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中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重心正在由通用英语(EGP)向专门用途英语(ESP)发展,专门用途英语逐渐成为21世纪大学英语教学的主阵地。在此背景下,具有专业办学特色的医学类高校更应将英语教学与医学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适时进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从目前医学院校专门用途英语师资的现状着手,分析了医学院校专门用途英语师资培养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医学院校;专门用途英语;ESP;EMP;师资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钱雯,女,硕士,副教授,现为西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医学英语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医学英语教学与管理、医学翻译。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医学院2016年教育教改项目“西安医学院专门用途英语师资培养模式与实践”(编号:2016JG-33)、西安医学院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移动互联网医学翻译创新服务模式研究一一以西安地区为例”(编号:2017DC-81)、西安医学院西安医学院第三批重点建设学科(医学英语)以及西安医学院医学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
随着国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和实践,我国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巨大变革。《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需要体现工具性,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由此,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教育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认可,也得以不断实践应用。而具有专业办学特色的医学类院校则应首当其冲,将英语教学与医学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适时进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育部和卫生部于2012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将培养高层次、国際化拔尖医学创新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为此,国内众多医学院校纷纷开设医学专门用途英语(EMP,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s)系列课程,或开展医学课程全英教学、双语教学等。因此,在所有的教学准备中,师资的及早培养与储备是重中之重(张文、陈先骏,2012),教师的培养发展与医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质量息息相关。而医学院校ESP师资正面临着转型及质量参差不齐的困难与挑战。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对医学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师的角色进行深刻的思考,并对其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二、医学院校专门用途英语(ESP)师资现状
1.师资构成。目前,医学院校中ESP教学师资主要由四类教师构成。
第一类是医学英语专业毕业的语言教师。这类教师集医学专业知识与语言教学能力于一身,是医学院校较理想的ESP师资构成。但就全国范围而言,设立医学英语专业的院校较少,这类师资人员总体稀缺,凤毛麟角,远远无法达到医学院校ESP教学的师资需求。
第二类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或翻译学专业毕业,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积累或培养培训,积极转型至ESP师资队伍的教师。这类教师可胜任EMP教学任务。但受学校政策和条件的限制,这类教师医学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往往欠缺或节奏缓慢,教师只能通过自学的方式进行转型,转型困难较大。这也导致很多有转型愿望的公共英语教师望而却步。
第三类亦由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或翻译学专业毕业,从事通识英语及医学人文英语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尽管这类师资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及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ESP教学转型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察觉,由于对授课对象专业领域相关知识缺乏,对相关专业术语、语言表达方式、文体体裁及相关医学文化了解欠缺,导致其教学目标不明确、授课困难重重、教学效果不佳。
第四类是医学专业教师。此类教师虽不是语言专业毕业,但由医学专业教师中英语水平较高者构成,其中不乏有海外学习或国外工作经历。他们是医学专业知识的行家,熟知医学专业的语言特点,弥补了第二类和第三类教师从事ESP教学的不足。但由于他们缺乏系统且专业化的语言训练,与前两类师资相比,往往不了解语言教学规律,欠缺语言教学必要且恰当的方法与策略。在教学中,这类教师往往侧重于专业术语与医学专业内容,较易忽视ESP教学重点,即帮助学生掌握医学语言的特征及其表达规律,从而弱化ESP教学输出效果。
2.师资来源。就实际情况而言,近几年,医学院校ESP教师的来源可分三类。第一类是由现有英语教学师资中选拔而来,这类教师有较丰富的大学英语或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经验,但并非科班出身的ESP师资,属后期自学或经培训上岗的教师;第二类是通过人才引进或招聘而来的教师。应聘者多为年轻硕、博毕业生,往往缺乏教学经验;第三类属于合作型教师,医学院校同其相同类别兄弟院校合作,共享优质医学ESP师资资源。
三、医学院校专门用途英语(ESP)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对ESP或EMP师资培养缺乏科学的认知,看不到此类师资的培养对医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质量及医学生培养质量的深切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培养源头方面来讲,医学院校的英语师资除来自医学院校或综合性高校外,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师范类院校,而很多师范类院校尚未重视ESP师资培养;第二,部分医学院校尚未意识到ESP教学对于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虽已有ESP课程建设规划,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课程建设推进速度缓慢,师资队伍建设及规划无从谈起;第三,部分自行培养ESP师资的医学院校亦未重视其培养规划、课程设置与目标、考核等规范化培养培训流程建设,忽略其对ESP教学的重要影响,这些都会大大影响ESP师资培养质量。
2.培养方式单一,合作培养意识有待加强。据笔者调研,医学类院校现有的ESP师资培养大都采取校本自主培养模式,形式以课程培训为主,较为单一。此类培训大都仅仅针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基础知识进行培训,有些甚至仅作为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的一部分,常忽略语言教学能力与医学知识相结合能力的培养。且培训较为集中,时间较短,无法保证课程效果,缺乏系统性考虑和持续性教师发展保证。 医学院校自身资源有限,因此其校本培养ESP师资的成效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不仅会导致ESP师资数量的不足,更无法保证ESP师资的高质量。在台湾,全岛性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师培训会基本上每个月都有,他们的特点是把企业界请进来,让企业参与培训ESP教师;日本的ESP研讨会则把其他学科专业教师请过来,一起讨论和研究(蔡基刚,2015)。因此,合作与联合培养意识有待加强。
3.考核机制欠缺。多数已开设ESP课程的医学院校,不论校本培养、人才招聘或引进等,均缺乏行之有效的ESP师资培养考核机制,更缺乏合理的培养标准。培养初期,欠缺任用标准;培养中期,欠缺相配套的阶段性量化考核标准,无法有效跟进师资培养过程。导致培养结束时,无法直观地和具体地判断培养整体情况,从而往往采用主觀判断的方式进行评价,使培养结果与效果模糊不明。
四、医学院校专门用途英语(ESP)师资培养模式与对策
1.提高重视程度。医学ESP教学已然成为中国医学院校英语教改的重要方向,并得到愈来愈多医学院校的重视,作为医学院校ESP教学的基础性工程,医学ESP师资培养更应得到高度重视。医学院校应该意识到此项基础工程对医学ESP教育、相关项目研究及教师发展的深远影响。
师范类院校作为师资来源的主要机构,在语言人才的培养方面,应重视ESP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制定科学的ESP人才培养计划,尽量减少师资培养与输出的脱节现象。
2.建立健全政策,保障长效机制。首先,医学院校应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健全ESP师资培养政策与具体措施,实现医学ESP师资培养的规范化过程建设。制定培养方式、课程规划、培养目标、考核标准与方式等,提高医学ESP师资培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其次,建立合理有效的培养考核机制。保证从事ESP教学的师资合格并胜任;采取阶段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双管齐下,实现实时监督与终极呈现有机结合,以真实检验师资培训效果;建立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以便直观考察培训成效。
3.拓宽培养渠道。第一,校本培养。应实现内容的多样化,减少培养与输出的脱节现象。因此,ESP师资培训不仅要弥补教师在英语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上的短板,更要重视其语言与专业相结合能力的培养(于丹、任冬梅、马艳波,2017)。同时,创造条件科学合理地增加培训时长,并采用阶段式培训,实现培训的可持续性,以确保和强化培训质量及效果。
第二,委托培养。可与有医学ESP师资培养能力的重点高校签订师资培养协议,委托其培养高质量ESP教师。
第三,专项国内外研修。医学院校也要考虑ESP教师专项国内外进修政策的制定。采用选派ESP教师到国内外相关高校进修、访学或留学等形式,丰富ESP教师知识。
第四,建立多方合作的培养模式。
首先,学校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以促使医学ESP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面向同一授课对象的医学ESP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进行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共同进步。二者可合作编著医学及ESP教材、翻译专业文献、编译医学著作等,以此逐渐加强医学ESP教师对专业知识和语言双方面的把握,从而能为医学生与医学专业教师提供更高质量的语言支持。与此同时,可定期组织合作式教研活动,就ESP教学各环节进行详细讨论。还可通过课题研究让ESP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相互交流、分享教学经验、现场观摩教学成果,采用讲座、进修、访问、交流等多种形式提升专门用途英语教师专业技能(温玲子、柳海荣,2014)。
其次,与其他医学兄弟院校达成协议,实现医学ESP教师与其他医学院校ESP教师合作。目前,各医学高校ESP教师都在摸索有效的师资培养模式。可在校际间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交流经验、分享资源、讨论问题。此外,除了本地化校际交流,还可建立网络合作平台,以实现信息交流与实时资源分享。
最后,建立校企合作,搭建合作平台。结合医学院校ESP教学实际,针对ESP教师所缺乏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搭建培训平台。建立ESP教师培训基地,由医学院校组织参加培训的教师到与医学专业英语相关的企业或部门挂职、任职或就职锻炼,如:建立与专业提供医学翻译服务的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增强医学院校ESP教师对医学知识在语言层面应用的体会,使其在实践中提升ESP教学技能,促进其转型发展。
五、结语
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是中国大学英语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面临着转型的挑战与重重困难。医学院校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医学ESP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而师资培养是医学ESP教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医学高校理应顺应当今时代专业技能型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转变理念,重视ESP师资培养,制定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医学ESP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中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发展回顾、问题和任务[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1):68-72.
[2]温玲子,柳海荣.ESP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英语教师自我发展探析[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102-105.
[3]于丹,任冬梅,马艳波.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对师资的要求及培养途径[J].大学教育,2017(10):174-176.
[4]张文,陈先骏.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对师资的要求及培养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2(8):61.
【关键词】医学院校;专门用途英语;ESP;EMP;师资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钱雯,女,硕士,副教授,现为西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医学英语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医学英语教学与管理、医学翻译。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医学院2016年教育教改项目“西安医学院专门用途英语师资培养模式与实践”(编号:2016JG-33)、西安医学院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移动互联网医学翻译创新服务模式研究一一以西安地区为例”(编号:2017DC-81)、西安医学院西安医学院第三批重点建设学科(医学英语)以及西安医学院医学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
随着国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和实践,我国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巨大变革。《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需要体现工具性,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由此,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教育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认可,也得以不断实践应用。而具有专业办学特色的医学类院校则应首当其冲,将英语教学与医学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适时进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育部和卫生部于2012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将培养高层次、国際化拔尖医学创新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为此,国内众多医学院校纷纷开设医学专门用途英语(EMP,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s)系列课程,或开展医学课程全英教学、双语教学等。因此,在所有的教学准备中,师资的及早培养与储备是重中之重(张文、陈先骏,2012),教师的培养发展与医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质量息息相关。而医学院校ESP师资正面临着转型及质量参差不齐的困难与挑战。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对医学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师的角色进行深刻的思考,并对其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二、医学院校专门用途英语(ESP)师资现状
1.师资构成。目前,医学院校中ESP教学师资主要由四类教师构成。
第一类是医学英语专业毕业的语言教师。这类教师集医学专业知识与语言教学能力于一身,是医学院校较理想的ESP师资构成。但就全国范围而言,设立医学英语专业的院校较少,这类师资人员总体稀缺,凤毛麟角,远远无法达到医学院校ESP教学的师资需求。
第二类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或翻译学专业毕业,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积累或培养培训,积极转型至ESP师资队伍的教师。这类教师可胜任EMP教学任务。但受学校政策和条件的限制,这类教师医学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往往欠缺或节奏缓慢,教师只能通过自学的方式进行转型,转型困难较大。这也导致很多有转型愿望的公共英语教师望而却步。
第三类亦由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或翻译学专业毕业,从事通识英语及医学人文英语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尽管这类师资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及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ESP教学转型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察觉,由于对授课对象专业领域相关知识缺乏,对相关专业术语、语言表达方式、文体体裁及相关医学文化了解欠缺,导致其教学目标不明确、授课困难重重、教学效果不佳。
第四类是医学专业教师。此类教师虽不是语言专业毕业,但由医学专业教师中英语水平较高者构成,其中不乏有海外学习或国外工作经历。他们是医学专业知识的行家,熟知医学专业的语言特点,弥补了第二类和第三类教师从事ESP教学的不足。但由于他们缺乏系统且专业化的语言训练,与前两类师资相比,往往不了解语言教学规律,欠缺语言教学必要且恰当的方法与策略。在教学中,这类教师往往侧重于专业术语与医学专业内容,较易忽视ESP教学重点,即帮助学生掌握医学语言的特征及其表达规律,从而弱化ESP教学输出效果。
2.师资来源。就实际情况而言,近几年,医学院校ESP教师的来源可分三类。第一类是由现有英语教学师资中选拔而来,这类教师有较丰富的大学英语或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经验,但并非科班出身的ESP师资,属后期自学或经培训上岗的教师;第二类是通过人才引进或招聘而来的教师。应聘者多为年轻硕、博毕业生,往往缺乏教学经验;第三类属于合作型教师,医学院校同其相同类别兄弟院校合作,共享优质医学ESP师资资源。
三、医学院校专门用途英语(ESP)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对ESP或EMP师资培养缺乏科学的认知,看不到此类师资的培养对医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质量及医学生培养质量的深切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培养源头方面来讲,医学院校的英语师资除来自医学院校或综合性高校外,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师范类院校,而很多师范类院校尚未重视ESP师资培养;第二,部分医学院校尚未意识到ESP教学对于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虽已有ESP课程建设规划,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课程建设推进速度缓慢,师资队伍建设及规划无从谈起;第三,部分自行培养ESP师资的医学院校亦未重视其培养规划、课程设置与目标、考核等规范化培养培训流程建设,忽略其对ESP教学的重要影响,这些都会大大影响ESP师资培养质量。
2.培养方式单一,合作培养意识有待加强。据笔者调研,医学类院校现有的ESP师资培养大都采取校本自主培养模式,形式以课程培训为主,较为单一。此类培训大都仅仅针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基础知识进行培训,有些甚至仅作为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的一部分,常忽略语言教学能力与医学知识相结合能力的培养。且培训较为集中,时间较短,无法保证课程效果,缺乏系统性考虑和持续性教师发展保证。 医学院校自身资源有限,因此其校本培养ESP师资的成效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不仅会导致ESP师资数量的不足,更无法保证ESP师资的高质量。在台湾,全岛性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师培训会基本上每个月都有,他们的特点是把企业界请进来,让企业参与培训ESP教师;日本的ESP研讨会则把其他学科专业教师请过来,一起讨论和研究(蔡基刚,2015)。因此,合作与联合培养意识有待加强。
3.考核机制欠缺。多数已开设ESP课程的医学院校,不论校本培养、人才招聘或引进等,均缺乏行之有效的ESP师资培养考核机制,更缺乏合理的培养标准。培养初期,欠缺任用标准;培养中期,欠缺相配套的阶段性量化考核标准,无法有效跟进师资培养过程。导致培养结束时,无法直观地和具体地判断培养整体情况,从而往往采用主觀判断的方式进行评价,使培养结果与效果模糊不明。
四、医学院校专门用途英语(ESP)师资培养模式与对策
1.提高重视程度。医学ESP教学已然成为中国医学院校英语教改的重要方向,并得到愈来愈多医学院校的重视,作为医学院校ESP教学的基础性工程,医学ESP师资培养更应得到高度重视。医学院校应该意识到此项基础工程对医学ESP教育、相关项目研究及教师发展的深远影响。
师范类院校作为师资来源的主要机构,在语言人才的培养方面,应重视ESP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制定科学的ESP人才培养计划,尽量减少师资培养与输出的脱节现象。
2.建立健全政策,保障长效机制。首先,医学院校应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健全ESP师资培养政策与具体措施,实现医学ESP师资培养的规范化过程建设。制定培养方式、课程规划、培养目标、考核标准与方式等,提高医学ESP师资培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其次,建立合理有效的培养考核机制。保证从事ESP教学的师资合格并胜任;采取阶段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双管齐下,实现实时监督与终极呈现有机结合,以真实检验师资培训效果;建立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以便直观考察培训成效。
3.拓宽培养渠道。第一,校本培养。应实现内容的多样化,减少培养与输出的脱节现象。因此,ESP师资培训不仅要弥补教师在英语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上的短板,更要重视其语言与专业相结合能力的培养(于丹、任冬梅、马艳波,2017)。同时,创造条件科学合理地增加培训时长,并采用阶段式培训,实现培训的可持续性,以确保和强化培训质量及效果。
第二,委托培养。可与有医学ESP师资培养能力的重点高校签订师资培养协议,委托其培养高质量ESP教师。
第三,专项国内外研修。医学院校也要考虑ESP教师专项国内外进修政策的制定。采用选派ESP教师到国内外相关高校进修、访学或留学等形式,丰富ESP教师知识。
第四,建立多方合作的培养模式。
首先,学校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以促使医学ESP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面向同一授课对象的医学ESP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进行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共同进步。二者可合作编著医学及ESP教材、翻译专业文献、编译医学著作等,以此逐渐加强医学ESP教师对专业知识和语言双方面的把握,从而能为医学生与医学专业教师提供更高质量的语言支持。与此同时,可定期组织合作式教研活动,就ESP教学各环节进行详细讨论。还可通过课题研究让ESP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相互交流、分享教学经验、现场观摩教学成果,采用讲座、进修、访问、交流等多种形式提升专门用途英语教师专业技能(温玲子、柳海荣,2014)。
其次,与其他医学兄弟院校达成协议,实现医学ESP教师与其他医学院校ESP教师合作。目前,各医学高校ESP教师都在摸索有效的师资培养模式。可在校际间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交流经验、分享资源、讨论问题。此外,除了本地化校际交流,还可建立网络合作平台,以实现信息交流与实时资源分享。
最后,建立校企合作,搭建合作平台。结合医学院校ESP教学实际,针对ESP教师所缺乏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搭建培训平台。建立ESP教师培训基地,由医学院校组织参加培训的教师到与医学专业英语相关的企业或部门挂职、任职或就职锻炼,如:建立与专业提供医学翻译服务的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增强医学院校ESP教师对医学知识在语言层面应用的体会,使其在实践中提升ESP教学技能,促进其转型发展。
五、结语
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是中国大学英语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面临着转型的挑战与重重困难。医学院校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医学ESP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而师资培养是医学ESP教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医学高校理应顺应当今时代专业技能型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转变理念,重视ESP师资培养,制定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医学ESP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中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发展回顾、问题和任务[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1):68-72.
[2]温玲子,柳海荣.ESP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英语教师自我发展探析[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102-105.
[3]于丹,任冬梅,马艳波.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对师资的要求及培养途径[J].大学教育,2017(10):174-176.
[4]张文,陈先骏.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对师资的要求及培养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2(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