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我紧紧围绕新课程实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个人的一套中小学美术教学路数,认为要上好美术课关键在于三个方面:
一、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要深刻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全面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美术兴趣和美术素养出发,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美术学习活动。
1、对美术课堂具有基本的控制
所谓基本的控制是指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运用一定的手段与方法,使美术课堂保持一种应有的秩序,保证教学正常和高效地进行。
2、达到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美术教学活动与所有教学活动一样,都是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过程。因此,必须尽力追求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最大化。
3、正确处理美术学科与教育功能的关系
美术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任何学科教育都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本体,即该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二是该学科所能够发挥的一般教育功能,如思想道德教育、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思维和能力训练、创造力培养、文化理解与传承等等。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必须一头看中国民族文化,另一头看世界多元文化;一头看学科,另一头看学生;一头看学科本体,另一头看教育功能;一头看接受性学习,另一头看探究性学习;一头看预设性,另一头看生成性。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会顾此失彼、走向极端,导致美术教育失衡。只要我们两头看,就会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而平衡是事物能够充分发挥效益而又避免负面效果的最好状态。具体到看哪头多点或少点,只是一个度量的问题。由此还形成了不同的美术教育观点,实在也是一件好事。至于一个时期多看一头,一个时期多看另一头,也是正常的。
4、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程度,表明教师对教学行为有意识控制能力的高低。依据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倾向于方向目标。所谓难点则是突出学习重点,达成学习目标需要突破的关键点,是所有教育智慧和学习方式的指向。一般而言,难点是在重点之中确定的,比重点更细微。
二、始终把握两大关键要素,明确任务
1、审美教育要素
审美教育是美术学科的核心任务,应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深入发掘审美教育因素,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⑴美术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要注重“以美引真”,使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观。
⑵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现代审美意识的培养,注意美感的多样性,使学生建立起较为开放的、宽容的审美心理。
⑶美术教学必须注意育人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耳濡目染、启智激情。
2、创新教育要素
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师生间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创设交流与对话的教学氛围。要善于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要坚定不移地相信学生,并善于组织充满自由、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美术学习活动,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乐园,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标新立异,做创新的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三、把握五大环节要素,理清思路
1、课前准备
要把课前准备看作教学全过程的综合设计,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和理想的心理预期。预期终归是预期,还要考虑课中的变数和课后的总结反思。因此,我的课前准备包含了三个层面的设计,即:前设计:课前准备(即以上所说);中设计:课中的生成(面对活生生学生,诸多因素不可预料,教师要根据现场状况及时调整之前的预设,使教学顺利进行,这就是教学的灵活和机智);后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必须做的一件事,就象人天天吃饭一样,只有不断地总结提炼,方能把教学一步步推向新高度)。
2、导入
导入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立足学生实际,从课型需要入手,导语要短小精悍、简洁明了,形式要多样、有效。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要干什么。
3、主题探究
本环节始终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设计鲜活有效的美术学习实践活动,调动全体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注意以下两点:
⑴要注重美术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在鲜活的美术活动中循序渐进地了解美术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主体的价值,实现“立体”收获。
⑵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不能过分强调主导作用,挤占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也不能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免放任自流。要体现教师引与导的作用,使学生思而有序、做而有效。
4、强化巩固
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⑴检测反馈:主要通过与主题有关的教学内容或作品,检测学生的目标达度。
⑵实践操作:主要通过学生的操作性练习活动,在实践中加以感悟、理解,进一步巩固预期的目标任务。
⑶展示交流:给予学生展示、交流作品的机会,是整个教学的高潮。要引导学生根据目标要求尽情地相互评述,使之活学活用。
5、总结拓展
结合目标要求简明概括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把学生引向生活,使学生不自觉地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美化自己的生活,其目的就是把教学结束的“。”变成“?”或者“……”,把学生的学习惯性加以强化,促使学生持续地学习和发展。
一、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要深刻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全面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美术兴趣和美术素养出发,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美术学习活动。
1、对美术课堂具有基本的控制
所谓基本的控制是指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运用一定的手段与方法,使美术课堂保持一种应有的秩序,保证教学正常和高效地进行。
2、达到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美术教学活动与所有教学活动一样,都是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过程。因此,必须尽力追求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最大化。
3、正确处理美术学科与教育功能的关系
美术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任何学科教育都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本体,即该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二是该学科所能够发挥的一般教育功能,如思想道德教育、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思维和能力训练、创造力培养、文化理解与传承等等。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必须一头看中国民族文化,另一头看世界多元文化;一头看学科,另一头看学生;一头看学科本体,另一头看教育功能;一头看接受性学习,另一头看探究性学习;一头看预设性,另一头看生成性。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会顾此失彼、走向极端,导致美术教育失衡。只要我们两头看,就会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而平衡是事物能够充分发挥效益而又避免负面效果的最好状态。具体到看哪头多点或少点,只是一个度量的问题。由此还形成了不同的美术教育观点,实在也是一件好事。至于一个时期多看一头,一个时期多看另一头,也是正常的。
4、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程度,表明教师对教学行为有意识控制能力的高低。依据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倾向于方向目标。所谓难点则是突出学习重点,达成学习目标需要突破的关键点,是所有教育智慧和学习方式的指向。一般而言,难点是在重点之中确定的,比重点更细微。
二、始终把握两大关键要素,明确任务
1、审美教育要素
审美教育是美术学科的核心任务,应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深入发掘审美教育因素,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⑴美术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要注重“以美引真”,使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观。
⑵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现代审美意识的培养,注意美感的多样性,使学生建立起较为开放的、宽容的审美心理。
⑶美术教学必须注意育人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耳濡目染、启智激情。
2、创新教育要素
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师生间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创设交流与对话的教学氛围。要善于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要坚定不移地相信学生,并善于组织充满自由、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美术学习活动,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乐园,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标新立异,做创新的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三、把握五大环节要素,理清思路
1、课前准备
要把课前准备看作教学全过程的综合设计,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和理想的心理预期。预期终归是预期,还要考虑课中的变数和课后的总结反思。因此,我的课前准备包含了三个层面的设计,即:前设计:课前准备(即以上所说);中设计:课中的生成(面对活生生学生,诸多因素不可预料,教师要根据现场状况及时调整之前的预设,使教学顺利进行,这就是教学的灵活和机智);后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必须做的一件事,就象人天天吃饭一样,只有不断地总结提炼,方能把教学一步步推向新高度)。
2、导入
导入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立足学生实际,从课型需要入手,导语要短小精悍、简洁明了,形式要多样、有效。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要干什么。
3、主题探究
本环节始终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设计鲜活有效的美术学习实践活动,调动全体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注意以下两点:
⑴要注重美术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在鲜活的美术活动中循序渐进地了解美术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主体的价值,实现“立体”收获。
⑵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不能过分强调主导作用,挤占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也不能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免放任自流。要体现教师引与导的作用,使学生思而有序、做而有效。
4、强化巩固
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⑴检测反馈:主要通过与主题有关的教学内容或作品,检测学生的目标达度。
⑵实践操作:主要通过学生的操作性练习活动,在实践中加以感悟、理解,进一步巩固预期的目标任务。
⑶展示交流:给予学生展示、交流作品的机会,是整个教学的高潮。要引导学生根据目标要求尽情地相互评述,使之活学活用。
5、总结拓展
结合目标要求简明概括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把学生引向生活,使学生不自觉地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美化自己的生活,其目的就是把教学结束的“。”变成“?”或者“……”,把学生的学习惯性加以强化,促使学生持续地学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