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数字化技术是佛教图像研究的新手段。本文利用新完成的敦煌莫高窟第72窟北壁弥勒经变数字化图像,对该经变进行了细致考察,确认多数画面与榜题可以识读,首次完整抄录该经变的榜题文字并与经文、画面进行比对,发现该经变主要依据义净翻译的《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绘制,但还有较多内容吸纳了之前翻译的几部弥勒经典,甚至还有少量非弥勒经典的内容,从而对该经变内容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关键词:莫高窟第72窟;弥勒经变;榜题
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9)04-0026-12
Abstract: A close examination of the newly obtained digital images of the Maitreya illustration on the north wall in Mogao cave 72 suggests that most of the scenes and inscriptions can be successfully identified with the aid of new digital technology. By transcribing the inscriptions and texts accompanying the sutra illustration and comparing them with the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s, the author confirms that the illustration was painted mainly according to the Sutra of Meditation on Maitreya Bodhisattva’s Rebirth Below in Ketumati translated by Yi Jing. Besides this primary model, the illustration absorbed material from a few earlier translated versions of the same sutra and even borrowed from a few sutras tha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Maitreya at all. This study allows us to gain a more accurate picture of this illustration and i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how research technology innovations can prove effective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history.
Keywords: Mogao Cave 72; Maitreya Sutra illustration; inscription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佛教图像研究增加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所承担了敦煌石窟的数字化项目,截止2018年11月,已经完成214个洞窟的数字化图像的采集,其中的110个洞窟已经拼接完成,包括莫高窟第72窟。
莫高窟石窟分南区、北区,南区主要是绘塑佛教题材的功德窟,北区主要是现实僧俗的生活窟(居住窟、禅窟、瘗窟、仓储窟等)。第72窟位于南区中段最下层,该窟坐西向东,平面方形(东西进深6.5米,南北东侧部分6.15米、西侧部分6.45米),西壁开一盝顶龛,属于中等大小的洞窟(图1)。
第72窟没有文字记载的具体开凿年代,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将第72窟的年代判定为五代[1],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2]和张大千《漠高窟记》判定为晚唐[3]。1993年,霍熙亮先生在《莫高窟第72窟及其南壁刘萨诃与凉州圣容佛瑞像史迹变》一文中也认为是晚唐窟,并推断窟主可能是首任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799—872):“如此装饰华美的石窟很有可能是晚唐张义潮的功德窟,东壁满头金饰的贵妇形象也可能是张义潮夫人。”[4]按:张义潮即张议潮。他认为该窟修建于晚唐,现存壁画多数经五代、宋重描。该窟南侧为盛唐第74窟,北侧为初唐第71窟。第74窟、71窟主室距离崖面较浅,而第72窟主室距离崖面较深,可能第72窟是打破前代洞窟而建造,但现已无前代洞窟任何痕迹{1}。关于该窟修建年代、壁画绘制年代与艺术风格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暂从五代之说。
多数唐前期洞窟都是通壁一铺经变,蕃占时期(中唐,786—848年)起,出现一壁绘多铺经变。第72窟北壁通壁画弥勒经变,南壁通壁画刘萨诃史迹画,东壁通壁画劳度叉斗圣变。这种通壁绘一铺经变的布局有点“复古”的感觉。盝顶龛之龛形与龛顶四披画佛教史迹画、龛壁以屏风画形式画故事画,也与中唐第231、237窟类似。
第72窟位于崖面下层,窟内下层曾被水淹,下部壁画毁损严重。从残痕看,东壁门北下方为女供养人数身(存4身痕迹,窟门经后代改建,可能当时绘4身或5身)。门南供养人模糊。南、北壁下方东侧画阶梯状隔断,东侧略高。南壁东侧画屏风2扇,各画一身菩萨,东起第1身题“南无延寿命宝檀花菩萨”,第2身菩萨榜题漫漶。南壁下方西侧壁画残毁殆尽(可能是屏风画,内画供养人或供养菩萨,从最上面画装饰性山峦看,更可能是佛传之类的内容)。北壁东侧画3身女供养人像,东起第1身面西存花冠,第2身较小似乎为儿童,第3身不清楚。西侧下方画屏风8扇,内容不详,可能内画供养人或供养菩萨,也许是佛传之类的内容,东起约第2身菩萨榜题存一“南”字,若是供养菩萨则可能是“南无……菩萨”。
关于北壁壁画,前揭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记:“南壁。经变,残毁。”[2]128未记录北壁壁画。张大千《漠高窟记》记:“晚唐人画经变二铺,残毁,南、北壁。”[3]146即《敦煌艺术叙录》《漠高窟记》均未能判定南北壁壁画题材。北壁壁画题材后来确定为弥勒经变,至于其内容则往往被忽略,如前揭霍熙亮文记:“北壁上段画弥勒经变一铺,大面积毁损。下段屏风画漫漶。”[4]352017年,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所完成了第72窟图像的数字化拼接,我们得以仔细考察该经变的细部,发现多数画面与榜题可以辨识出来,并非“残毁”或“大面積毁损”(图2a),从而对这铺弥勒经变内容有了新的认识。 虽然数字化之前也可以依靠肉眼和照片进行画面解读,但由于本铺弥勒经变画面高大,需要借助梯架、照明工具才能考察,工作量较大,令学者望而却步{1}。数字化之后,我们从数据库提取精度较高的图片,得以在计算机上完成图像与文字的识读工作,大大减轻了工作量。令人欣慰的是,第72窟弥勒经变的画面与榜题基本现存完整,原有榜题约有50条,现存有文字的榜题40多条,本文记录46幅画面,涉及弥勒入胎、诞生、三会、出家、以法教化等(图2b),体现了义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的基本内容。
敦煌石窟从盛唐开始,多数弥勒经变的榜题来自义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这是敦煌弥勒图像演变的一个重要特点。经抄录核对,第72窟弥勒经变榜题多数属于义净译本,但部分榜题出自其他弥勒经典,甚至部分榜题来历不明,介绍如下。
一 多数榜题出自义净译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第72窟北壁弥勒经变的中间和两侧各画一组倚坐佛说法会,构成了“弥勒三会”,而敦煌石窟多数弥勒经变的三会是呈“品”字或倒“品”字分布的。下方有屏风画,画供养人,非常模糊,东侧两身可判定为女供养人(本文暂不涉及该窟营建年代与供养人)。三会四周分布着约50个小画面(本文判明的画面有46组,可能有若干遗漏),多数画面有榜题,其中约有23条榜题出自义净译本(画面1—25,其中画面10、12没有榜题),基本体现了义净译本的内容,非义净译本的内容属于少量的和次要的。仔细考察这些榜题,发现存在改编、重复、误植等一些非“标准”榜题。
(一)少数榜题据经文改编
画面3位于兜率天宫左下方,画四足椭圆形桌,上摆两盘食物(盘中有一长条形食品,类似现代油条或馓子,一个圆形食物,可能是馒头),三双筷子,三俗人围绕盘腿坐,挥手说话状;上方空中彩云间有四足椭圆形桌,上有一食盘,盘中有长形食物,与圆桌上的食物相同(无馒头)。榜题:“弥勒下生时,饮食自然现。”(图3)弥勒经典没有这句话,接近这句话的义净译本的经文是:“自然出香稻,美味皆充足。”[5]
(二)少数画面与榜题不符
画面7位于西侧上起第四列西起第一个画面(图4a):一女侧卧屋内,屋顶一人骑象乘云而下,即表示“梦象入胎”,但榜题却是:“于是慈氏母,往取妙花园。徐立攀花树,俄诞胜慈尊。”画面8位于西侧第二列西起第二画面(图4b),画一女立于树下,平伸右手,一婴儿从右腋诞生,前方一女持盘接婴儿,孕妇身后站立二侍女,即表示“右腋诞生”。榜题却是:“有女名净妙,为大臣夫人,名称相端严。见者皆欢悦,既情(怀)此大圣,满足于十月。”显然书写手误将画面7、画面8的榜题互换,把“怀”字写成类形字“情”。
画面9位于东侧第二列东起第一画面(图4c),画一佛斜举左手,指着上方山中禅僧,佛身后有二胁侍菩萨,前方一比丘跪迎,画面表示弥勒登山见迦叶,但榜题却是:“当尔降生时,千眼帝释主;躬自擎菩萨,欣捧两足尊。”榜题表示弥勒诞生时帝释天接婴儿,榜题与画面不符,此榜题的内容接近画面8(“右腋诞生”)。按:画面9的内容属于“见迦叶”,义净译本无此内容(说见下)。
这些张冠李戴现象说明古代画工与书写手是分头工作的。
(三)不标榜题
画面12位于西侧第四列西起第二画面,画4人抬轿(只画出前面2人),轿上一女怀抱婴儿。前方城门外一戴通天冠男子站立合十,身后随侍一男一女,一男子向王者屈膝作禀报状(参见图4a)。此画面无榜题,但内容清楚,表示花园诞生后回宫,弥勒之父迎接。对应的义净译本经文是:“御者进雕辇,皆用宝庄严,母子升其中,诸天共持舆。千种妙音乐,引导而还宫,慈氏入都城,天花如雨落。”[5]427画面10位于西侧第二列西起第二画面“九龙灌顶”(画面11)下方,画七朵莲花,一童子站在其中一朵莲花上,举右手。表示“步步生莲”“指天发誓”,但此画面没有对应的榜题(漏题)。
画面45位于经变右下角,画一座城楼,一佛率众人向城门走去。画面因非常模糊,未能找到榜题痕迹,但画面内容是清楚的,表示弥勒回城。画面21位于东侧第一列东起第二画面,二俗人站立,双手合十,礼拜一佛塔,塔内有一佛像。榜题:“三转法轮已,人天普纯净。”完整经文是:“三转法轮已,人天普纯净。将诸弟子众,乞食入城中。”[5]427即表示三转法轮后,弥勒率众入城乞食。画面21的画面与榜题不符合,此榜题应是右下角画面45“弥勒回城”的榜题,画面21所表现的内容不详(可能与画面13、14、15等礼拜佛塔画面相同)。画面45表示弥勒回城。此榜题当即“弥勒回城”榜题,书写手误植在画面21。
(四)榜题与画面重复
有2组榜题与画面重复,画面13位于西侧第一列西起第二画面(上层兜率天宫),画二俗人站在佛塔两侧,合十礼拜;画面14位于上一画面下侧(西侧第二列西起第六画面),画4俗人跪于地,合十礼拜佛塔;画面15位于上层兜率天宫东侧第二列东起第四画面,画2俗人1僧人站着礼拜佛塔。這三组画面都是僧俗礼拜佛塔,画面基本类似,榜题均为:“或郁金沈水,香泥用涂饰;供养牟尼塔,来生我法中。”画工重复画出、书写手重复抄上(图5)。前面提到的画面21也是礼拜佛塔,推测也是这一内容,估计书写手已经不忍心再抄了。
画面22与画面23并列,画面内容不同,榜题相同(图6)。画面22位于西侧第一列西起第三画面。屋内三俗人合十胡跪,一佛二菩萨乘云而来。榜题:“彼时诸大众,断障除疑惑;超越生死流,善修清净行。”画面23位于上一画面下方(西侧第二列西起第四画面),画一比丘站在野外,左手持锡杖,挥举右手,二俗人跪礼。榜题:“彼时诸大众,断障除疑惑;超越生死流,善修清净行。”经文比较抽象,表示弥勒三会说法后的人人听闻佛法的景象。画面完全不同,而榜题相同,可能书写手误书。
画面24位于东侧第一列东起第五画面(与兜率天宫相邻)。屋内一僧人说法,一男一女合十胡跪面对。屋外一侧一女合十而立。一侧一佛二菩萨乘云而来。与画面22类似,榜题所据经文也是紧接画面22。 二 少数画面与榜题出自其他弥勒经典
(一)出自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画面27位于西侧说法会的正下方,画帝王与大臣出行,榜题:“时穰佉王共八万四千大臣恭敬围绕出□(家)……”义净译本:“彼轮王饷佉,闻深妙法已,罄舍诸珍宝,祈心慕出家。不恋上宫闱,至求于出离,八万四千众,咸随而出家。”[5]427文字上更接近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时蠰佉王亦共八万四千大臣,恭敬围绕,出家学道。”[6]
(二)出自鸠摩罗什译《弥勒成佛经》
画面36(图7)位于东上角(东侧第一列东起第一画面),画一僧人野外禅修,上方一僧人举左手、垂右手斜飞,足下有火焰。榜题:“头上出水,足下出火。”看不清头上出水。这是表示迦叶献袈裟给弥勒后,现“身上出水,身下出火”等十八变而涅槃。义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和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都没有此内容。鸠摩罗什译《弥勒成佛经》(《弥勒大成佛经》)有记载:“尔时摩诃迦叶踊身虚空,作十八变,或现大身满虚空中;大复现小如葶苈子,小复现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履地如水,履水如地,坐卧空中,身不陷坠;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边踊中没,中踊边没,上踊下没,下踊上没;于虚空中,化作琉璃窟;承佛神力,以梵音声,说释迦牟尼佛十二部经。大众闻已,怪未曾有。八十亿人远尘离垢,于诸法中不受诸法,得阿罗汉;无数天人发菩提心,绕佛三匝,还从空下,为佛作礼,说有为法皆悉无常。辞佛而退,还耆阇崛山本所住处,身上出火,入般涅槃。收身舍利,山顶起塔。”[7]
三 少数画面参考了其他佛经
(一)出自佛传题材
画面26位于西侧第二列西起第一画面(图8)。画牛、马、羊、象各一大一小。榜题:“菩萨生时,天感六畜返息时。”表示弥勒诞生时,六畜也同时产子。所有弥勒经典均没有此内容,这是借用了释迦牟尼诞生的传奇场面。支谦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记载:“太子生日,王家青衣,亦生苍头。厩生白驹,及黄羊子。”[8]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卷1记载:“当尔之时,诸释种姓,亦同一日,生五百男。时王廐中,象生白子,马生白驹,牛羊亦生五色羔犊,如是等类,数各五百。王家青衣,亦生五百苍头。”[9]
(二)西方净土题材
画面35位于东侧第一列东起第四画面(图9),画一佛二菩萨乘云飞行,榜题“十方诸佛悉现云中”。兜率天宫东侧除画面35外,还有4组一佛二菩萨飞行空中画面,没有榜题,西侧也画4组,也没有榜题(西侧应有5组,漏一组),合计画出9组(漏一组)一佛二菩萨,表示“十方诸佛”。弥勒信仰没有十方诸佛赴会内容,从一佛二菩萨看,可能受到西方净土信仰的影响。《观无量寿佛经》第八观是观阿弥陀佛与二胁侍菩萨:“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妙光,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10]
四 来源不明的画面
画面46(图10)画一人骑马射箭,前方河边有一头鹿,上方一人在火中奔跑。榜题:“猎师射鹿遂便火现时。”经文无此内容,但盛唐第68、208、446窟的弥勒经变画中也都有这组“错误”画面,第72窟弥勒经变沿用之,说明敦煌弥勒经变粉本曾长期得到沿用。这组“错误”的画面来源不明,推测是参考了刘萨诃故事,道世《法苑珠林》卷86引王琰《冥祥记》记载刘萨诃因杀鹿而入地狱:“出南大道,广百余步,道上行者不可称计。道边有高座,高数十丈,有沙门坐之。左右僧众列倚甚多,有人执笔北面而立,谓荷(荷即诃,即刘萨诃)曰:‘在襄阳时何故杀鹿?’跪答曰:‘他人射鹿,我加创耳。又不啖肉,何缘受报?’时即见襄阳杀鹿之地,草树山涧忽然满目,所乘黑马并皆能言,悉证荷杀鹿年月时日。荷惧然无对。须臾有人以叉叉之投镬汤中,自视四体溃然烂碎。有风吹身聚小岸边。忽然不觉,还复全形。”[11]画面与刘萨诃乘马射鹿故事部分契合,敦煌刘萨诃故事画中有射鹿场面,不同之处是,《冥祥记》记刘萨诃因射鹿而入镬汤地狱。弥勒经变为何“误植”猎师射鹿画面,令人费解。
五 后 论
第72窟弥勒经变的榜题文字只占全部经文的很小一部分,分析这些榜题,就会发现当初选取经文的时候有很大的随意性,甚至有很多重复画面与榜题。还有几条榜题来自其他弥勒经典,甚至还有无法查到出处的榜题。晚唐莫高窟第85窟弥勒经变也存在这一现象。第85窟弥勒经变位于窟顶西披,右下角毁,目前存有文字的榜题45条,陈菊霞先生对这些榜题进行了抄录与分析,指出:榜题1—20为义净译本,21—34为鸠摩罗什两种译本,35—45为沮渠京声译本,即“其上生经变依据的经典是刘宋沮渠京声翻译的《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下生经变主要依据的是唐义净翻译的《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同时也依据了鸠摩罗什译的《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和《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中的一些内容”[12]{1}。第72、85窟弥勒经变资料显示古代工匠在壁画制作过程中并非严格引经据典,而是夹杂着许多随意性,提示我们从宏观角度探讨敦煌石窟的佛教义理是可以的,但同时要注意一些画面、内容与经典并不完全一致,这些复杂画面及其反映的内容表明敦煌石窟营建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功德窟或家廟窟,而不是某一经典、某一义理的完整展示。
本文使用的图片由敦煌研究院授权使用,数字化研究所李小玲女士帮助裁制并完成文字抄录工作,一并表示感谢。
附录:莫高窟第72窟北壁弥勒经变解读
画面1:位于中央说法会与西侧说法会之间,共3行(图11)。
榜题:如是我闻:一时佛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剥落,缺“峰山上”3字),与大苾刍菩萨众俱。尔时大□(智)……(剥落,约缺8字)愍世间,从座而起,□(偏)……(剥落,若满行,约缺12字)。
解读:字数较多,大约有60字,现存33字。文字与义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完全一致。文字出于经首,属于主榜题。原经文:“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峰山上,与大苾刍菩萨众俱。尔时大智舍利子法将中最哀愍世间,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今欲少咨问,愿垂听许。’”敦煌经变画的主榜题一般位于主说法会的下方,但本弥勒经变的主榜题却位于中央说法会与西侧说法会之间。按:本经变中央正下方画拆幢。 画面2:位于东侧上起第一列东起第三画面。房屋内一僧人为一俗人说法。僧人似结跏趺坐,双手作说法状。俗人似作跪状,戴软脚幞头,双手合十。
榜题:大师所受记,当来佛下生;彼号为慈氏,如前后经说。
解读:“受记”,经文作“授记”,其余文字与经文相同。按:屋外与屋顶各画一组一佛二菩萨,与本画面无关,而是表示“十方诸佛悉现云中”,参画面34。
画面3:位于画面1上方(兜率天宫下方)。四足椭圆形桌上摆两盘食物,三双筷子,三俗人围绕盘腿坐,挥手说话状。上方彩云中有桌、盘,盘内食物与地面桌上食物类似,表示食物从空中飞来。
榜题:弥勒下生时,饮食自然现。
解读:榜题文字不见各种佛经经文,义净译本中相近内容的经文是:“自然出香稻,美味皆充足。”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相关内容是:“一种七获,用功甚少,所收甚多,食之香美,气力充实。”
画面4:位于西侧第二列西起第一画面。画一木架,上搭大量各种布匹,一俗人举手作取状,背景为高山。
榜題:诸树生衣服,众彩共庄严。树高三拘舍,花果常充实。
解读:“拘舍”,经文作“俱舍”,其余文字与经文相同。敦煌其他弥勒经变中多数有树上生衣,少数有架上生衣。P.4966弥勒经变榜题底稿也记载:“弥勒下生,种一熟,收万倍。弥勒下生,衣生架上时。”弥勒经典没有架上生衣的内容,但释迦佛传中有架上生衣内容,可能参考了释迦佛传的内容。支谦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记载释迦诞生时,出现三十二瑞相,其中第八种瑞相是:“八者箧笥衣被披在椸架。”
画面5:位于西侧第五列西起第二画面,画面残损,仅可见一座房屋(青庐),青庐后面写榜题。
榜题:仅存“彼时国”三字。
解读:以“彼时国”检索义净译本,知表示该经“彼时国中人,皆寿八万岁。无有诸疾苦,离恼常安乐。”由于壁面残损,无法判断画面内容。
画面6:与画面5并列(位于西侧第五列西起第一画面)。三男四女站在地毯上,面向青庐,男双手合十,女笼袖。青庐内残存一男子人物头像。
榜题:女年五百岁,□□(方乃,各存半字)作婚姻。
解读:青庐与这组人群表示嫁娶场面。
画面7:位于西侧第四列西起第一个画面:一女侧卧屋内,屋顶一人骑象乘云而下。
榜题:于是慈氏母,往取(趣)妙花园。徐立攀花树,俄诞胜慈尊。
解读:画面表示“梦象入胎”,榜题表示“树下诞生”,即书写手将榜题误与画面8对换。
画面8:位于西侧第三列西起第二画面。一女攀树,一婴儿从右腋出生,前方一女持盘接婴儿,孕妇身后站立二侍女。
榜题:有女名净妙,为大臣夫人,名称相端严。见者皆欢悦,既情(怀)此大圣,满足于十月。
解读:画面表示弥勒诞生,借鉴了佛经关于释迦诞生的记载。榜题与画面不一致,书写手将榜题误与画面7对换。
画面9:位于东侧第二列东起第一画面,画一佛举左手,指着上方山中禅僧,佛身后有二胁侍菩萨,前方一比丘跪迎。
榜题:当尔降生时,千眼帝释主;躬自擎菩萨,欣捧两足尊。
解读:榜题与画面不符,画面表示弥勒登山见迦叶,榜题表示诞生时的帝释天接婴儿,表示画面8的内容。义净译本没有见迦叶内容,见于其他弥勒经典。
画面10:位于西侧第二列西起第二画面。画七朵莲花,一童子站在其中一朵莲花上,举右手。
解读:表示“步步生莲”“指天发誓”,但没有对应榜题,书写手漏题。义净译本经文:“菩萨于此时,自然行七步;而于足履处,皆出宝莲花。遍观于十方,告诸天人众:我此身最后,无生证涅槃。”
画面11:上一画面正上方。一裸体儿童站在方形宝台上,双手下垂,两侧各有2侍女。云彩中有6个龙头,表示“九龙灌顶”。
榜题:天(龙)降清凉水,澡沐大悲身;天殊散妙花,虚空遍超俪(飘洒)。
解读:表示龙浴太子,有3字与经文不符。
画面12:位于西侧第四列西起第二画面。4人抬轿(仅画出前面2人),轿上一女怀抱婴儿。前方城门外一戴通天冠男子站立合十,身后一男子站立合十、一女子站立笼袖,另一男子面向戴通天冠男子屈膝作禀报状。
解读:无榜题,但内容清楚,表示弥勒花园诞生后回宫,其父迎接。义净译本:“御者进雕辇,皆用宝庄严,母子升其中,诸天共持舆。千种妙音乐,引导而还宫,慈氏入都城,天花如雨落。”
画面13:西侧第一列西起第二画面。佛塔两侧各站立一男俗人,塔内有一佛像。
榜题:或郁金沈水,香泥用涂饰;供养牟尼塔,来生我法中。
画面14:位于上一画面下方(西侧第二列西起第六画面),画4俗人跪于地,合十礼拜佛塔,塔内有一佛像。
榜题:或郁金沈水,香泥用涂饰;供养牟尼塔,来生我法中。
画面15:东侧第二列第四画面(兜率天宫东侧),画一佛塔,塔一侧站立二俗男人,另一侧站立一僧人,塔内有一佛像。
榜题:或郁金沈水,香泥用涂饰;供养牟尼塔,来生我法中。
解读:画面13、14、15画面基本类似,文字完全一样,画工重复画出,书写手重复题写。
画面16:东侧第二列东起第二画面。佛塔内有一佛像。塔一侧二俗男人跪地,另一侧二僧人跪地,合十礼拜。
榜题:告众汝应知,慈□□□□,教汝修正道,来生我法中。
画面17:位于西侧第一列西起第一画面。房屋内,一着袈裟、头似戴帽之人似合十讲经,对面一男一女合十跪地听经。屋前有一佛二菩萨乘云飞来,似乎表示诸佛赴会,与本画面无关。
榜题:或归佛法心(僧),恭敬常亲近;常(当)修诸善行,来生我法中。
解读:把“佛法僧”抄成“佛法心”,“当修”抄成“常修”。 画面18:位于上一画面正下方(西侧第二列西起第五画面)。一僧人持经卷结跏趺坐在椅子上念经,一俗男跪着礼拜,一俗女站立弯腰礼拜。
榜题:或于四斋辰,及在神通月;受持八支戒,来生我法中。
解读:表示听闻佛法,此画面若不借助榜题文字,很难判定内容。男女听法画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男跪女不跪”的习俗。
画面19:位于东侧说法会下方,众人剃度。
榜题:第二会说法,广度诸声闻。九十四亿人,令渡无明海。
画面20:位于西侧说法会下方。众人剃度,榜题西侧为男人剃度,东侧为女人剃度。
榜题:第三会说法,广度诸声闻。九十二亿人,令心善调伏。
画面21:东侧第一列东起第二画面。二俗人站立合十礼拜佛塔,塔内有一佛像。
榜题:三转法轮已,人天普纯净。
解读:完整经文是:“三转法轮已,人天普纯净。将诸弟子众,乞食入城中。”此画面表示三转法轮后,弥勒率众入城乞食。画面与榜题不符合,此榜题应是右下角(画面45)“弥勒回城”榜题。参画面45“弥勒回城”。按:与画面13、14、15、16礼拜佛塔画面类似。
画面22:西侧上层第二列西起第三画面。屋内三俗人(二男一女)合十胡跪,一佛二菩萨乘云而来。
榜题:彼时诸大众,断障除疑惑;超越生死流,善修清净行。
解读:屋内只有三俗人,可能等待弥勒佛前来说法。榜题与画面23的榜题重复。经文比较抽象,表示弥勒三会说法后的人人听闻佛法的景象,参画面24。
画面23:位于西侧第二列西起第四画面(上一画面下方)。画二俗人跪礼一比丘,比丘左手持锡杖。
榜题:彼时诸大众,断障除疑惑;超越生死流,善修清净行。
解读:榜题内容与画面22同,比较抽象,难以用绘画形式表达。此处图文是否符合尚需考察。
画面24:东侧第一列东起第五画面(与兜率天宫相邻)。屋内一僧人合十说法,一男一女合十跪地,面对僧人;屋外一侧一女合十而立,另一侧一佛二菩萨乘云而来。
榜题:彼时诸大众,离著弃珍财。无我我所心,常(善)修清净行。
解读:画面与画面22类似,经文次序上也是紧接画面22。经文比较抽象,表示弥勒三会说法后的人人听闻佛法的景象。
画面25:东侧第二列东起第三画面。屋内一男一女合十而跪。屋外一佛二菩萨乘云而来。
榜题:慈氏天人尊,哀愍有情类。其(期)满(于)六万岁,说法度众生。
解读:表示弥勒为前来的众生说法。
以下榜题内容不是完全来自义净译本。
画面26:西侧第三列西起第一画面。画牛、马、羊、象各一大一小。
榜题:菩萨生时,天感六畜返息时。
解读:表示弥勒诞生时,六畜也同时产子。弥勒经典没有此内容,而是释迦牟尼诞生的传奇场面。支谦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太子生日,王家青衣,亦生苍头。厩生白驹,及黄羊子。”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卷1:“当尔之时,诸释种姓,亦同一日,生五百男。时王廐中,象生白子,马生白驹,牛羊亦生五色羔犢,如是等类,数各五百。王家青衣,亦生五百苍头。”
画面27:位于西侧说法会的正下方,画帝王与大臣出行。
榜题:时穰佉王共八万四千大臣恭敬围绕出□……
解读:义净译本:“彼轮王饷佉,闻深妙法已,罄舍诸珍宝,祈心慕出家。不恋上宫闱,至求于出离,八万四千众,咸随而出家。”榜题文字更接近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弥勒)出家学道。时蠰佉王亦共八万四千大臣,恭敬围绕,出家学道。”
画面28:位于榜题27东侧。画二俗人,存上身。
榜题:穰佉王以(与,敦煌文献“以”常写作“与”)诸群臣等赴会时。
解读:经文无此内容。内容接近画面26。
画面29:位于主说法会下方。所指画面不详。
榜题:……曰(漫漶)……色亦与……(漫漶)众围绕六……(漫漶)。
解读:出处待查。似乎是表示第一会(四众围绕听法)。
画面30:位于主说法会下方,画面全毁。
榜题:金□宝奉献其……
解读:义净译本无类似文字,内容可能表示拆幢。
画面31:位于经变中央说法会下方拆幢图上方右侧,隐约可见法轮的一角。榜题在法轮的上方。
榜题:□轮宝。
解读:表示七宝之一的“轮宝”。
画面32:位于经变中央说法会下方拆幢图中部左侧。一女站立,持物不清楚,榜题在身后。
榜题:女宝□□。
解读:表示七宝之一“女宝”。
画面33:位于经变中央说法会下方拆幢图中部右侧。存大象局部,榜题完好。
榜题:象宝。
解读:表示七宝之一“象宝”。
画面34:位于象宝上方,画面模糊。
榜题:不清楚。
解读:内容不清楚。
画面35:位于东侧第一列东起第四画面。上层有一佛二菩萨乘云飞行5组,此为中央一组。西侧画4组(应有5组,漏一组),合计画出9组(漏一组)一佛二菩萨,表示“十方诸佛”。
榜题:十方诸佛悉现云中。
解读:弥勒信仰没有十方诸佛赴会内容,从一佛二菩萨看,可能受到西方净土信仰的影响。《观无量寿佛经》第八观是观阿弥陀佛与二胁侍菩萨:“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花,诸莲花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
画面36:位于东侧第一列东起第一画面。一僧人举左手、垂右手斜飞,足下有火焰。 榜题:头上出水,足下出火。
解读:看不清头上出水。这是表示迦叶献袈裟给弥勒后,现“身上出水,身下出火”等十八变而涅槃。义净译本没有此内容。鸠摩罗什译《弥勒成佛经》记载:“尔时摩诃迦叶踊身虚空,作十八变,或现大身满虚空中;大复现小如葶苈子,小复现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履地如水,履水如地;坐卧空中,身不陷坠;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边踊中没,中踊边没,上踊下没,下踊上没;于虚空中,化作琉璃窟;承佛神力,以梵音声,说释迦牟尼佛十二部经。大众闻已,怪未曾有。八十亿人远尘离垢,于诸法中不受诸法,得阿罗汉;无数天人发菩提心,绕佛三匝,还从空下,为佛作礼,说有为法皆悉无常。辞佛而退,还耆阇崛山本所住处,身上出火,入般涅槃。收身舍利,山顶起塔。”
画面37:位于东侧说法会东侧,地面上有两个人弯腰。
榜题:不清楚。
解读:可能表示“一种七收”。但义净译本没有提到“一种七收”。
画面38:位于东侧说法会下方。数名俗人合十站在野外。
榜题:□受入……不□时。
解读:内容不详。
画面39:位于上层兜率天宫正殿下方、主说法会华盖正上方。
榜题:南无慈氏菩萨兜率天宫。
解读:表示弥勒上生所居住的兜率天宫,义净译本无此文字。
画面40、41、42、43位于中央上层兜率天宫四角。四角各画一天王。
榜题:“东方……”“南方增长天王”“西方毗楼博叉天王”“北方圣毗沙门天王”。
解读:表示四大天王守护兜率天宫。但义净译本中,四天王护卫弥勒回城,而不是守护兜率天宫:“四王及梵王,并余诸天众;香花鬘供养,辅翼大悲尊。”
画面44:位于北方天王东侧的兜率天宫内,诸天人活动在兜率天宫。
榜题:天童守护此宫。
解读:表示诸神守护兜率天宫,但非弥勒经内容。天童应即天宫童子,阇那崛多译《大寶积经》卷110中,大药天子曾向佛请问天宫诸情景:
“大药复白佛言:‘世尊,众生舍身,云何生诸天中?乃至云何生于地狱等中?’佛言:‘大药,众生临终之时,福业资者,弃本之视,得天妙视,以天妙视,见六欲天,爰及六趣,见身摇动,见天宫殿及欢喜园、杂花园等。又见诸天处莲花殿,丽妓侍绕,笑谑嬉戏,众花饰耳服骄奢耶,臂印环钏种种庄严,花常开敷众具备设。见天天女心便染恋,欢喜适意姿颜舒悦,面若莲花视不错乱,鼻不亏曲,口气不臭,目色明鲜如青莲叶,身诸节际无有苦痛,眼耳鼻口又无血出,不失大小便利,不毛惊孔现,掌不死黄,甲不青黑,手足不乱亦不倦缩,好相显现。见虚空中有高大殿,彩柱百千,雕丽列布,垂诸铃网,和风吹拂清音悦美;种种香花庄严宝殿,诸天童子众宝严身游戏殿内’。”按:欢喜园为帝释天所居之净土。
画面45:位于东侧第四列东起第一画面。右下角画一座城楼,一佛率众人向城门走去。
榜题:未见榜题痕迹。
解读:这是表示弥勒回城,原经文:“三转法轮已,人天普纯净。将诸弟子众,乞食入城中。”画面20的榜题是“三转法轮已,人天普纯净。”似即此画面榜题,书写手误植。
画面46:位于西侧第一列西起第三画面(与兜率天宫相邻)。画河边有一头鹿,一人骑马射箭,上方一人在火中奔跑。
榜题:猎师射鹿遂便火现时。
解读:经文无此内容,但盛唐第68、208、446窟的弥勒经变画中也有这组画面,这一“误植画面”长期在敦煌石窟绘出说明敦煌壁画粉本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24.
[2]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28.
[3]张大千.漠高窟记[M].台北:故宫博物院,1985:146.
[4]霍熙亮.莫高窟第72窟及其南壁刘萨诃与凉州圣容佛瑞像史迹变[J].文物,1993(2):46.
[5]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M]//义净,译.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卷.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5:426.
[6]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M]//鸠摩罗什,译.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卷.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5:424.
[7]佛说弥勒大成佛经[M]//鸠摩罗什,译.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卷.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5:433-434.
[8]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M]//支谦,译.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卷.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474.
[9]过去现在因果经:卷1[M]//求那跋陀罗,译.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卷.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626.
[10]佛说观无量寿佛经[M]//畺良耶舍,译.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2卷.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5:343.
[11]道世.法苑珠林[M]//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3卷.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8:920.
[12]陈菊霞.敦煌翟氏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398.
关键词:莫高窟第72窟;弥勒经变;榜题
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9)04-0026-12
Abstract: A close examination of the newly obtained digital images of the Maitreya illustration on the north wall in Mogao cave 72 suggests that most of the scenes and inscriptions can be successfully identified with the aid of new digital technology. By transcribing the inscriptions and texts accompanying the sutra illustration and comparing them with the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s, the author confirms that the illustration was painted mainly according to the Sutra of Meditation on Maitreya Bodhisattva’s Rebirth Below in Ketumati translated by Yi Jing. Besides this primary model, the illustration absorbed material from a few earlier translated versions of the same sutra and even borrowed from a few sutras tha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Maitreya at all. This study allows us to gain a more accurate picture of this illustration and i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how research technology innovations can prove effective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history.
Keywords: Mogao Cave 72; Maitreya Sutra illustration; inscription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佛教图像研究增加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所承担了敦煌石窟的数字化项目,截止2018年11月,已经完成214个洞窟的数字化图像的采集,其中的110个洞窟已经拼接完成,包括莫高窟第72窟。
莫高窟石窟分南区、北区,南区主要是绘塑佛教题材的功德窟,北区主要是现实僧俗的生活窟(居住窟、禅窟、瘗窟、仓储窟等)。第72窟位于南区中段最下层,该窟坐西向东,平面方形(东西进深6.5米,南北东侧部分6.15米、西侧部分6.45米),西壁开一盝顶龛,属于中等大小的洞窟(图1)。
第72窟没有文字记载的具体开凿年代,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将第72窟的年代判定为五代[1],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2]和张大千《漠高窟记》判定为晚唐[3]。1993年,霍熙亮先生在《莫高窟第72窟及其南壁刘萨诃与凉州圣容佛瑞像史迹变》一文中也认为是晚唐窟,并推断窟主可能是首任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799—872):“如此装饰华美的石窟很有可能是晚唐张义潮的功德窟,东壁满头金饰的贵妇形象也可能是张义潮夫人。”[4]按:张义潮即张议潮。他认为该窟修建于晚唐,现存壁画多数经五代、宋重描。该窟南侧为盛唐第74窟,北侧为初唐第71窟。第74窟、71窟主室距离崖面较浅,而第72窟主室距离崖面较深,可能第72窟是打破前代洞窟而建造,但现已无前代洞窟任何痕迹{1}。关于该窟修建年代、壁画绘制年代与艺术风格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暂从五代之说。
多数唐前期洞窟都是通壁一铺经变,蕃占时期(中唐,786—848年)起,出现一壁绘多铺经变。第72窟北壁通壁画弥勒经变,南壁通壁画刘萨诃史迹画,东壁通壁画劳度叉斗圣变。这种通壁绘一铺经变的布局有点“复古”的感觉。盝顶龛之龛形与龛顶四披画佛教史迹画、龛壁以屏风画形式画故事画,也与中唐第231、237窟类似。
第72窟位于崖面下层,窟内下层曾被水淹,下部壁画毁损严重。从残痕看,东壁门北下方为女供养人数身(存4身痕迹,窟门经后代改建,可能当时绘4身或5身)。门南供养人模糊。南、北壁下方东侧画阶梯状隔断,东侧略高。南壁东侧画屏风2扇,各画一身菩萨,东起第1身题“南无延寿命宝檀花菩萨”,第2身菩萨榜题漫漶。南壁下方西侧壁画残毁殆尽(可能是屏风画,内画供养人或供养菩萨,从最上面画装饰性山峦看,更可能是佛传之类的内容)。北壁东侧画3身女供养人像,东起第1身面西存花冠,第2身较小似乎为儿童,第3身不清楚。西侧下方画屏风8扇,内容不详,可能内画供养人或供养菩萨,也许是佛传之类的内容,东起约第2身菩萨榜题存一“南”字,若是供养菩萨则可能是“南无……菩萨”。
关于北壁壁画,前揭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记:“南壁。经变,残毁。”[2]128未记录北壁壁画。张大千《漠高窟记》记:“晚唐人画经变二铺,残毁,南、北壁。”[3]146即《敦煌艺术叙录》《漠高窟记》均未能判定南北壁壁画题材。北壁壁画题材后来确定为弥勒经变,至于其内容则往往被忽略,如前揭霍熙亮文记:“北壁上段画弥勒经变一铺,大面积毁损。下段屏风画漫漶。”[4]352017年,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所完成了第72窟图像的数字化拼接,我们得以仔细考察该经变的细部,发现多数画面与榜题可以辨识出来,并非“残毁”或“大面積毁损”(图2a),从而对这铺弥勒经变内容有了新的认识。 虽然数字化之前也可以依靠肉眼和照片进行画面解读,但由于本铺弥勒经变画面高大,需要借助梯架、照明工具才能考察,工作量较大,令学者望而却步{1}。数字化之后,我们从数据库提取精度较高的图片,得以在计算机上完成图像与文字的识读工作,大大减轻了工作量。令人欣慰的是,第72窟弥勒经变的画面与榜题基本现存完整,原有榜题约有50条,现存有文字的榜题40多条,本文记录46幅画面,涉及弥勒入胎、诞生、三会、出家、以法教化等(图2b),体现了义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的基本内容。
敦煌石窟从盛唐开始,多数弥勒经变的榜题来自义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这是敦煌弥勒图像演变的一个重要特点。经抄录核对,第72窟弥勒经变榜题多数属于义净译本,但部分榜题出自其他弥勒经典,甚至部分榜题来历不明,介绍如下。
一 多数榜题出自义净译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第72窟北壁弥勒经变的中间和两侧各画一组倚坐佛说法会,构成了“弥勒三会”,而敦煌石窟多数弥勒经变的三会是呈“品”字或倒“品”字分布的。下方有屏风画,画供养人,非常模糊,东侧两身可判定为女供养人(本文暂不涉及该窟营建年代与供养人)。三会四周分布着约50个小画面(本文判明的画面有46组,可能有若干遗漏),多数画面有榜题,其中约有23条榜题出自义净译本(画面1—25,其中画面10、12没有榜题),基本体现了义净译本的内容,非义净译本的内容属于少量的和次要的。仔细考察这些榜题,发现存在改编、重复、误植等一些非“标准”榜题。
(一)少数榜题据经文改编
画面3位于兜率天宫左下方,画四足椭圆形桌,上摆两盘食物(盘中有一长条形食品,类似现代油条或馓子,一个圆形食物,可能是馒头),三双筷子,三俗人围绕盘腿坐,挥手说话状;上方空中彩云间有四足椭圆形桌,上有一食盘,盘中有长形食物,与圆桌上的食物相同(无馒头)。榜题:“弥勒下生时,饮食自然现。”(图3)弥勒经典没有这句话,接近这句话的义净译本的经文是:“自然出香稻,美味皆充足。”[5]
(二)少数画面与榜题不符
画面7位于西侧上起第四列西起第一个画面(图4a):一女侧卧屋内,屋顶一人骑象乘云而下,即表示“梦象入胎”,但榜题却是:“于是慈氏母,往取妙花园。徐立攀花树,俄诞胜慈尊。”画面8位于西侧第二列西起第二画面(图4b),画一女立于树下,平伸右手,一婴儿从右腋诞生,前方一女持盘接婴儿,孕妇身后站立二侍女,即表示“右腋诞生”。榜题却是:“有女名净妙,为大臣夫人,名称相端严。见者皆欢悦,既情(怀)此大圣,满足于十月。”显然书写手误将画面7、画面8的榜题互换,把“怀”字写成类形字“情”。
画面9位于东侧第二列东起第一画面(图4c),画一佛斜举左手,指着上方山中禅僧,佛身后有二胁侍菩萨,前方一比丘跪迎,画面表示弥勒登山见迦叶,但榜题却是:“当尔降生时,千眼帝释主;躬自擎菩萨,欣捧两足尊。”榜题表示弥勒诞生时帝释天接婴儿,榜题与画面不符,此榜题的内容接近画面8(“右腋诞生”)。按:画面9的内容属于“见迦叶”,义净译本无此内容(说见下)。
这些张冠李戴现象说明古代画工与书写手是分头工作的。
(三)不标榜题
画面12位于西侧第四列西起第二画面,画4人抬轿(只画出前面2人),轿上一女怀抱婴儿。前方城门外一戴通天冠男子站立合十,身后随侍一男一女,一男子向王者屈膝作禀报状(参见图4a)。此画面无榜题,但内容清楚,表示花园诞生后回宫,弥勒之父迎接。对应的义净译本经文是:“御者进雕辇,皆用宝庄严,母子升其中,诸天共持舆。千种妙音乐,引导而还宫,慈氏入都城,天花如雨落。”[5]427画面10位于西侧第二列西起第二画面“九龙灌顶”(画面11)下方,画七朵莲花,一童子站在其中一朵莲花上,举右手。表示“步步生莲”“指天发誓”,但此画面没有对应的榜题(漏题)。
画面45位于经变右下角,画一座城楼,一佛率众人向城门走去。画面因非常模糊,未能找到榜题痕迹,但画面内容是清楚的,表示弥勒回城。画面21位于东侧第一列东起第二画面,二俗人站立,双手合十,礼拜一佛塔,塔内有一佛像。榜题:“三转法轮已,人天普纯净。”完整经文是:“三转法轮已,人天普纯净。将诸弟子众,乞食入城中。”[5]427即表示三转法轮后,弥勒率众入城乞食。画面21的画面与榜题不符合,此榜题应是右下角画面45“弥勒回城”的榜题,画面21所表现的内容不详(可能与画面13、14、15等礼拜佛塔画面相同)。画面45表示弥勒回城。此榜题当即“弥勒回城”榜题,书写手误植在画面21。
(四)榜题与画面重复
有2组榜题与画面重复,画面13位于西侧第一列西起第二画面(上层兜率天宫),画二俗人站在佛塔两侧,合十礼拜;画面14位于上一画面下侧(西侧第二列西起第六画面),画4俗人跪于地,合十礼拜佛塔;画面15位于上层兜率天宫东侧第二列东起第四画面,画2俗人1僧人站着礼拜佛塔。這三组画面都是僧俗礼拜佛塔,画面基本类似,榜题均为:“或郁金沈水,香泥用涂饰;供养牟尼塔,来生我法中。”画工重复画出、书写手重复抄上(图5)。前面提到的画面21也是礼拜佛塔,推测也是这一内容,估计书写手已经不忍心再抄了。
画面22与画面23并列,画面内容不同,榜题相同(图6)。画面22位于西侧第一列西起第三画面。屋内三俗人合十胡跪,一佛二菩萨乘云而来。榜题:“彼时诸大众,断障除疑惑;超越生死流,善修清净行。”画面23位于上一画面下方(西侧第二列西起第四画面),画一比丘站在野外,左手持锡杖,挥举右手,二俗人跪礼。榜题:“彼时诸大众,断障除疑惑;超越生死流,善修清净行。”经文比较抽象,表示弥勒三会说法后的人人听闻佛法的景象。画面完全不同,而榜题相同,可能书写手误书。
画面24位于东侧第一列东起第五画面(与兜率天宫相邻)。屋内一僧人说法,一男一女合十胡跪面对。屋外一侧一女合十而立。一侧一佛二菩萨乘云而来。与画面22类似,榜题所据经文也是紧接画面22。 二 少数画面与榜题出自其他弥勒经典
(一)出自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画面27位于西侧说法会的正下方,画帝王与大臣出行,榜题:“时穰佉王共八万四千大臣恭敬围绕出□(家)……”义净译本:“彼轮王饷佉,闻深妙法已,罄舍诸珍宝,祈心慕出家。不恋上宫闱,至求于出离,八万四千众,咸随而出家。”[5]427文字上更接近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时蠰佉王亦共八万四千大臣,恭敬围绕,出家学道。”[6]
(二)出自鸠摩罗什译《弥勒成佛经》
画面36(图7)位于东上角(东侧第一列东起第一画面),画一僧人野外禅修,上方一僧人举左手、垂右手斜飞,足下有火焰。榜题:“头上出水,足下出火。”看不清头上出水。这是表示迦叶献袈裟给弥勒后,现“身上出水,身下出火”等十八变而涅槃。义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和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都没有此内容。鸠摩罗什译《弥勒成佛经》(《弥勒大成佛经》)有记载:“尔时摩诃迦叶踊身虚空,作十八变,或现大身满虚空中;大复现小如葶苈子,小复现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履地如水,履水如地,坐卧空中,身不陷坠;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边踊中没,中踊边没,上踊下没,下踊上没;于虚空中,化作琉璃窟;承佛神力,以梵音声,说释迦牟尼佛十二部经。大众闻已,怪未曾有。八十亿人远尘离垢,于诸法中不受诸法,得阿罗汉;无数天人发菩提心,绕佛三匝,还从空下,为佛作礼,说有为法皆悉无常。辞佛而退,还耆阇崛山本所住处,身上出火,入般涅槃。收身舍利,山顶起塔。”[7]
三 少数画面参考了其他佛经
(一)出自佛传题材
画面26位于西侧第二列西起第一画面(图8)。画牛、马、羊、象各一大一小。榜题:“菩萨生时,天感六畜返息时。”表示弥勒诞生时,六畜也同时产子。所有弥勒经典均没有此内容,这是借用了释迦牟尼诞生的传奇场面。支谦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记载:“太子生日,王家青衣,亦生苍头。厩生白驹,及黄羊子。”[8]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卷1记载:“当尔之时,诸释种姓,亦同一日,生五百男。时王廐中,象生白子,马生白驹,牛羊亦生五色羔犊,如是等类,数各五百。王家青衣,亦生五百苍头。”[9]
(二)西方净土题材
画面35位于东侧第一列东起第四画面(图9),画一佛二菩萨乘云飞行,榜题“十方诸佛悉现云中”。兜率天宫东侧除画面35外,还有4组一佛二菩萨飞行空中画面,没有榜题,西侧也画4组,也没有榜题(西侧应有5组,漏一组),合计画出9组(漏一组)一佛二菩萨,表示“十方诸佛”。弥勒信仰没有十方诸佛赴会内容,从一佛二菩萨看,可能受到西方净土信仰的影响。《观无量寿佛经》第八观是观阿弥陀佛与二胁侍菩萨:“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妙光,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10]
四 来源不明的画面
画面46(图10)画一人骑马射箭,前方河边有一头鹿,上方一人在火中奔跑。榜题:“猎师射鹿遂便火现时。”经文无此内容,但盛唐第68、208、446窟的弥勒经变画中也都有这组“错误”画面,第72窟弥勒经变沿用之,说明敦煌弥勒经变粉本曾长期得到沿用。这组“错误”的画面来源不明,推测是参考了刘萨诃故事,道世《法苑珠林》卷86引王琰《冥祥记》记载刘萨诃因杀鹿而入地狱:“出南大道,广百余步,道上行者不可称计。道边有高座,高数十丈,有沙门坐之。左右僧众列倚甚多,有人执笔北面而立,谓荷(荷即诃,即刘萨诃)曰:‘在襄阳时何故杀鹿?’跪答曰:‘他人射鹿,我加创耳。又不啖肉,何缘受报?’时即见襄阳杀鹿之地,草树山涧忽然满目,所乘黑马并皆能言,悉证荷杀鹿年月时日。荷惧然无对。须臾有人以叉叉之投镬汤中,自视四体溃然烂碎。有风吹身聚小岸边。忽然不觉,还复全形。”[11]画面与刘萨诃乘马射鹿故事部分契合,敦煌刘萨诃故事画中有射鹿场面,不同之处是,《冥祥记》记刘萨诃因射鹿而入镬汤地狱。弥勒经变为何“误植”猎师射鹿画面,令人费解。
五 后 论
第72窟弥勒经变的榜题文字只占全部经文的很小一部分,分析这些榜题,就会发现当初选取经文的时候有很大的随意性,甚至有很多重复画面与榜题。还有几条榜题来自其他弥勒经典,甚至还有无法查到出处的榜题。晚唐莫高窟第85窟弥勒经变也存在这一现象。第85窟弥勒经变位于窟顶西披,右下角毁,目前存有文字的榜题45条,陈菊霞先生对这些榜题进行了抄录与分析,指出:榜题1—20为义净译本,21—34为鸠摩罗什两种译本,35—45为沮渠京声译本,即“其上生经变依据的经典是刘宋沮渠京声翻译的《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下生经变主要依据的是唐义净翻译的《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同时也依据了鸠摩罗什译的《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和《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中的一些内容”[12]{1}。第72、85窟弥勒经变资料显示古代工匠在壁画制作过程中并非严格引经据典,而是夹杂着许多随意性,提示我们从宏观角度探讨敦煌石窟的佛教义理是可以的,但同时要注意一些画面、内容与经典并不完全一致,这些复杂画面及其反映的内容表明敦煌石窟营建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功德窟或家廟窟,而不是某一经典、某一义理的完整展示。
本文使用的图片由敦煌研究院授权使用,数字化研究所李小玲女士帮助裁制并完成文字抄录工作,一并表示感谢。
附录:莫高窟第72窟北壁弥勒经变解读
画面1:位于中央说法会与西侧说法会之间,共3行(图11)。
榜题:如是我闻:一时佛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剥落,缺“峰山上”3字),与大苾刍菩萨众俱。尔时大□(智)……(剥落,约缺8字)愍世间,从座而起,□(偏)……(剥落,若满行,约缺12字)。
解读:字数较多,大约有60字,现存33字。文字与义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完全一致。文字出于经首,属于主榜题。原经文:“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峰山上,与大苾刍菩萨众俱。尔时大智舍利子法将中最哀愍世间,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今欲少咨问,愿垂听许。’”敦煌经变画的主榜题一般位于主说法会的下方,但本弥勒经变的主榜题却位于中央说法会与西侧说法会之间。按:本经变中央正下方画拆幢。 画面2:位于东侧上起第一列东起第三画面。房屋内一僧人为一俗人说法。僧人似结跏趺坐,双手作说法状。俗人似作跪状,戴软脚幞头,双手合十。
榜题:大师所受记,当来佛下生;彼号为慈氏,如前后经说。
解读:“受记”,经文作“授记”,其余文字与经文相同。按:屋外与屋顶各画一组一佛二菩萨,与本画面无关,而是表示“十方诸佛悉现云中”,参画面34。
画面3:位于画面1上方(兜率天宫下方)。四足椭圆形桌上摆两盘食物,三双筷子,三俗人围绕盘腿坐,挥手说话状。上方彩云中有桌、盘,盘内食物与地面桌上食物类似,表示食物从空中飞来。
榜题:弥勒下生时,饮食自然现。
解读:榜题文字不见各种佛经经文,义净译本中相近内容的经文是:“自然出香稻,美味皆充足。”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相关内容是:“一种七获,用功甚少,所收甚多,食之香美,气力充实。”
画面4:位于西侧第二列西起第一画面。画一木架,上搭大量各种布匹,一俗人举手作取状,背景为高山。
榜題:诸树生衣服,众彩共庄严。树高三拘舍,花果常充实。
解读:“拘舍”,经文作“俱舍”,其余文字与经文相同。敦煌其他弥勒经变中多数有树上生衣,少数有架上生衣。P.4966弥勒经变榜题底稿也记载:“弥勒下生,种一熟,收万倍。弥勒下生,衣生架上时。”弥勒经典没有架上生衣的内容,但释迦佛传中有架上生衣内容,可能参考了释迦佛传的内容。支谦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记载释迦诞生时,出现三十二瑞相,其中第八种瑞相是:“八者箧笥衣被披在椸架。”
画面5:位于西侧第五列西起第二画面,画面残损,仅可见一座房屋(青庐),青庐后面写榜题。
榜题:仅存“彼时国”三字。
解读:以“彼时国”检索义净译本,知表示该经“彼时国中人,皆寿八万岁。无有诸疾苦,离恼常安乐。”由于壁面残损,无法判断画面内容。
画面6:与画面5并列(位于西侧第五列西起第一画面)。三男四女站在地毯上,面向青庐,男双手合十,女笼袖。青庐内残存一男子人物头像。
榜题:女年五百岁,□□(方乃,各存半字)作婚姻。
解读:青庐与这组人群表示嫁娶场面。
画面7:位于西侧第四列西起第一个画面:一女侧卧屋内,屋顶一人骑象乘云而下。
榜题:于是慈氏母,往取(趣)妙花园。徐立攀花树,俄诞胜慈尊。
解读:画面表示“梦象入胎”,榜题表示“树下诞生”,即书写手将榜题误与画面8对换。
画面8:位于西侧第三列西起第二画面。一女攀树,一婴儿从右腋出生,前方一女持盘接婴儿,孕妇身后站立二侍女。
榜题:有女名净妙,为大臣夫人,名称相端严。见者皆欢悦,既情(怀)此大圣,满足于十月。
解读:画面表示弥勒诞生,借鉴了佛经关于释迦诞生的记载。榜题与画面不一致,书写手将榜题误与画面7对换。
画面9:位于东侧第二列东起第一画面,画一佛举左手,指着上方山中禅僧,佛身后有二胁侍菩萨,前方一比丘跪迎。
榜题:当尔降生时,千眼帝释主;躬自擎菩萨,欣捧两足尊。
解读:榜题与画面不符,画面表示弥勒登山见迦叶,榜题表示诞生时的帝释天接婴儿,表示画面8的内容。义净译本没有见迦叶内容,见于其他弥勒经典。
画面10:位于西侧第二列西起第二画面。画七朵莲花,一童子站在其中一朵莲花上,举右手。
解读:表示“步步生莲”“指天发誓”,但没有对应榜题,书写手漏题。义净译本经文:“菩萨于此时,自然行七步;而于足履处,皆出宝莲花。遍观于十方,告诸天人众:我此身最后,无生证涅槃。”
画面11:上一画面正上方。一裸体儿童站在方形宝台上,双手下垂,两侧各有2侍女。云彩中有6个龙头,表示“九龙灌顶”。
榜题:天(龙)降清凉水,澡沐大悲身;天殊散妙花,虚空遍超俪(飘洒)。
解读:表示龙浴太子,有3字与经文不符。
画面12:位于西侧第四列西起第二画面。4人抬轿(仅画出前面2人),轿上一女怀抱婴儿。前方城门外一戴通天冠男子站立合十,身后一男子站立合十、一女子站立笼袖,另一男子面向戴通天冠男子屈膝作禀报状。
解读:无榜题,但内容清楚,表示弥勒花园诞生后回宫,其父迎接。义净译本:“御者进雕辇,皆用宝庄严,母子升其中,诸天共持舆。千种妙音乐,引导而还宫,慈氏入都城,天花如雨落。”
画面13:西侧第一列西起第二画面。佛塔两侧各站立一男俗人,塔内有一佛像。
榜题:或郁金沈水,香泥用涂饰;供养牟尼塔,来生我法中。
画面14:位于上一画面下方(西侧第二列西起第六画面),画4俗人跪于地,合十礼拜佛塔,塔内有一佛像。
榜题:或郁金沈水,香泥用涂饰;供养牟尼塔,来生我法中。
画面15:东侧第二列第四画面(兜率天宫东侧),画一佛塔,塔一侧站立二俗男人,另一侧站立一僧人,塔内有一佛像。
榜题:或郁金沈水,香泥用涂饰;供养牟尼塔,来生我法中。
解读:画面13、14、15画面基本类似,文字完全一样,画工重复画出,书写手重复题写。
画面16:东侧第二列东起第二画面。佛塔内有一佛像。塔一侧二俗男人跪地,另一侧二僧人跪地,合十礼拜。
榜题:告众汝应知,慈□□□□,教汝修正道,来生我法中。
画面17:位于西侧第一列西起第一画面。房屋内,一着袈裟、头似戴帽之人似合十讲经,对面一男一女合十跪地听经。屋前有一佛二菩萨乘云飞来,似乎表示诸佛赴会,与本画面无关。
榜题:或归佛法心(僧),恭敬常亲近;常(当)修诸善行,来生我法中。
解读:把“佛法僧”抄成“佛法心”,“当修”抄成“常修”。 画面18:位于上一画面正下方(西侧第二列西起第五画面)。一僧人持经卷结跏趺坐在椅子上念经,一俗男跪着礼拜,一俗女站立弯腰礼拜。
榜题:或于四斋辰,及在神通月;受持八支戒,来生我法中。
解读:表示听闻佛法,此画面若不借助榜题文字,很难判定内容。男女听法画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男跪女不跪”的习俗。
画面19:位于东侧说法会下方,众人剃度。
榜题:第二会说法,广度诸声闻。九十四亿人,令渡无明海。
画面20:位于西侧说法会下方。众人剃度,榜题西侧为男人剃度,东侧为女人剃度。
榜题:第三会说法,广度诸声闻。九十二亿人,令心善调伏。
画面21:东侧第一列东起第二画面。二俗人站立合十礼拜佛塔,塔内有一佛像。
榜题:三转法轮已,人天普纯净。
解读:完整经文是:“三转法轮已,人天普纯净。将诸弟子众,乞食入城中。”此画面表示三转法轮后,弥勒率众入城乞食。画面与榜题不符合,此榜题应是右下角(画面45)“弥勒回城”榜题。参画面45“弥勒回城”。按:与画面13、14、15、16礼拜佛塔画面类似。
画面22:西侧上层第二列西起第三画面。屋内三俗人(二男一女)合十胡跪,一佛二菩萨乘云而来。
榜题:彼时诸大众,断障除疑惑;超越生死流,善修清净行。
解读:屋内只有三俗人,可能等待弥勒佛前来说法。榜题与画面23的榜题重复。经文比较抽象,表示弥勒三会说法后的人人听闻佛法的景象,参画面24。
画面23:位于西侧第二列西起第四画面(上一画面下方)。画二俗人跪礼一比丘,比丘左手持锡杖。
榜题:彼时诸大众,断障除疑惑;超越生死流,善修清净行。
解读:榜题内容与画面22同,比较抽象,难以用绘画形式表达。此处图文是否符合尚需考察。
画面24:东侧第一列东起第五画面(与兜率天宫相邻)。屋内一僧人合十说法,一男一女合十跪地,面对僧人;屋外一侧一女合十而立,另一侧一佛二菩萨乘云而来。
榜题:彼时诸大众,离著弃珍财。无我我所心,常(善)修清净行。
解读:画面与画面22类似,经文次序上也是紧接画面22。经文比较抽象,表示弥勒三会说法后的人人听闻佛法的景象。
画面25:东侧第二列东起第三画面。屋内一男一女合十而跪。屋外一佛二菩萨乘云而来。
榜题:慈氏天人尊,哀愍有情类。其(期)满(于)六万岁,说法度众生。
解读:表示弥勒为前来的众生说法。
以下榜题内容不是完全来自义净译本。
画面26:西侧第三列西起第一画面。画牛、马、羊、象各一大一小。
榜题:菩萨生时,天感六畜返息时。
解读:表示弥勒诞生时,六畜也同时产子。弥勒经典没有此内容,而是释迦牟尼诞生的传奇场面。支谦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太子生日,王家青衣,亦生苍头。厩生白驹,及黄羊子。”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卷1:“当尔之时,诸释种姓,亦同一日,生五百男。时王廐中,象生白子,马生白驹,牛羊亦生五色羔犢,如是等类,数各五百。王家青衣,亦生五百苍头。”
画面27:位于西侧说法会的正下方,画帝王与大臣出行。
榜题:时穰佉王共八万四千大臣恭敬围绕出□……
解读:义净译本:“彼轮王饷佉,闻深妙法已,罄舍诸珍宝,祈心慕出家。不恋上宫闱,至求于出离,八万四千众,咸随而出家。”榜题文字更接近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弥勒)出家学道。时蠰佉王亦共八万四千大臣,恭敬围绕,出家学道。”
画面28:位于榜题27东侧。画二俗人,存上身。
榜题:穰佉王以(与,敦煌文献“以”常写作“与”)诸群臣等赴会时。
解读:经文无此内容。内容接近画面26。
画面29:位于主说法会下方。所指画面不详。
榜题:……曰(漫漶)……色亦与……(漫漶)众围绕六……(漫漶)。
解读:出处待查。似乎是表示第一会(四众围绕听法)。
画面30:位于主说法会下方,画面全毁。
榜题:金□宝奉献其……
解读:义净译本无类似文字,内容可能表示拆幢。
画面31:位于经变中央说法会下方拆幢图上方右侧,隐约可见法轮的一角。榜题在法轮的上方。
榜题:□轮宝。
解读:表示七宝之一的“轮宝”。
画面32:位于经变中央说法会下方拆幢图中部左侧。一女站立,持物不清楚,榜题在身后。
榜题:女宝□□。
解读:表示七宝之一“女宝”。
画面33:位于经变中央说法会下方拆幢图中部右侧。存大象局部,榜题完好。
榜题:象宝。
解读:表示七宝之一“象宝”。
画面34:位于象宝上方,画面模糊。
榜题:不清楚。
解读:内容不清楚。
画面35:位于东侧第一列东起第四画面。上层有一佛二菩萨乘云飞行5组,此为中央一组。西侧画4组(应有5组,漏一组),合计画出9组(漏一组)一佛二菩萨,表示“十方诸佛”。
榜题:十方诸佛悉现云中。
解读:弥勒信仰没有十方诸佛赴会内容,从一佛二菩萨看,可能受到西方净土信仰的影响。《观无量寿佛经》第八观是观阿弥陀佛与二胁侍菩萨:“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花,诸莲花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
画面36:位于东侧第一列东起第一画面。一僧人举左手、垂右手斜飞,足下有火焰。 榜题:头上出水,足下出火。
解读:看不清头上出水。这是表示迦叶献袈裟给弥勒后,现“身上出水,身下出火”等十八变而涅槃。义净译本没有此内容。鸠摩罗什译《弥勒成佛经》记载:“尔时摩诃迦叶踊身虚空,作十八变,或现大身满虚空中;大复现小如葶苈子,小复现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履地如水,履水如地;坐卧空中,身不陷坠;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边踊中没,中踊边没,上踊下没,下踊上没;于虚空中,化作琉璃窟;承佛神力,以梵音声,说释迦牟尼佛十二部经。大众闻已,怪未曾有。八十亿人远尘离垢,于诸法中不受诸法,得阿罗汉;无数天人发菩提心,绕佛三匝,还从空下,为佛作礼,说有为法皆悉无常。辞佛而退,还耆阇崛山本所住处,身上出火,入般涅槃。收身舍利,山顶起塔。”
画面37:位于东侧说法会东侧,地面上有两个人弯腰。
榜题:不清楚。
解读:可能表示“一种七收”。但义净译本没有提到“一种七收”。
画面38:位于东侧说法会下方。数名俗人合十站在野外。
榜题:□受入……不□时。
解读:内容不详。
画面39:位于上层兜率天宫正殿下方、主说法会华盖正上方。
榜题:南无慈氏菩萨兜率天宫。
解读:表示弥勒上生所居住的兜率天宫,义净译本无此文字。
画面40、41、42、43位于中央上层兜率天宫四角。四角各画一天王。
榜题:“东方……”“南方增长天王”“西方毗楼博叉天王”“北方圣毗沙门天王”。
解读:表示四大天王守护兜率天宫。但义净译本中,四天王护卫弥勒回城,而不是守护兜率天宫:“四王及梵王,并余诸天众;香花鬘供养,辅翼大悲尊。”
画面44:位于北方天王东侧的兜率天宫内,诸天人活动在兜率天宫。
榜题:天童守护此宫。
解读:表示诸神守护兜率天宫,但非弥勒经内容。天童应即天宫童子,阇那崛多译《大寶积经》卷110中,大药天子曾向佛请问天宫诸情景:
“大药复白佛言:‘世尊,众生舍身,云何生诸天中?乃至云何生于地狱等中?’佛言:‘大药,众生临终之时,福业资者,弃本之视,得天妙视,以天妙视,见六欲天,爰及六趣,见身摇动,见天宫殿及欢喜园、杂花园等。又见诸天处莲花殿,丽妓侍绕,笑谑嬉戏,众花饰耳服骄奢耶,臂印环钏种种庄严,花常开敷众具备设。见天天女心便染恋,欢喜适意姿颜舒悦,面若莲花视不错乱,鼻不亏曲,口气不臭,目色明鲜如青莲叶,身诸节际无有苦痛,眼耳鼻口又无血出,不失大小便利,不毛惊孔现,掌不死黄,甲不青黑,手足不乱亦不倦缩,好相显现。见虚空中有高大殿,彩柱百千,雕丽列布,垂诸铃网,和风吹拂清音悦美;种种香花庄严宝殿,诸天童子众宝严身游戏殿内’。”按:欢喜园为帝释天所居之净土。
画面45:位于东侧第四列东起第一画面。右下角画一座城楼,一佛率众人向城门走去。
榜题:未见榜题痕迹。
解读:这是表示弥勒回城,原经文:“三转法轮已,人天普纯净。将诸弟子众,乞食入城中。”画面20的榜题是“三转法轮已,人天普纯净。”似即此画面榜题,书写手误植。
画面46:位于西侧第一列西起第三画面(与兜率天宫相邻)。画河边有一头鹿,一人骑马射箭,上方一人在火中奔跑。
榜题:猎师射鹿遂便火现时。
解读:经文无此内容,但盛唐第68、208、446窟的弥勒经变画中也有这组画面,这一“误植画面”长期在敦煌石窟绘出说明敦煌壁画粉本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24.
[2]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28.
[3]张大千.漠高窟记[M].台北:故宫博物院,1985:146.
[4]霍熙亮.莫高窟第72窟及其南壁刘萨诃与凉州圣容佛瑞像史迹变[J].文物,1993(2):46.
[5]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M]//义净,译.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卷.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5:426.
[6]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M]//鸠摩罗什,译.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卷.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5:424.
[7]佛说弥勒大成佛经[M]//鸠摩罗什,译.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卷.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5:433-434.
[8]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M]//支谦,译.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卷.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474.
[9]过去现在因果经:卷1[M]//求那跋陀罗,译.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卷.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626.
[10]佛说观无量寿佛经[M]//畺良耶舍,译.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2卷.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5:343.
[11]道世.法苑珠林[M]//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3卷.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8:920.
[12]陈菊霞.敦煌翟氏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