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地理高考题的信息呈现特点和解读能力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z_8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国新课标卷实施已久试题仍继续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考试内容改革,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地理学习的核心技能之一,是恒久不变的主题。本文纵观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的特点,归纳试题信息呈现特点并针对性提出培养途径。
  【关键词】信息呈现特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144-02
  高中地理学习有四大能力培养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综观近三年的全国新课标Ⅰ卷,提供大量的新素材、新信息,新情景,对学生能力进行考察已是特色。“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其他三大能力之首,也是解答问题的“入场券”,也是“能力立意”题目基础的关键。
  一、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呈现的特点
  笔者发现,近三年的全国新课标Ⅰ卷地理题目的设计思路多是“问题中心型”的,将每个选择题组或者问答题不同小题的试题设计为一个单独的串联“探究案例”,案例以考纲为基准点,不依附局限于任何一个版本教材,所以,当考生面对试题,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理解命题者的意图要求,对于试题当中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进而形成自己的解答思路。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过程是考生对试题案例的提炼和整理过程。
  近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地理试题信息呈现以下特点:
  1.信息来源于教材之外。
  高考试题都比较新颖,其“新”的重要体现首先在于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基本都是来自于教材之外的。当中涉及到的新名词,新概念,新原理等如果是课本没有出现过的,试题会给予解析。学生应当保持冷静,结合试题情境内容,对概念和原理透彻理解,就不会产生解题障碍。对于能力的考核,应当让这些信息集中于实际问题上,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信息来源于地图、图表形式。
  正所谓“无图不地理”,考试的图表除了提供直观形象的信息便于阅读外,还蕴含着丰富的“隐形信息”。文科三科目在试卷当中,图表最多的就是地理。这种试题可以让地理学的特色得以充分展现。多种图表,在试卷当中都有所呈现,这样就可以从多角度考察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运用图表来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对读图能力就可以进一步的考察。
  3.信息来源于试题的设问和结论。
  常见于非选择题,以一个“微专题探究”为引导,通过不同小题的层层递进,让考生分析甄别信息,横向从不同的知识能力广度或者纵向从深度一步步完成探究,有时候,前一问题的答案就是后一问题需要的信息,甚至是试题的设问(题干)本身就蕴藏着信息。
  4.信息来源于情境。
  所有的新課标高考地理的每一个试题都是一个出题者构建的新情境,通过情景化的信息体现考查内容的实际价值。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情境中,试题信息情景化,也能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精神。
  掌握了地理信息来源的呈现特点,我们就能更有针对性的获取和解读信息,为答好试题打下坚实的基础。那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呢?笔者有以下一些粗浅的实践经验和看法。
  二、从高考题中看如何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重视主干知识,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知识的基础是能力,知识的载体也是能力。没有牢固的地理基础知识,审题时就分不清楚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无用的,哪些信息可以用于哪些方面,哪些知识彼此之间相互有关联?所以在平时复习时,尤其是一轮复习,对于高中地理主干知识,可以让学生以知识树的形式自我归纳总结,重视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体系的构建。让知识体系得以形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更加全面,更加落实到位。为解读综合信息,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没有知识谈能力是空中楼阁,没有知识做奠基,学生在面对试题提供的信息时更是无从下手,不知所云。
  2.注重学法指导,落实要领,反复进行细节训练。
  (1)熟练把握读图三部曲:图名、图例、标注、坐标→柱或线或地理事物的分布和趋势→不同数柱或曲线和地理事物的关系。
  (2)文字信息的获取要领:学会勾画、理解关键的词语和句子。
  怎样处理“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是我们备考应考中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及早进行学法指导,解题步骤训练很重要。尤其是在文理分班后就应开始,宜早不宜迟,落实在平时的考试和作业训练、上课中。给学生具体的情境问题或者试题,从“指令词”“限定词”“中心词”等首先进行题目信息的解读,然后通过第一遍快读和第二遍带着问题精读,获取与题目作答相关的地理信息。反复训练,学生自己不断提炼提升,最终面对地理信息的处理就能得心应手。
  3.实施开放性教学,创设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训练的平台。
  从分班后,本人尝试让学生进行《地理探究式阅读》。具体做法是,让每个学生选择《中国国家地理》等有关地理知识的杂志进行阅读,然后按照区位篇、生态篇、热点篇等分类,截取其中有价值的相关内容,每节课前5分钟进行课堂PPT展示。展示者从命题者的角度提供信息,提出问题,其他同学用学过的知识,尝试进行信息解读和作答。这种方式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们收益匪浅。首先,激发学生地理阅读的兴趣,扩展视野(到高三我们不难发现,局限学生解题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其次,让信息的解读和获取训练延伸到课外。学生在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当中,也就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让能力得以提升。在命题过程中学会了地理信息的处理和表达,那解题获取和解读信息就更不在话下了。
  我们明确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呈现的特点,并且有意识,有侧重的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备考中,注重方法和细节的落实、训练,在这个过程当中,让试题的条件和意境更加明确。这样就可以排除干扰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捕捉和提取有效信息。
  走好解题第一步,对我们得分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的正确获取和解读,最后得分,这也正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其他文献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随着对发展智能的日益重视,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成了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目的:探索氯氮平副作用与治疗剂量的关系。方法:给6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单服氯氮平,并评价0和4周的PANSS,2和4周的TESS及血药浓度。结果:2周TESS总分的窗外(15-25分)显效率(50%)比窗外的(21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育的目标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计算机学科尤其如此。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应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任务迫在眉睫,而独立学院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历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其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新课程的理念呼唤新的教法,更呼唤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是新课程主要标志之一,反思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为学校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高了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在分析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