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入反思和创新尝试,加速了国际关系中的权力转移和结构变迁。中央银行间双边货币互换协定体系从危机中脱颖而出并迅速生长。中国以包容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一跃成为双边货币互换协定全球网络的中心,在国内外广泛引发有关国际金融纽带如何塑造国际关系的理论思考和政策探寻。聚焦于中国货币互换协定的国际政治影响,作者根据协定在相互依存和风险信息两个维度上的不对称性特质,重新审视关于国际经济关系会带来外交立场接近的“赫希曼效应”,强调互换协定的塑造性权力以及信号传递实践开启的认同塑造和互
【机 构】
: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北京100084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地缘政治风险预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17ZDA110)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入反思和创新尝试,加速了国际关系中的权力转移和结构变迁。中央银行间双边货币互换协定体系从危机中脱颖而出并迅速生长。中国以包容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一跃成为双边货币互换协定全球网络的中心,在国内外广泛引发有关国际金融纽带如何塑造国际关系的理论思考和政策探寻。聚焦于中国货币互换协定的国际政治影响,作者根据协定在相互依存和风险信息两个维度上的不对称性特质,重新审视关于国际经济关系会带来外交立场接近的“赫希曼效应”,强调互换协定的塑造性权力以及信号传递实践开启的认同塑造和互信构建进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作者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探索。回归分析运用混合效应模型对191个国家在2009—2018年的数据进行假设检验,在普遍性上支持了中国货币互换协定会产生“赫希曼效应”。作者以阿根廷为案例进行的定性研究,使用合成控制法提高案例研究在比较分析上的客观性和因果分析上的严密性,追踪和解释了“赫希曼效应”在方向和程度上的动态变化。这些分析深化了关于经济相互依存如何塑造国家关系的理论思考,也有助于从国际关系视角来理解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进程和影响。合成控制法将定量方法服务于质性研究,是一种富有前景的个案研究路径。
其他文献
费孝通在跨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基于中国农村社会的特性提出了“礼治秩序”的命题。作者在保留费孝通“礼治秩序”内核的同时对礼的概念外延进行了扩展,在此基础上将礼治引入政治秩序理论。在礼治秩序下,当礼制符合礼义时,所有社会成员应当主动服从礼制。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殷周之变”使中国在经历了殷代神本的自然宗教后走向了西周人本主义的礼治,由此与欧洲、中东和印度在一神教或伦理宗教背景下生长起来的法治形成了文明的分岔。由于西周礼治的出现先于秦代现代国家的出现,现代国家在秦代中国之后的历史发展中受到礼治的约束,从而实现了不同政
与其说修昔底德例解了国际政治的结构现实主义,不如说修昔底德的权力理论建构了一种“必要性”现实主义。作者借助同时代文本和古代注疏细读修昔底德对城邦国家权力互动的记载,重构其权力理论。史书中最重要的两个决策(斯巴达宣战和雅典发展帝国主义)都是围绕“必要性”展开的行动场景,结构上都具有困境、恐惧和主动决策三个要素。决策是困境与恐惧的产物。静态的必要性场景通过一定法则组成场景序列,展示权力的动态互动过程。必要性场景及其序列即修昔底德的权力理论;根据场景核心要素,修昔底德的权力理论是一种关于必要性的现实主义。相较于
20世纪70—90年代,霸权稳定论是学界关于全球治理结构的代表性理论,其认为由一个霸权国家提供全球公共品、主导建立和维持国际秩序才能形成稳定的全球体系。尽管霸权稳定论的相关学术讨论已经式微,但霸权稳定的观念一直影响着对全球治理体系的讨论。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局势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超级全球化”已难以为继,全球治理的失序状态还在凸显,这是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与“三足鼎立”的全球化经济基础不匹配的体现,但也预示着创新驱动、区块格局的“新全球化”时代即将开启。解决全球失序问题,应该遵循改革全
2020年11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海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和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第十一届国际政治经济学论坛暨“大流行的短期冲击与长期政治经济影响”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来自全国科研和教学单位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与此次会议。
2020年11月6—8日,由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广东工业大学主办,广东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等单位承办的“新兴经济体研究会2020年会暨第8届新兴经济体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国内5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媒体代表围绕“开放合作命运与共”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联合国议程的跨领域整合与扩大趋势增强,形成一类具有联合国特色的跨领域、综合性全球大议程,如《21世纪议程》《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种“大议程化”现象是全球不同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其中联合国机构和非政府行为体的作用显著,一个由会员国政府、联合国机构及全球非政府行为体共同组成的议程推动联盟是“大议程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大议程化”在促成最为广泛认同的全球主流价值原则和包容性的全球合作框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大议程化”自身也具有明显的缺陷和困境,包括国家层面的关注和投入不足
东北亚正处在一个历史性转变的新起点,核心是变,而变的关键是导向与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新思维、新方式推动构建新区域关系和秩序的成功范例有两个:一是欧盟,二是东盟。东北亚新地区关系和秩序建设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快速的突变并不现实,且没有一方能够单独改变现状。因此,东北亚需要寻求符合本地区情况、符合新时代大趋势的变革之路。东北亚以构建长久和平与合作发展为目标,为此需要让基于区域共生和区域共利认知的合作进程可持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认知理念,推动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是近代东北亚关系和秩序发展的一个历
最近十余年,人工智能在美国得到快速发展。目前美国的人工智能在研发方面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学术机构是美国人工智能研发的主力,企业界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强。人工智能已在美国商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催生了众多新兴产业,并提升了传统行业的智能化水平,从而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美国也在积极深化人工智能在政府部门特别是军事领域的应用。目前,美国政府已经制定了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战略,进入了快速实施阶段。特朗普政府为美国人工智能发展设立了目标和原则,成立了指导和实施机构,注入了大量资金,并积极推动数据开放、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政
中国如何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核心议程设置,培育国际议程设置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深度融入全球金融治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作者借鉴跨学科的研究,从国家的视角出发,将国际议程设置过程还原和分解为议题形成(问题显现、内部决策和政策博弈)、议题传播(观念性、关系性、制度性和体系性渠道)和议题制度化(认知议程和制度议程)三个存在时序的阶段。这一新的分析框架清晰地呈现了国际议程设置的权力属性:国际议程设置是表达自我偏好、认知和利益的重要手段,是塑造或改变国际话语体系的必要过程,也是创立或修改国际制度的关键路径。因此,国
随着中国发展进程的加速,推动国际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是否创立新国际制度以及是否对既有国际制度进行重新解释和应用,可以将崛起国改革国际制度的路径分为替代、叠加、转换和偏离四种类型。借鉴历史制度主义的“渐进制度变迁”理论,作者指出霸权国的制度否决能力与既有国际制度的弹性空间是影响崛起国选择制度改革路径的两大条件要素,并以此解释了2008年以来中国在主权信用评级、国际货币体系、区域贸易协定和多边开发银行四个议题领域所采用的国际制度改革路径之间的差异。在主权信用评级领域,美国的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