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区活动是一种新型的幼教方式,这种教育方式通过教师的参与而使得幼儿的生活习惯得到规范,在幼教改革的大环境下,这种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方法,逐渐成为教育儿童的一种新型方式。幼儿也非常喜欢区域活动,他们能在宽松的环境、学习资料充足的条件下更加自信地表现自己,通过操作、感知、验证、探索、交流、合作等方法掌握更多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教师也有利于在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与个性特点,从而因材施教,在互动的活动中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关键词:活动区教学;幼儿园;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近年来,幼儿园活动区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发挥了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是幼儿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重要教育手段。这种教育方式通过新型的形式满足了幼儿综合全面发展的需求,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改变了传统的排排坐的空间布局,用矮柜、小屏风、桌椅等把活动室分隔成各种活动区,学具材料也被分门别类地放入各个区域,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一、幼儿园活动区教学开展中的问题
幼儿园活动区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与幼儿的心理相融,与幼儿的认识相协,与幼儿的求知相关,与幼儿的活动相连,所以深受幼儿的喜爱,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但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由于从理论上理解不透彻,未能准确地把握好活动区教学与幼儿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开展活动区教学中暴露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活动区材料设计简单、缺乏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有的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制作的学具材料较简单,以平面小图书、卡片为主,知识层次不够分明,未能考虑到幼儿的水平和需要,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不能持久,许多幼儿只操作一会儿就不感兴趣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未能科学、合理地分配好活动区教学的时间
有的教师在开展活动区教学时受制于传统的按固定活动时间的方式,如:大班为30分钟,中班为20分钟,小班为15分钟。这种方式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往往很难让幼儿充分活动,同时,很难照顾到幼儿的兴趣,幼儿在活动时有些紧张,感到仓促,而无法专注自己的活动,无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以致走过场,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三)有的区角设置没有目的性
幼儿所处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所以,在幼儿园的区角布置上一定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但是目前,许多幼儿园区角的布置并没有针对相应的幼儿有目的性地进行设置,幼儿通过这样设置的区角进行活动,并不能从中学到或者获取到相应的知识,区角渐渐地变成了单纯的“游戏角”,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四)教师未能彻底地转变儿童观、教育观
有的教师认为,活动区教学就是让幼儿自选活动,是幼儿自在自为的事情,有教学材料就行了,既不关心也不指导,让幼儿在区域内胡摸乱碰。有时指导幼儿操作不够细致,对于幼儿学些什么,怎样学,学得怎么样掌握不足,未能真正发挥教师在活动区教学中的参与作用和指导作用,影响了教育目标的落实。
(五)对游戏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很多的区域活动在进行的过程中缺乏充足的活动材料,在形式上也比较单一,因此导致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没能得到良好的利用。同时区角活动还会受到很多客观因素影响,比如教学任务、班级人數和活动场地等诸多因素。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只是将成品交给幼儿操作,幼儿在操作中缺少了对物质材料的探究和可操作性,在利用材料的方面可能就会比较薄弱,甚至很多材料不及时进行更新,缺乏对游戏材料资源的有效整合,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对区角活动逐渐失去兴趣。
二、开展活动区的教学建议
针对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开展活动区的教学,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幼儿的兴趣不仅来源于对游戏的操作,也依赖于这方面的操作,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活动材料,同时也要考虑到材料的充足及多种属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环境,如制定目标、选择内容、制作教具学具等,特别要注意把好学具材料这一关,投放在活动区的材料要有可操作性、探索性,否则会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在活动材料的设计和投放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例如:在小班的语言区讲述《好孩子》时,我们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设置了一个活动舞台,并制作了各种人物图立体卡,为了便于不同水平幼儿操作,构思了三个知识层次:低水平的幼儿自己选一组人物图立体卡置于其中,然后用一段话连贯地讲述;中水平的幼儿自选两组以上的人物进行创编讲述;高水平的幼儿利用舞台情景,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创编故事。这种设置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启发、活跃幼儿的思维,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二)给予幼儿充分的活动时间
活动区教学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去操作、思考和探索。因此,活动区教学比较适合大块时间活动的安排,它以1小时左右作为整块活动的时间,安排一个活动内容,这种安排较有弹性,可以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做适当调整,既便于教师的组织,又能满足幼儿的需要,特别是活动能力较差,较害羞的幼儿(如:有的幼儿园每天上午的活动区教学的时间安排在8:45—9:45分),在充足的时间内,幼儿充分地进行探索、创造、相互交流、合作获得完整的经验,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幼儿为主体
教师要摒弃错误的分区教学观念,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包办代替或管之过多,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给予恰如其分的主导。由于幼儿认知水平的局限,学习技能的缺乏,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当幼儿需要成人帮助时,教师要及时与其共同合作;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指引其解决问题;当幼儿有新的发现时,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例如:在大班科学区“电的游戏”——《接亮小灯泡》中,我们让幼儿从尝试中发现接通电路的方法,从中发现将电池两极与电珠相连才能使电珠发亮,当幼儿获得这个新知识感到高兴的时候,教师就随机鼓励幼儿用两节或者三节电池进行尝试,发现电珠会更亮,但如果电池两极放的不一样,电珠就不会亮,通过操作,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以后幼儿就更喜欢动手操作,思维也会更加活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分区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从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中使得他们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而园方也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区角活动的教育价值,将区角活动和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紧密的连接,改变以往轻视游戏活动的倾向,不断地提高区角活动的整体作用,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活动区教学;幼儿园;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近年来,幼儿园活动区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发挥了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是幼儿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重要教育手段。这种教育方式通过新型的形式满足了幼儿综合全面发展的需求,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改变了传统的排排坐的空间布局,用矮柜、小屏风、桌椅等把活动室分隔成各种活动区,学具材料也被分门别类地放入各个区域,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一、幼儿园活动区教学开展中的问题
幼儿园活动区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与幼儿的心理相融,与幼儿的认识相协,与幼儿的求知相关,与幼儿的活动相连,所以深受幼儿的喜爱,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但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由于从理论上理解不透彻,未能准确地把握好活动区教学与幼儿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开展活动区教学中暴露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活动区材料设计简单、缺乏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有的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制作的学具材料较简单,以平面小图书、卡片为主,知识层次不够分明,未能考虑到幼儿的水平和需要,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不能持久,许多幼儿只操作一会儿就不感兴趣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未能科学、合理地分配好活动区教学的时间
有的教师在开展活动区教学时受制于传统的按固定活动时间的方式,如:大班为30分钟,中班为20分钟,小班为15分钟。这种方式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往往很难让幼儿充分活动,同时,很难照顾到幼儿的兴趣,幼儿在活动时有些紧张,感到仓促,而无法专注自己的活动,无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以致走过场,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三)有的区角设置没有目的性
幼儿所处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所以,在幼儿园的区角布置上一定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但是目前,许多幼儿园区角的布置并没有针对相应的幼儿有目的性地进行设置,幼儿通过这样设置的区角进行活动,并不能从中学到或者获取到相应的知识,区角渐渐地变成了单纯的“游戏角”,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四)教师未能彻底地转变儿童观、教育观
有的教师认为,活动区教学就是让幼儿自选活动,是幼儿自在自为的事情,有教学材料就行了,既不关心也不指导,让幼儿在区域内胡摸乱碰。有时指导幼儿操作不够细致,对于幼儿学些什么,怎样学,学得怎么样掌握不足,未能真正发挥教师在活动区教学中的参与作用和指导作用,影响了教育目标的落实。
(五)对游戏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很多的区域活动在进行的过程中缺乏充足的活动材料,在形式上也比较单一,因此导致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没能得到良好的利用。同时区角活动还会受到很多客观因素影响,比如教学任务、班级人數和活动场地等诸多因素。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只是将成品交给幼儿操作,幼儿在操作中缺少了对物质材料的探究和可操作性,在利用材料的方面可能就会比较薄弱,甚至很多材料不及时进行更新,缺乏对游戏材料资源的有效整合,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对区角活动逐渐失去兴趣。
二、开展活动区的教学建议
针对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开展活动区的教学,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幼儿的兴趣不仅来源于对游戏的操作,也依赖于这方面的操作,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活动材料,同时也要考虑到材料的充足及多种属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环境,如制定目标、选择内容、制作教具学具等,特别要注意把好学具材料这一关,投放在活动区的材料要有可操作性、探索性,否则会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在活动材料的设计和投放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例如:在小班的语言区讲述《好孩子》时,我们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设置了一个活动舞台,并制作了各种人物图立体卡,为了便于不同水平幼儿操作,构思了三个知识层次:低水平的幼儿自己选一组人物图立体卡置于其中,然后用一段话连贯地讲述;中水平的幼儿自选两组以上的人物进行创编讲述;高水平的幼儿利用舞台情景,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创编故事。这种设置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启发、活跃幼儿的思维,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二)给予幼儿充分的活动时间
活动区教学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去操作、思考和探索。因此,活动区教学比较适合大块时间活动的安排,它以1小时左右作为整块活动的时间,安排一个活动内容,这种安排较有弹性,可以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做适当调整,既便于教师的组织,又能满足幼儿的需要,特别是活动能力较差,较害羞的幼儿(如:有的幼儿园每天上午的活动区教学的时间安排在8:45—9:45分),在充足的时间内,幼儿充分地进行探索、创造、相互交流、合作获得完整的经验,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幼儿为主体
教师要摒弃错误的分区教学观念,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包办代替或管之过多,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给予恰如其分的主导。由于幼儿认知水平的局限,学习技能的缺乏,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当幼儿需要成人帮助时,教师要及时与其共同合作;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指引其解决问题;当幼儿有新的发现时,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例如:在大班科学区“电的游戏”——《接亮小灯泡》中,我们让幼儿从尝试中发现接通电路的方法,从中发现将电池两极与电珠相连才能使电珠发亮,当幼儿获得这个新知识感到高兴的时候,教师就随机鼓励幼儿用两节或者三节电池进行尝试,发现电珠会更亮,但如果电池两极放的不一样,电珠就不会亮,通过操作,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以后幼儿就更喜欢动手操作,思维也会更加活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分区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从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中使得他们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而园方也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区角活动的教育价值,将区角活动和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紧密的连接,改变以往轻视游戏活动的倾向,不断地提高区角活动的整体作用,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