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艺术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d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小说同坏小说之間有着重大的差别:坏小说同画匠的拙劣图画和大理石雕塑的碎片一起丢在垃圾堆里,倒在废物堆集场上;好小说流传着,并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它唤醒我们对理想境界的渴望。
  有一个道德思想和艺术思想会合的——或几乎会合的点,它被那看得见的真理的光照亮着,艺术作品最突出的优点永远是艺术家的优点。如果艺术家的意识是高尚的,那么小说、图画、雕刻便触及真与美的深处。在我看来,这两种特质的结合就构成了艺术的目的。肤浅的意识不能创造出好的小说来,我把这看作解决艺术家工作中道德依据的定理。小说家所处地位的优越、快乐,同时又令人痛苦的责任感就在于:他作为执行者,在他可能进行实验、尝试、发明、成就诸方面,不受任何限制。同小说的形式相形之下,其他各种形式便显得又狭窄又受拘束,而它们在受限制的范围里发挥作用的各种局限性是硬性的、有规定的。但是,我以为,适合于小说创作艺术的唯一条件就是忠实。自由是最高的特权,而青年小说家首先应当学会的就是要无愧于这一特权,我要告诉他:
  “恰如其分地享用它、掌握它,全面地研究它,在印刷物上发表它,从它那里得到快乐吧!整个生活是属于你的。别听那些人的话,他们坚持说艺术只从这里到那里,因而把你驱赶到生活的个别角落;也别听那些人的话,他们会说艺术——这位上天的使者——要冲出生活以外,去呼吸奥林匹斯山上稀薄的空气而掉头不顾事物的真实。没有哪一种生活现象,没有哪一种观察和感觉生活的方法是小说家不能享用的,你只要记住像亚历山大·仲马、简·奥斯汀、查理·狄更斯和福楼拜这些具有不同才华的人,在这个领域里取得了同样的荣誉。不必过多地考虑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试图抓住生活的本质吧……如果你非得要一些结论,那就是尽可能取得广博的知识。请记住,你的第一个责任就是争取最大的丰满——那时你的作品将是完美的。要慷慨,要准确,要穷追自己的目的。”
  (摘自《美国作家论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删减)
  亨利·詹姆斯(1843—1916),美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剧作家。他的创作对20世纪崛起的现代派及后现代派文学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个美国人》《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等。
其他文献
麦忙不怕忙,就怕豆叶黄。  ——豫东民谚  豆叶黄了,秋意渐浓。  要不几天了,秋庄稼就要成熟了。豆子已经可以用火燎着吃了。大水正撅着屁股,在土沟里用铁锨挖坑。坑是圆的,像锅灶。后面留个小眼,是烟囱。  大水挖好了锅灶,去拾柴火。他在豆秧底下摸捞一把豆叶,又在树上找了几根枯树枝。看看四周,没一个人影,他猫着腰钻进五队豆地里,噌噌拽了一抱豆子,一溜烟儿钻进沟里。  藏好东西,他爬出沟,像将军一样巡视
期刊
夕阳咚的一声掉下西岗,满天就蒙上了灰幔。冬天的白天,太短了。  阿义从地头捡起媳妇珍从城里带回来的旧棉衣,穿上,也不系扣,扛着头,提着锨,回家。推开家门,阿义清了清嗓子,喊:“妈,我回来了!”  老太太耳背,坐在火盆前,问:“谁回来了?珍要回来了?哦,阿义,火还热着,快来烤烤,真冷的天。”  阿义说:“不冷。”放下工具,洗手脸,擀甜面叶,炒倭瓜。老太太八十七了,牙不行,不吃挂面,甜面叶还得煮得烂熟
期刊
一听说本周五晚上A市举行罗丝专场音樂会的消息,我立即用高于原价两倍的钱买来了门票。尽管是最后一排,也让我欣喜不已。我忐忑地向经理请假,没想到经理一挥手,说:“去吧,拍些视频让我分享。”  时间紧,我只好乘飞机前往。抵达A市后,我转乘地铁去剧院。地铁的过道上,有一排海报,海报上罗丝边拉琴边跳舞。围看的人群,是冲着今晚的演出而来的吧?罗丝是当红的世界著名小提琴家,谁不想一睹她的风采?  悠扬的琴声传来
期刊
那枚钉子真的是白白亮亮的,拿在手里闪着银器一般的光泽,弥漫开来的,则是凉、润。二楼固执地认为,真正的润,一定是微凉的。不是吗?此时二楼手里的钉子如一滴深秋的露水,在他的打量下,呈现出最诗意的润。  二楼满意地将钉子握在手里,握得紧紧的,并做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从轿车边轻盈地走过。  走过去,二楼就看到补鞋匠老乔正坐在合欢树下,低着头,眨巴着小眼睛,目光从老花镜的上面飞过来,蝴蝶一样忽闪着,追着他
期刊
现实主义精神,始终是我从事文学创作的灵魂。我求索现实主义的当代性特征,即从当代现实的角度表现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传统文化的烙印和西方现代意识的影响,都包含正面的积极的和负面的消极的,在对当代国民心理剖析的同时做文化透视,做出审美判断。  我重视小说的故事性。然而英国著名评论家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故事只是时间生活”,“好的小说则要同时包含价值生活”。因而我力避按主观意图编故事,力避
期刊
半下午时,村北头八队场上忽然热闹起来,不到两个小时,各种汽车、工具、机械几乎把场上占满了。  最后开进来的是十辆崭新的墨绿色解放牌汽车,汽车一字排开刚停稳,就见一个接一个开了车门跳下来的全是女司机。她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女工装,利利索索,干干净净,像一队女兵。  庄上的大人小孩几乎没见过汽车,看着场上突然停了一堆汽车,又看到开车的全是年轻的小闺女,都稀罕得不得了,场上立刻就拥满了人。  原来,村北的大
期刊
这趟绿皮火车从北京站出发时是中午十二点。我在上铺。这一隔间其他铺位的乘客我没有注意。我承认我这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但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对面,下铺的两位旅客是白种人,可能是母子。男孩子十岁左右,女人年龄无法判断——我对白种人一点儿也不了解,我看不出。她块头很大,我猜是寒冷地区的俄罗斯人。她块头那么大,把小男孩衬得有点病态的瘦弱,其实他可能健康极了。他一刻也停不下来,自己玩儿,谁都不打搅。他妈妈与
期刊
书生马戴,参加科考屡试不第,他自己都不清楚进过多少次考场了。  心灰意冷的马戴决心不再去科考,他身背褡裢,带着一些银子和几件换洗衣裳,出门游历上水去了。他南及潇湘,北抵幽燕,西至忻陇,在长安及关中一带游历数月后,又往西岳华山。  华山脚下古木葱茏,一条蜿蜒的小道把马戴引至一座小庙。庙门虚掩,他推开走进院子,只见一老僧在院中静坐诵经。老僧见来人,抬起头,看到天色已晚,问:“施主是来借宿的吧?”  马
期刊
老郭是县物价局的干部,也是我的好邻居。县里推行精准扶贫,老郭帮扶着大屯村三户贫困人家。政策内的事都好说,可政策外的,有时真让老郭哭笑不得,又不能不认真对待。我喜欢听老郭讲在乡下的扶贫故事,一次老郭讲到周广财的事,我听后心里感到异样温暖。  大屯村的孤寡老人周广财,老郭帮扶了他两年多,已脱贫,本着脱贫不脱政策,他还是老郭的帮扶对象。周广财一辈子没老婆儿女,但为人真诚老实。老郭第一次去周广财家,就碰到
期刊
到山脚下时,天色已晚。张若生放下担子,望着东边细细的月亮。一想到还有七里路才能到家,张若生对着月亮叹了口气。他坐在担子上,预备休息一会儿再动身。这夜晚的山、人、兽、虫、鸟,都蛰伏进山林的阴影里,只剩一点儿树叶擦动树叶的声响,还有一些若隐若现的呼吸声。张若生站起身,用手指轻轻掸了掸长衫上的灰,撩起衣边,缠在腰间。他蹲下去,将长杆架到右边肩膀上,腰部使力,站起来,右手搭在长杆前半部分,左手别到身后,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