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大部分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将经验主义管理理念作为依据。随着非理性主义文化的发展,其管理模式逐渐得到了一些高校管理者的认可,并将此理念运用在高校教育管理领域中且取得一定成效。本文对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的内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领域中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高校教育管理;创新;分析
一、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的内涵
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学说其实最早来源于亚瑟·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中,认为人的意志是要远远超过人的其它各种意识的。非理性主义十分重视意志的作用,将意志放置在最为重要的位置,认为意志才是引导人们进行思考的物质根源。非理性主义的意志论开创出了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先河,在此之后尼采在借鉴亚瑟·叔本华思想时,构建出将强力意志作为基础内容的哲学理论,其使用的意志和精神相互融合的价值标准来对古希腊悲剧的理性主义进行批判,这一理论促使世界哲学史上非理性主义的发展速度得到空前飞跃。此后,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基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从人类心理学的角度上对人的意识及潜意识做科学合理的分析,最终得出人类非理性本能在精神层面上发挥的作用,这一结论的出现为非理性主义在哲学领域当中站稳脚跟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将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领域中运用,是指新时期中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独立意识以、个人意识、感情等进行引导,实现预期的教育管理目标。科学合理的运用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模式,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高校教育管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无序管理及无制度化管理在高校管理领域中普遍存在,大学实际上是社会的缩影。国家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是难以离开法律法规的,法律及规章制度的施行可以为国家强制力的正常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为止,我国仍然没有对在校大学生的管理制度做出明确的规定,也没有实行规范化的管理标准来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评价。虽然现阶段我国范围内各个高校都编制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是各项制度出现管理滞后,对管理对象不适用等情况,没有依据我国社会的发展情况来进行优化调整,仅仅停留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初步构建阶段上,因此高校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经常是会发生“法不对事”这样的问题,高校教育管理者实行的各项管理措施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在此背景之下,想要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是不切实际的。
三、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模式在高校教育管理领域中的运用
1.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作为依据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以实际工作为依托,借鉴摸索出来的工作经验、方法,并积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继承创新,科学合理的运用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模式,才可以促使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将管理主动权重新归还给广大高校师生,让师生养成一定自我管理意识,实行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相结合,以宏观管理为主,微观管理为辅,管理者对工作构建基本框架及评价体系,细节控制工作应當逐渐弱化,降低硬性权利对高校师生自我管理的影响,真正意义上让“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贯彻落实,为高校师生构建出一种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奠定坚实的价值基础。其次,高校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非理性主义文化弥补管理制度当中的缺陷,不断对高校师生及其他工作人员开展思想意识引导,使得他们对非理性主义管理体系形成一定认识并提高认识,不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让师生都可以参与到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流程当中。除此之外,高校教育管理者应改变说教式管理模式,积极使用情感教育模式,让高校师生能够认识到高校教育管理和自身学习发展实际上是一体的,促使高校师生对高校教育管理环境的归属感变得更强,将高校师生的内在驱动力充分激发出来,从而也就能够让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及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2.充分重视实践活动的管理效果
传统管理模式太过重视管理理论,没有将实践活动融入理论模式思考问题,从根本上不可取的。为了完善教育管理模式,应当使用将实践活动作为主体并在此基础上优化、调整、丰富教育管理理论,让高校师生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养成一定自我管理意识。管理模式、思路由被动式想主动式的转变,学校师生参与高校教育管理热情增加,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结语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直接对高校文化内涵、管理制度的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非理性文化管理的运用将增强学校师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充分调动其管理热情,为学校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群策群力,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姚建玉.基于“0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高校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艺术科技,2019,32(10):62+64.
[2]鲁晓川,刘晓琴.高校留学生校外住宿实践对创新来华留学教育管理的研究——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2(04):102-105.
[3]张程.新时期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及教育管理工作分析[J].智库时代,2019(33):16-17.
作者简介
杨俊子(1986—),女,侗族,贵州锦屏人,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中级,教学管理/教育管理。
◆关键词: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高校教育管理;创新;分析
一、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的内涵
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学说其实最早来源于亚瑟·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中,认为人的意志是要远远超过人的其它各种意识的。非理性主义十分重视意志的作用,将意志放置在最为重要的位置,认为意志才是引导人们进行思考的物质根源。非理性主义的意志论开创出了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先河,在此之后尼采在借鉴亚瑟·叔本华思想时,构建出将强力意志作为基础内容的哲学理论,其使用的意志和精神相互融合的价值标准来对古希腊悲剧的理性主义进行批判,这一理论促使世界哲学史上非理性主义的发展速度得到空前飞跃。此后,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基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从人类心理学的角度上对人的意识及潜意识做科学合理的分析,最终得出人类非理性本能在精神层面上发挥的作用,这一结论的出现为非理性主义在哲学领域当中站稳脚跟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将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领域中运用,是指新时期中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独立意识以、个人意识、感情等进行引导,实现预期的教育管理目标。科学合理的运用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模式,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高校教育管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无序管理及无制度化管理在高校管理领域中普遍存在,大学实际上是社会的缩影。国家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是难以离开法律法规的,法律及规章制度的施行可以为国家强制力的正常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为止,我国仍然没有对在校大学生的管理制度做出明确的规定,也没有实行规范化的管理标准来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评价。虽然现阶段我国范围内各个高校都编制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是各项制度出现管理滞后,对管理对象不适用等情况,没有依据我国社会的发展情况来进行优化调整,仅仅停留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初步构建阶段上,因此高校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经常是会发生“法不对事”这样的问题,高校教育管理者实行的各项管理措施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在此背景之下,想要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是不切实际的。
三、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模式在高校教育管理领域中的运用
1.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作为依据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以实际工作为依托,借鉴摸索出来的工作经验、方法,并积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继承创新,科学合理的运用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模式,才可以促使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将管理主动权重新归还给广大高校师生,让师生养成一定自我管理意识,实行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相结合,以宏观管理为主,微观管理为辅,管理者对工作构建基本框架及评价体系,细节控制工作应當逐渐弱化,降低硬性权利对高校师生自我管理的影响,真正意义上让“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贯彻落实,为高校师生构建出一种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奠定坚实的价值基础。其次,高校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非理性主义文化弥补管理制度当中的缺陷,不断对高校师生及其他工作人员开展思想意识引导,使得他们对非理性主义管理体系形成一定认识并提高认识,不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让师生都可以参与到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流程当中。除此之外,高校教育管理者应改变说教式管理模式,积极使用情感教育模式,让高校师生能够认识到高校教育管理和自身学习发展实际上是一体的,促使高校师生对高校教育管理环境的归属感变得更强,将高校师生的内在驱动力充分激发出来,从而也就能够让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及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2.充分重视实践活动的管理效果
传统管理模式太过重视管理理论,没有将实践活动融入理论模式思考问题,从根本上不可取的。为了完善教育管理模式,应当使用将实践活动作为主体并在此基础上优化、调整、丰富教育管理理论,让高校师生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养成一定自我管理意识。管理模式、思路由被动式想主动式的转变,学校师生参与高校教育管理热情增加,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结语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直接对高校文化内涵、管理制度的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非理性文化管理的运用将增强学校师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充分调动其管理热情,为学校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群策群力,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姚建玉.基于“0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高校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艺术科技,2019,32(10):62+64.
[2]鲁晓川,刘晓琴.高校留学生校外住宿实践对创新来华留学教育管理的研究——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2(04):102-105.
[3]张程.新时期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及教育管理工作分析[J].智库时代,2019(33):16-17.
作者简介
杨俊子(1986—),女,侗族,贵州锦屏人,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中级,教学管理/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