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串识字借鉴了传统韵语识字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将意思相关的词语围绕一个中心集中起来识字。词串识字有整体性、形象性、可读性的特点,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把握这些特点,才能把词串识字上得诗情画意。
词串识字是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特有的一种识字课文类型。表面看,好像是几行排列整齐、毫不相干的词儿,其实是联系紧密、语义相关,且押韵合辙,是词儿的串连,所以称为“词串”。
词串识字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整体性。一篇课文围绕一个中心,将相关的词语串连起来,用以展示某类事物或描绘某个场景。二是形象性。词串是用并置的意象营造的一个生动可感的情境。三是可读性。词串排列整齐,押韵上口,便于记诵。
比如苏教版第三册《识字6》:
骏马 秋风 塞北
杏花 春雨 江南
椰树 骄阳 海岛
牦牛 冰雪 高原
所学的词语介绍了祖国不同地区颇具特色的风情。四组词语分别介绍了塞北风光、江南春色、海岛夏景和高原景色。这些词串,内涵丰富,展现了祖国大地的自然风光,字里行间充满着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凭借图画,诵读词串,不仅可以认识本课生字,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还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积累语言、发展思维能力。
作为一种特有的集中识字教材,教学中如何去认识、理解和把握?如何让词串教学诗情画意?
一、借助字理,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学生已能找出课文介绍了塞北、江南、海岛、高原这四个地区的美丽风光,但这四个地区分别在祖国的什么位置,是比较模糊的。江南和海岛,他们比较熟悉,在地图上的位置也很明显。而对于塞北和高原这两个词,却很陌生。即使课前预习查了词典,知道塞北指的是长城以北,高原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的大面积隆起地区。但这样抽象的、学术性的解释,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为什么长城以北叫塞北呢?“塞”究竟是什么呢?“海拔”又是什么?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借助字理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塞”这个生字的字形演变,追溯到它原本指人伸出两只手拿着工具筑墙,要把窗户堵上。本义为堵住,后来是指在边界上借助险要的地形修筑城池,守卫国土。古时为了抵御外敌的侵略,所以修筑了长城。于是,古时长城以北就称为塞北了。再出示地图,将长城的位置凸显出来,这样解释既形象,又便于记忆,学生印象深刻,在写这个字时也就不容易写错了。
“高原”这个词在文中指的是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那是一片广大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通常高出海平面至少1000米以上。它是世界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这样介绍,不仅帮助学生弄懂了这个词,还增长了知识,受到了美的熏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展开想象,训练说话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识字同说话结合起来。学生积累了语言,还得给他们创设一个语言实践的机会,才能从积淀转化为运用。教学中我重点选择了“江南”和“海岛”这两串学生比较熟悉的、有话可说的韵文进行说话的训练。让学生看图或联系结合生活经验运用词语想象说话,词串间的内在联系也通过语言的描述给串起来了。从最开始时对杏花的感觉是笼统的“美丽”,经过点拨,观察到它的颜色美,联想到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见过、摸过的小婴儿的脸蛋,是多美的形象啊!杏花的柔美就非常具体、生动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再结合“春雨”,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浮现出一幅“杏花春雨”图。
有了这样的说话基础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海边最喜欢做什么时,说话的要求就更高了一些。要把在海边的活动用一句话说出来,说清楚。学生的回答也许不是特别有条理,有的爱吃,有的爱玩,只要他能够想到合理的活动,教师在此时都可以给予鼓励。在学完这一串词以后,试着根据老师的提示:“夏天的海岛真热闹!人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把句子有条理地说完整。
从说一个词,到说一个短句,再到说一句完整的长句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通过诵读,体会诗韵
把识字同诵读感悟结合起来。十二个词语分四行整齐排列,有形象、有意境,有韵味。既然它是一篇韵文,像一首小诗,我们就必须充分运用朗读这种对话形式。教师要善于引导,教会学生边读边想,借助特有的生活经验,张开想象的翅膀,补充空白,能大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乐趣,获得审美体验。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如教学本课时,教师范读,让学生评价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并趁机介绍“读书秘诀”:老师在读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放电影。比如,当我读到“骏马秋风塞北”的时候,我的眼前就浮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迎着凉爽的秋风,我来到了辽阔的塞北草原,看着骏马在蓝天下奔騰……老师就是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再带上自己的感情,所以就读得美了!
因此,教学词串识字课文,在落实识字、写字的基础上,还要挖掘其丰富的内涵,体现出语言文字的魅力,让识字课堂丰满起来,诗情画意,把识字教学同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协调起来,让学生打心底里爱上识字,爱上语文。
【作者单位: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 江苏】
词串识字是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特有的一种识字课文类型。表面看,好像是几行排列整齐、毫不相干的词儿,其实是联系紧密、语义相关,且押韵合辙,是词儿的串连,所以称为“词串”。
词串识字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整体性。一篇课文围绕一个中心,将相关的词语串连起来,用以展示某类事物或描绘某个场景。二是形象性。词串是用并置的意象营造的一个生动可感的情境。三是可读性。词串排列整齐,押韵上口,便于记诵。
比如苏教版第三册《识字6》:
骏马 秋风 塞北
杏花 春雨 江南
椰树 骄阳 海岛
牦牛 冰雪 高原
所学的词语介绍了祖国不同地区颇具特色的风情。四组词语分别介绍了塞北风光、江南春色、海岛夏景和高原景色。这些词串,内涵丰富,展现了祖国大地的自然风光,字里行间充满着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凭借图画,诵读词串,不仅可以认识本课生字,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还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积累语言、发展思维能力。
作为一种特有的集中识字教材,教学中如何去认识、理解和把握?如何让词串教学诗情画意?
一、借助字理,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学生已能找出课文介绍了塞北、江南、海岛、高原这四个地区的美丽风光,但这四个地区分别在祖国的什么位置,是比较模糊的。江南和海岛,他们比较熟悉,在地图上的位置也很明显。而对于塞北和高原这两个词,却很陌生。即使课前预习查了词典,知道塞北指的是长城以北,高原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的大面积隆起地区。但这样抽象的、学术性的解释,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为什么长城以北叫塞北呢?“塞”究竟是什么呢?“海拔”又是什么?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借助字理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塞”这个生字的字形演变,追溯到它原本指人伸出两只手拿着工具筑墙,要把窗户堵上。本义为堵住,后来是指在边界上借助险要的地形修筑城池,守卫国土。古时为了抵御外敌的侵略,所以修筑了长城。于是,古时长城以北就称为塞北了。再出示地图,将长城的位置凸显出来,这样解释既形象,又便于记忆,学生印象深刻,在写这个字时也就不容易写错了。
“高原”这个词在文中指的是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那是一片广大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通常高出海平面至少1000米以上。它是世界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这样介绍,不仅帮助学生弄懂了这个词,还增长了知识,受到了美的熏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展开想象,训练说话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识字同说话结合起来。学生积累了语言,还得给他们创设一个语言实践的机会,才能从积淀转化为运用。教学中我重点选择了“江南”和“海岛”这两串学生比较熟悉的、有话可说的韵文进行说话的训练。让学生看图或联系结合生活经验运用词语想象说话,词串间的内在联系也通过语言的描述给串起来了。从最开始时对杏花的感觉是笼统的“美丽”,经过点拨,观察到它的颜色美,联想到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见过、摸过的小婴儿的脸蛋,是多美的形象啊!杏花的柔美就非常具体、生动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再结合“春雨”,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浮现出一幅“杏花春雨”图。
有了这样的说话基础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海边最喜欢做什么时,说话的要求就更高了一些。要把在海边的活动用一句话说出来,说清楚。学生的回答也许不是特别有条理,有的爱吃,有的爱玩,只要他能够想到合理的活动,教师在此时都可以给予鼓励。在学完这一串词以后,试着根据老师的提示:“夏天的海岛真热闹!人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把句子有条理地说完整。
从说一个词,到说一个短句,再到说一句完整的长句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通过诵读,体会诗韵
把识字同诵读感悟结合起来。十二个词语分四行整齐排列,有形象、有意境,有韵味。既然它是一篇韵文,像一首小诗,我们就必须充分运用朗读这种对话形式。教师要善于引导,教会学生边读边想,借助特有的生活经验,张开想象的翅膀,补充空白,能大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乐趣,获得审美体验。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如教学本课时,教师范读,让学生评价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并趁机介绍“读书秘诀”:老师在读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放电影。比如,当我读到“骏马秋风塞北”的时候,我的眼前就浮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迎着凉爽的秋风,我来到了辽阔的塞北草原,看着骏马在蓝天下奔騰……老师就是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再带上自己的感情,所以就读得美了!
因此,教学词串识字课文,在落实识字、写字的基础上,还要挖掘其丰富的内涵,体现出语言文字的魅力,让识字课堂丰满起来,诗情画意,把识字教学同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协调起来,让学生打心底里爱上识字,爱上语文。
【作者单位: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