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6月下旬,我随广州市天河区教育科研考察团去台湾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在台期间,我们参观考察了台北市市立仁爱国中、仁爱国小、博爱国小、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等多所各类学校,还听取了台湾中正大学林永丰教授以及仁爱国中的杨昌珣老师的讲座。一路走着、看着,倾听着、记录着、思考着、感受着。
一、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台湾目前实行的是依照教师学历为教师分层的制度,在中小学里没有教师职称制度。新入职老师的学历都很高,政府规定,只有本科学历,才能有资格进行新教师的入职考试。据我们去参观的几所学校的校长介绍,由于目前少子化的趋势发展,台湾中小学的适龄学生越来越少,导致部分招生不足的学校面临关停并转问题,带来教师富余,因此在台湾造成了10万多名“小学流浪教师”。博爱国小的苏再添校长向我们介绍说,正因为如此,台北市前些年已有好几年停招新教师了,去年的招聘教师考试,几近百里挑一,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博士、硕士也来应聘。在我们去的仁爱国小,向我们介绍学校课程规划的一位年轻女教师就是音乐博士。而给我们做中华经典文化讲座的陈秀芬老师也是一位在读博士。在仁爱国中,硕士学位的老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教师的学历层次非常高。即使如此,还有相当数量的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进修高一级的学历。苏再添校长说台湾的中小学并不如大陆一样实行教师职称制度,教师的薪资结构是根据教师学历而变的。“本科学历是基本入职门槛,见习一年能够站得住讲台的,才能成为正式教师。你想加薪吗?去读硕士。还想加薪吗?去增加自己进修和培训的学分。还要加薪吗?去读博士。”
二、知书懂礼的学生
从表面看来,我们参观的台湾的这几所国小、国中与大陆的中小学相比,差距似乎很小,在校园硬件方面大陆很多学校甚至比台湾的学校还要强。一样的教室,相似的校园,教学方法好像也没有太大差异。然而台湾老师们的文明、真诚、谦逊、精致儒雅、爱与奉献、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质,让台湾的校园呈现出厚重的文化气息,浓郁的书卷芳香。正是在老师们这种细雨润无声、春风化雨般的滋养下,孩子们更加快乐、健康、从容,校园里有了温文尔雅的文化气息。
一进仁爱国中,刚好一班学生出来,与我们在路口相遇。没有任何人示意,全体学生都安静地停下来等我们全部通过路口以后才走。其间即使教师队伍的中间有空隙,同学们也没有一个人穿插抢行。学校里的电梯是师生共用的,在电梯口,遇到老师时,同学们会主动请老师先上。在仁爱小学,午餐以后,孩子们自己清洗洗手间的卫生,打扫得非常仔细,拿着小刷子仔细地刷洗手台。整个校园没有清洁工阿姨,很多卫生都由孩子们自己来做了,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一片纸屑都看不见。在台湾的几日,不论是在繁华的现代化大都市,还是不知名的小乡村,视野所及,到处都是整洁干净,片纸不见。而与此相反的却是看不到清洁工。当我们向他们表达这样的惊讶时,仁爱小学的苏校长是这样回答的:“保持清洁卫生,我们是要从每个人做起。”
三、完善的学校志工制度
台湾的“志工”,其实就是大陆所说的志愿者。学校的行政组织、教师会(类似于大陆的教育工会)、家长会(大陆的家长委员会)都是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彼此加强沟通联系,使学校能认真推动校务行政,教师会能积极维护学术地位及教育自主权。家长会基于对学生的投资及前途关心,切实监督学校运作,并提供必要的人力及经费支援。家长会是学校的得力助手,由选举产生,会长大都是较有影响力的人物或社会名流。比如,博爱小学家长会的前任会长戴锡钦先生就是台北市的议员,日常工作特别忙,但仍专程抽时间来学校接待我们的来访。现任会长蔡美年女士的社会职务也很多,是台北市国小学生家长会联合会幼教委员会召集人、台北教学卓越评选委员会委员、市立幼儿园园长遴选委员会委员等等,她率家委会成员陪苏校长全程负责接待我们。每个学校的家长会在学校里设有专门的办公室,家长会成员每周都有固定的专门时间在此办公,参与学校管理。家长会对学校帮助很大,学校的很多基础设施,都是家长会提供的。家长会不仅在经费上给予学校支持,而且把学生家长组织起来,为学校做义工。例如到学校义教、到校门附近义务维持交通秩序、到图书馆义务工作等等。这些志工爸爸、志工妈妈完全视参加爱心活动为已任,自觉自愿,尽心尽力。我们参观时,他们为考察团引路、讲解、端水递茶、迎接送行,打扮庄重得体,举止文雅。经过与志工妈妈们交流,我们发现她们的组织非常严密,分成不同的小组,有很细致的分工与工作安排。为了能真正地帮助孩子,在正式服务前,都必须接受相关的课程训练。比如爱心志工团学习辅导组就是由一群关心孩子学习和发展的志工所组成的。由老师推荐需要提升的学生,每周一次到五次不等,志工妈妈们利用中午或者下午放学后的时间,一对一地对孩子进行个案学业辅导。在推广阅读的博爱小学,很多阅读的工作就是由经典妈妈、故事妈妈帮老师完成的,比如每周二教师集会时,就由志工家长来学校给孩子们讲故事。评选阅读小博士、唐诗小博士,这些登记、记录工作都是志工妈妈们完成的。仁爱小学图书馆的管理也是由志工妈妈们负责的。仁爱国小针对特殊教育的孩子所开的希望教室是由家长会全程操作的,据会长介绍,希望教室里的志工除了在读的孩子家长以外,还有很多往届毕业生的家长,仍自愿来学校。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得到了真正实现。
四、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台湾地区长期以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其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弘扬中华传统,强化行为熏陶。在理念上更注重古今中外结合,兼容东西方文明。他们的校园很少有花哨的布置,都是简洁、实用的布置,但校园的每个角落又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在仁爱国中校园的走廊上,有林美娟校长的书法作品,作品内容既有中国传统的“吉”“利”“旺”又有西方名人名言,整个校园体现出一种儒雅的文化气息。弘扬传统文化是提升学生品格的途径。在我们所走访过的台湾学校和公共场所,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师生和普通公民在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显现出良好的中国传统美德的底蕴。
在仁爱小学,陈秀芬老师向我们介绍,她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融入各领域教学、主题式教学、体验探索、情境营造、家庭教育等等,把古诗词的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个学生用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仿写了《一年级第一天》就让大家惊叹不已:“独在异校为异生,每逢午餐倍思家;遥知奶奶煮午餐,午餐时间少承璋。”在写台湾101大楼时,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古人望101大楼》新鲜出炉了,其一:“顶端刺月心,手可摘星辰;不敢登上顶,恐有外星人。”其二:“此楼高百尺,繁华似个梦;已有此高楼,何为爬山乐?”当他们随心所欲地用古诗词写出“古诗新编”时,我们可以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已在他们的心中扎根发芽了。
重视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对古典诗词、经典文化的学习,还有对本土语言的学习。本土语言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载体,一种方言的消失,意味着一个地方文化的消失。我们在博爱小学的课程表里看到,一到六年级的每周课程里,语文课除了“本国语言”之外,每个年级每周均有一节“乡土语言”课。学生的课本里,除了国文的课本,还有台语、闽南语、客家语言课本,孩子们除了要上国语课,还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本土语言学习。据老师介绍,在原住民聚居的地方,原住民的子女还有原住民语的学习。台湾曾出现过“还我母语运动”,就是由台湾客家人举行的一次震惊台湾乃至世界的万人和平游行,目的是争取客家母语权益。
如今,因为大力推普,很多土生土长的广州年轻一代已不会说纯正的广州话了。潮汕话等方言也面临此种现象。随着纯正广州话、潮汕话的没落,曾经辉煌一时、独树一帜的岭南文化是否也会日落西山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责任编辑魏文琦
一、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台湾目前实行的是依照教师学历为教师分层的制度,在中小学里没有教师职称制度。新入职老师的学历都很高,政府规定,只有本科学历,才能有资格进行新教师的入职考试。据我们去参观的几所学校的校长介绍,由于目前少子化的趋势发展,台湾中小学的适龄学生越来越少,导致部分招生不足的学校面临关停并转问题,带来教师富余,因此在台湾造成了10万多名“小学流浪教师”。博爱国小的苏再添校长向我们介绍说,正因为如此,台北市前些年已有好几年停招新教师了,去年的招聘教师考试,几近百里挑一,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博士、硕士也来应聘。在我们去的仁爱国小,向我们介绍学校课程规划的一位年轻女教师就是音乐博士。而给我们做中华经典文化讲座的陈秀芬老师也是一位在读博士。在仁爱国中,硕士学位的老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教师的学历层次非常高。即使如此,还有相当数量的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进修高一级的学历。苏再添校长说台湾的中小学并不如大陆一样实行教师职称制度,教师的薪资结构是根据教师学历而变的。“本科学历是基本入职门槛,见习一年能够站得住讲台的,才能成为正式教师。你想加薪吗?去读硕士。还想加薪吗?去增加自己进修和培训的学分。还要加薪吗?去读博士。”
二、知书懂礼的学生
从表面看来,我们参观的台湾的这几所国小、国中与大陆的中小学相比,差距似乎很小,在校园硬件方面大陆很多学校甚至比台湾的学校还要强。一样的教室,相似的校园,教学方法好像也没有太大差异。然而台湾老师们的文明、真诚、谦逊、精致儒雅、爱与奉献、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质,让台湾的校园呈现出厚重的文化气息,浓郁的书卷芳香。正是在老师们这种细雨润无声、春风化雨般的滋养下,孩子们更加快乐、健康、从容,校园里有了温文尔雅的文化气息。
一进仁爱国中,刚好一班学生出来,与我们在路口相遇。没有任何人示意,全体学生都安静地停下来等我们全部通过路口以后才走。其间即使教师队伍的中间有空隙,同学们也没有一个人穿插抢行。学校里的电梯是师生共用的,在电梯口,遇到老师时,同学们会主动请老师先上。在仁爱小学,午餐以后,孩子们自己清洗洗手间的卫生,打扫得非常仔细,拿着小刷子仔细地刷洗手台。整个校园没有清洁工阿姨,很多卫生都由孩子们自己来做了,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一片纸屑都看不见。在台湾的几日,不论是在繁华的现代化大都市,还是不知名的小乡村,视野所及,到处都是整洁干净,片纸不见。而与此相反的却是看不到清洁工。当我们向他们表达这样的惊讶时,仁爱小学的苏校长是这样回答的:“保持清洁卫生,我们是要从每个人做起。”
三、完善的学校志工制度
台湾的“志工”,其实就是大陆所说的志愿者。学校的行政组织、教师会(类似于大陆的教育工会)、家长会(大陆的家长委员会)都是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彼此加强沟通联系,使学校能认真推动校务行政,教师会能积极维护学术地位及教育自主权。家长会基于对学生的投资及前途关心,切实监督学校运作,并提供必要的人力及经费支援。家长会是学校的得力助手,由选举产生,会长大都是较有影响力的人物或社会名流。比如,博爱小学家长会的前任会长戴锡钦先生就是台北市的议员,日常工作特别忙,但仍专程抽时间来学校接待我们的来访。现任会长蔡美年女士的社会职务也很多,是台北市国小学生家长会联合会幼教委员会召集人、台北教学卓越评选委员会委员、市立幼儿园园长遴选委员会委员等等,她率家委会成员陪苏校长全程负责接待我们。每个学校的家长会在学校里设有专门的办公室,家长会成员每周都有固定的专门时间在此办公,参与学校管理。家长会对学校帮助很大,学校的很多基础设施,都是家长会提供的。家长会不仅在经费上给予学校支持,而且把学生家长组织起来,为学校做义工。例如到学校义教、到校门附近义务维持交通秩序、到图书馆义务工作等等。这些志工爸爸、志工妈妈完全视参加爱心活动为已任,自觉自愿,尽心尽力。我们参观时,他们为考察团引路、讲解、端水递茶、迎接送行,打扮庄重得体,举止文雅。经过与志工妈妈们交流,我们发现她们的组织非常严密,分成不同的小组,有很细致的分工与工作安排。为了能真正地帮助孩子,在正式服务前,都必须接受相关的课程训练。比如爱心志工团学习辅导组就是由一群关心孩子学习和发展的志工所组成的。由老师推荐需要提升的学生,每周一次到五次不等,志工妈妈们利用中午或者下午放学后的时间,一对一地对孩子进行个案学业辅导。在推广阅读的博爱小学,很多阅读的工作就是由经典妈妈、故事妈妈帮老师完成的,比如每周二教师集会时,就由志工家长来学校给孩子们讲故事。评选阅读小博士、唐诗小博士,这些登记、记录工作都是志工妈妈们完成的。仁爱小学图书馆的管理也是由志工妈妈们负责的。仁爱国小针对特殊教育的孩子所开的希望教室是由家长会全程操作的,据会长介绍,希望教室里的志工除了在读的孩子家长以外,还有很多往届毕业生的家长,仍自愿来学校。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得到了真正实现。
四、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台湾地区长期以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其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弘扬中华传统,强化行为熏陶。在理念上更注重古今中外结合,兼容东西方文明。他们的校园很少有花哨的布置,都是简洁、实用的布置,但校园的每个角落又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在仁爱国中校园的走廊上,有林美娟校长的书法作品,作品内容既有中国传统的“吉”“利”“旺”又有西方名人名言,整个校园体现出一种儒雅的文化气息。弘扬传统文化是提升学生品格的途径。在我们所走访过的台湾学校和公共场所,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师生和普通公民在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显现出良好的中国传统美德的底蕴。
在仁爱小学,陈秀芬老师向我们介绍,她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融入各领域教学、主题式教学、体验探索、情境营造、家庭教育等等,把古诗词的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个学生用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仿写了《一年级第一天》就让大家惊叹不已:“独在异校为异生,每逢午餐倍思家;遥知奶奶煮午餐,午餐时间少承璋。”在写台湾101大楼时,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古人望101大楼》新鲜出炉了,其一:“顶端刺月心,手可摘星辰;不敢登上顶,恐有外星人。”其二:“此楼高百尺,繁华似个梦;已有此高楼,何为爬山乐?”当他们随心所欲地用古诗词写出“古诗新编”时,我们可以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已在他们的心中扎根发芽了。
重视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对古典诗词、经典文化的学习,还有对本土语言的学习。本土语言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载体,一种方言的消失,意味着一个地方文化的消失。我们在博爱小学的课程表里看到,一到六年级的每周课程里,语文课除了“本国语言”之外,每个年级每周均有一节“乡土语言”课。学生的课本里,除了国文的课本,还有台语、闽南语、客家语言课本,孩子们除了要上国语课,还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本土语言学习。据老师介绍,在原住民聚居的地方,原住民的子女还有原住民语的学习。台湾曾出现过“还我母语运动”,就是由台湾客家人举行的一次震惊台湾乃至世界的万人和平游行,目的是争取客家母语权益。
如今,因为大力推普,很多土生土长的广州年轻一代已不会说纯正的广州话了。潮汕话等方言也面临此种现象。随着纯正广州话、潮汕话的没落,曾经辉煌一时、独树一帜的岭南文化是否也会日落西山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