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所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实践。
[关键词]小学科学 情境 探究 观察 大自然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6-0341-01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距离科技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最近发生的中美贸易摩擦可以看出,我国缺少创新型科技人才,在高端技术领域受制于人,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下面就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谈点自己粗浅的经验和认识。
一、小学科学教学离不开创设具体情境
小学科学课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小学科学课的开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问题”的过程。但是,由于学生之间思维逻辑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无法直接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利用实验、实物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和探究意识。
在教学情境方面,科学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中教师应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实验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安排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假设寓教于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主动探索的动力。例如教《气体的热胀冷缩》时,教师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把一个带有橡胶塞的玻璃管插入烧瓶底,用一杯热水烧瓶,烧瓶里的冷水会从玻璃管口喷出一米多高。学生会被这一奇特现象吸引住,激发起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利用科技的歷史来创设故事情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在他们这个阶段正是对故事感兴趣的时期,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个心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的内容,为学生准备一些动人的、有趣的历史故事或是一些科学人物的探索故事。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是一些实验的情境,增加学生的印象和感想。从而使学生追随着科学家的脚步去体验科学探索和创造。例如,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述达尔文热爱大自然,喜欢去郊外游玩,去观看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捕捉一些小昆虫,和小松鼠一起玩耍的故事,运用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索《生物进化》的知识。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十分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有很多都能够触动学生的心弦,激励着学生不断地探索和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鼓舞学生产生勇敢的斗志,让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
还可以结合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科幻意识。
二、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活动性的课程,应该亲近大自然
亲近大自然是人类的天性,小学生应该多和自然接触,学习科学尤其应该如此。对孩子而言,知识的重要性远比不上感受,在大自然中学到的知识将会终身难忘。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只有标本、教具、课件的教学是不够的,这样不但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还会降低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因此当前小学科学课教学应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和创新。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有一个单元是《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下册有两个单元安排的课程是《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为小学生学习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孩子们要观察蚂蚁、蜗牛、蚯蚓等小动物,要观察周围的土壤、植物等,如果把他们束缚在教室内上课,教学就会效果差得多。我在教学这几课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学生兴趣很浓,拿着放大镜观察的认认真真,既了解了小动物有形态、生活习性,又树立了爱护小动物的意识。在树林里观察植物时,孩子们将观察到的植物或画出来,或记录文字、或采集标本。有的孩子对认识的花草树木津津乐道,兴奋不已。通过亲身体验,既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又激起孩子们观察自然生物的兴趣。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小学生对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比较容易接受,而对抽象的、理性的知识则难以理解。为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就要精心设计观察、实验活动。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受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对所要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都能通过亲身经历来进行知识建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辅助应用多媒体技术,能扩大学生的探究视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探索宇宙》等单元知识时,对于地球亿万年的缓慢变迁,登月之旅的复杂过程等,认识对象对于学生来说都过于宏观,过于遥远,无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工具软件,创设虚拟仿真环境,可为学生探究和体验提供条件,使学生能在图像和声音的动态情景中观察现象,从而获得直观经验。
有的实验或因学校条件限制材料很难达到要求,或因受时空条件限制无法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只凭教师讲解来完成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比较大的困难。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很好地弥补实验器材的局限性,同时,多媒体强大的动画仿真功能还能突破传统实验教学的条件限制,突破时空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提高教学效果。如“声音的传播实验”,把闹钟放在一个玻璃钟罩内,逐步抽去钟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闹钟声越来越轻,直到听不见;再慢慢放入空气,听到的闹钟声又渐渐地响了起来。实验室内没有这样的装置,利用身边的材料也很难完成该实验,教师如果利用视频资料,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比单凭教师讲实验的效果要好多了。
四、激发探究兴趣,鼓励学生敢于实践
小学科学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来讲,是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最佳的途径之一。因此,可以从小学生的好奇心入手,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等等方式认识更多科学现象,掌握更多科学规律与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则教师必须在科学课设计方面追求新颖,要突出科学活动的趣味性,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兴趣;这样学生就更容易与教师产生互动,为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以及科学教学有序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水是怎样溶解物质”这部分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准备食盐与高锰酸钾,并且设置问题“谁的溶解更低调?”小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形式感到十分好奇,怎么会用拟人化的方式来阐述这个问题呢?为什么溶解现象可以用高调和低调来区分呢?这个问题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更加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后续,教师可以分别演示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将食盐放入水中,学生们看到很快就获得了无色、干净的溶液;当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之后,学生们看到了紫红色的溶液。两种不同的现象,让学生逐渐明白了为什么教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样学生更加渴望自己通过实践去证明“谁的溶解更低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手实践验证了这个问题,而问题的答案是“食盐的溶解当然更为低调,因为溶液无色、干净”。因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重要,而我们也应该在这个方面多下功夫。
[关键词]小学科学 情境 探究 观察 大自然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6-0341-01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距离科技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最近发生的中美贸易摩擦可以看出,我国缺少创新型科技人才,在高端技术领域受制于人,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下面就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谈点自己粗浅的经验和认识。
一、小学科学教学离不开创设具体情境
小学科学课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小学科学课的开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问题”的过程。但是,由于学生之间思维逻辑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无法直接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利用实验、实物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和探究意识。
在教学情境方面,科学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中教师应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实验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安排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假设寓教于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主动探索的动力。例如教《气体的热胀冷缩》时,教师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把一个带有橡胶塞的玻璃管插入烧瓶底,用一杯热水烧瓶,烧瓶里的冷水会从玻璃管口喷出一米多高。学生会被这一奇特现象吸引住,激发起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利用科技的歷史来创设故事情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在他们这个阶段正是对故事感兴趣的时期,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个心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的内容,为学生准备一些动人的、有趣的历史故事或是一些科学人物的探索故事。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是一些实验的情境,增加学生的印象和感想。从而使学生追随着科学家的脚步去体验科学探索和创造。例如,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述达尔文热爱大自然,喜欢去郊外游玩,去观看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捕捉一些小昆虫,和小松鼠一起玩耍的故事,运用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索《生物进化》的知识。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十分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有很多都能够触动学生的心弦,激励着学生不断地探索和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鼓舞学生产生勇敢的斗志,让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
还可以结合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科幻意识。
二、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活动性的课程,应该亲近大自然
亲近大自然是人类的天性,小学生应该多和自然接触,学习科学尤其应该如此。对孩子而言,知识的重要性远比不上感受,在大自然中学到的知识将会终身难忘。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只有标本、教具、课件的教学是不够的,这样不但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还会降低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因此当前小学科学课教学应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和创新。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有一个单元是《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下册有两个单元安排的课程是《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为小学生学习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孩子们要观察蚂蚁、蜗牛、蚯蚓等小动物,要观察周围的土壤、植物等,如果把他们束缚在教室内上课,教学就会效果差得多。我在教学这几课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学生兴趣很浓,拿着放大镜观察的认认真真,既了解了小动物有形态、生活习性,又树立了爱护小动物的意识。在树林里观察植物时,孩子们将观察到的植物或画出来,或记录文字、或采集标本。有的孩子对认识的花草树木津津乐道,兴奋不已。通过亲身体验,既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又激起孩子们观察自然生物的兴趣。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小学生对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比较容易接受,而对抽象的、理性的知识则难以理解。为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就要精心设计观察、实验活动。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受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对所要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都能通过亲身经历来进行知识建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辅助应用多媒体技术,能扩大学生的探究视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探索宇宙》等单元知识时,对于地球亿万年的缓慢变迁,登月之旅的复杂过程等,认识对象对于学生来说都过于宏观,过于遥远,无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工具软件,创设虚拟仿真环境,可为学生探究和体验提供条件,使学生能在图像和声音的动态情景中观察现象,从而获得直观经验。
有的实验或因学校条件限制材料很难达到要求,或因受时空条件限制无法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只凭教师讲解来完成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比较大的困难。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很好地弥补实验器材的局限性,同时,多媒体强大的动画仿真功能还能突破传统实验教学的条件限制,突破时空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提高教学效果。如“声音的传播实验”,把闹钟放在一个玻璃钟罩内,逐步抽去钟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闹钟声越来越轻,直到听不见;再慢慢放入空气,听到的闹钟声又渐渐地响了起来。实验室内没有这样的装置,利用身边的材料也很难完成该实验,教师如果利用视频资料,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比单凭教师讲实验的效果要好多了。
四、激发探究兴趣,鼓励学生敢于实践
小学科学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来讲,是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最佳的途径之一。因此,可以从小学生的好奇心入手,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等等方式认识更多科学现象,掌握更多科学规律与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则教师必须在科学课设计方面追求新颖,要突出科学活动的趣味性,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兴趣;这样学生就更容易与教师产生互动,为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以及科学教学有序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水是怎样溶解物质”这部分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准备食盐与高锰酸钾,并且设置问题“谁的溶解更低调?”小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形式感到十分好奇,怎么会用拟人化的方式来阐述这个问题呢?为什么溶解现象可以用高调和低调来区分呢?这个问题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更加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后续,教师可以分别演示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将食盐放入水中,学生们看到很快就获得了无色、干净的溶液;当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之后,学生们看到了紫红色的溶液。两种不同的现象,让学生逐渐明白了为什么教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样学生更加渴望自己通过实践去证明“谁的溶解更低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手实践验证了这个问题,而问题的答案是“食盐的溶解当然更为低调,因为溶液无色、干净”。因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重要,而我们也应该在这个方面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