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探究为最佳呢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yhgniewvlfdjtoop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之一,体现了教学理念的全面更新。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点”呢?也就是探究性学习到底应该在何处探究才能体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一、在重点处探究
  
  在许多课堂中,我们会发现老师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探讨的话题却是与教学主旨无关紧要的,这样的探究缺乏方向性,漫无目的,即使学生探究得再深刻、再精彩,那也是收益甚微,甚至是南辕北辙。课堂上我们应抓住那些重要的、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这样的探究,花再多的时间也值得。
  所谓重点处,可以是与教学主旨紧密联系的,与文章主题息息相关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如,《做一片美的叶子》中为什么说我们每个人都像树叶?《北大荒的秋天》告诉我们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特色,为什么用“大豆摇铃千里金”这句话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拉萨的天空》一文中的“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说明了什么?《卧薪尝胆》中“受尽屈辱”一词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意思?等等,这些都是敲击课文灵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问题。学生探究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也就是阅读感悟课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所有的分析都是多余的。还有一些课文,如《掌声》、《孙中山破陋习》、《每逢佳节倍思亲》、《小稻秧脱险记》等,这些课题就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是了解文章的一个窗口,很值得探究,上课伊始可以让学生质疑课题。丢下探究的种子。
  
  二、在疑难处探究
  
  一些问题本身就非常的简单,不需要学生动多少脑筋就能想出答案来,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毫无意义,教学既兜了圈子、浪费时间,又消减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在设置探究的内容时,一定要首先充分分析学生和教材,选定那些有难度、可挖掘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供学生探究。
  例如《枫桥夜泊》这首诗最为疑难的地方莫过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便是教学中一个很好的“探究点”。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字词的解释、内容的理解这些层面的探究,那必然显得肤浅,探究的空间也是狭窄的。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用最快的时间采取多种方法疏通诗意。在学生读通诗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抛出问题: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自主探究。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要回过头来细读诗歌,体会每句诗的意境,知道整首诗歌虽然在描写深秋夜晚的景色,但主要是写作者由景生情,引起作者无限的遐想。最后通过诗中“乌啼、愁眠、夜半钟声”等字词深刻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深深地思念之情。这样,学生探究的面才广,探究的路才宽,获得的知识生动而丰富,情感深刻而逼真。
  
  三、在矛盾处探究
  
  在有些课文里存在明显的“矛盾”,有的是前后内容,有的是遣词造句。这些矛盾并非作者疏忽大意,而是他们故意为之独具匠心的地方。有些反映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有些为了表示强调、突出、或肯定,有些正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有些是揭示了某种深刻、含蓄的道理……不细细品味与分析,很难体会个中意味和曲折。因此,课文中的“矛盾处”也是值得探究的地方,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最好落脚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思辨性。同时,课文中的这些“矛盾”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四、在想象处探究
  
  许多课文都留有“空白”,这些空白为学生提供了填补空白、自由想像的空间,也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契机。但这里的探究需注意以下几点,否则探究就流于一种形式:第一,想像必须是合理的,要联系课文情境,符合生活事实;第二,想像必须是必要的,要有利于理解课文;第三,想像必须是丰富的,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蒲公英》主要写蒲公英听了太阳公公的话,飞到了泥土、沙漠、湖泊里三种情况。但事实上,蒲公英能飞的空间很多,到处都可能留下它们的脚印。学完课文后,我便启发学生想像:蒲公英是不是就只会飞到这几个地方,那么它还会飞到哪里去呢?学生想像的闸门立刻被打开了,过了一会儿,纷纷说出自己想像中的地方;紧接着我又让他们说飞到那个地方的蒲公英会有什么遭遇,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学生的兴致几乎达到了高潮。学生在这丰富的想像中,更加体会到太阳公公的嘱咐是非常正确的,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五、在争议处探究
  
  不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时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大相径庭,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是学生阅读所站的角度不同,以及认知结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等差异,引起学生对课文产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还有一方面便是作品自身价值的多元化,包括语文学科独特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作品理解的争议。作品中含有争议的地方很多,从作品本身的角度来看,有作者的观点、文章的主题、人物的命运、词语的运用等;从学生阅读的角度来看,有对主旨的参悟、内容的感受、词句的理解、作品的评价、朗读语气的把握、人物品质的评判、故事结局的猜想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处“探究点”作为个体出现,并不意味着彼此是孤立的,他们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比如,疑难处有时就是重点处,争议处可能就是矛盾处等等。但无论是何处,“重点”是探究的首要和先决条件,脱离“重点”,无论怎样的疑难、矛盾、争议……都是毫无意义的探究。我们在引导学生选择“探究点”时,尽可能考虑“多处”的整合,这样就会大大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果。
其他文献
师(拿气球的手故意松开):气球怎么了?  生:气球飞走了。  师:你们想玩吗?老师有要求:1.试一试。拿气球的手慢慢松开,对着气球口的手掌有什么感觉?2.画一画。用箭头画出气球运动的方向和气球喷气的方向。  师:请同学们汇报。  生1:对着气球口的手掌感觉有风。  师:风从哪里来?  生2:风从气球里面出来。  师:气球里怎么会有风出来呢?  生3:气球里空气流出来形成风。  生4:气球壁有弹性,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正因如此,怎样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进而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终身受用,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兴趣,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    口语交际是以交际为核心,交际双方通过口头语言进行沟通的动态过程,它绝不是听与说的简单相加,而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是我们教学数学的真谛。下面结合小学第九册教材中的“积的近似值”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联系价格单位,引导学生保留两位小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P29例5:张丽、李华到布店买布,花布每米8.7元,白布每米3.6元。张丽买了1.85米花布,李华买了2.64米白布,她们
课堂瞬间    学习《三顾茅庐》课文后,我让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对人物刘备做分析总结,以便概括人物的性格。因为同学看过电视剧或书本的《三国演义》,同学们对诸葛亮有了很深刻的印象,概括比较贴切。比如说,诸葛亮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富有才华、学识渊博、关心时政、淡泊名利等。我准备小结本课,便例行询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意见?如果没有,我们就请同学来做本课的小结。”  这时,平时思维活跃,见解总是另类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往往折射出了老师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程度。  案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执教老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和学生一起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着介绍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三者长度相等吗?”  生(齐):“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由于目前各种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中都增添了相关的阅读板块,因此如何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进行阅读教学成了小学英语教师们实践研究的一个新课题。观摩《牛津小学英语》4A第三单元阅读课后,给了我很多的启
绘画作品不仅是评价幼儿绘画能力的重要依据,也是与幼儿进行交流的一种途径。了解幼儿的心理最好的方式就是跟踪幼儿的绘画作品。  一、案例背景  “春天里”中班美术活动正在进行。教师先与幼儿一起讨论春天里有什么,孩子们边说,教师一边将相关的内容画下来(无任何布局提示)。接下来教师要求幼儿画一幅春天主题的画,并且特别提示了将这里面的内容进行组合。  二、案例描述与思考  (一)作画通感  我看到的:  旸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为之苦恼的恐怕大多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徘徊不前。教师基本上每堂语文课都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学生每天都在进行阅读实践,练习题也没少做,所用时间不少,花费精力也很大,可是为什么学生的的语文阅读水平却迟迟不见提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没有阅读的量的积累,想有阅读水平质的提高是不可能的。舒芜先生说过:“语文这东西,大概根本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课能够教好,不是单靠语文作业能够学好的。
预设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关于职业的5个单词doctor,nurse,driver,farrnfer和baseball player,并能介绍人物的职业。  2.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s your father?He is a doctor.并能做替换练习。  3.发展学生英语听说读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人的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告诉我们,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不是停留在儿童现有道德和社会水准之上,而是在实施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感受和理解、习得和掌握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容,养成道德习惯。在具体教学《我们共同的祖先》一课时,我们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