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较高的人文价值,通过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一方面实现课堂内容的延伸,增强教学趣味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多角度思考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思维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有效融合
小学是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可以促使学生认知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其他科目的学习。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要在语文课堂上融入道德与法治内容,就需要找到两者相同点,运用开放的教学模式来切入教学点,实现两者的融合,这样才能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在快速发展中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今网络上存在多元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对人的思维认知产生影响。小学生认知不足,尚未养成正确的价值体系,更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逐渐提高,单纯地开展语文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现如今社会的需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道德与法治教学,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较多观念正确的文章,这为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引入创造了条件。教师如果能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语文教学和道德与法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记忆程度,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而且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避免网络世界的不良干扰,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途径
1.依据学生认知延伸教材内容
想要将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教师首先要深层次理解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合理发散延伸,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遇到一些特定文章时,要保持思维的开放度,除了在语言层面解读文章内容,还应当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传递的观点和表达的思想,这样才能使教学价值最大化。尤其是一些文本表现正面价值观时,教师可以积极引入道德与法治知识,有效提升课堂趣味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受到正面引导。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贴合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小学生认知程度较低,如果内容过于生涩而教师又融合得较生硬,不仅无法达到教学目的,而且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所以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的同时,适当引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
比如在进行《和时间赛跑》一文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形成时间观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一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随后让学生继续思考一个小时可以做什么。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明白时间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引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样的词句来强化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还能让学生意识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在学生认知基础上,将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结合在一起,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出发向学生传递正面的价值观,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课堂印象,而且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也是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融合的教学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积极正面的价值观
当讲到部分立意深刻的文章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用心理解,并带领学生剖析文本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积极正面的价值观。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实现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能让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下,以更好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首先,教师在分析文章时,一定要为从学生创设更多的情境,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而且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其次,教师要开放课堂教学形式,除了自身讲解外,还要指导学生展开读写训练,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此外,在启发学生思维和鼓励学生表达自身想法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时间,这是教师认可学生教育主体地位的表现,有助于向学生传递人文价值,唤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在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学生的认知特点,如果学生进入误区,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收获和思维方面的启示。
比如在《狐狸与奶酪》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出读后感。部分学生会认为诚实的人会被其他的人欺负,而不诚实的狐狸得到了最大的奶酪,说明不诚实反倒可以得到眼前的利益。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如果教师不积极引导,使学生保持错误观念,不利于其今后的成长。因此教师在讲解文章的同时要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知,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价值观方面的問题,一定要及时沟通,利用生活中恰当的例子改变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这种融合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促进师生交流,当学生出现错误观念时可以得到及时纠正,实现心理的健康成长。
3.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穿插道德与法治内容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祖国的未来属于青少年,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且能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产生热爱祖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等正确观念,这是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入融合。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一定要树立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这种意识并不局限于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取知识,还应当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明灯,让学生在优秀文化熏陶下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除了课堂教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举办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和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优秀文化知识,并且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下深入探究。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认知的引导,适时引入道德与法治内容,最大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便会在学习中产生积极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比如在《忆江南》一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江南美丽的风景,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如画江南,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感悟诗词中的文化底蕴。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思想,而且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实现知识和认识方面的双重发展。 4.组织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组织更多开放、多元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文知识,同时获得生活感悟。小学生天性爱玩,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实践活动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与周围同学沟通中,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会在相互交流中传递,帮助所有学生都获得提升。这其实是另一种方式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的同时更积极向上地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要开放教学思维,利用语文课堂教学主题为学生组织更多有趣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感受快乐的同时获得较深的学习印象。并且实践活动还能为法治与道德教育的渗透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确保两者有效融合。比如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玩“过马路”的游戏。在游戏中,学生不仅要学会唱歌,而且要了解人行道、地下通道的作用,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还可以围绕这个主题向学生讲述一些不遵守交通规则发生的事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去了解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活力,学生在互相交流中会对事物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了解到不良行为习惯导致的后果,从而在生活中避免相关问题。
三、结语
推动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探寻的方向。语文教师要树立相关意识,抓住两者共同点,在教学组织与构建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升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能促使学生思维发展与延伸,帮助学生获得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两者的有效融合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利用新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林亚芹.小學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融合[J].求知导刊,2020(08):28-29.
梁中香.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中旬,2019(08):233.
刘亚平.浅谈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J].软件(电子版),2017(08):276.
吴冬昊.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外语文(下),2017(03):188-189.
张泰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武振江.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82(03):4-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有效融合
小学是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可以促使学生认知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其他科目的学习。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要在语文课堂上融入道德与法治内容,就需要找到两者相同点,运用开放的教学模式来切入教学点,实现两者的融合,这样才能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在快速发展中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今网络上存在多元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对人的思维认知产生影响。小学生认知不足,尚未养成正确的价值体系,更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逐渐提高,单纯地开展语文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现如今社会的需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道德与法治教学,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较多观念正确的文章,这为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引入创造了条件。教师如果能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语文教学和道德与法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记忆程度,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而且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避免网络世界的不良干扰,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途径
1.依据学生认知延伸教材内容
想要将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教师首先要深层次理解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合理发散延伸,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遇到一些特定文章时,要保持思维的开放度,除了在语言层面解读文章内容,还应当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传递的观点和表达的思想,这样才能使教学价值最大化。尤其是一些文本表现正面价值观时,教师可以积极引入道德与法治知识,有效提升课堂趣味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受到正面引导。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贴合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小学生认知程度较低,如果内容过于生涩而教师又融合得较生硬,不仅无法达到教学目的,而且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所以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的同时,适当引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
比如在进行《和时间赛跑》一文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形成时间观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一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随后让学生继续思考一个小时可以做什么。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明白时间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引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样的词句来强化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还能让学生意识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在学生认知基础上,将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结合在一起,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出发向学生传递正面的价值观,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课堂印象,而且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也是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融合的教学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积极正面的价值观
当讲到部分立意深刻的文章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用心理解,并带领学生剖析文本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积极正面的价值观。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实现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能让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下,以更好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首先,教师在分析文章时,一定要为从学生创设更多的情境,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而且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其次,教师要开放课堂教学形式,除了自身讲解外,还要指导学生展开读写训练,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此外,在启发学生思维和鼓励学生表达自身想法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时间,这是教师认可学生教育主体地位的表现,有助于向学生传递人文价值,唤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在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学生的认知特点,如果学生进入误区,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收获和思维方面的启示。
比如在《狐狸与奶酪》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出读后感。部分学生会认为诚实的人会被其他的人欺负,而不诚实的狐狸得到了最大的奶酪,说明不诚实反倒可以得到眼前的利益。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如果教师不积极引导,使学生保持错误观念,不利于其今后的成长。因此教师在讲解文章的同时要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知,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价值观方面的問题,一定要及时沟通,利用生活中恰当的例子改变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这种融合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促进师生交流,当学生出现错误观念时可以得到及时纠正,实现心理的健康成长。
3.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穿插道德与法治内容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祖国的未来属于青少年,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且能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产生热爱祖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等正确观念,这是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入融合。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一定要树立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这种意识并不局限于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取知识,还应当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明灯,让学生在优秀文化熏陶下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除了课堂教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举办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和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优秀文化知识,并且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下深入探究。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认知的引导,适时引入道德与法治内容,最大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便会在学习中产生积极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比如在《忆江南》一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江南美丽的风景,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如画江南,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感悟诗词中的文化底蕴。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思想,而且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实现知识和认识方面的双重发展。 4.组织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组织更多开放、多元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文知识,同时获得生活感悟。小学生天性爱玩,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实践活动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与周围同学沟通中,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会在相互交流中传递,帮助所有学生都获得提升。这其实是另一种方式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的同时更积极向上地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要开放教学思维,利用语文课堂教学主题为学生组织更多有趣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感受快乐的同时获得较深的学习印象。并且实践活动还能为法治与道德教育的渗透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确保两者有效融合。比如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玩“过马路”的游戏。在游戏中,学生不仅要学会唱歌,而且要了解人行道、地下通道的作用,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还可以围绕这个主题向学生讲述一些不遵守交通规则发生的事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去了解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活力,学生在互相交流中会对事物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了解到不良行为习惯导致的后果,从而在生活中避免相关问题。
三、结语
推动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探寻的方向。语文教师要树立相关意识,抓住两者共同点,在教学组织与构建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升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能促使学生思维发展与延伸,帮助学生获得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两者的有效融合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利用新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林亚芹.小學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融合[J].求知导刊,2020(08):28-29.
梁中香.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中旬,2019(08):233.
刘亚平.浅谈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J].软件(电子版),2017(08):276.
吴冬昊.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外语文(下),2017(03):188-189.
张泰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武振江.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82(0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