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活跃地进行语言交流。
一、自主感悟,调动主体经验储备
实质性的课堂交流始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这种交流是学生本体经验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融合与碰撞的过程,自主阅读是实现这种交流的常用形式。因此,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阅读文本,批注式阅读是在长期实践中演变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通过圈、点、批、画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疑惑记录在文本字里行间,可以在阅读中使自己的心灵与文本进行互动交流。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的教学,上课伊始,教师直接出示板书“江南春”,明确了题目的含义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自由读诗,学生一边读,一边把自己的见解注在诗文旁边,铅笔写的是自己的疑惑,红笔点的是自己最有信心给大家讲解的词句,蓝色笔让自己的心声舒缓流出……足足十五分钟左右,学生一直沉浸在自己的阅读中,很快大家自信满满地做好了在全班交流的准备。
二、合作探究,激发主体观念碰撞
在语文课堂中,合作不仅仅是互通有无,也是倾听者与演讲者角色的互动,辩论对手之间的争鸣。倾听和争鸣中同化、碰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常用的交流方式,它让学生忘记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自由快乐地交流。在学习课文《海洋———21世纪的希望》时,教师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进行“问答擂台赛”,两个小组围绕课文内容轮流提问并由另外一组解答,明确规则后,学生跃跃欲试,“比赛”一开始便“互攻互防”谨慎提问,严密作答。比如,“人类是从哪几个方面开发和利用海洋来造福人类的?”“在科技发展的新时代,人们正在开发和利用海洋,那么怎样才能让海洋乐于奉献呢?”不仅对于课文学习很有价值,同时也表现出学生对于文本之外的生活问题也是非常关心的。
三、“专家主讲”,张扬主体独立个性
学生都有自己的喜好与专长,需要教师培养学生“专”于一“行”的钻研精神。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喜好和专长体现在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朗诵能力甚至书写能力等诸多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来创建平台,让他们做“小专家”承担课堂中的某一环节的“教学”任务。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心得和体会。比如,在教学写字环节时,教师常常说“下面请我们的小专家来给大家教学这个字。”学生听到这句话,常常满脸自豪、神气十足地走上讲台给大家讲解字的笔顺、注音、组词、甚至会给出这个字在生活中使用的例句等。课堂交流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途径,更是学生彰显自我个性的舞台。
四、师生平等,保障主体乐于交流
师生关系是课堂交流必须处理好的一层基本关系。由于年龄和课堂定位的限制,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容易相互隔阂,甚至脱节。所以,无论在引导语言还是在评价指导中,教师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有一段在描写作者在院子里自由生活的场面的文句,教师索性和学生一起“接龙读文”:“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师生之间你一句我一句读得不亦乐乎,眼看快完了,老师童性大发“祖父打我……”“我也……”学生哄堂大笑。一段读完,在融洽的氛围底下,师生交流是那么自如。
总之,搭建和谐的课堂交流平台,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关注学生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以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课堂中发挥多元思维能力,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到课堂交流活动中来。
一、自主感悟,调动主体经验储备
实质性的课堂交流始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这种交流是学生本体经验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融合与碰撞的过程,自主阅读是实现这种交流的常用形式。因此,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阅读文本,批注式阅读是在长期实践中演变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通过圈、点、批、画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疑惑记录在文本字里行间,可以在阅读中使自己的心灵与文本进行互动交流。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的教学,上课伊始,教师直接出示板书“江南春”,明确了题目的含义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自由读诗,学生一边读,一边把自己的见解注在诗文旁边,铅笔写的是自己的疑惑,红笔点的是自己最有信心给大家讲解的词句,蓝色笔让自己的心声舒缓流出……足足十五分钟左右,学生一直沉浸在自己的阅读中,很快大家自信满满地做好了在全班交流的准备。
二、合作探究,激发主体观念碰撞
在语文课堂中,合作不仅仅是互通有无,也是倾听者与演讲者角色的互动,辩论对手之间的争鸣。倾听和争鸣中同化、碰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常用的交流方式,它让学生忘记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自由快乐地交流。在学习课文《海洋———21世纪的希望》时,教师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进行“问答擂台赛”,两个小组围绕课文内容轮流提问并由另外一组解答,明确规则后,学生跃跃欲试,“比赛”一开始便“互攻互防”谨慎提问,严密作答。比如,“人类是从哪几个方面开发和利用海洋来造福人类的?”“在科技发展的新时代,人们正在开发和利用海洋,那么怎样才能让海洋乐于奉献呢?”不仅对于课文学习很有价值,同时也表现出学生对于文本之外的生活问题也是非常关心的。
三、“专家主讲”,张扬主体独立个性
学生都有自己的喜好与专长,需要教师培养学生“专”于一“行”的钻研精神。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喜好和专长体现在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朗诵能力甚至书写能力等诸多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来创建平台,让他们做“小专家”承担课堂中的某一环节的“教学”任务。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心得和体会。比如,在教学写字环节时,教师常常说“下面请我们的小专家来给大家教学这个字。”学生听到这句话,常常满脸自豪、神气十足地走上讲台给大家讲解字的笔顺、注音、组词、甚至会给出这个字在生活中使用的例句等。课堂交流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途径,更是学生彰显自我个性的舞台。
四、师生平等,保障主体乐于交流
师生关系是课堂交流必须处理好的一层基本关系。由于年龄和课堂定位的限制,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容易相互隔阂,甚至脱节。所以,无论在引导语言还是在评价指导中,教师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有一段在描写作者在院子里自由生活的场面的文句,教师索性和学生一起“接龙读文”:“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师生之间你一句我一句读得不亦乐乎,眼看快完了,老师童性大发“祖父打我……”“我也……”学生哄堂大笑。一段读完,在融洽的氛围底下,师生交流是那么自如。
总之,搭建和谐的课堂交流平台,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关注学生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以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课堂中发挥多元思维能力,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到课堂交流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