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美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是完善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与基本载体。本文在对既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美育概念及发展进程轨迹、理论研究与实践路径现状、问题进行了评述,并对高校美育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分析发现:高校美育教育理论研究目前还未系统化,实践开展囿于美术课程载体、实践效果又难以评价等问题,亟需系统开展高校美育教育方面的研究,完善实践路径,构建美育大格局。
关键词:高校美育;审美教育;发展进程;实施路径
美育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高校美育教育是青年的重要人生教育方式,是德、智、体、美各方面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重要载体。高校美育如何开展实施?有何实践路径?从何评价管理?要落实上述要求,必须首先在理论层面回答这几个基本问题:
(1)如何定义美育?这类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其发展进程轨迹是什么?
(2)当前我国高校美育教育有何具体问题?
(3)目前已有高校美育教育实施路径有哪些?
(4)基于现有研究达成的共识,高校美育教育的未来研究方向有哪些?
1美育定义和发展进程
1.1美育的定义与内涵
目前学术届对美育没有明确定义,但已有很多学者基于不同研究角度提出看法。综合各学者研究,现将美育定义尝试分为以下三类:
(1)艺术教育。狭义的美育被认为和艺术教育相联系,极端地定义成专指“艺术教育”。[1]
(2)感性和理性教育。杜卫指出:“现代美育其本义是感性教育,就是在理性教育的同时,对人的感性方面进行教育。”[2]
(3)全面教育或人文素质教育。赵伶俐指出“美育是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3]此外,胡健认为审美教育是让人学会领悟“人”与“世界”意义的人文素养教育。[4]。
教育是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实践性的统一。[5]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育即美育,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要呈现出美育的面貌和精神。本研究的采用的美育概念是“全面育人的教育”也即是广义的审美教育。
1.2美育的发展进程
1793年,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美育理论,并从理论角度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在中国,美育思想起源很早。六艺中“礼”“乐”包含美育成分。而美育被正式纳入学校教育目标,最早可追溯到蔡元培先生那里。20世纪以来,中国的学者在美育功能的认识上主要有以下6种思想:美育功能认知由五四运动前的梁启超和王国维“思想启蒙说”——20世纪30年代蔡元培的“精神解放说”和李石岑的“陶冶情操说”——20世纪30-40年代陶行知与鲁迅的“激发精神说”和朱光潜的“艺术人生说”——20世纪50-70年代蔡仪和李泽厚的“社会改造说”——20世纪80年代滕守尧和叶朗等人的“素质教育说”。目前普遍认可的“素养说”“新境界说”(程岭,2018)。目前各界也已普遍认识到,美育功能不是单一的,不仅陶冶性情、开启心智、以美储善和以美促美等基本功能,还有提升层次、拓宽视野、提高境界、“以美立人”等作用。
2当前高校美育的问题
美育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奋进之笔”,是推动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美育的本质、功能进行研究。中国美育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新的建树。然而,高校在推进美育改革发展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1)美学理论难以系统化。美育理论与美学、艺术、教育理论等多学科交错一起,学科研究边界随着实际问题而不断延伸变化,目前还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系统。
(2)美育实践开展困难。美育的理论研究也制约了高校美育实践的开展。回顾中国教育内容,美育一直处在教育的边缘,是五育中最薄弱的环节,较多停留于理论,实际落地较少。
3高校美育实施路径
目前,随着社会对美育教育的关注,各界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展开美育实施路径研究:美育实施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全力配合落实。[7]目前已有研究的实施路径主体主要以学校居多。在研究视角上:陈旺通过解读大学审美教育的目标及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审美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实施路径,为大学审美教育提供借鉴[8]。李涛基于学生思政中美育角度,提出重视美育课程的设置美、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美、注重美育学科的渗透美[9]。侯李游美基于体验美学视角,将文化(审美)内涵与文化(审美)素质教育相结合[10]。以美育课堂为载体:制造教育悬念,激发参与热情,创设审美情景,寓教育于娱乐。廖幸瑶提出,创建以书香与艺术相结合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课堂教学的审美化改造,构建审美课堂。以美育平台为载体:赵伶俐的大美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建构的深度融合,结合课程网上网下学习,并完善学生发展评价等多维一体的教材和教学体系建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迎来新机遇的关键时期,加强高校美育工作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本文结合我国美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现状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社会实践、家庭教育中,构建“大美育”的教育格局,如图1。
4今后研究的展望
综合以上研究和分析,提出未来研究展望:第一,基于理论界定美育教育定义,转变“美育=艺术教育”的观念。第二,突出美育的實践性,以理论为指导框架,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社会实践、家庭教育中,并制定相应的五项实施方案,构建大美育格局。第三,制定一一对应的评定标准,突出美育工作的可操作性。第四,总结各高校美育实践路径模式,创新育人工作品牌。
参考文献:
[1]冉祥华.当代中国美育理论研究综述[J].中州学刊,2008(02):243-245.
[2]杜卫.论美育的内在德育功能——当代中国美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之二[J].社会科学辑刊,2018(06):48- 58+213.
[3]赵伶俐.创建贯穿学校教育全程的大美育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7-06-29(006).
[4]胡健.活动·精神·教育——审美三题议[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5):36-41.
[5]程岭.“以美立人”:美育“新境界说”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13):3-6.
[6]闫兴亚.对高校美育教育创新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121.
[7]李静,蔡春.论中小学课程的美育实施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2):22-28.
[8]陈旺,王路刚.大学审美教育的功能及实施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5(21):26-28.
[9]李涛.论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05):76-77.
[10]侯李游美.高校艺术公选课程的美学借鉴[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8):70-71.
作者简介:
吴欣(1992-),女,汉族,浙江淳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政研究。
关键词:高校美育;审美教育;发展进程;实施路径
美育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高校美育教育是青年的重要人生教育方式,是德、智、体、美各方面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重要载体。高校美育如何开展实施?有何实践路径?从何评价管理?要落实上述要求,必须首先在理论层面回答这几个基本问题:
(1)如何定义美育?这类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其发展进程轨迹是什么?
(2)当前我国高校美育教育有何具体问题?
(3)目前已有高校美育教育实施路径有哪些?
(4)基于现有研究达成的共识,高校美育教育的未来研究方向有哪些?
1美育定义和发展进程
1.1美育的定义与内涵
目前学术届对美育没有明确定义,但已有很多学者基于不同研究角度提出看法。综合各学者研究,现将美育定义尝试分为以下三类:
(1)艺术教育。狭义的美育被认为和艺术教育相联系,极端地定义成专指“艺术教育”。[1]
(2)感性和理性教育。杜卫指出:“现代美育其本义是感性教育,就是在理性教育的同时,对人的感性方面进行教育。”[2]
(3)全面教育或人文素质教育。赵伶俐指出“美育是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3]此外,胡健认为审美教育是让人学会领悟“人”与“世界”意义的人文素养教育。[4]。
教育是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实践性的统一。[5]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育即美育,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要呈现出美育的面貌和精神。本研究的采用的美育概念是“全面育人的教育”也即是广义的审美教育。
1.2美育的发展进程
1793年,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美育理论,并从理论角度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在中国,美育思想起源很早。六艺中“礼”“乐”包含美育成分。而美育被正式纳入学校教育目标,最早可追溯到蔡元培先生那里。20世纪以来,中国的学者在美育功能的认识上主要有以下6种思想:美育功能认知由五四运动前的梁启超和王国维“思想启蒙说”——20世纪30年代蔡元培的“精神解放说”和李石岑的“陶冶情操说”——20世纪30-40年代陶行知与鲁迅的“激发精神说”和朱光潜的“艺术人生说”——20世纪50-70年代蔡仪和李泽厚的“社会改造说”——20世纪80年代滕守尧和叶朗等人的“素质教育说”。目前普遍认可的“素养说”“新境界说”(程岭,2018)。目前各界也已普遍认识到,美育功能不是单一的,不仅陶冶性情、开启心智、以美储善和以美促美等基本功能,还有提升层次、拓宽视野、提高境界、“以美立人”等作用。
2当前高校美育的问题
美育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奋进之笔”,是推动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美育的本质、功能进行研究。中国美育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新的建树。然而,高校在推进美育改革发展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1)美学理论难以系统化。美育理论与美学、艺术、教育理论等多学科交错一起,学科研究边界随着实际问题而不断延伸变化,目前还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系统。
(2)美育实践开展困难。美育的理论研究也制约了高校美育实践的开展。回顾中国教育内容,美育一直处在教育的边缘,是五育中最薄弱的环节,较多停留于理论,实际落地较少。
3高校美育实施路径
目前,随着社会对美育教育的关注,各界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展开美育实施路径研究:美育实施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全力配合落实。[7]目前已有研究的实施路径主体主要以学校居多。在研究视角上:陈旺通过解读大学审美教育的目标及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审美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实施路径,为大学审美教育提供借鉴[8]。李涛基于学生思政中美育角度,提出重视美育课程的设置美、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美、注重美育学科的渗透美[9]。侯李游美基于体验美学视角,将文化(审美)内涵与文化(审美)素质教育相结合[10]。以美育课堂为载体:制造教育悬念,激发参与热情,创设审美情景,寓教育于娱乐。廖幸瑶提出,创建以书香与艺术相结合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课堂教学的审美化改造,构建审美课堂。以美育平台为载体:赵伶俐的大美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建构的深度融合,结合课程网上网下学习,并完善学生发展评价等多维一体的教材和教学体系建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迎来新机遇的关键时期,加强高校美育工作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本文结合我国美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现状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社会实践、家庭教育中,构建“大美育”的教育格局,如图1。
4今后研究的展望
综合以上研究和分析,提出未来研究展望:第一,基于理论界定美育教育定义,转变“美育=艺术教育”的观念。第二,突出美育的實践性,以理论为指导框架,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社会实践、家庭教育中,并制定相应的五项实施方案,构建大美育格局。第三,制定一一对应的评定标准,突出美育工作的可操作性。第四,总结各高校美育实践路径模式,创新育人工作品牌。
参考文献:
[1]冉祥华.当代中国美育理论研究综述[J].中州学刊,2008(02):243-245.
[2]杜卫.论美育的内在德育功能——当代中国美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之二[J].社会科学辑刊,2018(06):48- 58+213.
[3]赵伶俐.创建贯穿学校教育全程的大美育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7-06-29(006).
[4]胡健.活动·精神·教育——审美三题议[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5):36-41.
[5]程岭.“以美立人”:美育“新境界说”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13):3-6.
[6]闫兴亚.对高校美育教育创新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121.
[7]李静,蔡春.论中小学课程的美育实施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2):22-28.
[8]陈旺,王路刚.大学审美教育的功能及实施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5(21):26-28.
[9]李涛.论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05):76-77.
[10]侯李游美.高校艺术公选课程的美学借鉴[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8):70-71.
作者简介:
吴欣(1992-),女,汉族,浙江淳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