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办高校是在国家教育改革和社会大众的现实需求下飞速发展的产物,在复杂的、特殊的发展环境下,其辅导员的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使得民办高校辅导员群体的职业发展现状令人忧虑。由于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的特殊性,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存在失衡现象,影响着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高等教育领域的稳定。本文将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产生辅导员职业发展问题的原因,为深入分析和了解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提供了有力依据。
【关键词】民办高校 辅导员 职业发展 工作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6-0181-02
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点、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者对6所民办高校的辅导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不均衡
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男女比例、年龄及婚姻结构、职称体系、工作年限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调查结果来看:女性有67.38%占多数比例,男性比例较小且不稳定;30岁以下的辅导员比例较多达58%,辅导员队伍结构普遍年轻化;未婚占47.52%,已婚暂无小孩占18.44%,已婚且有小孩占34.04%,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未婚人群和已婚暂无小孩的比例较大,后期由于成家或生小孩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也直接导致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本科占44.68%,硕士占55.32%,辅导员学历水平普遍较高;助教及以下占76.6%,讲师或中级占21.9%,中级以上占1.5%,辅导员职称体系不健全,对辅导员没有单列职称评定体系且要求较为苛刻,这大大挫伤了辅导员队伍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积极性;本校毕业并留校工作的占7.09%,非本校毕业的占92.91%;入职5年以下的占73.76%,入职5年及以上的占26.24%,由于多数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年限较短,其工作经验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且其流动性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大
在压力源的调查中:近76.6%的辅导员承担着200人以上的带班工作量,还有14.18%的辅导员带班达300人以上;除了带班工作以外,辅导员队伍有近54.61%的老师承担着一定的教学工作量,一周所带课时在6课时及以下的占42.55%;辅导员中认为从事学生工作量程度较多的占46.1%,有31.21%的辅导员感觉到工作量达到超负荷的状态;辅导员中投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占一半以上的比例有70.21%;很少有时间和几乎没有时间投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比例达到了29.79%;认为工资待遇低无法维持个人及家庭较为体面生活的占86.52%;认为因学生安全问题担心追责的占78.72%;认为工作时间不规律,压力无时不在的占75.18%;认为辅导员地位低,教师身份及角色得不到认可的占72.34%;认为学校经济利益业务及任务繁多,常常陷入心理困境的占70.21%;认为工作强度大,无法顾忌生活及家庭的占69.5%;认为部分学生素质较低,学生不好管理的占48.94%。
在应对压力的调查中:当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产生心理压力时,选择自己进行心理调适并想办法处理和解决的占90.07%,领导或同事会帮忙疏导或解决的占41.84%,考虑离职转岗或更换职业的占31.21%,家人或朋友出面帮忙疏导或解决的占28.37%。担心会被学校辞退的占53.9%,不担心被辞退的只有46.1%,不到一半的比例。主动咨询心理专家或就医解决的占10.64%,没有心理压力的只占4.26%。21.28%的辅导员存在心理应激,还有10.64%的辅导员在心理压力下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就医。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新形势下辅导员从事的工作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其他附带性的工作不断增多,辅导员心理压力都普遍存在且有不斷加大的趋势,其主要压力源在于:经济收入、安全责任以及心理压力。当辅导员在工作中产生压力时,大多数辅导员选择自己进行心理调适并想办法处理和解决,社会支持系统缺乏。辅导员中担心被辞退的比例近一半以上,比例较大。有些辅导员因工作压力大产生心理应激反应甚至是心理疾病的人群比例较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身体健康和队伍稳定,应引起辅导员和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实际的学生工作当中,辅导员身上被赋予了太多职责和使命:“学生保姆、安全保卫、防火消防、宿管执勤”等职业的工作在辅导员身上都有相应的体现。辅导员最核心、最底线的职责就是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一旦学生有问题、有需要、有突发状况,辅导员就必须无条件的冲到现场快速处理,他们在工作中养成了手机24小时开机不下线的习惯,晚上还要抱着手机睡觉,随时绷紧神经应对可能发生的状况,他们身上的责任是无时无刻的存在,内心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这对辅导员的心理造成了较大的伤害,甚至会出现心理方面的疾病。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任务重
通过调查和访谈可以发现:民办高校辅导员承担着200-300名甚至更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还要全面组织班级常规管理、党团建设、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教育、危机事件处置、职业就业指导以及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内容。辅导员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个成长阶段都要进行监管,其工作时间往往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每时每刻。民办高校由于其发展的历史原因,其人、财、物各方面资源严重不足,因此,民办高校辅导员从一产生就承担着诸多的事务、责任和压力,只要与学生相关的事情都和辅导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辅导员都要亲力亲为的一一应对和处理。
四、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调查数据表明:辅导员工资待遇在3500元以下的占63.12%,在3500元以上的占36.88%。在影响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的因素中:工资待遇占92.2%,职业发展与晋升占87.23%,工作环境及相关政策占71.63%,领导重视程度占41.84%,学校民办性质占39.01%,学校人际关系占21.28%。在影响辅导员职业归属感的因素调查中:认为是工作量大、强度大、时间长、心理压力大的占80.85%;认为是自身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待遇和回报的占73.76%。在辅导员对自身工作价值认同的调查中:有近40%的人对自身工作有部分认可和不认可的心态;对工作现状不满意的人群依然存在,比例达30%左右;在工作中没有归属感的比例较重,达70%左右;对国家社会及高校针对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政策、举措和评价不满意的人群依然存在,比例达20-30%。在辅导员的流动性调查中:60.28%的辅导员处于流动和半流动的状态,23.4%有跳槽倾向,说明大部分辅导员在从事学生工作过程中并不安心。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由于民办高校辅导员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低,加上针对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相关政策不合理和不规范,从根本上影响了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价值认同感,降低了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归宿感,从而影响了队伍的稳定性。
五、民办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差
在激励机制的调查中:辅导员在学生工作期间接受了岗位培训的占89.36%,10.64%没有参加岗位培训,说明大部分民办高校针对辅导员都有相应的岗位培训。在辅导员最需要参加的培训调查中:认为是学生管理技能的占59.57%,认为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占27.66%,认为是学历提升、计算机操作技能及其他的占12.77%。在影响辅导员奖惩及激励机制的调查中: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和招生或其他任务指标直接挂钩的占60.99%,认为是和学生安全直接挂钩的占50.35%,认为是和带学生人数直接挂钩的占43.97%,认为是和学生在校表现及成绩直接挂钩占34.04%。在民办高校对辅导员的考核评价机制的调查中:认为考核内容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占70.92%,认为考核结果难以起到激励作用的占68.09%,认为考核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的占47.52%,认为考核过程不够公平公正的占34.04%。
从调查结果来看:民办高校的生源不足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招生工作也纳入到了辅导员的工作绩效当中,除此之外,学生安全、带学生人数、学费收缴、就业创业及学生表现等也都是对辅导员奖惩和激励的重要指标。另外,在与诸多民办高校辅导员进行访谈过程中发现:辅导员地位低、待遇差是最为核心的问题,由于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外延的无限放大性,只要与学生相关,这些工作就必然和辅导员挂钩,然而,民办高校针对辅导员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這也是影响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六、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位难
在职业定位的调查中:想从事专业化辅导员的比例较少,占18%左右,说明多数辅导员基本都有另外的职业规划;将学生工作作为短期规划或暂时过渡的比例较多,达33%左右。选择将辅导员作为长期事业来规划的占14.89%,比例偏小;作为中期规划的占52.48%;作为短期规划或暂时过度的占32.62%,比例偏大。认为辅导员既不像教师又不像企业职工或打工者的占37.59%;认为既像教师又像企业职工或打工者的占33.33%;认为是高校教师的占9.22%;认为是学校的主人翁的比例少之又少,占2.84%。
从调查结果分析发现:辅导员如果对自身岗位职责的定位不清晰、不准确,就很难有较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其主动性和主人翁意识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是满足于现状消极对待工作,导致其职业发展路径受阻,影响着辅导员岗位的整体水平和战斗力。
导致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位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是由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造成的:首先,外在环境即政府和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角色定位不准确:民办高校虽然在法律层面上得到了与公办院校同等的法律地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相差甚远,民办高校辅导员做着与公办高校辅导员相同甚至更繁多、更复杂、更艰难的学生事务,但是在其待遇、社会地位和社会保障福利却与公办高校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二,内在环境即民办高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明确:辅导员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很多人都认识不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他们不了解、不认同、更不理解辅导员所做出的辛苦努力和付出,甚至歧视辅导员的工作价值。一方面,多数民办高校都存在部门职能交叉,学校多个部门对辅导员都进行着各种不同类型的管理及考核;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生源对象与公办院校相比,其自我意识非常强且自身素质、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相对偏低,这也直接导致学生问题频发,这些几乎占用了辅导员大半的时间和精力,有些民办高校为了一味的维稳,以不出问题为工作出发点,对辅导员的定位就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服务生”、“保姆”,这种对辅导员模糊且不准确的定位导致对辅导员专业素质的重视不够,使辅导员的思政优势无法真正凸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存在严重缺位。
总之,民办高校辅导员在队伍结构、工作压力、工作任务、队伍稳定、激励机制和职业定位等方面都存在失衡现象。对于民办高校辅导员而言,要正视这些问题,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适应辅导员的岗位要求,不辱辅导员岗位的职业责任和使命。对于政府、社会及民办高校而言,更应该深入了解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实情,积极打通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通道,为辅导员提供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最终确保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整体稳定。
作者简介:
张留华(1982-),男,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关键词】民办高校 辅导员 职业发展 工作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6-0181-02
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点、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者对6所民办高校的辅导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不均衡
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男女比例、年龄及婚姻结构、职称体系、工作年限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调查结果来看:女性有67.38%占多数比例,男性比例较小且不稳定;30岁以下的辅导员比例较多达58%,辅导员队伍结构普遍年轻化;未婚占47.52%,已婚暂无小孩占18.44%,已婚且有小孩占34.04%,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未婚人群和已婚暂无小孩的比例较大,后期由于成家或生小孩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也直接导致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本科占44.68%,硕士占55.32%,辅导员学历水平普遍较高;助教及以下占76.6%,讲师或中级占21.9%,中级以上占1.5%,辅导员职称体系不健全,对辅导员没有单列职称评定体系且要求较为苛刻,这大大挫伤了辅导员队伍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积极性;本校毕业并留校工作的占7.09%,非本校毕业的占92.91%;入职5年以下的占73.76%,入职5年及以上的占26.24%,由于多数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年限较短,其工作经验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且其流动性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大
在压力源的调查中:近76.6%的辅导员承担着200人以上的带班工作量,还有14.18%的辅导员带班达300人以上;除了带班工作以外,辅导员队伍有近54.61%的老师承担着一定的教学工作量,一周所带课时在6课时及以下的占42.55%;辅导员中认为从事学生工作量程度较多的占46.1%,有31.21%的辅导员感觉到工作量达到超负荷的状态;辅导员中投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占一半以上的比例有70.21%;很少有时间和几乎没有时间投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比例达到了29.79%;认为工资待遇低无法维持个人及家庭较为体面生活的占86.52%;认为因学生安全问题担心追责的占78.72%;认为工作时间不规律,压力无时不在的占75.18%;认为辅导员地位低,教师身份及角色得不到认可的占72.34%;认为学校经济利益业务及任务繁多,常常陷入心理困境的占70.21%;认为工作强度大,无法顾忌生活及家庭的占69.5%;认为部分学生素质较低,学生不好管理的占48.94%。
在应对压力的调查中:当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产生心理压力时,选择自己进行心理调适并想办法处理和解决的占90.07%,领导或同事会帮忙疏导或解决的占41.84%,考虑离职转岗或更换职业的占31.21%,家人或朋友出面帮忙疏导或解决的占28.37%。担心会被学校辞退的占53.9%,不担心被辞退的只有46.1%,不到一半的比例。主动咨询心理专家或就医解决的占10.64%,没有心理压力的只占4.26%。21.28%的辅导员存在心理应激,还有10.64%的辅导员在心理压力下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就医。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新形势下辅导员从事的工作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其他附带性的工作不断增多,辅导员心理压力都普遍存在且有不斷加大的趋势,其主要压力源在于:经济收入、安全责任以及心理压力。当辅导员在工作中产生压力时,大多数辅导员选择自己进行心理调适并想办法处理和解决,社会支持系统缺乏。辅导员中担心被辞退的比例近一半以上,比例较大。有些辅导员因工作压力大产生心理应激反应甚至是心理疾病的人群比例较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身体健康和队伍稳定,应引起辅导员和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实际的学生工作当中,辅导员身上被赋予了太多职责和使命:“学生保姆、安全保卫、防火消防、宿管执勤”等职业的工作在辅导员身上都有相应的体现。辅导员最核心、最底线的职责就是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一旦学生有问题、有需要、有突发状况,辅导员就必须无条件的冲到现场快速处理,他们在工作中养成了手机24小时开机不下线的习惯,晚上还要抱着手机睡觉,随时绷紧神经应对可能发生的状况,他们身上的责任是无时无刻的存在,内心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这对辅导员的心理造成了较大的伤害,甚至会出现心理方面的疾病。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任务重
通过调查和访谈可以发现:民办高校辅导员承担着200-300名甚至更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还要全面组织班级常规管理、党团建设、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教育、危机事件处置、职业就业指导以及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内容。辅导员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个成长阶段都要进行监管,其工作时间往往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每时每刻。民办高校由于其发展的历史原因,其人、财、物各方面资源严重不足,因此,民办高校辅导员从一产生就承担着诸多的事务、责任和压力,只要与学生相关的事情都和辅导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辅导员都要亲力亲为的一一应对和处理。
四、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调查数据表明:辅导员工资待遇在3500元以下的占63.12%,在3500元以上的占36.88%。在影响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的因素中:工资待遇占92.2%,职业发展与晋升占87.23%,工作环境及相关政策占71.63%,领导重视程度占41.84%,学校民办性质占39.01%,学校人际关系占21.28%。在影响辅导员职业归属感的因素调查中:认为是工作量大、强度大、时间长、心理压力大的占80.85%;认为是自身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待遇和回报的占73.76%。在辅导员对自身工作价值认同的调查中:有近40%的人对自身工作有部分认可和不认可的心态;对工作现状不满意的人群依然存在,比例达30%左右;在工作中没有归属感的比例较重,达70%左右;对国家社会及高校针对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政策、举措和评价不满意的人群依然存在,比例达20-30%。在辅导员的流动性调查中:60.28%的辅导员处于流动和半流动的状态,23.4%有跳槽倾向,说明大部分辅导员在从事学生工作过程中并不安心。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由于民办高校辅导员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低,加上针对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相关政策不合理和不规范,从根本上影响了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价值认同感,降低了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归宿感,从而影响了队伍的稳定性。
五、民办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差
在激励机制的调查中:辅导员在学生工作期间接受了岗位培训的占89.36%,10.64%没有参加岗位培训,说明大部分民办高校针对辅导员都有相应的岗位培训。在辅导员最需要参加的培训调查中:认为是学生管理技能的占59.57%,认为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占27.66%,认为是学历提升、计算机操作技能及其他的占12.77%。在影响辅导员奖惩及激励机制的调查中: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和招生或其他任务指标直接挂钩的占60.99%,认为是和学生安全直接挂钩的占50.35%,认为是和带学生人数直接挂钩的占43.97%,认为是和学生在校表现及成绩直接挂钩占34.04%。在民办高校对辅导员的考核评价机制的调查中:认为考核内容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占70.92%,认为考核结果难以起到激励作用的占68.09%,认为考核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的占47.52%,认为考核过程不够公平公正的占34.04%。
从调查结果来看:民办高校的生源不足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招生工作也纳入到了辅导员的工作绩效当中,除此之外,学生安全、带学生人数、学费收缴、就业创业及学生表现等也都是对辅导员奖惩和激励的重要指标。另外,在与诸多民办高校辅导员进行访谈过程中发现:辅导员地位低、待遇差是最为核心的问题,由于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外延的无限放大性,只要与学生相关,这些工作就必然和辅导员挂钩,然而,民办高校针对辅导员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這也是影响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六、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位难
在职业定位的调查中:想从事专业化辅导员的比例较少,占18%左右,说明多数辅导员基本都有另外的职业规划;将学生工作作为短期规划或暂时过渡的比例较多,达33%左右。选择将辅导员作为长期事业来规划的占14.89%,比例偏小;作为中期规划的占52.48%;作为短期规划或暂时过度的占32.62%,比例偏大。认为辅导员既不像教师又不像企业职工或打工者的占37.59%;认为既像教师又像企业职工或打工者的占33.33%;认为是高校教师的占9.22%;认为是学校的主人翁的比例少之又少,占2.84%。
从调查结果分析发现:辅导员如果对自身岗位职责的定位不清晰、不准确,就很难有较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其主动性和主人翁意识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是满足于现状消极对待工作,导致其职业发展路径受阻,影响着辅导员岗位的整体水平和战斗力。
导致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位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是由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造成的:首先,外在环境即政府和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角色定位不准确:民办高校虽然在法律层面上得到了与公办院校同等的法律地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相差甚远,民办高校辅导员做着与公办高校辅导员相同甚至更繁多、更复杂、更艰难的学生事务,但是在其待遇、社会地位和社会保障福利却与公办高校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二,内在环境即民办高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明确:辅导员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很多人都认识不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他们不了解、不认同、更不理解辅导员所做出的辛苦努力和付出,甚至歧视辅导员的工作价值。一方面,多数民办高校都存在部门职能交叉,学校多个部门对辅导员都进行着各种不同类型的管理及考核;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生源对象与公办院校相比,其自我意识非常强且自身素质、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相对偏低,这也直接导致学生问题频发,这些几乎占用了辅导员大半的时间和精力,有些民办高校为了一味的维稳,以不出问题为工作出发点,对辅导员的定位就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服务生”、“保姆”,这种对辅导员模糊且不准确的定位导致对辅导员专业素质的重视不够,使辅导员的思政优势无法真正凸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存在严重缺位。
总之,民办高校辅导员在队伍结构、工作压力、工作任务、队伍稳定、激励机制和职业定位等方面都存在失衡现象。对于民办高校辅导员而言,要正视这些问题,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适应辅导员的岗位要求,不辱辅导员岗位的职业责任和使命。对于政府、社会及民办高校而言,更应该深入了解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实情,积极打通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通道,为辅导员提供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最终确保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整体稳定。
作者简介:
张留华(1982-),男,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