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专题学习大部分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因此也可以叫做网络专题学习。相比传统的语文学习,我们在专题学习中接触到的知识远远多于课本,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再是停留在对作者或作品那种“走过场式”的了解,而是“主动深入”地去学习。此外,网络学习还拓宽了课堂,因为这是一种完全“主动的”学习与创造,即便课后在家,我们也可以继续自己未完成的研究。
我的收获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知识层面上,专题学习让我们的知识面更广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有机会完整地读一本本好书,这些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中国古代的孔孟之学、近代的鲁迅小说、当代的诗歌作品、曹禺的话剧,还有外国文学。在外国文学中我们又研究了不同国家的优秀作品,比如英国伍尔夫的代表作《到灯塔去》,法国加缪的《鼠疫》,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同一个大师交谈,而老师让我们有机会与这么多大师交谈。在读原著的过程中,我们还会买来相关的书籍进行拓展阅读,这样,一个专题做下来我们会接触到大量的材料,收获还真不少。
其次,关于说话能力。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的讨论课。在“专题写作”之前,我们会有这样一节讨论课,在课上我们可以畅所欲言,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者遇到的困难,谈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总之只要想说都可以站起来说。说完后,同学可以大胆对你的观点表示异议,或者大家共同探讨解决一些都会遇到的问题,总之这是一节思维碰撞的课,大家享受于思考的乐趣,欣喜于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快乐。
再次,关于写作能力。我想我的写作能力是有了很大的进步的。印象深刻的是我那篇中国近代史的论文,一连改了两次,说老实话,内心当时很纠结,可是这个过程是痛并快乐着的。我不断地从那一大堆一大堆的材料中找寻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挖掘自己论题的含义,然后忍痛把与论题不相关的大段大段的表述删去。慢慢地,我知道怎样把自己的论题缩小,怎样围绕自己谈论的话题去论证自己的观点……
此外要谈的是思考能力,我对这点感触颇深。说真的,我在做每一个专题时都有这样一个感受——我的生活会慢慢融入这个专题。举个例子,我在做王小妮这个专题的时候,发现王小妮有一个很让人羡慕的能力,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随处可见的家用器具、窗户上反射的阳光,她都能读出不一样的东西来。于是我也开始带着这样一种爱的目光去观察生活,观察来来往往不同的人。我发现路人的笑容是那么美,发现楼下的花草原来真的拥有一种活力……我也开始尝试写一些诗歌,表达我对生活的态度,述说我对未来的向往。再比如伍尔夫的专题,在看原著的同时,我也会在生活中观察,观察不同人的内心世界,仔细体会人在看到不同意象时的心理状态,这样一来,我发现原来平淡无奇的意象中都会透出一种美,透露一种诉说感。除了在专题学习中我享受到了这种乐趣,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把思考当成一种习惯,在思考的国度里邀游。比如在周末的休息时间,我会去电影院或在网上看一些电影,有两部电影是我印象很深的——《花木兰》《阿凡达》。我在看完之后,颇有些感触,脑袋也不由自主地产生很多想法,于是急忙回到家,打开电脑,写下观感。每次只要坐下来一写,就是好几千字。文章涉及的范围也比较杂,例如在《花木兰》观感中,我写了好几个关于——关于战争、关于生命、关于时代……我不去理睬它究竟像不像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它们都是我灵感的记录,而且我也享受思考带给我的快乐,原来思考也能成为一种习惯。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一说,就是实践能力。我们在做完一个专题后,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孔孟专题后组织一场辩论赛,诗歌专题后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这些活动都是同学们自己组织策划的。印象最深的是那次诗歌朗诵会,光是一个策划书,我们就熬了好几个通宵,写稿改稿、编模块、组织串词、分小组……一些模块的细节不仅需要我们去网上查阅大量的资料,更需要我们的创造和变通能力,因为要和我们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接着就是实践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协调入际关系,学会了揣摩不同人物的性格去取得默契,学会了在懈怠的时候互相加油鼓劲。之后,因为年级考试将至,面对学习上的压力,我们的活动也曾经中断过,但是坚持的力量让我们在考完之后又干了下去……这中间,是一种执著、一种挑战,但是最后我们做到了。
除了这些,我想更大的收获是一种情感态度。记得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生命留痕,精神不灭——这才是我们专题学习的最终目的。”
我的收获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知识层面上,专题学习让我们的知识面更广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有机会完整地读一本本好书,这些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中国古代的孔孟之学、近代的鲁迅小说、当代的诗歌作品、曹禺的话剧,还有外国文学。在外国文学中我们又研究了不同国家的优秀作品,比如英国伍尔夫的代表作《到灯塔去》,法国加缪的《鼠疫》,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同一个大师交谈,而老师让我们有机会与这么多大师交谈。在读原著的过程中,我们还会买来相关的书籍进行拓展阅读,这样,一个专题做下来我们会接触到大量的材料,收获还真不少。
其次,关于说话能力。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的讨论课。在“专题写作”之前,我们会有这样一节讨论课,在课上我们可以畅所欲言,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者遇到的困难,谈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总之只要想说都可以站起来说。说完后,同学可以大胆对你的观点表示异议,或者大家共同探讨解决一些都会遇到的问题,总之这是一节思维碰撞的课,大家享受于思考的乐趣,欣喜于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快乐。
再次,关于写作能力。我想我的写作能力是有了很大的进步的。印象深刻的是我那篇中国近代史的论文,一连改了两次,说老实话,内心当时很纠结,可是这个过程是痛并快乐着的。我不断地从那一大堆一大堆的材料中找寻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挖掘自己论题的含义,然后忍痛把与论题不相关的大段大段的表述删去。慢慢地,我知道怎样把自己的论题缩小,怎样围绕自己谈论的话题去论证自己的观点……
此外要谈的是思考能力,我对这点感触颇深。说真的,我在做每一个专题时都有这样一个感受——我的生活会慢慢融入这个专题。举个例子,我在做王小妮这个专题的时候,发现王小妮有一个很让人羡慕的能力,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随处可见的家用器具、窗户上反射的阳光,她都能读出不一样的东西来。于是我也开始带着这样一种爱的目光去观察生活,观察来来往往不同的人。我发现路人的笑容是那么美,发现楼下的花草原来真的拥有一种活力……我也开始尝试写一些诗歌,表达我对生活的态度,述说我对未来的向往。再比如伍尔夫的专题,在看原著的同时,我也会在生活中观察,观察不同人的内心世界,仔细体会人在看到不同意象时的心理状态,这样一来,我发现原来平淡无奇的意象中都会透出一种美,透露一种诉说感。除了在专题学习中我享受到了这种乐趣,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把思考当成一种习惯,在思考的国度里邀游。比如在周末的休息时间,我会去电影院或在网上看一些电影,有两部电影是我印象很深的——《花木兰》《阿凡达》。我在看完之后,颇有些感触,脑袋也不由自主地产生很多想法,于是急忙回到家,打开电脑,写下观感。每次只要坐下来一写,就是好几千字。文章涉及的范围也比较杂,例如在《花木兰》观感中,我写了好几个关于——关于战争、关于生命、关于时代……我不去理睬它究竟像不像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它们都是我灵感的记录,而且我也享受思考带给我的快乐,原来思考也能成为一种习惯。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一说,就是实践能力。我们在做完一个专题后,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孔孟专题后组织一场辩论赛,诗歌专题后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这些活动都是同学们自己组织策划的。印象最深的是那次诗歌朗诵会,光是一个策划书,我们就熬了好几个通宵,写稿改稿、编模块、组织串词、分小组……一些模块的细节不仅需要我们去网上查阅大量的资料,更需要我们的创造和变通能力,因为要和我们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接着就是实践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协调入际关系,学会了揣摩不同人物的性格去取得默契,学会了在懈怠的时候互相加油鼓劲。之后,因为年级考试将至,面对学习上的压力,我们的活动也曾经中断过,但是坚持的力量让我们在考完之后又干了下去……这中间,是一种执著、一种挑战,但是最后我们做到了。
除了这些,我想更大的收获是一种情感态度。记得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生命留痕,精神不灭——这才是我们专题学习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