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思反思再思——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
在中国,“素质教育是什么”主要在两个层面上得到了回答。一个是政府决策层面,由政府决策系统承担,以文件、决定、计划、法律等方式做出回答。纵观20余年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是决策层对素质教育的一贯表速;而实施素质教育的范围、要求、重点随形势和认识的变化有不同表述。另一个层面是中小学的实存状态。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对“素质教育是什么”的认识存在误区。表现为三点:一,对素质教育的宗旨缺乏深入认识,将其当作运动式的口号,或是一种不同于以往教育模式的新的可以操作的模式去实践。二,对学校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批判简单化、狭隘化。三,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局部化与孤立化。
我们对实施素质教育要有新的认识。其一。从宗旨的意义上理解素质教育意味着其处于一切教育活动之魂的地位,而不是一个规定化的教育活动的模式。学校开展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活动,是一个从“魂”到“体”,从“一”到“多”,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生动,从规定到创造的艰难的转化过程。从宗旨的意义上理解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已转向重视教育内在规定性的表现。它是针对忽视教育内在规定性,以“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为代表的其他教育宗旨。应试教育是一种表现。素质教育的推进,要从与应试教育的纠缠中走出。其二,素质教育具有时代性,在实践中呈现多样性和发展性。其三,与素质教育时代性相关的,还有社会、环境等教育内外务件的可能性和教育对象的发展可能性,要将时代性和可能性统一。其四,素质教育的性质要求教育实践作整体的转型性变革。要求教育系统内部的改革和社会相关领域、制度的变革。
提升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
课堂教学的条件、结构及由其所制约的学生活动的状态,决定了课堂教学在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现行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以书本知识为内容的符号性活动。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素质发展的功能体现为书本知识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上。主要体现为:其一,书本知识是促进人的认知发展的主要途径。认知是指人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或符号运算的过程,即在头脑中运用语言文字或数理逻辑符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书本知识学习是典型的以认知为主的活动。其二,知识学习为人在认知以外其他方面的素质发展提供间接经验的指导和借鉴。其三。知识学习是促进学生成为“知识学习主体”的基本途径。但是,现行课堂教学对学生身心发展又有局限性。表现在:(一)在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中,知识学习只能完成部分的发展目标,不能完成全部的发展目标。(二)从认知以外的素质发展的全过程来看,知识学习只是一种基础、一个部分、一个环节,而不是发展的全部过程。
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现行课堂教学应做出以下调整才能发挥其更大的素质教育功能。(1)在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上,要真正以素质教育曲取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主动和高效的发展;(2)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改变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观。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措施为:第一。减少过于注重知识点的教学;第二。降低班级规模,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空间;第三。提供物质条件,使学生具有参与活动所需的场所、设施、经费。(3)课堂教学过程要落实学生活动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要更好地实现它的素质教育功能,必须与课外、校外活动进行沟通和配合。首先要与学校教育的其他活动如班级活动、学校组织的活动相配合和沟通:其次,与其他教育渠道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进行分工和协调。
西方四国素质教育及其启示
美国实施的素质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适应社会。主要做法为;其一,推行STS教育(即科学、技术和社会),为了帮助学生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而实施的一种教育;其二,培养学生读书,重视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其三,学校和教师为了学生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四是进行美国独具特色的理财训练,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人。英国的素质教育的措施为:一,改革教学方法,实行“开放教学”;不分年级,不搞分科教学,没有固定的教材,提倡儿童的自由活动和探索,培养儿童的能力。二、进行德育改革。培养理性的、自治的、合格的公民。法国素质教育的做法为:一,法国强调吸收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参加教学工作:=是全社会共同担负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德国素质教育的做法为:一是从家庭教育开始,重视儿童责任心的培养;二,关注儿童的文明修养;三。普通高中把责任感的培养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四,全社会重视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的培养,树立了良好的民族形象。
西方四国的教育经验概括为六个方面:其一,教育
目标明确,以人为本。全力提高公民素质;二、注重教育创新{三、重视实践教学;四,教学方式灵活;五,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六,重视家庭教育和继续教育。对比四国的做法,我国素质教育的做法存在以下差距:其一,我国把素质教育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其二,把素质教育教条化;三是把素质教育技艺化;四是把素质教育表面化。西方四国素质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政策导向,制定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教育方针;更新观念,树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三、优化队伍,建设一支适应素质教育的具有献身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四、把课程改革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改革的目标是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五、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评价:理念与思路
素质教育评价不是单一的。它是个评价群,是具有不同主体、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评价。首先应该评价政府。要健全政府的教育督导制度,评价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投入、人事制度、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怎样的物质、人力和管理保障;其次,应有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应指向有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价值方向;最后,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评价的核心和落脚点。
素质教育评价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活动,需做到:其一,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实际是评价教育活动本身,必须回到人,回到教育活动特性。其二,评价人的范围是综合的、全面的、经常的,保持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间适当的张力。其三,评价结果的呈现,应“质”、“量”并重。其四,对于一些内隐的素质。如情感、态度、品德等具有更大的评价难度。
试译走出素质教育误区的解码
目前,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理论存在距离。其中,教育者对“‘两全’发展”理解偏差产生的误区是制约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瓶颈”。一是把“全面发展”当作“平均发展”。人们往往认为,“全面发展”就是“门门考好”。考好就是发展。教育者要能理解并正确对待全面发展。要减少“面”的内容,删去过多的学科门类,保持必要的基础学科:要降低“面”的要求,着眼点放在“面”的发展上。二是把“全体发展”当作“同步发展”。人们认为,“全体发展”就是“人人都好”,忽视了“差别发展”。针对这种误区,教育者需要做到:关注“个体”的差异;关注“个体”的发展。
在中国,“素质教育是什么”主要在两个层面上得到了回答。一个是政府决策层面,由政府决策系统承担,以文件、决定、计划、法律等方式做出回答。纵观20余年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是决策层对素质教育的一贯表速;而实施素质教育的范围、要求、重点随形势和认识的变化有不同表述。另一个层面是中小学的实存状态。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对“素质教育是什么”的认识存在误区。表现为三点:一,对素质教育的宗旨缺乏深入认识,将其当作运动式的口号,或是一种不同于以往教育模式的新的可以操作的模式去实践。二,对学校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批判简单化、狭隘化。三,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局部化与孤立化。
我们对实施素质教育要有新的认识。其一。从宗旨的意义上理解素质教育意味着其处于一切教育活动之魂的地位,而不是一个规定化的教育活动的模式。学校开展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活动,是一个从“魂”到“体”,从“一”到“多”,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生动,从规定到创造的艰难的转化过程。从宗旨的意义上理解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已转向重视教育内在规定性的表现。它是针对忽视教育内在规定性,以“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为代表的其他教育宗旨。应试教育是一种表现。素质教育的推进,要从与应试教育的纠缠中走出。其二,素质教育具有时代性,在实践中呈现多样性和发展性。其三,与素质教育时代性相关的,还有社会、环境等教育内外务件的可能性和教育对象的发展可能性,要将时代性和可能性统一。其四,素质教育的性质要求教育实践作整体的转型性变革。要求教育系统内部的改革和社会相关领域、制度的变革。
提升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
课堂教学的条件、结构及由其所制约的学生活动的状态,决定了课堂教学在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现行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以书本知识为内容的符号性活动。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素质发展的功能体现为书本知识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上。主要体现为:其一,书本知识是促进人的认知发展的主要途径。认知是指人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或符号运算的过程,即在头脑中运用语言文字或数理逻辑符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书本知识学习是典型的以认知为主的活动。其二,知识学习为人在认知以外其他方面的素质发展提供间接经验的指导和借鉴。其三。知识学习是促进学生成为“知识学习主体”的基本途径。但是,现行课堂教学对学生身心发展又有局限性。表现在:(一)在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中,知识学习只能完成部分的发展目标,不能完成全部的发展目标。(二)从认知以外的素质发展的全过程来看,知识学习只是一种基础、一个部分、一个环节,而不是发展的全部过程。
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现行课堂教学应做出以下调整才能发挥其更大的素质教育功能。(1)在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上,要真正以素质教育曲取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主动和高效的发展;(2)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改变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观。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措施为:第一。减少过于注重知识点的教学;第二。降低班级规模,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空间;第三。提供物质条件,使学生具有参与活动所需的场所、设施、经费。(3)课堂教学过程要落实学生活动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要更好地实现它的素质教育功能,必须与课外、校外活动进行沟通和配合。首先要与学校教育的其他活动如班级活动、学校组织的活动相配合和沟通:其次,与其他教育渠道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进行分工和协调。
西方四国素质教育及其启示
美国实施的素质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适应社会。主要做法为;其一,推行STS教育(即科学、技术和社会),为了帮助学生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而实施的一种教育;其二,培养学生读书,重视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其三,学校和教师为了学生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四是进行美国独具特色的理财训练,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人。英国的素质教育的措施为:一,改革教学方法,实行“开放教学”;不分年级,不搞分科教学,没有固定的教材,提倡儿童的自由活动和探索,培养儿童的能力。二、进行德育改革。培养理性的、自治的、合格的公民。法国素质教育的做法为:一,法国强调吸收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参加教学工作:=是全社会共同担负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德国素质教育的做法为:一是从家庭教育开始,重视儿童责任心的培养;二,关注儿童的文明修养;三。普通高中把责任感的培养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四,全社会重视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的培养,树立了良好的民族形象。
西方四国的教育经验概括为六个方面:其一,教育
目标明确,以人为本。全力提高公民素质;二、注重教育创新{三、重视实践教学;四,教学方式灵活;五,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六,重视家庭教育和继续教育。对比四国的做法,我国素质教育的做法存在以下差距:其一,我国把素质教育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其二,把素质教育教条化;三是把素质教育技艺化;四是把素质教育表面化。西方四国素质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政策导向,制定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教育方针;更新观念,树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三、优化队伍,建设一支适应素质教育的具有献身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四、把课程改革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改革的目标是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五、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评价:理念与思路
素质教育评价不是单一的。它是个评价群,是具有不同主体、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评价。首先应该评价政府。要健全政府的教育督导制度,评价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投入、人事制度、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怎样的物质、人力和管理保障;其次,应有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应指向有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价值方向;最后,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评价的核心和落脚点。
素质教育评价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活动,需做到:其一,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实际是评价教育活动本身,必须回到人,回到教育活动特性。其二,评价人的范围是综合的、全面的、经常的,保持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间适当的张力。其三,评价结果的呈现,应“质”、“量”并重。其四,对于一些内隐的素质。如情感、态度、品德等具有更大的评价难度。
试译走出素质教育误区的解码
目前,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理论存在距离。其中,教育者对“‘两全’发展”理解偏差产生的误区是制约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瓶颈”。一是把“全面发展”当作“平均发展”。人们往往认为,“全面发展”就是“门门考好”。考好就是发展。教育者要能理解并正确对待全面发展。要减少“面”的内容,删去过多的学科门类,保持必要的基础学科:要降低“面”的要求,着眼点放在“面”的发展上。二是把“全体发展”当作“同步发展”。人们认为,“全体发展”就是“人人都好”,忽视了“差别发展”。针对这种误区,教育者需要做到:关注“个体”的差异;关注“个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