篇学生作文,在师生的共同修改中,教给学生几种批改符号的用法,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标点符号到篇章结构等方面,掌握批改方法,还可以抓住作文重点做修改示范。然后,可以让学生互批,学生相互交流习作,能够取长补短。同时,读别人的作文,也容易看出问题,有利于提高修改能力。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修改方法的基础上,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修改。这样的指导才扎实有效。
  让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多一些信任,少一些怀疑;多一些自主,少一些包办;多给一些自由,少一些束缚……打破桎梏,给学生创造自由写作的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尽情地张扬个性。
其他文献
【案例】《庐山的云雾》(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  师:(出示句子: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庐山景色秀丽,有很多美景,这里写到了哪些景物?  生:这里写到的景物有高峰、幽谷、瀑布、溪流、云雾。  师:庐山的瀑布很有名,由庐山的瀑布我们想到了哪一首诗?  生:想到了《望庐山瀑布》。  师:能背一下这首诗吗?  (学生背诵)  师:由庐
《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年)寓居夔州时所作,后人对这首诗评价很高,如清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馀皆平平。”[1]据鲁歌、戴其芳等人统计,古今歌咏昭君的同题诗大约有770首。[2]在如此多的作品中,杜甫这首真的堪称绝唱吗?  初读《咏怀古迹(其三)》,颇为怀疑沈德潜的眼光。因为与中唐张仲素、白居易以及宋代王安石等人的咏昭君诗相比,杜甫这首诗或有不及之处。  首先,在和亲观上
阅读原本就处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灵魂位置,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的培养。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与深化,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日益凸顯。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设计、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构建高效的课堂,从而更好地教授学生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北京市十一学校开展的语文走班选课尝试为学生构建选择性
书名:汉语文化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作者:张文平  出版单位: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  ISBN:9787558046841  定价:35元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更是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当前,语文教育备受关注,有关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纷纷投入到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实践的研究和探索之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张文平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汉
此起彼伏的“汉语热”为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开辟了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对外汉语中的“对外”意味着国际化、全球化,仅凭中国汉语师资力量是难以满足教育需求的,这就迫切地需要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及实践模式。语言教学中最大的障碍无疑是语音,一种语言的语音既包含了物理声音的音色、音调、音长等要素,也包含了本族语言使用者独特的心理、思维、情感表达范式,能否化解语音障碍,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成
文学作品是一个和谐统一的白足整体,但是这种和谐统一并不是编程式的排列,也可能是在反常的艺术表达中形成辩证的和谐统一。在文学作品中,作家根据情感、主旨的表达需要,往往采用背离常规的陌生化表达方式,形成文本的特殊的“吁请”结构,引起读者的审美期待,诱导读者发现文本的言外之意,这就是所谓“反常合道”。简要地说,“反常”,就是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用“陌生化”的表达方式给读者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合道”,
我曾有机会赴美研修,在拜访一些美国英语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时,我把中国关于语文教学的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来,询问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比如“人文论”“工具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这些我们讨论得很热烈的话题。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对这些话题兴趣不大,甚至颇为奇怪我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来。当我问“那英语教学到底要干什么”时,一位语言学教授用一句颇为简明扼要的话作答:“按照
随着统编本语文教材的使用,“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回顾我国百余年语文教育史,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从1897年的《蒙学课本》到今天的统编本,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一直走的是文选型路线,其主体是一篇篇供学生阅读、学习的文章;与此同时,语文课程知识建设此起彼伏,先后有“文法知识”“语法修辞知识”“逻辑知识”“文体知识”“写作知识”“读写知识”等,唯独没有过独立的“阅读知识”。曾经有过的“读写知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2017年秋季在全国投入使用以来,因其超前的编写理念、课程思想和选文思路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耳目一新的惊喜。同时,统编教材崭新的编排体例和单元整体教学思想,特别是“活动·探究”单元的首次出现,让习惯于照本宣科的教师一时无所适从,变得束手无策。如何正确理解统编教材编者意图,突破“活动·探究”单元实施困境,已经成为制约广大一线教师教学观念更新中亟待破解的问题。笔者以项目式学习理念,对“
书名:汉语言文字应用基础知识  作者:唐生周 瞿继勇 瞿建慧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ISBN:9787564361211  定价:44元  汉语言文字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用的语言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掌握语文知识,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和文学素养。汉语言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是一种功能性更强的学科,特别是文字的准确应用,对于学生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