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该让生活更美好

来源 :国际生态与安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h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际上,新“环境移民”现象的出现也已经把如何打造宜居城市的课题摆在眼前,徐江教授说:“使人类具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关键在于环境的保护、修复和建设,而不是消极的迁移。”
  毋庸置疑,“环境移民”——这批城市新出现的移民群体是以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为初衷,一位正在考虑离开北京的白领告诉记者:“我当然舍不得离开北京,在这里奋斗,在这里定居,是不少中国年轻人的愿望,只是每天望着雾霾的天空,呼吸着污染的空气,我不得不为自己的健康考虑,因为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实际上,新“环境移民”现象的出现也已经把如何打造宜居城市的课题摆在眼前,徐江教授说:“使人类具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关键在于环境的保护、修复和建设,而不是消极的迁移。”
  人口与资源应合理配置
  环境移民的过程是人口从人口压力大的区域向人口压力低的区域流动的过程。同时,人口对环境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和森林植被资源以及环境美学资源等)的分配也相应得到了调整。据徐江教授介绍说:“环境移民是缓解贫困、人口、环境之间矛盾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建立在积极的改善环境,使人口与资源合理搭配的基础上,环境移民才是有意义的。”如何实现环境资源的再分配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据资料显示,当前环境移民的人口还在持续增加时,相对于国际间的移民来说,区域内的环境移民更容易。徐教授说:“一个有控制能力的政府组织可以采取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协调本区域内的资源分配过程中的问题。”
  宜居城市不只是GDP
  宜居城市的概念诞生于经济和城市化不断发展的时代,在物质极大满足的社会里人们对健康、绿色的生活充满期待。但事实上,我们经常见到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危机的矛盾。中国人口研究所的研究员告诉记者:“宜居城市具有合理的人口与资源比例,一个城市GDP的飞速发展的确是吸引人群的诱因,但绝非持续发展的动力,真正能够减少环境移民出现的策略就是打造真正的宜居城市。”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
  环境移民的国际法律机制建议
  另外,几千万甚至几亿人由于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或土地退化已经或者将要无家可归。在一些情况下他们无法在其本国的内部重新定居。日益增长的大量气候移民由于不能取得公约难民的地位,现有的国际法律体系不能为他们提供适当的保护。气候移民遭受的威胁和损害与人权的人道主义理念背道而驰,并且违反了气候变化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为了保护受影响的群体,一个可持续的解决方式势在必行。林庆华教授说:“一个气候变化导致移民的国际法律机制应该尽快建立,明确气候导致移民的基本权利,同时设立一个促进和监管双边或区域性谈判协商的机构。”
  后记
  为了避免把环境恶化带给另一个城市,不致使环境移民成为一个城市良性发展的阻碍,国际社会已经开始对环境移民的相关政策和现象进行大量的研讨。环境移民现象出现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它带来的是所有人对于我们生存环境的深思。在采访进入尾声时,已经定居大理农村的城市白领李想告诉记者:“如果有选择,我还是愿意呆在城市里,但前提是有好的环境,我所期待的城市不是现在的这幅样子,在我看来,城市,应该让生活更‘美好’。”
  链接·历史上曾因环境出现的人口迁移
  20世纪30年代,在加拿大、美国被开垦的草原上形成了强烈的黑风暴,曾迫使居民大迁移和成批农场废弃。
  1969年,印度尼西亚开始实施了从人口稠密的爪哇岛向其它岛屿进行人口迁移的“Transmigration”计划;
  1970年,巴西实施了“把没有人的土地给予没有土地的人”的政策;
  1984年,埃塞俄比亚实施了从生态脆弱的北部高原向西部和南部迁移120万人的计划;
  80年代初,中国部分省份开始实施的人口搬迁
  2000年前后,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乡),草场退化、沙化更加严重,羊迅速减少,人们靠放牧无法维持生计。环境移民达140多户。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5年的报告指出:至2060年仅非洲地区就会产生5000万环境移民,全世界会有2亿至10亿人由于环境问题不得不迁移,其中100万人来源于小岛屿国家。
  全球每年适应气候变化所耗成本为 40亿-70亿美元
  相当于每年举办3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本;
  气候变暖问题每拖延一年,全球将多花费——
  5亿美元用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全球每年有30万人因气候变化而死亡;
  2050年可能会在全球造成2亿至10亿的“环境移民”。
  (数据来源:UNFCCCI、国际能源、国际卫生组织)
其他文献
2015年7月7日 世界卫生组织7日发布的《2015全球烟草流行报告》强调,提高烟草税是一种以较低成本即可抑制烟草需求、挽救生命、筹措更多资金用于加强卫生服务的方法。报告认为,更高的价格可以防止青少年形成吸烟这种致命的习惯。因此,提高烟草税是帮助年轻人避免烟瘾危害的重要工具。  报告指出,世界各国展开了数百项研究,分析烟草税和烟草价格对烟草使用的影响。在中低收入国家,烟草产品提价10%可使吸烟率降
期刊
近日,加拿大频现巨型金鱼,严重破坏了水中生态环境,相关专家呼吁不要将饲养宠物放生野外。  加拿大海洋生物专家凯特·威尔逊表示,原本被人饲养在鱼缸里面的生物,一旦被放生到野外后,就可以无拘束的任意游玩与觅食,所以疯狂进食后的金鱼会大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境界。  “即便金鱼在放生之后死亡,它们也有可能携带有外来疾病或寄生虫。”  不只加拿大,近年来,全球各地频频出现放生事故,将本来是善举的放生行为推至风口
期刊
肉类是各国美食中都不可缺少的重要食材,许多人或喜欢鸡肉的多汁鲜嫩,或馋于牛肉的筋道香醇,或钟情羊肉的独特厚重……试想一下,当你和朋友在大排档享受着美味的夜宵,或者和家人在旅游途中一起共享一袋肉制品小吃,却不小心知道你手中的“美味”可能是你比你年纪还大的“僵尸肉”,你是否还会有心情和胃口继续享用眼前的“佳肴”?“僵尸肉”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让人毛骨悚然,它的存在无疑会让“舌尖上的美味”变成“肠胃里的毒
期刊
理清理念:有尊重才有保护  放生的重点不在于“放”,而在于“生”。放生的过程重要的不是放生者的善心有多大,出发点有多好,重点在于,是否保证了被放生动物和放生地的安全。达不到此要求的放生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放生者和反放生者都需要先理清这个理念,明确放生的目的,并在放生过程中以此为行为原则。  康德认为,动物是工具,人是目的。在几个核心观点上,中西方的主流看法都比较一致。比如都肯定人类的中心和支配地
期刊
Located fifty kilometers to the south of state of California, America is a city with an area of 88 square kilometers and a population of less than 180000. Small as the city is, there are 7 main expres
期刊
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 Since human beings got to know the importance of water, they have never ceased the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dredging of water resources. At present, due to the uneven
期刊
北九州,地理条件优越,素有“亚洲的门户”之称。然而一百多年前,日本政府在此建立国营“八幡制铁所”,从此北九州逐渐发展成为以钢铁、化学、金属、陶瓷等原材料型产业为中心的日本重要产业据点,一跃成为日本四大工业区之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重工业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腾飞,北九州大气污染、恶臭、噪音、水质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公害问题,北九州成为全日本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工业排放的污水
期刊
来自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称,自从北京创下持续3个月严重空气污染的纪录之后,虽然没有数据显示究竟有多少人打算离开这里,但是一些主要为外籍居民服务的企业正在准备应对大批外籍人士离京的情况。  新“环境移民”浪潮的出现再一次把大都市的环境问题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都市里的环境移民,不论其是城市之间的迁徙还是国际间的移民,几乎都以改善生存环境为目的。但其中也有些人向记者表示,因为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期刊
雾霾、大气污染、癌症村、尾气排放……近来,这一系列字眼频现于各大媒体,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话题。连日的雾霾也把由环境引发的“环境移民”问题放在了聚光灯之下。  环境移民——寻找可以“呼吸”的家园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然而,三年过去,我们所看到的却是人们正在慢慢逃离城市的浪潮。城市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催生了新的“环境移民”。而在这一场城市的逃离中,他们又将何去何从,到哪
期刊
意大利——一个美丽而古老的国度,凭借其独特的城市风貌,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厚的历史和文化而跻身全世界最热门的旅游胜地之一。当人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之时,或许未曾想到,眼前光鲜亮丽的意大利也曾备受环境问题的困扰。在经济发展面前,这个古老的国家究竟经历过怎样的挣扎和努力来平衡其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从而守住自然和历史沉淀下来的美丽。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意大利驻华大使白达宁先生。  蜕变之前  地中海的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