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投我一票”,简单五个字,却字字珠玑。“我”,这个主体,到底指的是哪个人,甚至是哪个群体?“票”,究竟投给了谁,这一票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深意。投票的行为,并不如表面那样的简单,它不是一个随意的行为动作,而是一种权力的赋予与信任。最后,五个字中被隐含的那个对象,最終是谁来投出这一票?种种疑问,种种话题,都离不开民主与权利的羁绊。
一、指向良好的出发点与最终偏离的民主选举
影片中的班主任利用投票选举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组建选举团队,经历才艺展示、互相辩论、竞选演讲的三个环节,最终选出班级的新班长。从出发点看来,无可厚非,然而讽刺的结局却一遍遍的提醒着我们,这是一场可笑又无奈的竞选。本该起引导作用的班主任却退居幕后,任由学生与家长胡作非为,不加制止。
1、有民主的意识,却游走在“灰色选举”的边缘
纵观选举过程,可以看到班主任对于竞选民主的追求,她没有简单地组织学生投票即结束,而是通过各科老师综合考量,列出候选名单,利用竞选小组的方式,以才艺表演、辩论、演讲等多种方式提供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表面上看来,可谓是全面周到,无懈可击。然而,从一开始便已偏离了民主,注定将越走越远。
投票的是学生,提供候选名单的却是老师,这两者是否存在悖论?既然选的是一班之长,候选名单的出炉,也应该加入班级同学的意愿,至少应该取得大多数人的认可,而不是草草宣布名单了事,急于开始竞选过程。“灰色的选举”即是相对那些摊开在阳光下的选举来说另一种阴影地带。班主任本着民主的出发点,紧紧抓牢自认为公正的投票方式,对于过程中出现的竞选者两面三刀,拉帮结派,互相诋毁,制造假象,许官贿赂视而不见,未能起到班主任的引导作用。最初,班主任就没能在学生心中树立正确的民主意识,而是形式化的将投票视作民主的保证,让学生徘徊在不当竞争的岔路口。
2、想要充分放权、自由选举,却将竞争引入歧途的不作为
或许有人想把班主任的“不闻不问”作为充分放权,让学生自主选举的“苦心经营”,那我只觉得这是一种借口。退居幕后,并不意味着当甩手掌柜;自主自由,也需要在恰当的引导下进行。选举过程中的问题,我不相信班主任一个都不曾发现,或许是因为“把选举交给学生”的思想占据了上峰,才让她对诸多问题“撒手不管”。
在选举班长这件事上,把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选出自己心中认可的班长,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就可以不干预选举的过程,三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行为能力还有限,他们并不能懂得选举的正确方式,更不用说何为民主了。在候选者方面,班主任缺乏竞选引导,让诸多不公正、不公平的竞选手段频频出现。在投票者方面,则未能提前告知选举的标准,让选票随着利益指向而变化。
若三个学生因为互相竞争关系而形成各种手段的“拉拢站队”也属正常,那当事态发展成为“谋士家长”的公然贿赂,班主任还未意识到问题的扩大,实在是万万不该。自认为的放权、引导角色的缺失是明显的失误,从心理暗示的层面,将学生一定程度的引上歧途。起初的竞选小组成员为了协助才艺表演实属正常,演变到后期却成为竞选帮派,互相起哄、造谣、诋毁。在班级内部做一些选票意愿调查也无可厚非,在辩论前的缺点调查令人咋舌,将就职辩论恶化成找茬的人生攻击。
如此种种,怀抱着放权美梦的班主任,在不作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让学生的选举成为一场不良竞争。
二、让选举班委的过程无限接近“民主”的方式
选举的方式与流程,经过积淀与完善,依旧难以达到完全的公正、平等,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不断努力,让选举的环节无限接近民主。同样的,我也难以提出一种大家都能认可的科学选举方式,只在这里围绕前文所述的问题,简要的谈一谈班主任,在班委选举的过程中,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做出怎样的管理。
许多老师谈到班级管理,总是自诩自己是民主派,觉得民主是一副灵药,可以治疗班级所有的问题,谁如果被认为是专制,那么,似乎是和整个时代对着干。民主存在于班级中,是班级日常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不能以民主为借口,采用不作为的方式“消极民主”。也不可将民主视为绝对权威,抑或是万能钥匙,处处使用。
班主任究竟在选举中扮演何种角色呢?
1、选举前
名单的制定,应有班主各科教师共同商讨,提出初步人选,经班级同学认可后,方能生效。班主任需要告知竞选者与投票人选举的标准,就目前的教育现状,主要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能力、特长优势、人际等各方面的综合考量。强调选举过程中的原则与纪律,这一环节必不可少,不仅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更要让参选学生家长对此有共识。此外,公布选举流程根据选拔的具体标准、班委岗位而设定,例如才艺展示、演讲、辩论等。
2、选举中
关注学生竞选参与姿态,纠正不恰当的竞选行为,教师在选举过程中要支持学生的自主独立,但也不能放任自由,适时地了解,合理的引导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日常思想动态,鼓励学生独立参选,除了日常在校的观察,班主任还需要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近况。再次强调选举标准,学生们往往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忽略了最初制定的选举标准,此时需要班主任适时地强调。采用合适的方式选出班委一般以学生投票的方式居多。
3、选举后
首先祝贺当选的学生,也要感谢其他竞选者的努力与付出,进行鼓励,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其次对新任班委进行上任培训,帮助其正确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提高工作能力。针对班委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适当更换人选。选举名单的公布,并不意味着选举的完成,教师对于新任的班委,需要继续观察与指导。
综上而言,在民主的班级中,班主任需要摆脱极端的民主与专制,强调班主任的“无为”,即:避免包办或过多地干预学生,要留给学生更广阔的自由发展和调节空间。应抛弃那种“警察加保姆”式的管理方式,把对班级高度集中管理改为宏观调控和指导。班主任一方面要指导组织形成班级内部运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协调好班级与学校、社会的关系。在这一工作中,班主任应该是一个策划者,而不是强制决策推行者,应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将班委组织这个机构打造一个高协调、高效率、服从力和执行力强的高能力人才的聚集。让班委组织各个成员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做最适合自己最有利于班集体的事情。
一、指向良好的出发点与最终偏离的民主选举
影片中的班主任利用投票选举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组建选举团队,经历才艺展示、互相辩论、竞选演讲的三个环节,最终选出班级的新班长。从出发点看来,无可厚非,然而讽刺的结局却一遍遍的提醒着我们,这是一场可笑又无奈的竞选。本该起引导作用的班主任却退居幕后,任由学生与家长胡作非为,不加制止。
1、有民主的意识,却游走在“灰色选举”的边缘
纵观选举过程,可以看到班主任对于竞选民主的追求,她没有简单地组织学生投票即结束,而是通过各科老师综合考量,列出候选名单,利用竞选小组的方式,以才艺表演、辩论、演讲等多种方式提供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表面上看来,可谓是全面周到,无懈可击。然而,从一开始便已偏离了民主,注定将越走越远。
投票的是学生,提供候选名单的却是老师,这两者是否存在悖论?既然选的是一班之长,候选名单的出炉,也应该加入班级同学的意愿,至少应该取得大多数人的认可,而不是草草宣布名单了事,急于开始竞选过程。“灰色的选举”即是相对那些摊开在阳光下的选举来说另一种阴影地带。班主任本着民主的出发点,紧紧抓牢自认为公正的投票方式,对于过程中出现的竞选者两面三刀,拉帮结派,互相诋毁,制造假象,许官贿赂视而不见,未能起到班主任的引导作用。最初,班主任就没能在学生心中树立正确的民主意识,而是形式化的将投票视作民主的保证,让学生徘徊在不当竞争的岔路口。
2、想要充分放权、自由选举,却将竞争引入歧途的不作为
或许有人想把班主任的“不闻不问”作为充分放权,让学生自主选举的“苦心经营”,那我只觉得这是一种借口。退居幕后,并不意味着当甩手掌柜;自主自由,也需要在恰当的引导下进行。选举过程中的问题,我不相信班主任一个都不曾发现,或许是因为“把选举交给学生”的思想占据了上峰,才让她对诸多问题“撒手不管”。
在选举班长这件事上,把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选出自己心中认可的班长,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就可以不干预选举的过程,三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行为能力还有限,他们并不能懂得选举的正确方式,更不用说何为民主了。在候选者方面,班主任缺乏竞选引导,让诸多不公正、不公平的竞选手段频频出现。在投票者方面,则未能提前告知选举的标准,让选票随着利益指向而变化。
若三个学生因为互相竞争关系而形成各种手段的“拉拢站队”也属正常,那当事态发展成为“谋士家长”的公然贿赂,班主任还未意识到问题的扩大,实在是万万不该。自认为的放权、引导角色的缺失是明显的失误,从心理暗示的层面,将学生一定程度的引上歧途。起初的竞选小组成员为了协助才艺表演实属正常,演变到后期却成为竞选帮派,互相起哄、造谣、诋毁。在班级内部做一些选票意愿调查也无可厚非,在辩论前的缺点调查令人咋舌,将就职辩论恶化成找茬的人生攻击。
如此种种,怀抱着放权美梦的班主任,在不作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让学生的选举成为一场不良竞争。
二、让选举班委的过程无限接近“民主”的方式
选举的方式与流程,经过积淀与完善,依旧难以达到完全的公正、平等,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不断努力,让选举的环节无限接近民主。同样的,我也难以提出一种大家都能认可的科学选举方式,只在这里围绕前文所述的问题,简要的谈一谈班主任,在班委选举的过程中,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做出怎样的管理。
许多老师谈到班级管理,总是自诩自己是民主派,觉得民主是一副灵药,可以治疗班级所有的问题,谁如果被认为是专制,那么,似乎是和整个时代对着干。民主存在于班级中,是班级日常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不能以民主为借口,采用不作为的方式“消极民主”。也不可将民主视为绝对权威,抑或是万能钥匙,处处使用。
班主任究竟在选举中扮演何种角色呢?
1、选举前
名单的制定,应有班主各科教师共同商讨,提出初步人选,经班级同学认可后,方能生效。班主任需要告知竞选者与投票人选举的标准,就目前的教育现状,主要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能力、特长优势、人际等各方面的综合考量。强调选举过程中的原则与纪律,这一环节必不可少,不仅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更要让参选学生家长对此有共识。此外,公布选举流程根据选拔的具体标准、班委岗位而设定,例如才艺展示、演讲、辩论等。
2、选举中
关注学生竞选参与姿态,纠正不恰当的竞选行为,教师在选举过程中要支持学生的自主独立,但也不能放任自由,适时地了解,合理的引导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日常思想动态,鼓励学生独立参选,除了日常在校的观察,班主任还需要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近况。再次强调选举标准,学生们往往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忽略了最初制定的选举标准,此时需要班主任适时地强调。采用合适的方式选出班委一般以学生投票的方式居多。
3、选举后
首先祝贺当选的学生,也要感谢其他竞选者的努力与付出,进行鼓励,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其次对新任班委进行上任培训,帮助其正确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提高工作能力。针对班委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适当更换人选。选举名单的公布,并不意味着选举的完成,教师对于新任的班委,需要继续观察与指导。
综上而言,在民主的班级中,班主任需要摆脱极端的民主与专制,强调班主任的“无为”,即:避免包办或过多地干预学生,要留给学生更广阔的自由发展和调节空间。应抛弃那种“警察加保姆”式的管理方式,把对班级高度集中管理改为宏观调控和指导。班主任一方面要指导组织形成班级内部运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协调好班级与学校、社会的关系。在这一工作中,班主任应该是一个策划者,而不是强制决策推行者,应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将班委组织这个机构打造一个高协调、高效率、服从力和执行力强的高能力人才的聚集。让班委组织各个成员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做最适合自己最有利于班集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