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都运用到数学知识,数学课堂更应如此。对现在的学生,我们已经不能沿用以往的“填鸭式”教育,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在课堂上尽量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
一、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离不开日常生活,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必须应用到数学知识。只要学生抱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对身边的事物多一些好奇,多一些思考,就可以感受到数学存在的魅力,从而才能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八年级数学“位置的变化”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边看、边讲、边问、边谈话,结合具体事物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和学习。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促使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又如:教“从三个方向看”一课时,笔者从“魔方”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接着,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他们自己准备的一些正方体学具,要求他们用这些学具去搭建一些他们自己喜欢的形状与构造。然后指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自己搭建的物体,看看是什么形状,并和周围的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们兴致勃勃,各抒己见。这个时候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在纸上画出来。然后再结合学生所画的图形给出主视图,俯视图以及左视图的概念。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三视图有了全面的了解。
二、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让他们感觉到似曾相识,而学好了这些知识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学生就有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就比较好。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收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当然,教师还需要结合每一课所学内容,恰当地进行加工,让二者的结合自然有序。只有学生愿意学数学了,他们才会有学好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七年级有理数内容的学习中,为了引入“负数”的概念,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昨天夜里气温是5摄氏度,到凌晨又下降了7摄氏度,那么现在的气温是多少,又该怎么表示呢?”学生们会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这样,就在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中顺利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同样,在“角的平分线”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同学们,两条笔直的公路交叉。现在要建设一个新的货场,要求到交叉路口的距离是100米,并且到两条公路的距离是一样远。同学们请你们认真思考一下,应建在什么地方呢?又可以有多少个合适的位置呢?”同学们拿着纸笔积极行动起来。笔者因势利导地说:“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只要学好角的平分线,就可以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
三、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卖芒果……,十元钱三斤。”街头这一句简单的叫卖,就蕴含有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现象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矩形的判定前,可以提出问题:“李师傅在家里做了一个四边形门框,可是不知道是不是矩形。他手头上只有一根足够长的棉线,可以用这根棉线来验证这个门框是不是矩形吗?如果可以,你能帮他设计一个方案吗?”学生们带着问题积极思考,认真讨论。教师就可以提示学生:“棉线可以用来干什么呢?当然是度量长度。这样,我们就可以先度量两组对边是不是分别相等,从而可以先判定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接下来又该怎么做呢?”用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引入新知识,显得自然而流畅。
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
学习数学是有价值的,当然学习数学更是有用的。学习数学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利于提高我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努力提供一些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他们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其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以及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学生出黑板报、布置宣传栏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或者中心对称图案。还有,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让学生到操场上去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旗杆高。
又如:在学完“普查与抽样调查”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在学校调查自己同学所穿鞋子的尺码,通过交流、合作等得出结果,并由此帮助鞋店制订生产、销售方案。这样,不仅充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把数学知识合理、恰当地融入到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中。只有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学到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
一、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离不开日常生活,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必须应用到数学知识。只要学生抱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对身边的事物多一些好奇,多一些思考,就可以感受到数学存在的魅力,从而才能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八年级数学“位置的变化”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边看、边讲、边问、边谈话,结合具体事物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和学习。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促使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又如:教“从三个方向看”一课时,笔者从“魔方”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接着,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他们自己准备的一些正方体学具,要求他们用这些学具去搭建一些他们自己喜欢的形状与构造。然后指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自己搭建的物体,看看是什么形状,并和周围的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们兴致勃勃,各抒己见。这个时候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在纸上画出来。然后再结合学生所画的图形给出主视图,俯视图以及左视图的概念。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三视图有了全面的了解。
二、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让他们感觉到似曾相识,而学好了这些知识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学生就有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就比较好。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收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当然,教师还需要结合每一课所学内容,恰当地进行加工,让二者的结合自然有序。只有学生愿意学数学了,他们才会有学好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七年级有理数内容的学习中,为了引入“负数”的概念,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昨天夜里气温是5摄氏度,到凌晨又下降了7摄氏度,那么现在的气温是多少,又该怎么表示呢?”学生们会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这样,就在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中顺利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同样,在“角的平分线”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同学们,两条笔直的公路交叉。现在要建设一个新的货场,要求到交叉路口的距离是100米,并且到两条公路的距离是一样远。同学们请你们认真思考一下,应建在什么地方呢?又可以有多少个合适的位置呢?”同学们拿着纸笔积极行动起来。笔者因势利导地说:“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只要学好角的平分线,就可以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
三、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卖芒果……,十元钱三斤。”街头这一句简单的叫卖,就蕴含有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现象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矩形的判定前,可以提出问题:“李师傅在家里做了一个四边形门框,可是不知道是不是矩形。他手头上只有一根足够长的棉线,可以用这根棉线来验证这个门框是不是矩形吗?如果可以,你能帮他设计一个方案吗?”学生们带着问题积极思考,认真讨论。教师就可以提示学生:“棉线可以用来干什么呢?当然是度量长度。这样,我们就可以先度量两组对边是不是分别相等,从而可以先判定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接下来又该怎么做呢?”用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引入新知识,显得自然而流畅。
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
学习数学是有价值的,当然学习数学更是有用的。学习数学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利于提高我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努力提供一些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他们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其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以及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学生出黑板报、布置宣传栏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或者中心对称图案。还有,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让学生到操场上去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旗杆高。
又如:在学完“普查与抽样调查”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在学校调查自己同学所穿鞋子的尺码,通过交流、合作等得出结果,并由此帮助鞋店制订生产、销售方案。这样,不仅充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把数学知识合理、恰当地融入到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中。只有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学到的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