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教育更精彩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99youaik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怀志,原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一小学校长,现香洲区景园小学校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德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研先进校长,广东省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校长培养对象;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论文20余篇;实施的学校教育质量监控模式在珠海全市小学推广,倡导的学校家庭社区共建共育办学模式在珠海全市中小学推行。
  海上云天,天下珠海。作为浪漫之城、百岛之市,珠海人文胜景无数,其主城区香洲更是人杰地灵,教育源远流长。
  早在明清时期,珠海翠微的凤池书院、前山的凤山书院、下栅的金山书院就远近闻名。这片沃土培育了我国第一个留学生、著名教育家容闳,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等一批俊杰英才。得改革开放之灵气,聚特区创业之硕果,珠海教育伴随着珠海由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新城,也经历了励精图治、凤凰涅槃的几十年。
  作为一名在特区教育沃土上耕耘了30载的教育工作者,张怀志校长身上凝聚着特区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智慧,时刻保持着开拓进取的状态和行动。
  2010年7月29日,对于中国教育人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国家颁发了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这是新世纪以来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
  作为特区的教育工作者,对政策的敏感总是先人一步,张怀志校长敏锐地意识到,这将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教育人必将大有作为。在反复研读中,他发现纲要用了专门一章系统阐述“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
  对此一表述,张怀志校长的理解是要立足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这一核心环节,重点解决好三大问题,即政府怎么依法管理学校办学,学校怎么形成好的治理结构,社会怎么对学校参与和监督。实事求是地说,前两个问题已解决得比较好,而社会和学校共建共育方面显然做得还不够。
  一个思想的火花由此在张怀志校长的脑海催生——共建共育!所谓共建共育,张怀志校长的理解就是积极引导家庭、社区和公民有序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工作,促进学校管理更科学、规范和优质。
  这一念头的萌生,让张怀志校长不禁想起两年前的一件事。
  当时,台湾新竹县锦屏国民小学到珠海进行文化交流,交谈中张怀志校长得知,锦屏国民小学是一所仅有一百多名学生的小学校,这让他非常惊讶。那么小的一所学校,怎么能组织得起这么一支队伍到大陆来交流访问呢?
  锦屏小学的孙校长告诉他,关键是得到了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大力支持。此时张怀志校长才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以上是家长委员会的家长,还有一位是县议员。孙校长说,家长和社区义工平时非常关心、支持学校的工作,没有他们的支持,这次交流活动是不可能成行的。
  这件事让张怀志校长印象深刻。他想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只有学校和家庭、社区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采取一致的行动,学生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当时他想,什么时候我们的家长也这么关心、支持学校的工作,我们的教育就不愁办不好了。
  台湾学校到访后,张怀志校长就萌发了发挥家庭、社区作用,让家长和老师形成一致信念、共同行动,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坚定了他的这种信念和信心。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也让他深深感觉到,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趋势。
  一条学校家庭社区共建共育共享的办学之路,由此悄然伸展。
  督教督学:一种双赢的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被诟病颇多,这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家长对教育缺乏了解。
  在多年的学校管理实践中,张怀志校长意识到,教育要向优质化、均衡化、公平化发展,除了学校本身要努力,家长也必须同时提高育人水平,而这也是家长自身的愿望。与此同时,家长们对了解学校教育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他们只是苦于“入校无门”而已。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主动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呢?打开校门办教育,我们讲了多年,却迟迟不能真正付诸实践。张怀志校长决定先小步慢走,把家长请进学校担任巡视员。
  在香洲十一小学,有一位特别的梁兆贵老人,老师和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梁伯”。梁伯是一位60多岁的退休工人,在得知学校需要家长担任巡视员后,他主动请缨。
  从此,老人每天八小时在校园内外巡视,还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经常调解学生矛盾,善意指出老师工作不足,协调家长间的意见。因为角度不同,他掌握的信息比学校还全面,他起到的作用有许多连老师都做不到,对学校办学帮助很大。
  寒来暑往间,老人已把在学校巡视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就连节假日、寒暑假他都要坚持每天回学校看一看,甚至大年初一也不例外。他说每天要看看学校、看看学生才踏实放心。当年,珠海市委书记甘霖同志来校视察时,还专门接见“梁伯”并赞扬他的义举。
  在“梁伯”的带动下,家长们纷纷加入到学校的工作中来。为了调动他们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张怀志校长提出了家长进校园“三个一”工作方案,即“构建一个网络、制定一套制度、提供一个场所”。
  方案并不烦琐,简单说就是在家长自荐、各班推荐的基础上,成立了班级、年级和校级家长委员会,形成一个三级网络系统。家委会的成立,使家长由不自觉、无意识地参与教育变成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大大促进了学校管理。而制度的建立和场所的提供,更使家长们职责明确,分工协作,有序参与学校办学管理和监督。
  在香洲十一小学,每天都有家长被邀请进入校园担任巡视员。巡视员们到学校后,并非漫无目的地随便“巡查”,而要做好“家长进校七件事”活动,即一“巡”、二“观”、三“谈”、四“问”、五“督”、六“查”、七“评”。通过“七件事”,家长对学校办学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同时,学校通过每天的活动,将家长指导工作重心下沉,主动积极向家长、社区汇报工作,宣传教育法规,宣讲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对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培训与指导。   在这一共同办学的初步实践中,张怀志校长发现,这是一种双赢的办学管理模式。家长们了解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目睹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学会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同时,家长巡视员的存在,也是对学校、教师的一种压力和推力,使学校在家校合作中生成了更多的办学智慧,赢得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关心支持,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与发展。
  家长们也非常认可学校的这一创新措施。学生周延的家长何灿就赞扬说:“一种制度,最忌的就是流于形式。十一小学为使家长巡视员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十分重视对每位巡视员所反映意见的处理反馈工作,校方不仅及时收集各位巡视员的意见,还不定期组织家长巡视员们进行座谈,对家长们提出的意见认真分析,合理解释、有效采纳。校方的重视,有效地促进了家长巡视员们的积极性。大家都觉得作为家长的代表,履行‘巡视员’工作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2011年7月28日,香洲区教育局谢建三局长和马育爱书记到学校视察调研,充分肯定了学校的探索尝试,并鼓励学校继续创新,从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等方面多做尝试。行程中,谢建三局长紧紧握住梁兆贵老人的手,称赞他高风亮节,无私奉献。
  这年12月,珠海市香洲区在香洲第十一小学召开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家校社区共育共建工作现场会,要求全区中小学全面开展家长进校园督教督学活动,充分发挥家长义工参与学校工作的积极性,调动一切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全面的发展。
  由此,一场声势浩大的家长进校园“督教督学”活动轰轰烈烈在香洲区这片教育热土展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珠海特区报》连续进行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给予高度评价。
  一时之间,取经的、参观的、采访的,各路媒体和各界人士纷至沓来。张怀志校长成了 “大忙人”,为教育而忙,他乐在其中。
  助教助学:一只无形的强大推手
  督教督学,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常见形式,很多地方很多学校都有类似做法,虽然“巡视员”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意义,但离真正的社会办学尚有差距。因此,张怀志校长显然并不满足于此。他在寻找家长身上更为有用的“能量”。
  学生家长来自各行各业,而每个行业都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推动力。利用和整合这种推力,必然将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变化。然而,家长资源这一巨大矿藏的入口在哪里呢?张怀志在苦苦思索。
  多年来,张怀志校长一直想组建一支校园管乐团,但组建乐队所需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投入一直是拦路虎,学校不可能有这笔巨资。
  受私立学校办学模式的启发,他建议采取“校办家助”的模式,争取家长支持,并很快就建起了珠海市首个小学管乐团。
  所谓“校办家助”,就是学校办团,学校负责组建乐团、集体排练和提供各种展演机会,乐器由家长购买,归个人所有和保管,个人辅导课也由家长带孩子到校外辅导班完成。
  这一想法提出后,张怀志校长心怀忐忑,并不敢抱乐观态度。没想到家长踊跃报名,短短一个月乐团就组建完毕,半年后参加市、区少儿花会成为唯一的一支小学西洋乐队,并获金、银奖,还在当年作为唯一的一支小学管乐队参加珠海市中小学迎新年管弦乐会。如今,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管乐团都会演奏国歌和校歌。
  按这种方式,学校再也不愁办不起各种社团。这件事让张怀志校长认识到,家庭、社区的资源是无比丰厚的,这种宝贵的资源只要融合到学校中来,学校办学就会减少很多阻碍。
  在把家长的物力资源引进学校后,学校顺利组建起各种社团,开展起丰富的活动,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授业负担。如何“解救”教师,让他们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张怀志校长仍然想到了家长们。
  学校通过校讯通向全体家长征召社团辅导员,并建立起辅导员资源库,然后根据家长义工特长,给他们颁发聘书,让学生自由选择参加管乐、二胡、动漫记单词、高尔夫、诗歌、课本剧、乒乓球、电脑绘图等等文体社团。
  在社团辅导中,家长义工们迸发出饱满的热情。
  就在学校刚发出通知,邀请家长担任学校社团辅导员当天,二(4)班家长谢宇艺女士就主动联系班主任,要求在班上成立乐器社团,训练古筝、二胡。而今,该班已有14人参加乐器队。学校本来安排一周一次排练,但谢女士坚持每天到校指导学生练习。在她的感召下,这个班的家长们非常团结,热心学校事务,班级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珠海一中高二年级,有一位香洲十一小学毕业生,听说学校要共建学生社团,她主动打电话给张怀志校长,要求来校开设英语口语班。张怀志校长问她:“很快就要高考了,在这么重要的学习阶段,你这么做可行吗?”学生自信地回答他,她的口语非常好,高三毕业后要到美国留学,美国很看重义工经历,同时她也想通过做义工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积极申请来母校做义工。
  这让张怀志感动,也让他更加确信自己的探索是有意义的。
  除了挖掘家长的智力资源,张怀志校长还邀请周边社区的培训机构参与学校社团建设,这也是一种双赢的方式。目前,学生社团里就有书法、英语、小记者等几个社团是由培训机构免费每周定时、定人到校辅导学生。学生跟着专业老师学习效率更高,能力提高更快。与此同时,培训机构通过在学校开展活动,也起到了建立和宣传品牌的作用。
  由于家长和社区义工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不尽相同,他们讲授的课程无形中弥补了学校教育所不能涵盖的领域,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家长和社区义工来校担任义务辅导员,也从中体会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辛劳,育儿观念慢慢改变。教师从“家长老师”的课堂上,不断得到方法和态度上的启迪。
  共建共育的诸多好处,任谁得益都会满足和庆幸,这就难怪在其中广受其益的张怀志校长要不止一次地感叹:“家庭、社区中蕴藏着很多这种资源,关键是学校要善于充分挖掘和利用!”
  在学校管理中,学生安全一直是让学校绷紧神经的大问题。在安全问题上,香洲十一小学还有诸多特殊的困难。   学校门口有两条主干路,每天上、下学时间都需两名人员护送学生过马路。另外,学校食堂已承包给配餐公司,每天要安排人员查验各类进货的票证和卫生状况。由于食堂每天晚上12:00至凌晨4:00就要制作第二天的早餐,监管员就要在场监督检查。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学校不可能再安排老师参加学校的安保、食堂监管等工作。
  这时,张怀志校长自然想到继续借助家长力量。为此,学校以钟点工的形式每天聘请了6名家长各来半天,担任交通协管员、安全巡视员和食堂监管员。
  在这一过程中,张怀志校长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让家长当管理员,因为自己的孩子就在校园里学习和生活,他们往往责任心特别强,把学生的安全放在了首位,把学校的事当成了自己家里的事,甚至比老师还要负责任。
  正是靠着这些责任心强,把所有学生当成自己孩子的家长管理员,学校的安保和食堂监管工作有了强大的保障。
  在开展学校家庭社区共建共育工作中,香洲十一小学还产生了其他许多创造性的管理形式,如残疾儿童家长陪读、家校共建论坛、共办亲子专题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密切了家校联系,其对学校教育的积极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在寻找社会力量协助办学中,张怀志校长深有体会地说:“当初我们设想寻找一只强大的手,寻求一股强大的外力,来推动学校向前发展,如今来看这一愿望是实现了!”
  优教优学:一条永续的发展之路
  有理想的人永远不满足。在共建共育这一教育理念的不断落实中,张怀志校长的预想不断被实现,观念也不断被冲击,目标不断被提升。
  在实施家长进校园“督教督学”“助教助学”之后,张怀志校长总感觉到要将共建共育工作深入开展下去,还要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珠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家长们来自五湖四海,情况千差万别。如何有效提高他们的整体文化素质和育人水平,更好地担负起督教督学、助教助学的工作,这是张怀志校长思考的又一个问题。
  2012年5月,张怀志校长远赴山东青岛四方小学学习考察。山东省推行成立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的做法引起了他强烈的兴趣。
  学习回来后,张怀志感慨地说:“家庭和社区通过‘督教督学’和‘助教助学’,对学校帮助很大,家长为学校教育付出了很多劳动,学校和老师要‘反哺’家长,承担起培训家长,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的义务。”
  由此,张怀志校长提出,学校家庭社区不但要“共建共育”,还要“共享”,家长社区支持学校工作,学校要尽到提高家长素质的义务。
  作为率先探索并实施“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建共育办学模式”的学校负责人,张怀志校长和师生、家长们都深深感受到,共建共育的研究和探索,深深地影响和变革着学校、老师和家长,实实在在地让他们体会到“双赢”。
  然而,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张怀志校长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家长进校园“督教督学”“助教助学”这一层次,学校还要追求更高层级的探索。“优教优学”的想法因此被提出。
  顾名思义,“优教优学”就是通过学校和家庭(社区)共建共育这个平台,努力提高家长家教水平,让家长个个成为教育能手,和学校携手共育优秀的孩子。实现家长优秀、学生优秀,同时成就学校优秀。
  在香洲十一小学,有个叫睿喆的孩子,2010年9月入学时,由于此前爷爷、奶奶的溺爱和父母因工作忙的忽视,开学初表现出不适应小学学习的情况。班主任陈老师考虑再三后,请家长陪同孩子一起读书,配合学校一起教育。
  针对孩子身上的问题,家长认识到主要要解决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问题。于是,他们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养成认真听讲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睿喆完全适应了学校生活,还不时得到老师表扬,学习热情一下子激发起来。课后在家里,家长按照老师要求,每天督促检查孩子复习、作业和预习。因此第二天上课时,睿喆往往学习劲头很足,领会速度更快。
  在此过程中,班上的陈老师和宋老师不但经常与家长交流反馈睿喆的情况,还查阅资料寻找方法,将一些成功的经验提供给家长,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学习和生活,课堂中还有意多加表扬,让他很快融入班集体生活。
  而今,睿喆已顺利读完一年级,在二年级的几次测试中,都取得家长满意的成绩。
  学校这一独特的“陪读”制度,是实现“优教优学”的一大有效举措,成功转化了许多类似睿喆这样的孩子。
  为了从总体上回馈家庭、社区力量的支持,提升家长素质,实现“优教优学”,2012年下半年,张怀志校长组织老师们认真充分讨论,最后确定了24个家庭教育专题,安排每学期开设两次家长学校课,明确班主任为上课的主体。同时,学校举办了一次24个专题的《讲学案》编写讲座,印发了《我们再出发》家长学校教材和《家长学员手册》,系统、科学、规范地对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家长的家教能力。
  2013年1月,香洲区举行了这套家长教材的首发式,向全区小学推广使用该教材,将学校家庭社区共建共育共享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至此,学校家庭社区共建共育共享办学模式基本形成,申报珠海市科技局年度科研项目成功,并获5万元专项研究经费;2013年10 月,申报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课题也获立项。2013年4月,珠海市教育局发文,要求全市学校积极开展“家长进校园”活动。
  回首多年来共建共育的办学探索之路,张怀志欣慰地发现了周围的许多新变化:理解支持教育的多了,挑剔责难的少了;理智对待孩子的多了,溺爱责罚孩子的少了;关心孩子成长的多了,放任不管的少了;关注孩子做人的多了,苛求考试成绩的少了;孩子的自由时空多了,强加的作业少了。从结果看,共建共育真正走出了一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学校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新闻来说,新闻标题便是它的“眼睛”,是对本篇新闻中最具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概括以及浓缩。绝大多数的读者都是通过阅读新闻的标题,来选择相应的新闻进行了解。所以新闻标题制作的好坏,对于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有着直接影响。除此之外,读者在选择新闻阅读的时候有着比较大的随意性,所以需要在瞬间便引起读者的兴趣,这就要求国家级或者地方级的报纸新闻标题要更加精彩,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本文通过对国家级新闻以及地
林崇德:创新人才培养不能怀有功利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在就高校与高中合作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探索内心世界、自我发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探索不一定与日后从事学术创造性工作有直接联系,但却是个体创新素质形成的决定性阶段。没有基础教育阶段创新素质的奠基,任何创造性人才的成长都是一句空话。但基础教育阶段不宜提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基础教育阶段应加强的是创新精神的
摘 要:隐性课程是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中,教师是最大的隐性课程。要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利用教师作为隐性课程的作用,教师需要增强身份意识和教育敏感性,不仅要做好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还要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下,发挥职业优势,把握工作细节,抓住教育契机,发挥自身的德育价值。  关键词:教师德育专业化;德育课程;隐性课程;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
【摘要】阅读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社会活动的运行都离不开阅读活动。而在教学活动中,阅读更是英语学习进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听说写等其他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基于此,通过阅读以及阅读问题设置,来帮助学生高效开展英语写作,就成了许多教师关注的重点课题。  【关键词】八年级;英语阅读;问题设置;英语写作  【作者简介】曹开胜,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顺河镇顺河初级中学。  在初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才能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在《网络连接你我他》一课的三次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教学目标的慎重选择和准确定位,才能让品德课充满活力,从而有效达成育人的目标。  【目标比较】    【课堂片段】  第一次教学  镜头一:“网络陷阱就是黄色网页、不法网友利用网络骗人!”  教学进行到第二个板块时,活动主题是“了
编者按:  对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衡量,薄薄的一张中考试卷,的确难以承载其“重”。可没有了考试,德育就会更加“边缘化”。“两害相权取其轻”,考试成了无可奈何的选择。但是,一名有责任心的德育工作者不会怨天尤人,面对现实,同样可以作为。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各地的思想品德试卷,正力图以学生的道德成长为旨归,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准确把握这一变化,不仅对学生考出好成绩有所帮助,更对其道德发展的有效引导
1999年,陈庆雯出任铁一中学校长。上任伊始,一直倡导人文情怀的她即提出,铁一中培养的学生要收获这些东西:理想和信念,科学思想和创新素养,完善人格和强健体魄。  这是看似平凡却超越平庸的目标。事实上,铁一中学的生源,在广州市并不是最好的。尽管如此,陈庆雯并不让教师带着学生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  她向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师的真正职责是什么?”   “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个性张
【活动背景】  七年级学生从小学升上中学,陌生的人际关系、陡然增大的知识难度、青春期发育带来的身心变化让他们感到焦虑恐慌,甚至形成孤僻、自卑、厌学等负面心理。帮助他们顺利适应小学到初中学习生活的变化,是心理教师在开学时首要选择的主题。  【活动目标】  1. 通过问卷调查、自创情景剧、手绘压力图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压力;  2. 通过现场压力游戏让学生认识压力的实质;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作为一门学科,语文向来肩负着超出知识教学之外的任务。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属性,使其承载着比其他学科更为显要的教化责任。说到语文,我们就会说到爱国爱乡教育,说到民族精神培养,说到集体观念树立。事实也是,一个学生如果语文成绩不好,我们还可以有其未掌握方法的托辞;但如果一个学生不懂得爱己、爱人、爱家、爱国,我们就再找不出搪塞的理由。所以,语文教师身上的责任是沉重而艰巨的。  语文学科外延宽广。除了知识
案例描述:  达豪是德国的一个城市。二战时期,曾是纳粹德国关押犹太人的集中营。战争给这座城市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创伤,战后勤劳的达豪人民恢复重建,使新旧达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对孩子们进行爱国爱乡爱人民的教育,一位老师很好地利用了这部典型的“乡土教材”,上了一节题为《达豪的昨天、今天、明天》的课。课一开始,老师就出示了两幅图,一幅是二战时期的达豪景象:整个城市满目疮痍,狼籍破败,关押犹太人和战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