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学方法改革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作为高校地理专业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对高校地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风格与技巧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重视实践环节、解决好进度与效果的矛盾、开展研究型教学形式、健全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配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实际需求出发,创造问题,启发学生、完善教师教态。实践证明成效显著。
关键词 教学组织 教学手段 教学风格与技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①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②而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是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③其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进一步改革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基础。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师,作为第一线工作者应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强化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人类社会发展至20世纪后半叶,不仅出现人口膨胀、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增长、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人文社会问题,而且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资源匮乏等重大环境问题也开始显现,成为各界关注的主要问题。“如何去和谐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④这种背景下,高等院校作为重点建设重点学科、专业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阵地,⑤在地理类、资源环境类课程中极其重视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人文地理学》是高校地理专业课程中,与自然地理学相对应的最主要两个基础类课程之一,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⑥该课程涉及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其内容丰富多彩,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地域性、动态性的特点。其所重点讲授的复杂多样的人地关系表现形式往往是学生较难掌握和理解的难点内容之一。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围绕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问题,开展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几个重要环节的改革,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 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1.1 教学组织形式
(1)重视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是本科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之一。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其部分内容很抽象,如非物质形式的文化景观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客观存在,属于只有当事人在其中仔细观察和体会才能理解的内容,诸如此类的内容较多。因此,该课程也需要进行一定量的实践,以强化教学效果。在不破坏学科的整体性,要保持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打好必备的理论基础前提下压缩部分较深的理论,增加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我们在总学时不变,56学时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课外观察的实践内容,由原来未设实践教学改为4~6学时,以观察学校周围各种人地关系表现形式或参与各类课题的完成。
(2)解决好进度与效果的矛盾。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较多,同时它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手段也多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方面的内容也不少。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讲好、讲透基础知识性内容则实践环节的授课时间被大大缩短,无法达到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问题。如果加强实践,压缩讲授内容则达不到培养厚基础人才的教学目的而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之间发生冲突。为协调两者之间关系,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绝大部分学生的去向,根据以相关学科知识理论为依托,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和本校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调整教学大纲,理论课的讲授时间比原来减少的情况下重新分析讲授内容的重点。保证基础知识完整、连贯的前提下,压缩和简化人文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的一些内容,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技能的同时适当地增加该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研究成果的简介。
(3)开展研究型教学形式。研究型教学是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或现实生活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一种教学过程。⑦研究型教学强调将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作为大学教学的基本思路,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⑧。在空间信息迅速发展并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显得不可缺少的信息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地理专业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要求。因此通过研究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意识、主动参与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
(4)健全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整个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手段。评价教学效果的形式有多种,每一种方式的考核各有特点,各有其适用的范围。⑨为保证课程教学效果,必须加强对课堂教学、平时的复习与巩固、课后思考等多个环节的监控,建立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为了教学各环节的顺利进行和保证效率,开学第一节课就必须向学生讲清楚教学全过程各环节的目的与要求、最终成绩评定的方法与比例,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注意。可采用如下考核方式:最终成绩=课堂成绩€?.75+实践成绩€?.25;其中,课堂成绩=平时成绩€?.3+期末考试€?.7;实践成绩=实践过程€?.3+实践报告或论文成绩€?.7。平时成绩又由出勤率、作业成绩构成。期末考试主要测试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程度;实践过程主要评价学生对野外观察与实践的态度、掌握基本内容的程度和完成任务的进度;报告或论文是指将实践的目的、过程、结果、结论等以报告形式或论文形式概括、分析提交的成果,反映学生对项目目的、过程的认识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1.2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载体或设备,⑩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一定的教学手段,教学就无法进行,就不能存在。我们要深入发掘和发挥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类型教学手段各自的功能与优势,深刻地理解其对教学实践的影响,按针对性、效率性和可行性的原则,正确、恰当地选用教学手段,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人文地理学》课程内容丰富而抽象,有的内容甚至无法直观可视,且具有动态性、交叉性、综合性等特点。而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图文并茂、声响并举、动静结合、直观明了的优势, 符合此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快内容的更新,提高教学效率。
1.3 教学风格与技巧
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技能、技巧的合理组合和运用,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教学风度和特色,是教学活动个体化的重要表现,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理想、成熟的教学风格是提高教学质量措施、方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从实际需求出发,创造问题,启发学生:无论哪一门课程、哪一部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在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时都有特定的作用,为特定的目标而设置的。讲授新内容时能够抓住其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从实际需求出发,创造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导入主题,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则学生会主动参与,有兴趣、有目的地掌握知识。如在讲授文化景观内容之前,给学生演示不同风格的建筑图片后可提问“这些建筑物分别是哪个国家哪个地方的?”“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所反映的地理环境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来做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开始进入正式内容。
(2)提高查阅文献能力:一个人的生活领域、知识领域扩大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其查阅文献能力。学生的知识也是一样,只靠教材和教师的讲授,永远都是有限的死水。只有查阅大量相关的信息才能独立获取知识,处理信息,才能科学地运用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方法,逐步地实现由学生向独立工作者的转变。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交代实践部分的布置分析、研究工作内容后,采用查阅文献指导法,给学生列出典型的几篇学术论文的同时,要求学生按关键词自己检索10篇论文,列出各论文的提纲、主要分析的内容、研究方法来了解和掌握人地关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技术与手段和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为完成自己的实践报告、论文直接服务。这也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3)教态的完善:教师教态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形体动作——站态、坐态、行态等,以及教师的语言、语调、面部表情的综合体现。教师的教态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到教者本身的讲课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教师的教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同时,也要生动形象地调动全身各种器官,积极运用眼神、表情、语调、动作等教态语言,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以表情感染、以姿态影响、以手势吸引学生的优良教风,必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配合默契,课堂气氛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
2 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效果
近几年的《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跟踪调查2003、2004、2005、2006四个年级5个班学生通过《人文地理学》课程掌握和提高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实践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期末闭卷考试上体现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良好,平均83分以上;实践方面在课外观察学校附近的各种人地关系表现形式、对其进行整理与归纳,以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方面掌握的良好,绝大部分同学已达到实习目的;提高综合能力方面,通过撰写小论文不仅掌握了一些基本信息采集法,还提高了文献查阅、引用能力,更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研究问题的能力。学生将自己采集的数据信息,经分析、研究后以小论文形式提交,按实践成绩折算到最终成绩中。分析四届学生的成绩来看,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显著。而且60%的学生将本课程的小论文修改后当做学年论文来提交;此外统计毕业论文题目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选择家乡或感兴趣地区的人地关系,如城市化、土地利用变化、草场退化、畜群结构变化、湖泊面积变化等等为论文题目,并采用计量地理方法、统计方法和遥感技术手段等完成了毕业论文。还有部分同学扩充内容,精心修改后在学术期刊或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了论文, 最终达到研究型教学的目的。学生评价方面,学校每学期进行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结果表明课堂教学质量优良,得到了学生普遍认同和支持。
项目名称:“地理科学专业”国家级综合专业改革试点
注释
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七章高等教育:10.
②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文件.
③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令.
④ 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⑤ 林兆其.高等教育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⑥ 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⑦ 陆红燕.研究型合作学习理念与少数民族预科班英语教学[J].科学创新导报,2008(23).
⑧⑨马晓旭.现实可行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新构建[J].教育与现代化,2009.2.
⑩ 李成良,顾美玲.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11]王立华.教育学院地理专业遥感课程和教学及改革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3.
[12]叶小梅,乌敦,阿拉腾图娅.鄂尔多斯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1.37(1):34-39.
[13]哈斯图亚,乌敦,包玉海.呼和浩特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分析[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0.36(4):79-82,91.
[14]王巨力河,乌敦,阿其拉图.鄂尔多斯市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C].第三届中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论文,2008.3:113-117.
[15]王海云,阿拉腾图娅,乌敦.农林牧交错典型区近二十年的林地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以阿鲁科尔沁旗为例[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1.2:42-45.
[16]包苏雅.鄂托克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要素分析[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0.4:71-75.
[17]阿荣.近20年正蓝旗湖泊变化与气候因子关系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127-129.
[18]韩婷婷.基于GIS技术的基本农田的确定与空间定位研究——以内蒙古多伦县为例[J].阴山学刊,2010.2:61-64.
关键词 教学组织 教学手段 教学风格与技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①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②而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是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③其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进一步改革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基础。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师,作为第一线工作者应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强化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人类社会发展至20世纪后半叶,不仅出现人口膨胀、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增长、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人文社会问题,而且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资源匮乏等重大环境问题也开始显现,成为各界关注的主要问题。“如何去和谐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④这种背景下,高等院校作为重点建设重点学科、专业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阵地,⑤在地理类、资源环境类课程中极其重视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人文地理学》是高校地理专业课程中,与自然地理学相对应的最主要两个基础类课程之一,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⑥该课程涉及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其内容丰富多彩,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地域性、动态性的特点。其所重点讲授的复杂多样的人地关系表现形式往往是学生较难掌握和理解的难点内容之一。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围绕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问题,开展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几个重要环节的改革,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 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1.1 教学组织形式
(1)重视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是本科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之一。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其部分内容很抽象,如非物质形式的文化景观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客观存在,属于只有当事人在其中仔细观察和体会才能理解的内容,诸如此类的内容较多。因此,该课程也需要进行一定量的实践,以强化教学效果。在不破坏学科的整体性,要保持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打好必备的理论基础前提下压缩部分较深的理论,增加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我们在总学时不变,56学时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课外观察的实践内容,由原来未设实践教学改为4~6学时,以观察学校周围各种人地关系表现形式或参与各类课题的完成。
(2)解决好进度与效果的矛盾。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较多,同时它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手段也多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方面的内容也不少。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讲好、讲透基础知识性内容则实践环节的授课时间被大大缩短,无法达到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问题。如果加强实践,压缩讲授内容则达不到培养厚基础人才的教学目的而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之间发生冲突。为协调两者之间关系,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绝大部分学生的去向,根据以相关学科知识理论为依托,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和本校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调整教学大纲,理论课的讲授时间比原来减少的情况下重新分析讲授内容的重点。保证基础知识完整、连贯的前提下,压缩和简化人文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的一些内容,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技能的同时适当地增加该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研究成果的简介。
(3)开展研究型教学形式。研究型教学是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或现实生活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一种教学过程。⑦研究型教学强调将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作为大学教学的基本思路,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⑧。在空间信息迅速发展并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显得不可缺少的信息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地理专业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要求。因此通过研究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意识、主动参与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
(4)健全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整个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手段。评价教学效果的形式有多种,每一种方式的考核各有特点,各有其适用的范围。⑨为保证课程教学效果,必须加强对课堂教学、平时的复习与巩固、课后思考等多个环节的监控,建立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为了教学各环节的顺利进行和保证效率,开学第一节课就必须向学生讲清楚教学全过程各环节的目的与要求、最终成绩评定的方法与比例,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注意。可采用如下考核方式:最终成绩=课堂成绩€?.75+实践成绩€?.25;其中,课堂成绩=平时成绩€?.3+期末考试€?.7;实践成绩=实践过程€?.3+实践报告或论文成绩€?.7。平时成绩又由出勤率、作业成绩构成。期末考试主要测试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程度;实践过程主要评价学生对野外观察与实践的态度、掌握基本内容的程度和完成任务的进度;报告或论文是指将实践的目的、过程、结果、结论等以报告形式或论文形式概括、分析提交的成果,反映学生对项目目的、过程的认识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1.2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载体或设备,⑩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一定的教学手段,教学就无法进行,就不能存在。我们要深入发掘和发挥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类型教学手段各自的功能与优势,深刻地理解其对教学实践的影响,按针对性、效率性和可行性的原则,正确、恰当地选用教学手段,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人文地理学》课程内容丰富而抽象,有的内容甚至无法直观可视,且具有动态性、交叉性、综合性等特点。而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图文并茂、声响并举、动静结合、直观明了的优势, 符合此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快内容的更新,提高教学效率。
1.3 教学风格与技巧
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技能、技巧的合理组合和运用,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教学风度和特色,是教学活动个体化的重要表现,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理想、成熟的教学风格是提高教学质量措施、方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从实际需求出发,创造问题,启发学生:无论哪一门课程、哪一部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在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时都有特定的作用,为特定的目标而设置的。讲授新内容时能够抓住其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从实际需求出发,创造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导入主题,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则学生会主动参与,有兴趣、有目的地掌握知识。如在讲授文化景观内容之前,给学生演示不同风格的建筑图片后可提问“这些建筑物分别是哪个国家哪个地方的?”“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所反映的地理环境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来做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开始进入正式内容。
(2)提高查阅文献能力:一个人的生活领域、知识领域扩大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其查阅文献能力。学生的知识也是一样,只靠教材和教师的讲授,永远都是有限的死水。只有查阅大量相关的信息才能独立获取知识,处理信息,才能科学地运用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方法,逐步地实现由学生向独立工作者的转变。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交代实践部分的布置分析、研究工作内容后,采用查阅文献指导法,给学生列出典型的几篇学术论文的同时,要求学生按关键词自己检索10篇论文,列出各论文的提纲、主要分析的内容、研究方法来了解和掌握人地关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技术与手段和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为完成自己的实践报告、论文直接服务。这也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3)教态的完善:教师教态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形体动作——站态、坐态、行态等,以及教师的语言、语调、面部表情的综合体现。教师的教态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到教者本身的讲课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教师的教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同时,也要生动形象地调动全身各种器官,积极运用眼神、表情、语调、动作等教态语言,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以表情感染、以姿态影响、以手势吸引学生的优良教风,必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配合默契,课堂气氛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
2 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效果
近几年的《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跟踪调查2003、2004、2005、2006四个年级5个班学生通过《人文地理学》课程掌握和提高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实践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期末闭卷考试上体现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良好,平均83分以上;实践方面在课外观察学校附近的各种人地关系表现形式、对其进行整理与归纳,以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方面掌握的良好,绝大部分同学已达到实习目的;提高综合能力方面,通过撰写小论文不仅掌握了一些基本信息采集法,还提高了文献查阅、引用能力,更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研究问题的能力。学生将自己采集的数据信息,经分析、研究后以小论文形式提交,按实践成绩折算到最终成绩中。分析四届学生的成绩来看,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显著。而且60%的学生将本课程的小论文修改后当做学年论文来提交;此外统计毕业论文题目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选择家乡或感兴趣地区的人地关系,如城市化、土地利用变化、草场退化、畜群结构变化、湖泊面积变化等等为论文题目,并采用计量地理方法、统计方法和遥感技术手段等完成了毕业论文。还有部分同学扩充内容,精心修改后在学术期刊或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了论文, 最终达到研究型教学的目的。学生评价方面,学校每学期进行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结果表明课堂教学质量优良,得到了学生普遍认同和支持。
项目名称:“地理科学专业”国家级综合专业改革试点
注释
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七章高等教育:10.
②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文件.
③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令.
④ 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⑤ 林兆其.高等教育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⑥ 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⑦ 陆红燕.研究型合作学习理念与少数民族预科班英语教学[J].科学创新导报,2008(23).
⑧⑨马晓旭.现实可行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新构建[J].教育与现代化,2009.2.
⑩ 李成良,顾美玲.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11]王立华.教育学院地理专业遥感课程和教学及改革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3.
[12]叶小梅,乌敦,阿拉腾图娅.鄂尔多斯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1.37(1):34-39.
[13]哈斯图亚,乌敦,包玉海.呼和浩特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分析[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0.36(4):79-82,91.
[14]王巨力河,乌敦,阿其拉图.鄂尔多斯市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C].第三届中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论文,2008.3:113-117.
[15]王海云,阿拉腾图娅,乌敦.农林牧交错典型区近二十年的林地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以阿鲁科尔沁旗为例[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1.2:42-45.
[16]包苏雅.鄂托克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要素分析[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0.4:71-75.
[17]阿荣.近20年正蓝旗湖泊变化与气候因子关系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127-129.
[18]韩婷婷.基于GIS技术的基本农田的确定与空间定位研究——以内蒙古多伦县为例[J].阴山学刊,2010.2: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