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之我见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198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觉地形成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学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充满灵性和理性,充满人文情怀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我们语文教师应如何以人性化的方式去构筑通向学生心灵的桥呢?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以期抛砖引玉。
   一、走出“传统式”和“应试式”教学误区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自主的、个性的发挥,应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所在。而创造力培养能否在教学中得以体现,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有相应的教学观。教学观左右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估的标准等。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干扰,课堂结构刻板程式化,教学方法的填鸭灌输化,作文内容瞎编抄袭化,作文形式上的陈腐八股化造成学生语文能力低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其身上荡然无存。从整体看,当前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很不适应创造力的培养的要求。其占主流的教学观有两种:一种是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一种是以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才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的应试式教学观。这两种教学观使大量语文老师无法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没有把学生会学当作教学追求的目标;而是把考试作为终极目标。在这样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当然会封闭、僵化、呆滞的;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什么是创造力培养所需要的教学观呢?就是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为方针,以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学的主要方面,以帮助学生具备语言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教学的本质内涵,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观。有了这样的教学观,在教学中才能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教师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增强自主探索的精神
   大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让课堂充满生机的方式之一。传统语文教学是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再加上一张嘴,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透了。随着教学手段的更新,电脑已显示出了它特有的魅力。过去我们传授给学生的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而现在,借助电脑,就可以把知识信息变成图像、动画、影视录像,并附以音乐效果等,具有直观、新奇、生动的特点。例如《苏州园林》一课,让学生在幽雅的古筝音乐中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感受苏州园林景色之美、成就之高,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借此导入。随着课文的阅读,又用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印证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等方面的特征,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获得了美的享受。由于感染力强,热爱祖国文化艺术的教育,进行的成功而又不露痕迹。
   三、挖掘课内的人文教育资源,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平凡朴实但撼人心魄的形象比比皆是。《一件小事》中的车夫,只是旧中国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千万劳动者之一。透过车夫停下车,扶起老女人,搀着走向巡警驻所愈来愈远的身影,我们可以借此引导学生看到他勇于负责的质朴的人性光辉。这正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赋予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起于生命,达于精神”的教学。魏巍小学时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鲁迅留学日本时的藤野先生,《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爱生如子,毫无民族偏见,热爱祖国等等优秀品质是那样的感人至深。“父亲”为二十来岁的朱自清蹒跚买橘子的深情背影,身背年幼的邹韬奋元宵看花灯的慈母情怀……感染学生稚嫩的心灵。这些平凡琐碎中所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内涵,都会让学生一次次四读出珍爱生活的情愫。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更应理解新课标,用积极的态度去践行新课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有不少的挑战,但更多的是发挥能力的机遇。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有许多的彷徨,但更多的是积极应对。语文老师,请在新时期新课标指导下,走好。到那时,你就不会痛苦:谁动了我的奶酪?
其他文献
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精妙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细致的描绘,生动的语言,不仅使读者得到文学美的享受,其图画美、音乐美,也是值得回味的。   首先是诗一般的语言美。   这篇课文语言如行云流水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这篇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思路是由盼望春的到来,继而描绘春的美好,以赞咏春的生机作结。这和我们对春的情感是完全一致的,因而也极
期刊
初中语文作文评改方法有多种,“模糊识别法”就是其中之一。“模糊识别法”就是教师根据积淀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知识、技能,对客体做总体感受,亦即对客体内容、本质、原因还为能做彻底的分析说明时那种模糊笼统的感受。这个一种模糊识别能力,看起来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实际上具有很多的优越性,它不仅迅速,而且比较准确、灵活。目前,高考试卷的作文评改,虽然分五个等级的评定标准,但在实际评阅中,对一篇作文的“好”或“差
期刊
一、设置悬念,引起下文   悬念就是在文章中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悬念能使读者关注人物动作或事情发展,引起好奇心。如《羚羊木雕》一文的开头,妈妈劈头就问:“那支羚羊哪儿去啦?”自然引起了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了下文。   通过例文引路,学生的作文开头有了很大提高。   习作:天阴森森地,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小鸟不时地叫几声,在这白天显得格外的刺耳,宁静中夹杂着喧闹,出奇的可怕
期刊
现代文阅读是对阅读者的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它包括了基础知识,分析水平和鉴赏能力等方面。如何提高阅读水平的途径有多方渠道。这里将从四个方面和读者做介绍,即把握一句话的意思,把握一段话的意思,把握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等。这些问题能深领会,阅读或许就会有所提高了。   把握一句话的意思。   把握好一句话的意思,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如果这一环薄弱,整篇阅读能力就提不高。   把握一
期刊
第一阶段:“导”,它包括“学前导”和“学中导”。   一般“导”,往往是教师给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材料,向学生简介该诗的主题、情感。但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向学生介绍,很容易形成一言堂,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了。诗歌教学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导”法也应生动活泼多样。教材所选的诗歌,大多是一些名家之作,现在学生手里有关这些作家和作品背景方面的资料很多:教参(我从不反对学生手里拥有语文教参
期刊
一、抓好早读,丰富语文积累    早晨是读书的最佳时光。坚持抓好早读,实际就是给农村中学生补好小学语文。长期抓好早读,可以使他们读准了字词,读好了语文,实现美文熏陶人文精神的目标。懒读书是农村中学生的通病,早读可以让他们开口读书。晨读本来就是一件很美丽很快乐的事情,好读书是我们早读目标,从逼读、跟读到好读是他们语文自主学习方式的最大转变,我们培养他们语文学习动机和兴趣就是先从他们开口读书开
期刊
作文本来是一件乐事,可有些同学却视为苦差事,总感觉没有东西写,无从下手。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切实有效地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丰富生活内容,挖掘写作的源头   我们现在的学生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开拓、积累的素材也少。而要提高作文水平就必须丰富他们的生活,学生只有平时通过见闻实践,获取大量的信息,积蓄众多的素材,作文时才会感到有素材可选,有话可说。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作社会
期刊
一、营造阅读鉴赏小说的特定氛围,追求作品主体和阅读主体的开放性   《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唤阅读期待,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掀起一个“读三国,品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通读一遍《三国演义》,并且利用中午、自修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电视剧以其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
期刊
每次批阅作文,大多数同学的作文都难以引起老师的阅读兴趣。好的作文讲究的是作者与读者的心有灵犀,两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同。但是纵观众多初中学生的作文,在唱独角戏的居多,更多了一些所谓的“看客”,把自己当做局外人,旁观自己,无从谈什么与读者的心领神会了。个人认为,作文写作,一定要“多个自己在文中”,做到“第一人称参与”。   多一点自己的生活在里面。初中段的作文教学,立足于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写
期刊
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受概念化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十分严重。“唯考是从”的教学心理和“技法至上”的教育观念,严重地束缚着广大语文教师。机械的教学形式和死板的应试技巧,也让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品格。学生喜欢到作文选,写作大全中“讨”素材,寻章摘句,剪辑组合速成。另外,从报刊杂志到网上博客涉及到应试作文的理论指导泛滥成灾,甚至有人还力图尝试对各种命题形式的作文进行所谓的“格”的训练,即便是话题作文也难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