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每个数学老师都在不断地思考:如何使数学课更加生动有效,如何使数学课堂演绎数学应有的魅力。在探索与实践中,我感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科学合理的创设情境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只要能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符合学生探究规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具有趣味性、现实性、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情境,引发师生共同思考、共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话题,一定能促使学生主动有效地探索、学习、发展,使数学课更加真实、有效而精彩。
一、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鲜活
故事是学生童年时代最好的“精神食粮”,用新颖有趣的故事来引出数学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情不自禁地去发现和探究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认识平均分”一课时,设计了故事导入的环节,我从学生们喜欢的《西游记》说起,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唐僧的徒弟在路旁的桃树上摘到了6个桃子,问师傅怎么分,唐僧说:“我不爱吃桃子,你们几个分着吃吧,但不许吵架。” 猪八戒说:“我的肚子最大,我吃3个,大师兄吃2个,沙师弟你吃1个。”大师兄孙悟空说:“不行,这一路上,我捉的妖怪最多,功劳最大,我多吃一点,吃3个,八戒你吃2个,沙师弟你吃1个。” 沙和尚说:“你们欺负人,这些日子,最重最累的活都是我干的,凭什么我吃的最少,我应该吃3个。”就这样师兄弟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吵个不停,谁也不肯少吃。这时唐僧发话了,师傅的话一说完,三个徒弟都哑口无言,点头称是。三个人都觉得师傅的分法最合理。故事讲完了,让学生猜一猜唐僧说了什么话,通过学生的交流,从而自然地让学生体会到“平均分”的概念,而且还渗透了“互相谦让”的品德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励学生体验数学的生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只有有了足够的时空,给学生一个探究活动的“舞台”,学生才能对所面临的问题作多角度思考、多层面推断、多策略探究,学生的创造才智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现。
在教学“认图形”一课时,在学生初步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之后,我设计了以下的环节:先和学生们一起欣赏了一些用各种图形拼成的美妙图案,再组织学生开展“小小设计师”的操作活动,在学生们兴奋地用各种图形的图片设计出喜欢的“作品”并进行展示时,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栩栩如生的小鸟、蝴蝶、松柏、轮船等图案无一不显示着数学的神奇有趣,图片配以简笔画而创作的公园、房间、餐桌等作品也无一不表现出学生们智慧的创意。在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中也可以充分利用表演、比赛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充分思考,自由设计,尽情展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在创造中体验成功,在合作中提高能力,在交流中彼此欣赏,在评价中互相激励。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们不仅以灵动的思维创造出新颖美丽的作品,也深刻地体验到数学的生动有趣。
三、创设生活情境,带领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構数学模型,形成数学思想方法,再应用到生活解决数学问题。”这是新课程在数学新教材中所倡导的一种新理念,这也是数学教师所乐于接受的一种理念,因为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只要来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才是学生最愿意探索的问题,只有能应用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才是学生最喜欢学习的知识。因此,引入课堂的情境更多的应关注儿童所关心的内容和儿童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将“问题情境”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促进儿童的经验生成。我们要有意识地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和自己选择的一些生活场景来创设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和体验,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播放了“文具商店的购物情况”的一段录象,这是学生们熟悉而且经常参与的一项活动,因而兴趣很浓,学生很快从录象中发现购买文具需要付钱和找钱,心中对“人民币”的有关知识经验就会很容易的从记忆中闪现出来,这时让学生自己介绍所了解的有关知识,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再根据学生的问题“以学定教”,联系自己的教学预设,灵活调整教学流程,带领学生一起解决生活中关于“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在巩固阶段还可以在课堂内开展“小超市”活动,让学生练习购物,进行付钱与找钱的活动,体验到购买同一种物品,付钱方式的灵活多样。如:买一个8元钱的文具盒,可以付5元、2元、1元的人民币各一张,可以付4张2元,可以付8张1元,还可以付1张10元找回2元等,不同的付钱方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人民币的计算单位之间的进率,并在实践与交流中初步体会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创设挑战情境,启发学生品味数学的魅力
情境中必须蕴涵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能使学生产生疑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较为深刻思考的数学问题,因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往往可以激发人们探索未知世界,寻求更多的发现和创造,从而解决由认知冲突产生的疑问,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处于一个并不十分通畅的困境,虽然是一时的“山重水复疑无路”,过后又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春”。我们会在其中欣赏到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师生之间的智慧交融。
在一年级上学期教学“认位置”一课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课外作业,即根据所学的“上下左右”的知识为自己画一张玩具柜的设计图,要科学合理美观,将所有的玩具都整齐的画好,而且能让人清楚地从图中看出上下左右各有什么玩具,并能向同学介绍你的玩具柜。原来只是想让学生尝试一下用绘画来表现数学知识,没有过高的要求。开始有些学生觉得无从下手,画了几张都不满意,我鼓励他们相互交流,也可以请教父母或美术老师,但必须自己完成。没想到两天过后学生交上来的设计图非常好,有的画了三层,每层有三格;有的画成了山字形;有的还画成了转角的形状;里面摆放的物品也进行了巧妙地设计,有的将玩具分三类摆放在三层,有的根据玩具的大小进行了摆放,还有的竟然在玩具柜旁边还设计了书柜,有几个学生还对设计图作了具体的文字介绍,“上下左右”——说明。尽管也有一些学生的设计图画得不太清楚美观,但也是他对数学的一次体验。点点滴滴的数学知识都诠释着一种数学文化的意境,都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定格为一种美丽的记忆。
在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关注“情境”,用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以自己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为营造真诚互动,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而努力,让真实有效的“情境”演绎数学的魅力,让数学课因“情境”而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214200江苏省宜兴市培源实验小学)
一、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鲜活
故事是学生童年时代最好的“精神食粮”,用新颖有趣的故事来引出数学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情不自禁地去发现和探究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认识平均分”一课时,设计了故事导入的环节,我从学生们喜欢的《西游记》说起,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唐僧的徒弟在路旁的桃树上摘到了6个桃子,问师傅怎么分,唐僧说:“我不爱吃桃子,你们几个分着吃吧,但不许吵架。” 猪八戒说:“我的肚子最大,我吃3个,大师兄吃2个,沙师弟你吃1个。”大师兄孙悟空说:“不行,这一路上,我捉的妖怪最多,功劳最大,我多吃一点,吃3个,八戒你吃2个,沙师弟你吃1个。” 沙和尚说:“你们欺负人,这些日子,最重最累的活都是我干的,凭什么我吃的最少,我应该吃3个。”就这样师兄弟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吵个不停,谁也不肯少吃。这时唐僧发话了,师傅的话一说完,三个徒弟都哑口无言,点头称是。三个人都觉得师傅的分法最合理。故事讲完了,让学生猜一猜唐僧说了什么话,通过学生的交流,从而自然地让学生体会到“平均分”的概念,而且还渗透了“互相谦让”的品德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励学生体验数学的生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只有有了足够的时空,给学生一个探究活动的“舞台”,学生才能对所面临的问题作多角度思考、多层面推断、多策略探究,学生的创造才智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现。
在教学“认图形”一课时,在学生初步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之后,我设计了以下的环节:先和学生们一起欣赏了一些用各种图形拼成的美妙图案,再组织学生开展“小小设计师”的操作活动,在学生们兴奋地用各种图形的图片设计出喜欢的“作品”并进行展示时,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栩栩如生的小鸟、蝴蝶、松柏、轮船等图案无一不显示着数学的神奇有趣,图片配以简笔画而创作的公园、房间、餐桌等作品也无一不表现出学生们智慧的创意。在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中也可以充分利用表演、比赛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充分思考,自由设计,尽情展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在创造中体验成功,在合作中提高能力,在交流中彼此欣赏,在评价中互相激励。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们不仅以灵动的思维创造出新颖美丽的作品,也深刻地体验到数学的生动有趣。
三、创设生活情境,带领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構数学模型,形成数学思想方法,再应用到生活解决数学问题。”这是新课程在数学新教材中所倡导的一种新理念,这也是数学教师所乐于接受的一种理念,因为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只要来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才是学生最愿意探索的问题,只有能应用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才是学生最喜欢学习的知识。因此,引入课堂的情境更多的应关注儿童所关心的内容和儿童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将“问题情境”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促进儿童的经验生成。我们要有意识地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和自己选择的一些生活场景来创设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和体验,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播放了“文具商店的购物情况”的一段录象,这是学生们熟悉而且经常参与的一项活动,因而兴趣很浓,学生很快从录象中发现购买文具需要付钱和找钱,心中对“人民币”的有关知识经验就会很容易的从记忆中闪现出来,这时让学生自己介绍所了解的有关知识,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再根据学生的问题“以学定教”,联系自己的教学预设,灵活调整教学流程,带领学生一起解决生活中关于“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在巩固阶段还可以在课堂内开展“小超市”活动,让学生练习购物,进行付钱与找钱的活动,体验到购买同一种物品,付钱方式的灵活多样。如:买一个8元钱的文具盒,可以付5元、2元、1元的人民币各一张,可以付4张2元,可以付8张1元,还可以付1张10元找回2元等,不同的付钱方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人民币的计算单位之间的进率,并在实践与交流中初步体会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创设挑战情境,启发学生品味数学的魅力
情境中必须蕴涵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能使学生产生疑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较为深刻思考的数学问题,因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往往可以激发人们探索未知世界,寻求更多的发现和创造,从而解决由认知冲突产生的疑问,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处于一个并不十分通畅的困境,虽然是一时的“山重水复疑无路”,过后又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春”。我们会在其中欣赏到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师生之间的智慧交融。
在一年级上学期教学“认位置”一课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课外作业,即根据所学的“上下左右”的知识为自己画一张玩具柜的设计图,要科学合理美观,将所有的玩具都整齐的画好,而且能让人清楚地从图中看出上下左右各有什么玩具,并能向同学介绍你的玩具柜。原来只是想让学生尝试一下用绘画来表现数学知识,没有过高的要求。开始有些学生觉得无从下手,画了几张都不满意,我鼓励他们相互交流,也可以请教父母或美术老师,但必须自己完成。没想到两天过后学生交上来的设计图非常好,有的画了三层,每层有三格;有的画成了山字形;有的还画成了转角的形状;里面摆放的物品也进行了巧妙地设计,有的将玩具分三类摆放在三层,有的根据玩具的大小进行了摆放,还有的竟然在玩具柜旁边还设计了书柜,有几个学生还对设计图作了具体的文字介绍,“上下左右”——说明。尽管也有一些学生的设计图画得不太清楚美观,但也是他对数学的一次体验。点点滴滴的数学知识都诠释着一种数学文化的意境,都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定格为一种美丽的记忆。
在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关注“情境”,用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以自己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为营造真诚互动,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而努力,让真实有效的“情境”演绎数学的魅力,让数学课因“情境”而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214200江苏省宜兴市培源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