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现代文阅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asd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对阅读者的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它包括了基础知识,分析水平和鉴赏能力等方面。如何提高阅读水平的途径有多方渠道。这里将从四个方面和读者做介绍,即把握一句话的意思,把握一段话的意思,把握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等。这些问题能深领会,阅读或许就会有所提高了。
   把握一句话的意思。
   把握好一句话的意思,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如果这一环薄弱,整篇阅读能力就提不高。
   把握一句话的意思,要正确理解关键词语,正确理解含义抽象的语句,正确领会含蓄的语句。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正确理解关键词语是基础。
   理解关键词语。
   所谓关键词语,指的是在语境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比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 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和“历史科学”就是两个关键词语。注意体会这两个词语,就可进一步理解这句话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这两方面强调马克思所起的作用是无人能够取代的。同时,还可以发现,这句话在结构上有领起下文的作用,下文 37段正是从这两个方面论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如果对这两个关键词语的顺序略作推敲,又可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作者强调的是革命实践,这与文中第 6段的理论观、科学观完全一致。
   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到,一句话中的关键词语不一定只有一个,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常常是逐步加深的,而对关键词语保持稳定注意,确乎是深入理解一句话的“关键”。
   词语一般都具有抽象概括的性质,关键词语也不例外。所以,要正确理解关键词语,就必须注意它所概括的具体内容。这可以算是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一种方法。上面的例子就用的是这种方法,这是偏重于深入理解概念意义的方法。
   但也有许多词语,不仅是某种含义的抽象概括,还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或形象性。所以,善于体会感情、补充形象,可以算是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又一种方法。
   例①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例②他对她多么温柔多么体贴: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
   ——《守财奴》
   如前所说,一句话中的关键词语往往不止一个,这两例中值得注意的关键词语都很多,我们姑且就“答复”和“差不多”“很慈祥”来谈谈。例①的“答复”,是在敌人的攻击已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情况下,马克思所采取的做法,这里作者没用“痛斥”,更没有“反击”,但却表现了马克思从容不迫的气度,举重若轻的斗争艺术,也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钦敬之情。当然,对这句话的思想感情,从“蛛丝”的比喻也可以得到类似的体会。例②的“差不多”“很慈祥”也是极有表现力的,这是点破葛朗台卑鄙灵魂和欧也妮极其单纯、善良的重要一语。对亲生女儿,老父亲本应很慈祥,这是人的天性,但老葛朗台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具备这种天性了。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他的眼睛里,顶多也只能闪过这种“差不多”——其实是与真正的慈祥大不相同的古怪神气。而欧也妮对此却全无觉察,不折不扣是一头任人宰割的羔羊。这里对父女两人的形象刻画,的确是力透纸背,仅以极简省的话语便勾勒出两个然相反的灵魂。
   这两个例子所谈的,就是用体会感情、补充形象来正确理解养分词语的方法。这是偏重于深入体会表达效果的方法。
   以上两种方法的运用,大体都要遵从联系语境、反复筛选和稳定注意、逐步深化这样两个原则。
   联系语境,就是联系上下文;反复筛选是就是对一句话中哪个词语更有助于把理解导向深入要经过筛选,而且有时要多次筛选。这也就是说,孤立地只看到一句话,是难以确认关键词语的,只有对上下文形成一定的综合了解以后才能真正把握住关键词语,而且随着综合了解不断深入,对关键词语的把握也可能有所调整。
   稳定注意,就是要对某个关键词语专心致志地进行思考,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行的。必得让这个关键词语真正在头脑里打上很深的烙印,不仅通过它唤起上下文中有关内容的印象,而且有时还要唤起某些前景知识的联想,这时对它的理解便会不断深化。
   理解含义抽象的语句。
   “抽象”就是不具体,所以,理解含义抽象的语句,最好的办法就是使之具体化,不过,这种具体化是需要通过阐发来实现的。这就是要求读者能遵循文章的思路,结合文章的背景、作者写文章的意图,对抽象语句的含义作出正确的阐述与合理的补充,完善、丰富自己的理解。
其他文献
审美情趣的培养是对学生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从汉字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首先,英语是表音的文字,而汉语不仅表音,还有表形、表义(合为表意)的功能。汉字的表意性是汉字的基本特征。就汉字的形体构造而言有“六
期刊
一、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是指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保证正确和准确,对某一知识点,对某一问题的分析要完整、严密,所教内容准确无误,不能似是而非、含糊其词。教学中所讲的某一知识点,某一问题都要讲清讲准,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要准确,每一句话的表述都要严谨,富有逻辑性,包括每一个字词的读音或书写,都要读的准确、规范。   二、生动性   语文教学内容一般都比较丰富,如果教师照本宣科,语言呆板
期刊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对课内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首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量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初中学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与我国相类似,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也对母语的课外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日本1989年颁布的国语《学习指导要领》关于
期刊
一、评估机制期待完善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课改风起云涌,大有要把传统的教学一革到底的决心。然而不管怎样,各地年终的教学评价,几乎还是大同小异的,那就是分数。目前,在教育工作中强调:“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是评价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这是无可厚非的,而有人提出“一俊遮百丑”理论:这“一俊”就是教学质量,意思是只要教学质量提高上去了,其他综合教育稍有不足也将被教学质量这一耀眼的光
期刊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一种演变的境界,拾级而上直达人类真理的殿堂;是一种想象的空间,阅读需要一种精神高度。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已经明确关注这种高层次的阅读需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标”同时还要求,语文阅读活动要让学生认
期刊
语文课毕竟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其他都是次要的。语言的魅力就在语言阅读本身,这也是语文教材编选中充分考虑和体现的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媒体,它有时候是只可“意会”的,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作用,有可能冲击语文教育的本体,因此,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不能“以机代人”“以机代教”,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因此,认识“辅助”含义,分清主次,计算机辅助教学才能恰到好处。   下面就阅读教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曾深刻指出: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导致国民素质的下降。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显人文精神?   一、课前制定人文化的教学目标   人文精神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应更专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人性当作优先追求的
期刊
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精妙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细致的描绘,生动的语言,不仅使读者得到文学美的享受,其图画美、音乐美,也是值得回味的。   首先是诗一般的语言美。   这篇课文语言如行云流水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这篇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思路是由盼望春的到来,继而描绘春的美好,以赞咏春的生机作结。这和我们对春的情感是完全一致的,因而也极
期刊
初中语文作文评改方法有多种,“模糊识别法”就是其中之一。“模糊识别法”就是教师根据积淀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知识、技能,对客体做总体感受,亦即对客体内容、本质、原因还为能做彻底的分析说明时那种模糊笼统的感受。这个一种模糊识别能力,看起来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实际上具有很多的优越性,它不仅迅速,而且比较准确、灵活。目前,高考试卷的作文评改,虽然分五个等级的评定标准,但在实际评阅中,对一篇作文的“好”或“差
期刊
一、设置悬念,引起下文   悬念就是在文章中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悬念能使读者关注人物动作或事情发展,引起好奇心。如《羚羊木雕》一文的开头,妈妈劈头就问:“那支羚羊哪儿去啦?”自然引起了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了下文。   通过例文引路,学生的作文开头有了很大提高。   习作:天阴森森地,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小鸟不时地叫几声,在这白天显得格外的刺耳,宁静中夹杂着喧闹,出奇的可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