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一处闲笔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兴楼的鱼翅,一元一大盘,物美价廉,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这是鲁迅离开鲁四老爷家之前的一段内心的想法。这与本文通过祥林嫂的命运悲剧展现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一主旨并无多少关联。然而,这一闲淡无奇之笔却是作者极用心之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赏析这一闲笔,体会作者这一用心之处。
  
  一、极闲之笔尽极苦之人
  
  祥林嫂“比勤快的男人还快,年终扫尘、洗地、杀鸡——彻夜地煮福礼”,从冬初到年初祥林嫂离开鲁四老爷家,她用不计日夜的奴隶的劳动换取一千七百五十文的收入。“一千七百五十”这个数字似乎是对祥林嫂劳动价值的一个不菲的估价,然而,这一笔收入的单位是“文”,一千文才一元啊,祥林嫂三个月的收入才仅仅相当于一盘鱼翅多一点。祥林嫂终其一年不计日夜的劳动才只能换得四、五盘鱼翅。鲁迅心中物美价廉,一元一盘的鱼翅与祥林嫂通过这种艰辛的劳动所得的微薄收入就构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让人感到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在这种不公平的社会中受到的非人的待遇。
  祥林嫂奴隶的劳动,怎能不让人联想到祥林嫂苦难的命运。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这种原始的奴隶的生活方式就注定了她从一出生就不可能有自己的青春,只有勤劳与贤惠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在春天失去了丈夫;春天将尽,狼衔走了唯一的孩子……从她的生存状态来看,她处在一种极易满足的原始状态,一旦生活有了着落,她的口角就有了微笑,这不是祥林嫂知足而是祥林嫂作为人的悲哀。她有生活的信念,但是捐门槛仍然没有使祥林嫂参加祭祀成为可能,她生活的最后一丝信念也被剥夺殆尽。祥林嫂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啊!
  
  二、极闲之笔讽极昧之人
  
  鲁镇是个“铁笼子”。鲁四老爷用一种精神的力量——封建礼教维持鲁镇的事事物物保持不变的状态与秩序。谁与鲁四老爷的思想不一致,只能自动地选择离开或者遭到仇视与诅咒。
  鲁四老爷书房的角角落落无不显示出一个尊者、长者在运用封建家长式的方式管理鲁家,领导鲁镇。古旧繁琐的寿字,修身养性的对联,陈旧的书籍这些尽管都只是书房的装饰,透过这些装饰我们完全可以看出鲁四老爷的思想的陈旧与迂腐。在五四风暴的袭击下,全社会都在呼唤民主,而鲁四老爷却无动于衷,竭力供奉陈年老典,整个书房正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陈旧与迂腐气息。
  鲁四老爷家年年一轮回的除夕饭表现出封建礼教下的秩序与这种秩序下的家庭和谐与家族的祥和。这顿年夜饭是吃不出自由的空气的,“四叔是俨然地陪着”、“这样闷闷地吃完了一餐饭”。家庭的和谐与家族的祥和完全是在一种绝对权威的统治下保持一种平静状态,然而这种平静状态是一种令人窒息得可怕的氛围。
  一个普通的底层的劳动妇女的死得到的唯一评价是“谬种”,没有人关心,也没有人同情。祥林嫂是“谬种”绝非天意,而是人为。正是鲁四老爷无情地剥削掉祥林嫂最后一层皮,压榨完祥林嫂最后一滴血制造出来的。在鲁镇不久的将来,一个又一个“谬种”还将死去,柳妈,小伙计,卫老婆子,四婶……
  这一切窒息着鲁迅。闲笔部分正好表现出作者在这种人难以承受的窒息氛围中寻求一种心灵的暂时解脱。鲁迅寻求的这种解脱也正让人感触到鲁镇这个“铁笼子”的现实状态。
  
  三、极闲之笔现极乱之心
  
  貌似闲侃的笔墨却蕴含着作者无尽的辛酸与彷徨。鱼翅,一元一大盘,物美价廉,这真是鲁迅先生所追求的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鲁迅回到鲁镇,在苦闷彷徨中没有得到丝毫的家的安慰与精神寄托。鲁镇逼迫着鲁迅主动自觉地选择离去。鲁迅将心意停留在对鱼翅的无聊的追求上,这只是鲁迅逃离鲁镇这个“铁笼子”的心灵暂寓之计罢了。
  一个毕其一生心血寻求复兴救国之路的知识分子,即使在极度苦闷中也没有停止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却将心灵仅仅停留在鱼翅上,还津津有味地咀嚼着鱼翅的味道与价值,从中我们不难感到一个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内心深处极度的空虚与迷茫。尤其是往日的朋友已经云散,即使只有我一个,饱含多少辛酸,救万民于水火的伟大抱负几多渺茫。一个民族正在昏昏欲睡中死去,一个救国者正在大地上徘徊。
  由此观之,闲笔绝非无关主旨的闲话,有些闲笔实乃作者的极用心之处。从《祝福》的这一闲笔中,我们读出了祥林嫂苦难的命运,读出了鲁四老爷的愚昧与强权,读出了作者的困惑与迷茫,读出了这片土地的封闭与落后。■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注重感悟、注重体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实施方法,而“换位法”则是通往体验和感悟的一座神奇的桥梁。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遇到事情要学会“换位思考”。所谓的“换位思考”就是指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去体会当事人心境的心理历程。如果把这
期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何愁他们不去读?何愁他们不读得“欣然忘食”?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工作的重点。    一、精选内容,诱发阅读动机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恰当地选择一些阅读材料,才会诱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吸引他们去读、去想、去感受。因此,我们要精挑细选阅读内容,介绍好书给学生。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
期刊
鲁迅先生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我在少年时拜读过,青年时品读过,时至今日,重读此文,方觉有了一些感悟,略略体会到昔时先生写作时内心的哀痛与愤怒。刘和珍君,她的一腔碧血喷洒在中华热土上,她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首先,她不是暴徒。“三一八”事件后,当时的北洋段祺瑞执政府对外宣布死难者是暴徒。真相究竟如何,没有亲眼目睹事件经过的普通民众不知道,而此时流言和污蔑却肆虐。出离愤怒的鲁迅先生拍案而起,
期刊
自曹雪芹《红楼梦》诞生以来,无数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艰辛而有益的研究探讨,各派论断频出,学家众说纷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时至今日,很难有人能够说已经读懂读透了《红楼梦》。笔者对《红楼梦》更是读来读去,仍是一知半解。由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需要,所以对《红楼梦》略知一二。就选文《宝玉挨打》多次进行研读,反复揣摩,似乎有所感悟,在《安徽文学》2008年12月刊发了
期刊
杜甫诗歌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被后世誉为“诗圣”和“诗史”,对后代诗歌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已为人所共知,杜甫关注全体的现实主义、李白高扬个性色彩的浪漫主义已成为唐代诗歌两面伟大旗帜,“李杜”也由此而得名。那么他们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是否真的那样“泾渭分明”呢?在杜甫的诗歌中究竟有没有体现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呢
期刊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能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细腻动人的情感,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如梦令》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作者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采用直抒胸
期刊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对于初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学术内容,是高一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因此,对学生而言,文章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性和趣味性。学术论文难在概念的界定,课堂教学时应努力维持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现实联系在一起,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来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联和区别。同时,作为广义上的议论文的一种,学术论文在语言上有其严谨
期刊
从三十多年前语文教育界“三老”之一的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到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家看到的情形,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你辩我论乱纷纷”。对于语文教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就散文阅读教学现状而言,虽然较三十年前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一些看似新潮的做法却在无形中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其中包括代替讲解冠之以“启发”之名而同样肢解文章的满堂问,毫无价值却能造就“繁荣”课堂的小组讨论
期刊
在亘绵不绝的古代短篇小说中,《聊斋志异》是一座高耸云端的巨峰。大抵成功之作,莫不根植于生活。在如何反映现实的问题上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纯粹的记实之作,另一种则是以表现理想为主。《聊斋志异》多属后者。  明末清初的政治更迭、经济重创、生活苦难虽在蒲松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在创作时并未局限于现实,而是以大胆的想象作为故事中主要情节的支柱,从而使这些真实的题材具有浪漫的基调。他用一种执着的态度坚
期刊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对课文感知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是教学内容分析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为学习和分析课文内容无形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因此,现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谈谈课文内容与朗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纪丹麦“童话大王”安徒生出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由于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在饥饿和寒冷的交迫之下,而被活活冻死在街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