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歌,顾名思义,是描写劳动人民心路历程及其生活经验的歌曲。以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为背景,经历了百年千年的锤炼,不断被各地人民传唱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作为当代声乐学习者,了解民歌艺术,了解各地区文化背景,准确的把握其地方演绎风格,是我们必须经历的步骤。
【关键词】民歌;文化背景;地方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民歌的形成
曾看过一部名为《赛德克巴莱》的台湾电影,故事发生在台湾刚被割地给日本的时期,日本人为了得到台湾岛民的顺服,不停的攻打居民居住的小岛,企图文明化他们,改变赤脚赤膊打猎生吃肉的日子。片中有一段是居民一边劳作一边用方言演唱的歌曲,歌词内容大概也是与努力劳作相关的。这也印证了歌曲源于劳动的说法。萧兴华老师曾在《中国音乐史》一书中提到:“远古时期劳动的组织形式是集体的,要抗动又重又大的东西就要有很多人参加,为协调动作而发出的呼声就具备了节奏、语言(即歌词)和音调的因素,可以说,这些劳动中的呼声就是最早的劳动歌声。”所以,民歌经历的百年千年的不断积累变化,随着人们的语言素养越来越高,歌词和曲调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加之情感的不断叠加,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地方民歌。
二、民歌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内蒙、陕北、岭南地区为例
我国山河辽阔,地广物博,多年来各个区域人民因战争、环境变化等因素不断迁徙,造就了各个地区独有的地域文化。一方山水孕育一方民歌。
内蒙古草原辽阔,在茫茫无际的草原中,蓝天白云的美丽景观、草原上的戎马奔驰、本民族自有的语言魅力,形成了游牧民族的民歌具有悠长、深情、广袤无垠的情感特色。每当演唱起蒙古族民歌时,总有一种从心底油然而生的自在,仿佛自己驰骋在蓝天白云下,听着马头琴的声音,享受一切声音带来的平静。
陕北地区的民歌具有很浓重的乡土色彩。作为中国黄土高坡的中心部分,那里养育着一群朴实的劳动人民,受到当年红色根据地的影响,很多红歌都出自陕北人民之手。犹记得2016年的中国民歌大会选用了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作为节目的开幕曲目,其在民歌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古时的劳动人民因为地势的关系,相互沟通只能是二人站在山头上,用足够大的音量以“喊”的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造就了陕北地区民歌高亢、嘹亮的风格特色。
具有深厚的岭南文化特色的广东地区,囊括了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粤文化三大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语言体系也自成一派。客家人由于地缘关系,常常务农在山岭之间,山区地带务农辛苦,需要一种感情宣泄,加之旧时客家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便由此产生了客家山歌。潮汕地区的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结合本地传统民间艺术,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说到粤府民歌,不得不提到广府童谣、粤曲、咸水歌等一系列承载粤文化历史的艺术形式。粤语是中国最成体系的方言,在世界也享誉闻名,相关的艺术形式也被大众所认可。
综上所述,民歌的出现与地区的风俗、地貌都有十分紧密的关系。
三、民歌作品演唱处理之风格性
因地区风格性差异,民歌出现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每个地区的民歌在演唱处理上具备特点,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风格性演绎。以下将就几种因地区差异而产生的民歌之间的联系进行阐述。
(一)同曲不同名和词——以《大黑牛》和《说下个日子让你走》为例
内蒙武川民歌《大黑牛》(圖1)只有短短8个小节,讲述的是农民劳作时的情景。旋律在第二、第五小节旋律上下浮动较大,故演唱时需要有一种“甩上去”的感觉,加上多处延长音的处理,配合歌词内容,很有劳作时“嘿呦嘿呦”的状态。
陕西府谷的《说下个日子让你走》(图2)同样8个小节,根据歌词可以看到是情侣离别时的情景。“一把手扯住哥哥的马,拉住哥哥的手”,在第二个”哥”字上强拍落音高音“sol”,不仅情感激烈,而且动作性强。歌词深刻而准确地反映了当哥哥离别时痛苦的情感状态,并且这种情感是痛在其时的、爆发性的。其旋律不再是级进下行,而是以四度为主的连续跳动来表达激动心情,十一度大跳令人在听觉上惊心动魄,永远难忘。
以上两首地方民歌用了同样的旋律结构,但表达的内容完全不同,这源于地方风格性的不同。内蒙武川是农作物非常丰富的地区,专注于农耕生活的背景下,民歌内容多数关于劳动,对于跨度大的旋律更适于表达辛苦劳作中的状态。
《说下个日子让你走》凸显了浓厚的陕北民歌的色彩,对跨度大的旋律,陕北劳动人民更愿意将其表现出“喊”的意境,体现了陕北地区人民的性格。
(二)同名不同词曲——以云南、陕北两地《绣荷包》为例
旧时的传统是女人用自己绣的荷包来表达对情郎的感情,所以各地的绣荷包接踵而出。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方的女子内敛、羞涩、温婉,而北方地区的女子直爽、豪迈,所以民歌在歌词和曲调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云南弥渡民歌《绣荷包》(图3),是从歌词上看,更像是一唱一和的表达形式,妹妹把荷包挂在郎腰,等郎去明白什么缘由,并表明自己的心意。歌曲旋律曲调轻快、明朗,映衬歌中妹妹和情郎愉悦的心情,更像是一首两人一拍即合的定情歌曲。第一句后半部分“双丝双飘带”、“小是小情哥” 的五言体发展到“妹绣荷包挂郎腰”的七言体,既保留了原来的曲风,又融进了云南民间花灯载歌载舞的节奏欢快、鲜明细腻的特点。
陕北民歌《绣荷包》(节选,图4),单看旋律走向,就有能体会到陕北那种大跳的旋律感,乐句连续下行,很有陕北民歌的风格。从歌词上来看,依旧是一种情绪上低落的感情色彩。情郎出去打工赚钱,妹妹在家等着盼着情郎回家,以荷包袋寄情,表达对情郎的思念。
(三)同名同曲不同风格——以江苏、河北《茉莉花》为例
《茉莉花》原名《鲜花调》,随着历史的变迁经历了百年的沉淀,逐渐流传下来,演变成人人传唱的《茉莉花》。不同地区的传唱,各地区会添加自己的风格,但都是依照江苏《茉莉花》原曲调结构改编而成。
江苏《茉莉花》加上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以茉莉花喻人,曲调婉转,优美动听。四平均(××××)、二对一(×××或×××)、切分(××××)等节奏交替进行,使歌曲流畅而又有江南语言的节奏特点,尤其是句尾切分节奏的运用,使旋律更为轻盈活泼,表现出一种纯朴柔美的柔和感情,具有鲜明的东方民族音乐风韵;旋律主要围绕12356几个音,旋律的进行柔和细腻、婉转严谨、更富叙事性、抒情性。
河北沧州南皮《茉莉花》是很有特点的一个变体的版本。它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各句的加腔,段后拖腔较长,每一句的加腔是为了配合歌舞表演的需要。它的速度缓慢,旋律的进行委婉。民歌表演者为了加强对歌中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时从戏曲音乐中汲取素材来丰富这首民歌,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最后有一个较长的拖腔,其旋律材料就是取自吕剧“四平腔”的常用拖腔,但用得很贴切。这也充分反映了民歌戏曲不分家这一说法。
中国民歌代表不单单的优美旋律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民歌艺术是中国艺术史的瑰宝,作为声乐学习者,我们更应该多多体会民歌带来的艺术魅力,不断的挖掘其深层的内涵,据其各地区的风格性把握民歌演唱的技巧,以助民歌生生不息,流芳百世。
参考文献
[1]萧兴华.中国音乐史[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2]王力.汉语音韵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3]史芳芳.西北民歌音乐美探微[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
[4]王海霞.绣荷包的地域性艺术特征分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88).
[5]王万波.浅析江苏民歌《茉莉花》与东北民歌《茉莉花》之异同[J].文艺生活,2013.
[6]甄程.河北民歌《茉莉花》的同宗异流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民歌;文化背景;地方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民歌的形成
曾看过一部名为《赛德克巴莱》的台湾电影,故事发生在台湾刚被割地给日本的时期,日本人为了得到台湾岛民的顺服,不停的攻打居民居住的小岛,企图文明化他们,改变赤脚赤膊打猎生吃肉的日子。片中有一段是居民一边劳作一边用方言演唱的歌曲,歌词内容大概也是与努力劳作相关的。这也印证了歌曲源于劳动的说法。萧兴华老师曾在《中国音乐史》一书中提到:“远古时期劳动的组织形式是集体的,要抗动又重又大的东西就要有很多人参加,为协调动作而发出的呼声就具备了节奏、语言(即歌词)和音调的因素,可以说,这些劳动中的呼声就是最早的劳动歌声。”所以,民歌经历的百年千年的不断积累变化,随着人们的语言素养越来越高,歌词和曲调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加之情感的不断叠加,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地方民歌。
二、民歌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内蒙、陕北、岭南地区为例
我国山河辽阔,地广物博,多年来各个区域人民因战争、环境变化等因素不断迁徙,造就了各个地区独有的地域文化。一方山水孕育一方民歌。
内蒙古草原辽阔,在茫茫无际的草原中,蓝天白云的美丽景观、草原上的戎马奔驰、本民族自有的语言魅力,形成了游牧民族的民歌具有悠长、深情、广袤无垠的情感特色。每当演唱起蒙古族民歌时,总有一种从心底油然而生的自在,仿佛自己驰骋在蓝天白云下,听着马头琴的声音,享受一切声音带来的平静。
陕北地区的民歌具有很浓重的乡土色彩。作为中国黄土高坡的中心部分,那里养育着一群朴实的劳动人民,受到当年红色根据地的影响,很多红歌都出自陕北人民之手。犹记得2016年的中国民歌大会选用了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作为节目的开幕曲目,其在民歌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古时的劳动人民因为地势的关系,相互沟通只能是二人站在山头上,用足够大的音量以“喊”的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造就了陕北地区民歌高亢、嘹亮的风格特色。
具有深厚的岭南文化特色的广东地区,囊括了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粤文化三大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语言体系也自成一派。客家人由于地缘关系,常常务农在山岭之间,山区地带务农辛苦,需要一种感情宣泄,加之旧时客家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便由此产生了客家山歌。潮汕地区的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结合本地传统民间艺术,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说到粤府民歌,不得不提到广府童谣、粤曲、咸水歌等一系列承载粤文化历史的艺术形式。粤语是中国最成体系的方言,在世界也享誉闻名,相关的艺术形式也被大众所认可。
综上所述,民歌的出现与地区的风俗、地貌都有十分紧密的关系。
三、民歌作品演唱处理之风格性
因地区风格性差异,民歌出现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每个地区的民歌在演唱处理上具备特点,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风格性演绎。以下将就几种因地区差异而产生的民歌之间的联系进行阐述。
(一)同曲不同名和词——以《大黑牛》和《说下个日子让你走》为例
内蒙武川民歌《大黑牛》(圖1)只有短短8个小节,讲述的是农民劳作时的情景。旋律在第二、第五小节旋律上下浮动较大,故演唱时需要有一种“甩上去”的感觉,加上多处延长音的处理,配合歌词内容,很有劳作时“嘿呦嘿呦”的状态。
陕西府谷的《说下个日子让你走》(图2)同样8个小节,根据歌词可以看到是情侣离别时的情景。“一把手扯住哥哥的马,拉住哥哥的手”,在第二个”哥”字上强拍落音高音“sol”,不仅情感激烈,而且动作性强。歌词深刻而准确地反映了当哥哥离别时痛苦的情感状态,并且这种情感是痛在其时的、爆发性的。其旋律不再是级进下行,而是以四度为主的连续跳动来表达激动心情,十一度大跳令人在听觉上惊心动魄,永远难忘。
以上两首地方民歌用了同样的旋律结构,但表达的内容完全不同,这源于地方风格性的不同。内蒙武川是农作物非常丰富的地区,专注于农耕生活的背景下,民歌内容多数关于劳动,对于跨度大的旋律更适于表达辛苦劳作中的状态。
《说下个日子让你走》凸显了浓厚的陕北民歌的色彩,对跨度大的旋律,陕北劳动人民更愿意将其表现出“喊”的意境,体现了陕北地区人民的性格。
(二)同名不同词曲——以云南、陕北两地《绣荷包》为例
旧时的传统是女人用自己绣的荷包来表达对情郎的感情,所以各地的绣荷包接踵而出。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方的女子内敛、羞涩、温婉,而北方地区的女子直爽、豪迈,所以民歌在歌词和曲调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云南弥渡民歌《绣荷包》(图3),是从歌词上看,更像是一唱一和的表达形式,妹妹把荷包挂在郎腰,等郎去明白什么缘由,并表明自己的心意。歌曲旋律曲调轻快、明朗,映衬歌中妹妹和情郎愉悦的心情,更像是一首两人一拍即合的定情歌曲。第一句后半部分“双丝双飘带”、“小是小情哥” 的五言体发展到“妹绣荷包挂郎腰”的七言体,既保留了原来的曲风,又融进了云南民间花灯载歌载舞的节奏欢快、鲜明细腻的特点。
陕北民歌《绣荷包》(节选,图4),单看旋律走向,就有能体会到陕北那种大跳的旋律感,乐句连续下行,很有陕北民歌的风格。从歌词上来看,依旧是一种情绪上低落的感情色彩。情郎出去打工赚钱,妹妹在家等着盼着情郎回家,以荷包袋寄情,表达对情郎的思念。
(三)同名同曲不同风格——以江苏、河北《茉莉花》为例
《茉莉花》原名《鲜花调》,随着历史的变迁经历了百年的沉淀,逐渐流传下来,演变成人人传唱的《茉莉花》。不同地区的传唱,各地区会添加自己的风格,但都是依照江苏《茉莉花》原曲调结构改编而成。
江苏《茉莉花》加上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以茉莉花喻人,曲调婉转,优美动听。四平均(××××)、二对一(×××或×××)、切分(××××)等节奏交替进行,使歌曲流畅而又有江南语言的节奏特点,尤其是句尾切分节奏的运用,使旋律更为轻盈活泼,表现出一种纯朴柔美的柔和感情,具有鲜明的东方民族音乐风韵;旋律主要围绕12356几个音,旋律的进行柔和细腻、婉转严谨、更富叙事性、抒情性。
河北沧州南皮《茉莉花》是很有特点的一个变体的版本。它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各句的加腔,段后拖腔较长,每一句的加腔是为了配合歌舞表演的需要。它的速度缓慢,旋律的进行委婉。民歌表演者为了加强对歌中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时从戏曲音乐中汲取素材来丰富这首民歌,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最后有一个较长的拖腔,其旋律材料就是取自吕剧“四平腔”的常用拖腔,但用得很贴切。这也充分反映了民歌戏曲不分家这一说法。
中国民歌代表不单单的优美旋律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民歌艺术是中国艺术史的瑰宝,作为声乐学习者,我们更应该多多体会民歌带来的艺术魅力,不断的挖掘其深层的内涵,据其各地区的风格性把握民歌演唱的技巧,以助民歌生生不息,流芳百世。
参考文献
[1]萧兴华.中国音乐史[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2]王力.汉语音韵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3]史芳芳.西北民歌音乐美探微[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
[4]王海霞.绣荷包的地域性艺术特征分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88).
[5]王万波.浅析江苏民歌《茉莉花》与东北民歌《茉莉花》之异同[J].文艺生活,2013.
[6]甄程.河北民歌《茉莉花》的同宗异流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