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素质教育成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我国外语课堂教学依然是一种“知识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学成了知识的“搬运”,教师就语言论语言,就交际论交际,忽视了语言与学生的意识、思维的不可分割性,没有很好地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指导,导致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滞后。因此,我们必须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而“导学式教学”模式就体现了这些特点,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有利于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创造性人才。那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导学式”教学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导学式教学”实施的过程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因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而传统的传授型教学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学生成了装载知识的器具,从而丧失了把握主动学习的机会,禁锢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所以,要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就必须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将语言知识转换为语言技能,学会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导学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给学生只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即教师的导学主要是探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展现自我的舞台,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体现出学习的快乐。对于这一点,英语学科有很大的优势,它可采用句型对话、英语游戏、英语表演及演讲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但教师决不能成为学生思路后面的追随者,要时刻基于学生的反应采取引导和促进作用的教学策略,设立特定的放学目标,需要把教学中各方面的因素协调起来,如教学内容、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设计等,并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坚持启发性原则,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启发就是引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提示或问题的刺激,唤醒学生的记忆并决定思维的方法,进行有效思考。“启发”与“导学”大同小异。“启发”主要是针对解决某一问题而实施,而“导学”则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从始至终实施。因此,在“导学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启发的手段,抛弃“惟我为标准”的说教,换之引导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研究,让学生经独立思考探索或互相讨论启发而获得知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现出自身价值的存在。久而久之,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更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正如斐斯泰洛所认为:“人们若只靠本能发展他们的能力,却不受其它的指引,则将使从动物的恶性特征中解放出来的进程变得极为缓慢。”这就意味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从旁的正确教学指导不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方法的种类很多,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应当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与品质为目的,而不是只传授书本知识。而传统教育只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因此,启发性原则符合教学的根本宗旨,它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启发性原则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那么,如何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简言之要做到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因为好的提问正是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的,它绝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的,具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是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致偏难或偏易。
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知识结构和思维的层次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和内在规律,并主张对不同等级、不同能力的学生使用的学科教材的编写,要注意知识的“阶梯性”。既然知识结构存在着层次,那么我们要使学生完整地把握某一知识,就必须重视引导学生从知识层次入手,逐层攀升,以致完整掌握。同时,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我们也知道:在认知过程中,思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思维的水平程度又与认识主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有关。生活体验越实在,知识积累越丰富,思维越活跃,水平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除了重视知识机构的层次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层次,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导学方式和方法,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英语对话和课文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语言的应用。对语言能力差的学生来说,要适当背诵原文,因为他们的关键问题是语言的储存量小,语感不强,从而阻碍了他们的口语组织。当然,这时应该向他们强调“背诵”指的是反复朗读,直到脱口而出,达到增加语言量、加强语感的目的;对于基础扎实、语言丰富的学生,他们有能力对材料进行归纳、整理、重新组合,进而可要求他们复述课文。
四、践行赏识教育,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导学式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过程。现代中学生自我意识很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被尊重的欲望更强。在这样的心态下,教师整日讲解传授,板着面孔,自高自大,总以真理的拥有者自居,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产生一种胆怯、意志不坚强、缺乏兴趣和信心的心理,从而阻碍了导学的正常实施;相反,师生之间的教学氛围若是一种友善、平等,教学中教师的教态自然亲切,使用的语言和蔼可亲,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且能适当使用评价效应,如对学生的准确想法应及时予以“You are great!”,“You do a very good job!”等,对那些回答不够准确的学生则应用“You are clever! You are so smart! Dont be so disappointed! Think more!”等来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位教师在备课中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认知框架,那么在教学中必然会以框架为标准,但同时我们还要和学生共同讨论后对学生的个人见解进行双向交流。如就“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一题,学生将各抒己见,教师就不能一棒子打死。有些学生由于基础差而不敢回答,此时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语言如“Dont be afraid. Please try you best to say something for us!’”来激发学生;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给予了否定的答案,那我们更要耐心地让学生讲出理由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你真是个有见解的学生。所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则是教师实施“导学式教学”的必备。
总之,“导学式教学”模式是新课标下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新的突破,也是实施素质教学的要求,更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捷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S].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朱晓东. 从教学现状调查看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J]. 教学与管理,2010/6.
3. 胡春洞. 英语学习论 [M].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一、转变教学观念,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导学式教学”实施的过程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因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而传统的传授型教学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学生成了装载知识的器具,从而丧失了把握主动学习的机会,禁锢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所以,要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就必须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将语言知识转换为语言技能,学会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导学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给学生只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即教师的导学主要是探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展现自我的舞台,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体现出学习的快乐。对于这一点,英语学科有很大的优势,它可采用句型对话、英语游戏、英语表演及演讲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但教师决不能成为学生思路后面的追随者,要时刻基于学生的反应采取引导和促进作用的教学策略,设立特定的放学目标,需要把教学中各方面的因素协调起来,如教学内容、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设计等,并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坚持启发性原则,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启发就是引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提示或问题的刺激,唤醒学生的记忆并决定思维的方法,进行有效思考。“启发”与“导学”大同小异。“启发”主要是针对解决某一问题而实施,而“导学”则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从始至终实施。因此,在“导学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启发的手段,抛弃“惟我为标准”的说教,换之引导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研究,让学生经独立思考探索或互相讨论启发而获得知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现出自身价值的存在。久而久之,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更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正如斐斯泰洛所认为:“人们若只靠本能发展他们的能力,却不受其它的指引,则将使从动物的恶性特征中解放出来的进程变得极为缓慢。”这就意味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从旁的正确教学指导不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方法的种类很多,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应当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与品质为目的,而不是只传授书本知识。而传统教育只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因此,启发性原则符合教学的根本宗旨,它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启发性原则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那么,如何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简言之要做到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因为好的提问正是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的,它绝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的,具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是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致偏难或偏易。
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知识结构和思维的层次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和内在规律,并主张对不同等级、不同能力的学生使用的学科教材的编写,要注意知识的“阶梯性”。既然知识结构存在着层次,那么我们要使学生完整地把握某一知识,就必须重视引导学生从知识层次入手,逐层攀升,以致完整掌握。同时,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我们也知道:在认知过程中,思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思维的水平程度又与认识主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有关。生活体验越实在,知识积累越丰富,思维越活跃,水平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除了重视知识机构的层次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层次,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导学方式和方法,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英语对话和课文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语言的应用。对语言能力差的学生来说,要适当背诵原文,因为他们的关键问题是语言的储存量小,语感不强,从而阻碍了他们的口语组织。当然,这时应该向他们强调“背诵”指的是反复朗读,直到脱口而出,达到增加语言量、加强语感的目的;对于基础扎实、语言丰富的学生,他们有能力对材料进行归纳、整理、重新组合,进而可要求他们复述课文。
四、践行赏识教育,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导学式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过程。现代中学生自我意识很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被尊重的欲望更强。在这样的心态下,教师整日讲解传授,板着面孔,自高自大,总以真理的拥有者自居,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产生一种胆怯、意志不坚强、缺乏兴趣和信心的心理,从而阻碍了导学的正常实施;相反,师生之间的教学氛围若是一种友善、平等,教学中教师的教态自然亲切,使用的语言和蔼可亲,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且能适当使用评价效应,如对学生的准确想法应及时予以“You are great!”,“You do a very good job!”等,对那些回答不够准确的学生则应用“You are clever! You are so smart! Dont be so disappointed! Think more!”等来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位教师在备课中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认知框架,那么在教学中必然会以框架为标准,但同时我们还要和学生共同讨论后对学生的个人见解进行双向交流。如就“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一题,学生将各抒己见,教师就不能一棒子打死。有些学生由于基础差而不敢回答,此时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语言如“Dont be afraid. Please try you best to say something for us!’”来激发学生;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给予了否定的答案,那我们更要耐心地让学生讲出理由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你真是个有见解的学生。所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则是教师实施“导学式教学”的必备。
总之,“导学式教学”模式是新课标下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新的突破,也是实施素质教学的要求,更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捷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S].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朱晓东. 从教学现状调查看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J]. 教学与管理,2010/6.
3. 胡春洞. 英语学习论 [M].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