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期的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调整成人与孩子间的关系。孩子与老师、家长间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自信心程度,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首先应检查一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是否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如果孩子感到老师、父母喜欢他、尊重他,态度温和,孩子的感觉很好,往往就活泼愉快,积极热情,自信心强。相反,如果老师、父母对孩子训斥,粗暴,态度冷淡,孩子就情绪低沉,对周围的事物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
2、要言传身教。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老师、家长是孩子的效仿榜样,因此,在孩子面前更应有自信心,乐观的性格,有魄力,自强,办事不怯懦。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也是形成孩子自信心的因素。
3、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因此,作为老师、家长,切忌用尖刻的语言,讽刺挖苦孩子,不用别家孩子的优势比自家孩子的不足,不能在别人面前惩罚孩子或不尊重孩子,不把孩子的话当“耳旁风”,不滥施权威,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感,从而丧失自信心。因此要特别的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发展自尊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4、让孩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条件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老师、家长应根据孩子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如让他跳一跳,想办法把花篮取下来,从而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自信。切忌花篮挂得太高,而实际能力不及,连连失败,致使自信心屡屡受挫。
同样,他们也需要通过顺利地学会一件事来获得自信。一个在游戏中总做不好的孩子,很难把自己看成是成功的人,他会减少自信心,并由此不愿再去努力,越是不努力,就越是做不好,就会越是不自信,形成恶性循环。成人应通过帮助他们,完成他们想要做的事来消除这种恶性循环。另外,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关心。如对胆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家里或班级上担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大胆自信。
5、一般说,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肯定和鼓励应该是具体的、有根据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儿童的信心,鼓舞孩子作进一步的努力。过分的称赞是有副作用的,它会引起儿童盲目自信或对称赞抱无所谓的态度,使称赞失去了激励作用。例如,有的成人对儿童的称赞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而是笼统地说:“太好了”、“好极了”,甚至夸大其词地、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地称赞孩子,这样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发生错觉以为自己样样都好,渐渐从缺乏自信到过分自以为是。
培养自信心,赞许自我
赞许的确能使人高兴,产生进步,但也不能没有别人的赞许就忧心忡忡,闷闷不乐,就失去信心。如果总是寻求别人的赞许就相当于在说:“不要相信自己,先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这样发展下去就会逐步怀疑自己,越来越受到别人的支配。
自信就是要培养自我赞许的观点,并不为他人的意见所左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一个误区。明明学校应该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能力,但在现实中往往把好学生固定为“听话”、“不调皮”、“懂规矩”、“老实”等一种模式。其实,许多爱学习的学生自信心反而不高,他们主要依赖于“标准答案”,“老师的肯定”,“规定的格式”。这种对别人赞许的渴望作为学习的动力,可以得到“高分”,不一定获得“高能”,这样的教育类似于一条“教学装配线”,“产品”缺少独立思考,不敢自我发展,养成一种惰性。因为按照别人的要求行为总是更为简单、稳妥,而一旦走上社会自主择业,就暴露出弊端。
培养自信心,就不要总依赖别人的赞许,当你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当你决定选择一种行为,别人反对,也不要感到沮丧。因为那是一种自然现象,别人也不是啥都看得远、懂得多。
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期望获得荣誉,因为这些可以令人精神上受到鼓舞。但是,人在奋斗过程中,真正有作为的事不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需要创新。理解是具有滞后性的,如果不培养自我赞许的意识,就无法自我肯定,就坚定不了决心和信心,失败就随时“恭候”着你。
自信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出色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的巨大动力。一个人如果对所做的事充满自信心,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做,有始有终地去做,并能在做的过程中排除障碍、发挥创造性。
(编辑 张媛)
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期的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调整成人与孩子间的关系。孩子与老师、家长间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自信心程度,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首先应检查一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是否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如果孩子感到老师、父母喜欢他、尊重他,态度温和,孩子的感觉很好,往往就活泼愉快,积极热情,自信心强。相反,如果老师、父母对孩子训斥,粗暴,态度冷淡,孩子就情绪低沉,对周围的事物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
2、要言传身教。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老师、家长是孩子的效仿榜样,因此,在孩子面前更应有自信心,乐观的性格,有魄力,自强,办事不怯懦。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也是形成孩子自信心的因素。
3、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因此,作为老师、家长,切忌用尖刻的语言,讽刺挖苦孩子,不用别家孩子的优势比自家孩子的不足,不能在别人面前惩罚孩子或不尊重孩子,不把孩子的话当“耳旁风”,不滥施权威,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感,从而丧失自信心。因此要特别的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发展自尊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4、让孩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条件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老师、家长应根据孩子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如让他跳一跳,想办法把花篮取下来,从而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自信。切忌花篮挂得太高,而实际能力不及,连连失败,致使自信心屡屡受挫。
同样,他们也需要通过顺利地学会一件事来获得自信。一个在游戏中总做不好的孩子,很难把自己看成是成功的人,他会减少自信心,并由此不愿再去努力,越是不努力,就越是做不好,就会越是不自信,形成恶性循环。成人应通过帮助他们,完成他们想要做的事来消除这种恶性循环。另外,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关心。如对胆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家里或班级上担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大胆自信。
5、一般说,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肯定和鼓励应该是具体的、有根据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儿童的信心,鼓舞孩子作进一步的努力。过分的称赞是有副作用的,它会引起儿童盲目自信或对称赞抱无所谓的态度,使称赞失去了激励作用。例如,有的成人对儿童的称赞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而是笼统地说:“太好了”、“好极了”,甚至夸大其词地、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地称赞孩子,这样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发生错觉以为自己样样都好,渐渐从缺乏自信到过分自以为是。
培养自信心,赞许自我
赞许的确能使人高兴,产生进步,但也不能没有别人的赞许就忧心忡忡,闷闷不乐,就失去信心。如果总是寻求别人的赞许就相当于在说:“不要相信自己,先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这样发展下去就会逐步怀疑自己,越来越受到别人的支配。
自信就是要培养自我赞许的观点,并不为他人的意见所左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一个误区。明明学校应该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能力,但在现实中往往把好学生固定为“听话”、“不调皮”、“懂规矩”、“老实”等一种模式。其实,许多爱学习的学生自信心反而不高,他们主要依赖于“标准答案”,“老师的肯定”,“规定的格式”。这种对别人赞许的渴望作为学习的动力,可以得到“高分”,不一定获得“高能”,这样的教育类似于一条“教学装配线”,“产品”缺少独立思考,不敢自我发展,养成一种惰性。因为按照别人的要求行为总是更为简单、稳妥,而一旦走上社会自主择业,就暴露出弊端。
培养自信心,就不要总依赖别人的赞许,当你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当你决定选择一种行为,别人反对,也不要感到沮丧。因为那是一种自然现象,别人也不是啥都看得远、懂得多。
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期望获得荣誉,因为这些可以令人精神上受到鼓舞。但是,人在奋斗过程中,真正有作为的事不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需要创新。理解是具有滞后性的,如果不培养自我赞许的意识,就无法自我肯定,就坚定不了决心和信心,失败就随时“恭候”着你。
自信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出色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的巨大动力。一个人如果对所做的事充满自信心,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做,有始有终地去做,并能在做的过程中排除障碍、发挥创造性。
(编辑 张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