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小儿哮喘的进展。
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支气管患者48例,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
结果:改善咳嗽、咯痰、喘息症状以及哮喘症状。
结论:中医治疗小儿哮喘有其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小儿支气管哮喘中医药治疗症状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68-02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以喘息、胸闷、呼吸困难,或伴咳嗽为表现的呼吸道常见疾病。中医学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本病的描述,汉唐宋时期已有具体治疗方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把哮喘作为独立的病名成篇后,其病因病机、理法方药历经多代中医医家努力得到发展,逐渐形成一套治疗体系。目前全球支气管哮喘发病日趋升高,中医治疗哮喘日益受到关注[1]。选取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支气管患者48例,进行中医药治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支气管患者48例,包括男28例,女20例;年龄2~14岁,平均7.2岁;病程2~5d。
1.2治疗方法。止咳平喘汤(炙麻黄5g,杏仁、黄芩、川贝母、茶叶各6g,生石膏(先煎)20g,桑白皮15g,甘草、白果各3g)泻肺平喘,敛肺缓解。水煎服,1剂/d,日服3~5次。鼻塞流清涕者加荆芥6g,前胡、蝉蜕各5g;咯吐白沫痰量多者去生石膏,加半夏、陳皮各6g;咯吐黄浓痰而量多者加胆南星、瓜蒌仁各10g;湿疹者加地肤子10g,苦参5g;喘甚者加地龙10g,焙葶苈子6g;阴虚者加北沙参、麦冬各10g,阳虚去石膏加细辛6g。炙麻黄、杏仁宣降并用以增解平喘之功;生石膏、黄芩清泻肺热燥湿;川贝母、茶叶、甘草清热化痰润;白果、桑白皮敛肺平喘。
2结果
48例小儿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临床控制18例,显效15例,好转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5.4%。
3讨论
哮喘传统多按寒热分类,如冷哮、热哮等,后世也有以病理性质为依据者,如实哮、虚哮等。宋代有以“邪气在表、邪实在里以及水气、郁热之异”(《圣济总录》)进行分类。明清以后则多以病因为依据进行分类,如风哮、痰哮、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醋哮等。李石青认为哮喘发作期从表里分类,可以抓住病机重点,加强治疗的针对性[2]。大凡风寒外束,或夹饮邪,皆属表,为清邪,而痰火、痰浊、淤阻等皆属里,为浊邪。张洁承认为哮喘发作期治疗分寒热,这是根据患者体质、感受外邪性质,并结合痰的辨证要点制订的一种传统分类方法。吕同杰认为气有盛衰,哮有虚实,实哮为气盛邪伏,痰壅于肺,虚哮为气虚痰贮,数脏并亏。而姜春华则认为青年女性着重肾阴,老年男性着重肾阳,重点强调肾中阴阳。黄芪、白术、防风健脾化痰固表,开发腠理,透邪抗敏;方中麻黄、桂枝发汗散寒以解表邪,麻黄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去细辛是因其燥热有毒。因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两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甘草调和诸药,并能解毒。诸药合用,共奏豁痰宣肺、开通气道、降气平喘的作用。故此方适用于哮喘之痰涎壅盛兼寒虚证者。
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优势在于强调个体与证型的差异,因地因时因人辨证施治,注重整体观,对症性强,尤其对缓解期的防治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善于预防,长于治本,较西医治疗有明显优势。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报道逐渐增多,认为预防哮喘发作,哮喘缓解期的治疗是哮喘治疗的核心问题,中医药扶正固本在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发作次数,减轻发作程度,提高患儿生存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儿哮喘见于肾虚气短者多属年长儿童,日久发病,导致肾虚,失纳之功所致的气短成为临床的主证。缓解期肺脾肾之虚,虽各有所偏,三者常相互并存,故治疗共性是益气,益气之剂以黄芪为优,所以在缓解期三证中黄芪是首选药物。在肾虚证中,黄芪与女贞子、芡实、补骨质等为伍,可增加固肾效果。尽管如此,中医药防治小儿哮喘缓解期仍存在不少问题尚需解决,如对小儿哮喘缓解期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仍不统一,缺乏对评价指标量化标准的研究。多数临床报道仍为经验总结或临床疗效观察,科研设计规范化明显不足,实验研究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不利于中医对小儿哮喘机制的研究。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防治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发病机理,研制出更加有效的预防、治疗哮喘的药物,从而达到根治哮喘的目的[3]。本组资料显示,48例小儿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临床控制18例,显效15例,好转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5.4%。总之,中医治疗小儿哮喘有其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郭正武,张雅凤,林忠嗣.固本止哮汤治疗缓解期哮喘40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0,6(1):117-119
[2]伍国英.益气平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2):223-224
[3]石克华,熊必丹,吴银根.补肾平喘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76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0,12(4):126-127
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支气管患者48例,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
结果:改善咳嗽、咯痰、喘息症状以及哮喘症状。
结论:中医治疗小儿哮喘有其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小儿支气管哮喘中医药治疗症状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68-02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以喘息、胸闷、呼吸困难,或伴咳嗽为表现的呼吸道常见疾病。中医学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本病的描述,汉唐宋时期已有具体治疗方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把哮喘作为独立的病名成篇后,其病因病机、理法方药历经多代中医医家努力得到发展,逐渐形成一套治疗体系。目前全球支气管哮喘发病日趋升高,中医治疗哮喘日益受到关注[1]。选取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支气管患者48例,进行中医药治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支气管患者48例,包括男28例,女20例;年龄2~14岁,平均7.2岁;病程2~5d。
1.2治疗方法。止咳平喘汤(炙麻黄5g,杏仁、黄芩、川贝母、茶叶各6g,生石膏(先煎)20g,桑白皮15g,甘草、白果各3g)泻肺平喘,敛肺缓解。水煎服,1剂/d,日服3~5次。鼻塞流清涕者加荆芥6g,前胡、蝉蜕各5g;咯吐白沫痰量多者去生石膏,加半夏、陳皮各6g;咯吐黄浓痰而量多者加胆南星、瓜蒌仁各10g;湿疹者加地肤子10g,苦参5g;喘甚者加地龙10g,焙葶苈子6g;阴虚者加北沙参、麦冬各10g,阳虚去石膏加细辛6g。炙麻黄、杏仁宣降并用以增解平喘之功;生石膏、黄芩清泻肺热燥湿;川贝母、茶叶、甘草清热化痰润;白果、桑白皮敛肺平喘。
2结果
48例小儿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临床控制18例,显效15例,好转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5.4%。
3讨论
哮喘传统多按寒热分类,如冷哮、热哮等,后世也有以病理性质为依据者,如实哮、虚哮等。宋代有以“邪气在表、邪实在里以及水气、郁热之异”(《圣济总录》)进行分类。明清以后则多以病因为依据进行分类,如风哮、痰哮、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醋哮等。李石青认为哮喘发作期从表里分类,可以抓住病机重点,加强治疗的针对性[2]。大凡风寒外束,或夹饮邪,皆属表,为清邪,而痰火、痰浊、淤阻等皆属里,为浊邪。张洁承认为哮喘发作期治疗分寒热,这是根据患者体质、感受外邪性质,并结合痰的辨证要点制订的一种传统分类方法。吕同杰认为气有盛衰,哮有虚实,实哮为气盛邪伏,痰壅于肺,虚哮为气虚痰贮,数脏并亏。而姜春华则认为青年女性着重肾阴,老年男性着重肾阳,重点强调肾中阴阳。黄芪、白术、防风健脾化痰固表,开发腠理,透邪抗敏;方中麻黄、桂枝发汗散寒以解表邪,麻黄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去细辛是因其燥热有毒。因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两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甘草调和诸药,并能解毒。诸药合用,共奏豁痰宣肺、开通气道、降气平喘的作用。故此方适用于哮喘之痰涎壅盛兼寒虚证者。
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优势在于强调个体与证型的差异,因地因时因人辨证施治,注重整体观,对症性强,尤其对缓解期的防治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善于预防,长于治本,较西医治疗有明显优势。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报道逐渐增多,认为预防哮喘发作,哮喘缓解期的治疗是哮喘治疗的核心问题,中医药扶正固本在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发作次数,减轻发作程度,提高患儿生存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儿哮喘见于肾虚气短者多属年长儿童,日久发病,导致肾虚,失纳之功所致的气短成为临床的主证。缓解期肺脾肾之虚,虽各有所偏,三者常相互并存,故治疗共性是益气,益气之剂以黄芪为优,所以在缓解期三证中黄芪是首选药物。在肾虚证中,黄芪与女贞子、芡实、补骨质等为伍,可增加固肾效果。尽管如此,中医药防治小儿哮喘缓解期仍存在不少问题尚需解决,如对小儿哮喘缓解期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仍不统一,缺乏对评价指标量化标准的研究。多数临床报道仍为经验总结或临床疗效观察,科研设计规范化明显不足,实验研究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不利于中医对小儿哮喘机制的研究。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防治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发病机理,研制出更加有效的预防、治疗哮喘的药物,从而达到根治哮喘的目的[3]。本组资料显示,48例小儿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临床控制18例,显效15例,好转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5.4%。总之,中医治疗小儿哮喘有其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郭正武,张雅凤,林忠嗣.固本止哮汤治疗缓解期哮喘40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0,6(1):117-119
[2]伍国英.益气平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2):223-224
[3]石克华,熊必丹,吴银根.补肾平喘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76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0,12(4):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