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清早,刚一迈进教室,小组长就来汇报:“老师,王春健今天没写作业。”这不是第一次了,批评教育成了他的老常菜,他的作业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凭心情。刚坐下,还没等我回过神儿来,大队干部来检查卫生了,常哲铭又给班级添彩,往我脸上抹黑——扣分了,没戴红领巾、名签,指甲又黑又长。中午,又有人举报王一雪开小差,不值日,在下操场玩哪……没解决完这事,又出了那事,就是哪吒三头六臂也得累得喘不过来气,甭说我这凡人了。哎,累!费力不见效,费力不讨好。我可不想这样过。
孩子们在一天天长大,思想在一天天成熟,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有时他们也会趁机偷懒,耍些小伎俩了……面对复杂情况,我该怎样面对呢?首先,应该找原因。王春健的父母离异了,只与一位年迈已高的爷爷在一起,无人看管,无拘无束的日子让他养成了不爱写作业,做事懈怠的坏习惯。常哲铭的课桌膛内总是一团糟,找一支笔也得费半天周折,而且不爱讲卫生,指甲长度总高居榜首,习惯已成为自然;王一雪在家里娇生惯养,职日总是缺席,有点缺少责任心……对于他们的这些“毛病”,我总是直接拿出强而有力的武器——劈头盖脸的说教,小到平时这些坏惯的严重性,大到将来人生路出现偏差。慢慢地,我发现批评他们的同时,却离我的目标并没有更近一步。看着他们那低垂的头、扑朔的眼神、死死攥紧的双拳,我明白了,批评虽然是一种直接而显性的教育方式,但实际效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出发点好并不代表效果好,如果不能采取好的教育方式,效果未必好。
他们已不再需要教训,而是需要帮助。我该怎样帮助他们呢?我的力量已显得有些单薄了,可我想到他们有许许多多的成长伙伴,集体的力量是无形的、巨大的。因此我结合学校开展的“好习惯伴我成长活动”开展了丰富的班级活动。我把全班按组分成小队,每小队由组长负责与组员共议,为自己的小队命名,设计队标,并制定出进步图表,以贴各种标记的形式来体现小队的进步。此时,全班孩子行动起来,献计献策。有的小队叫旋风小队,因为旋风力量强大,横扫千军,可以代表我们小队的必然夺冠的信心,这是队员对此的诠释。有的小队叫烈焰小队,用熊熊燃烧的火焰做队标,寓意着小队就如火焰般灿烂、辉煌。有的小队叫飞翔小队,他们希望能展翅高飞,越飞越高。有的叫流星小队,因为他们想拥有永恒、持久的美丽……有了响亮的名字,孩子们有了更明确的目标。随即,小队竞争机制也马上应运而生,从此小队间比作业完成情况、比卫生习惯、比文明习惯养成、比纪律约束……小队中每一位成员的荣辱都与整个小队息息相关。每周的评比会成了展现自己小队取得成绩的舞台,有的小队进步了,为获得了更多的标记而兴奋,有的小队出现问题了,比别的队少得了标记,全队人人都为之遗憾,但更多的是互帮互助,期待下一次的评比,再现风采。各小队之间总是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正如学者所说:播种下去行动的种子,收获的是好习惯。不完成作业的人没有了,因为他受不了内心的谴责和队内其他成员炽热的目光。就连课文没背诵下来,我也不用操心。看吧,课下他正在抓紧时间背诵呢?不愿背也不行,你受不了其他成员苦口婆心的督促。每个小队内成员谁都不愿拖整个小队的后腿,都想为队争光,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在各小队之间不断增强。集体的力量让他们每个人都自尊、自立、自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王春健、常哲铭、王一雪……已不再是我关注的对象,他们与其他同学一起努力,共同进步。集体的凝聚力慢慢汇聚,积极向上的班风逐渐形成。
反思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并不能只局限班主任一人,班级的主体毕竟是孩子们,他们自身的内驱力,才是行动指南。班主任要做好班集体的组织、引导,创设良好的集体氛围,从目标到方法,旨在以人为本,用集体的力量转化非团体力量,使之成为推进集体凝聚力形成的助推剂。
1、在小队合作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人都是小队的主人,个个都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在小队内部每个人都要对小队负责,维护小队的荣誉利益,这就促使学生首先自己在每一项活动中既要严格要求自己,又要积极与同伴合作。在合作中,学生既学会了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又从他人那里得到了知识上的互补,增长自己的知识,又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增强了竞争意识,培养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心理学认为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使个体之间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得到支持的力量。这是因为任何人都有一种归属的需要,总是希望自己能被别人喜欢和接纳,而害怕被群体冷落,正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胜心,个体之间才会有意无意地展开竞赛,在班级小队化管理中不但小队成员之间存在这种群体效应,而且小队与小队之间也存在这种群体心理效应。合作小队的建立促进了小队内和小队间的竞争,竞争内容的多样化,使学生一直处于竞争的环境,努力改变自我,尽量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努力为小队争光;在竞争中同队同学也会时常督促帮助本队成员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或本职工作,在竞争的压力下,小队成员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在总体上促进了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3、学会自我教育,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小队合作班级管理目标就是实现从管理学生到学生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小队合作班级管理,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可以自主地有建设性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虽然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波折,但学生可以在这种挫折中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勉励,自主思考,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4、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竞争与合作理论认为整个社会都充满竞争与合作,任何人都处在竞争与合作之中,这一理论反映到教育的班级管理上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小队合作班级管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为了实现小队及班级的目标,每一个成员每一个小组必然会尽心尽力,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发挥特长,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竞争与合作中,每一个个体都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身心得以全面发展。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全新的思路开启了鲜亮的窗口,优化的手段换得了丰硕成果。让我们在理解与尊重中去迎接新一缕阳光。
孩子们在一天天长大,思想在一天天成熟,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有时他们也会趁机偷懒,耍些小伎俩了……面对复杂情况,我该怎样面对呢?首先,应该找原因。王春健的父母离异了,只与一位年迈已高的爷爷在一起,无人看管,无拘无束的日子让他养成了不爱写作业,做事懈怠的坏习惯。常哲铭的课桌膛内总是一团糟,找一支笔也得费半天周折,而且不爱讲卫生,指甲长度总高居榜首,习惯已成为自然;王一雪在家里娇生惯养,职日总是缺席,有点缺少责任心……对于他们的这些“毛病”,我总是直接拿出强而有力的武器——劈头盖脸的说教,小到平时这些坏惯的严重性,大到将来人生路出现偏差。慢慢地,我发现批评他们的同时,却离我的目标并没有更近一步。看着他们那低垂的头、扑朔的眼神、死死攥紧的双拳,我明白了,批评虽然是一种直接而显性的教育方式,但实际效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出发点好并不代表效果好,如果不能采取好的教育方式,效果未必好。
他们已不再需要教训,而是需要帮助。我该怎样帮助他们呢?我的力量已显得有些单薄了,可我想到他们有许许多多的成长伙伴,集体的力量是无形的、巨大的。因此我结合学校开展的“好习惯伴我成长活动”开展了丰富的班级活动。我把全班按组分成小队,每小队由组长负责与组员共议,为自己的小队命名,设计队标,并制定出进步图表,以贴各种标记的形式来体现小队的进步。此时,全班孩子行动起来,献计献策。有的小队叫旋风小队,因为旋风力量强大,横扫千军,可以代表我们小队的必然夺冠的信心,这是队员对此的诠释。有的小队叫烈焰小队,用熊熊燃烧的火焰做队标,寓意着小队就如火焰般灿烂、辉煌。有的小队叫飞翔小队,他们希望能展翅高飞,越飞越高。有的叫流星小队,因为他们想拥有永恒、持久的美丽……有了响亮的名字,孩子们有了更明确的目标。随即,小队竞争机制也马上应运而生,从此小队间比作业完成情况、比卫生习惯、比文明习惯养成、比纪律约束……小队中每一位成员的荣辱都与整个小队息息相关。每周的评比会成了展现自己小队取得成绩的舞台,有的小队进步了,为获得了更多的标记而兴奋,有的小队出现问题了,比别的队少得了标记,全队人人都为之遗憾,但更多的是互帮互助,期待下一次的评比,再现风采。各小队之间总是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正如学者所说:播种下去行动的种子,收获的是好习惯。不完成作业的人没有了,因为他受不了内心的谴责和队内其他成员炽热的目光。就连课文没背诵下来,我也不用操心。看吧,课下他正在抓紧时间背诵呢?不愿背也不行,你受不了其他成员苦口婆心的督促。每个小队内成员谁都不愿拖整个小队的后腿,都想为队争光,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在各小队之间不断增强。集体的力量让他们每个人都自尊、自立、自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王春健、常哲铭、王一雪……已不再是我关注的对象,他们与其他同学一起努力,共同进步。集体的凝聚力慢慢汇聚,积极向上的班风逐渐形成。
反思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并不能只局限班主任一人,班级的主体毕竟是孩子们,他们自身的内驱力,才是行动指南。班主任要做好班集体的组织、引导,创设良好的集体氛围,从目标到方法,旨在以人为本,用集体的力量转化非团体力量,使之成为推进集体凝聚力形成的助推剂。
1、在小队合作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人都是小队的主人,个个都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在小队内部每个人都要对小队负责,维护小队的荣誉利益,这就促使学生首先自己在每一项活动中既要严格要求自己,又要积极与同伴合作。在合作中,学生既学会了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又从他人那里得到了知识上的互补,增长自己的知识,又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增强了竞争意识,培养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心理学认为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使个体之间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得到支持的力量。这是因为任何人都有一种归属的需要,总是希望自己能被别人喜欢和接纳,而害怕被群体冷落,正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胜心,个体之间才会有意无意地展开竞赛,在班级小队化管理中不但小队成员之间存在这种群体效应,而且小队与小队之间也存在这种群体心理效应。合作小队的建立促进了小队内和小队间的竞争,竞争内容的多样化,使学生一直处于竞争的环境,努力改变自我,尽量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努力为小队争光;在竞争中同队同学也会时常督促帮助本队成员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或本职工作,在竞争的压力下,小队成员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在总体上促进了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3、学会自我教育,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小队合作班级管理目标就是实现从管理学生到学生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小队合作班级管理,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可以自主地有建设性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虽然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波折,但学生可以在这种挫折中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勉励,自主思考,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4、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竞争与合作理论认为整个社会都充满竞争与合作,任何人都处在竞争与合作之中,这一理论反映到教育的班级管理上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小队合作班级管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为了实现小队及班级的目标,每一个成员每一个小组必然会尽心尽力,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发挥特长,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竞争与合作中,每一个个体都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身心得以全面发展。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全新的思路开启了鲜亮的窗口,优化的手段换得了丰硕成果。让我们在理解与尊重中去迎接新一缕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