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今大学生获取性信息的渠很多,尤其容易受到电影中的有关爱情与性的观念的影响,其不成熟的思想和尚未完善的人格又往往使他们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电影课上的正确引导,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爱情现与婚姻观,并有效推进高校大学生的性伦理建设,
关键词 电影课 大学生 性伦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信息泛滥,来自电影或电视中的那些接吻、拥抱、抚摸甚至性爱的镜头描写,让青少年过早地接触到关于性方面的事情。甚至于,在既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科学的性启蒙教育,又没能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系统的性教育的现状下,影视成为现今青少年获得性知识、性教育的一条主要渠道。
1 影像对大学生价值观、伦理观的建设影响深远
不管是银幕或是屏幕,都是社会的镜子和窗口,它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揭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充实人们的经历和生活经验。例如,战争题材的作品给人们以警醒。历史题材的作品给人们以思考,爱情题材的作品唤起人们爱的感受和对幸福的渴望。
大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电影电视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各种知识信息,打破了校园相对封闭的环境,也打破了他们思想的相对封闭性。在价值观逐渐倾向个人主义的今天,大量优秀的影视作品引导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朝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方向发展。《建国大业》中再现了从重庆谈判到开国大典的历史进程,《云水谣》通过爱情故事展示了一代人历史生活的缩影,《集结号》呈现了一个为死难战友找回荣誉的老兵的执著,《十月围城》讴歌了小人物的情义与坚韌……这些影片都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树立有着积极的影响。《阿甘正传》里关于爱和奋斗的箴言,《士兵突击》里“不抛弃,不放弃”的豪言壮语,一直鼓励着在人际关系、学习、找工作中遇到压力的年轻人,带给他们心灵的慰藉。影视作品正是通过弘扬人类的优良品质、歌颂民族英雄、启迪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来感染、默化和教育学生。
然而,受一些低俗影视作品的影响,许多大学生的爱情观、婚姻观却未能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少大学生在看过一些关于爱情的影片后,深受影片里情节的影响,有的认为“不能为了一棵树放弃整片森林”,有的崇尚“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有的赞同“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主义把爱情当成游戏、当成体验的观念几乎成为当代大学生恋爱状况的主流,同居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影像的传播的确能使大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更多地了解社会、关注社会,能促进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风貌。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人格尚不完善,来自影像的负面影响同样带给他们强烈的刺激,这就迫切需要来自学校的系统的、正确的引导,电影课上的解读无疑成为大学生们获得相关知识体系的一个合适的契机。
2 电影中的·隍爱需要从文化、历史、伦理、社会学等各个层面去解读
世界各国的电影都不乏对性爱场面的描绘,尤其是欧美影片,甚至达到露骨、直接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影像艺术对性爱的表现往往隐含着深厚的人文意蕴,这就需要从文化、历史、伦理、道德等多种角度去阐释。
今村昌平的《赤桥下的暖流》更是一部富有隐喻的影片。佐惠子每次做爱时从体内喷涌而出的暖流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种力量给人以勇气,让人们执着前行。在影片中,性充满了哲学的意味。性的渴求连着生命的渴求,生活遭受挫折时性欲萎顿,重拾生活信心时性欲旺盛。影片主题夸张的是性,但最终的落脚却是通过一系列人物的塑造来探讨生命的意义。情欲是影片的外部象征,归途是影片的内部目标。流浪汉的心结、非洲马拉松选手为了梦想背井离乡的奔跑、佐惠子那守望爱情一生的痴呆婆婆、还有那每年注定回流的鱼群以及所有注定归返的人,所有在途中的人其实都无法逃避食和性的终极问题。
《爱情万岁》通过小康、梅琳和阿俊三个人的情感戏,探讨了现代都市人对情感、对家的追寻。房子是影片中最具隐喻意味的空间,三个人奇异地居住在房子里,但房子不属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性爱只是片中人物排遣孤独的方式,导演蔡明亮以物质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对应,表达了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的隔绝和疏离。
许多影片中都不乏对性爱场景的描绘,但影片中的性爱并不是吸引眼球或是商业炒作的噱头。《27个遗失的吻》以性爱的疯狂隐喻理性的缺失和人生的错位,《赤桥下的暖流》以性为主题探讨生命的意义,《钢琴课》从性到爱赞扬的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爱情万岁》中的性爱反衬出人类话语的贫瘠、人与人沟通的艰难以及人们内心世界的孤独和空虚。电影文本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底蕴,为电影中性爱的解读提供了来自文化、历史、伦理等多个层面的背景支持。对于性爱的文化学意义的阐释,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电影的主旨,更能加深学生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文化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积淀和艺术鉴赏能力。这种底蕴基础和文化积淀将对大学生的性伦理观产生更强力的触动,与直接的性教育相比,效果更持久。
3 电影课上的正确引导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性伦理观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在情感倾诉、主旨表达方面有时候显得曲折、晦涩,有不少影片甚至被表面上的情色遮挡住了原本拥有的艺术的光芒。
影片《27个遗失的吻》中有不少性爱场面,但这些并不是影片应该被关注的焦点。影片中展现出来的成人世界的性爱,都成为孩子单纯爱恋的反衬。无论是米奇对西贝拉,或是西贝拉对亚历山大,他们的爱情单纯而执著,干净得没有一丝杂质。电影课上,通过对影片主题的讲解,使学生能正确辨识性与爱,正确理解性与爱。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一片中,男孩雷纳多对玛琳娜的爱始于朦胧的性冲动。在十二岁少年的心目中,玛琳娜宛如完美的女神。镜头随着少年的视角停留在玛琳娜的胸部、臀部、美丽的双腿上,青春期的躁动在这个女子美丽的身体的面前展露无遗。而少年的爱终究只是单纯的爱,当雷纳多发现玛琳娜处于困境时,他尽其所能保护玛琳娜,虽然最终未能使玛琳娜免遭伤害。在雷纳多的世界里,爱显然大于欲。从最初的青春期性冲动到成人似的爱情,雷纳多在内心里与玛琳娜一起经受了小镇的冷酷,并学会了如何去爱。影片中关于青春期男孩的成长让人共鸣,而处于单纯爱恋中的男孩细腻的心思,更需要观者从细处去体会、去把握。
《钢琴课》以琴键为媒表现了女性的觉醒。影片中的两个男性——斯图尔特和贝恩斯,一个勤于劳作、理性而自制,一个粗犷、野蛮,充满原始的爱欲,他们分别成为理性的爱和野性的冲动的代表。贝恩斯最终获得了艾达的爱情,这使得影片在表面看来,似乎是理性的爱让位于原始的情欲。然而,影片中不能忽视的是关于钢琴的意象。钢琴是哑女艾达情感的象征、沟通的象征、倾诉的象征。谁拥有钢琴,谁就拥有了倾诉的渠道。艾达的丈夫斯图尔特丢弃了钢琴,也就意味着他 拒绝了艾达的心灵。贝恩斯用土地换取了钢琴,他因此获得了倾诉的机会。影片着力表现了古典时代含蓄而奔放的爱情,肉体的交欢最终与心灵的契合相融,人物和海天一体,动人心魄。导演坎皮恩用细腻的手法描绘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并以性与爱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一条从感官需求到灵魂共鸣的情爱之路。如果不对影片加以详细地讲解,很容易就使学生对于影片中爱情与欲望的理解流于肉欲的表面,从而对影片所宣扬的情感产生错位的认识。
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又尚未进入社会,其人生观、价值观都还不成熟,如果没有健康的导向,很容易误入歧途。电影课上通过对影片中所传达的情感、理念的解读,不僅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影艺术,更有助于他们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婚恋观、伦理观,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健康成长。
4 电影课上的性教育可以成为高校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一个渠道
以电影课的方式辅助高校大学生性教育活动的展开,这在国内高校还未正式付诸实践。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性教育,是性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西方文化的多元化对大学生生活观、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的性观念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趋势。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储备知识的阶段,他们较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博学兼容的特征及追新求异的倾向,决定了他们有可能接触并接受更多的新思潮、新观念,其中包括大量不合理的性思潮、性观念,因而他们的性思维相对较为活跃,而不成熟的人格又不足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当今大学生,在性观念和性行为上表现为性行为低龄化,对同居和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部分学生甚至在性问题上过于随意,体现为性观念开放而性知识水平相对缺乏。之所以出现这类只注重性生理冲动和发泄而缺少性伦理道德的状况,正是由于大学生获取性信息主要来自于非正规渠道,缺乏正确的引导。
营造良好的影视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性伦理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从韩国电影以电影为媒进行性教育的经验来看,在电影中穿插的除了对性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对于“性不是羞耻的事”这样的观念的宣扬。性不应该仅仅是有关性行为的内容,应该还包含着对于性的理解和对于爱的感受。大学生涉世不深,一知半解,迫切需要来自伦理、道德、文化等领域的规范和引导。
我国大学生性知识的缺乏性、性观念的开放性、性教育的断层性,给高校大学生的管理教育和健康成长带来极大的挑战,性教育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显得任重而道远。充分发挥影像的影响力,通过对电影中性的意识和爱的表达的正确解读,把大学生的性教育纳入文化、历史、伦理学的范畴中,从伦理建设的层面增强大学生的性道德意识,这将比直接的性教育具有更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电影课 大学生 性伦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信息泛滥,来自电影或电视中的那些接吻、拥抱、抚摸甚至性爱的镜头描写,让青少年过早地接触到关于性方面的事情。甚至于,在既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科学的性启蒙教育,又没能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系统的性教育的现状下,影视成为现今青少年获得性知识、性教育的一条主要渠道。
1 影像对大学生价值观、伦理观的建设影响深远
不管是银幕或是屏幕,都是社会的镜子和窗口,它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揭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充实人们的经历和生活经验。例如,战争题材的作品给人们以警醒。历史题材的作品给人们以思考,爱情题材的作品唤起人们爱的感受和对幸福的渴望。
大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电影电视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各种知识信息,打破了校园相对封闭的环境,也打破了他们思想的相对封闭性。在价值观逐渐倾向个人主义的今天,大量优秀的影视作品引导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朝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方向发展。《建国大业》中再现了从重庆谈判到开国大典的历史进程,《云水谣》通过爱情故事展示了一代人历史生活的缩影,《集结号》呈现了一个为死难战友找回荣誉的老兵的执著,《十月围城》讴歌了小人物的情义与坚韌……这些影片都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树立有着积极的影响。《阿甘正传》里关于爱和奋斗的箴言,《士兵突击》里“不抛弃,不放弃”的豪言壮语,一直鼓励着在人际关系、学习、找工作中遇到压力的年轻人,带给他们心灵的慰藉。影视作品正是通过弘扬人类的优良品质、歌颂民族英雄、启迪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来感染、默化和教育学生。
然而,受一些低俗影视作品的影响,许多大学生的爱情观、婚姻观却未能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少大学生在看过一些关于爱情的影片后,深受影片里情节的影响,有的认为“不能为了一棵树放弃整片森林”,有的崇尚“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有的赞同“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主义把爱情当成游戏、当成体验的观念几乎成为当代大学生恋爱状况的主流,同居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影像的传播的确能使大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更多地了解社会、关注社会,能促进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风貌。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人格尚不完善,来自影像的负面影响同样带给他们强烈的刺激,这就迫切需要来自学校的系统的、正确的引导,电影课上的解读无疑成为大学生们获得相关知识体系的一个合适的契机。
2 电影中的·隍爱需要从文化、历史、伦理、社会学等各个层面去解读
世界各国的电影都不乏对性爱场面的描绘,尤其是欧美影片,甚至达到露骨、直接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影像艺术对性爱的表现往往隐含着深厚的人文意蕴,这就需要从文化、历史、伦理、道德等多种角度去阐释。
今村昌平的《赤桥下的暖流》更是一部富有隐喻的影片。佐惠子每次做爱时从体内喷涌而出的暖流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种力量给人以勇气,让人们执着前行。在影片中,性充满了哲学的意味。性的渴求连着生命的渴求,生活遭受挫折时性欲萎顿,重拾生活信心时性欲旺盛。影片主题夸张的是性,但最终的落脚却是通过一系列人物的塑造来探讨生命的意义。情欲是影片的外部象征,归途是影片的内部目标。流浪汉的心结、非洲马拉松选手为了梦想背井离乡的奔跑、佐惠子那守望爱情一生的痴呆婆婆、还有那每年注定回流的鱼群以及所有注定归返的人,所有在途中的人其实都无法逃避食和性的终极问题。
《爱情万岁》通过小康、梅琳和阿俊三个人的情感戏,探讨了现代都市人对情感、对家的追寻。房子是影片中最具隐喻意味的空间,三个人奇异地居住在房子里,但房子不属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性爱只是片中人物排遣孤独的方式,导演蔡明亮以物质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对应,表达了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的隔绝和疏离。
许多影片中都不乏对性爱场景的描绘,但影片中的性爱并不是吸引眼球或是商业炒作的噱头。《27个遗失的吻》以性爱的疯狂隐喻理性的缺失和人生的错位,《赤桥下的暖流》以性为主题探讨生命的意义,《钢琴课》从性到爱赞扬的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爱情万岁》中的性爱反衬出人类话语的贫瘠、人与人沟通的艰难以及人们内心世界的孤独和空虚。电影文本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底蕴,为电影中性爱的解读提供了来自文化、历史、伦理等多个层面的背景支持。对于性爱的文化学意义的阐释,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电影的主旨,更能加深学生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文化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积淀和艺术鉴赏能力。这种底蕴基础和文化积淀将对大学生的性伦理观产生更强力的触动,与直接的性教育相比,效果更持久。
3 电影课上的正确引导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性伦理观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在情感倾诉、主旨表达方面有时候显得曲折、晦涩,有不少影片甚至被表面上的情色遮挡住了原本拥有的艺术的光芒。
影片《27个遗失的吻》中有不少性爱场面,但这些并不是影片应该被关注的焦点。影片中展现出来的成人世界的性爱,都成为孩子单纯爱恋的反衬。无论是米奇对西贝拉,或是西贝拉对亚历山大,他们的爱情单纯而执著,干净得没有一丝杂质。电影课上,通过对影片主题的讲解,使学生能正确辨识性与爱,正确理解性与爱。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一片中,男孩雷纳多对玛琳娜的爱始于朦胧的性冲动。在十二岁少年的心目中,玛琳娜宛如完美的女神。镜头随着少年的视角停留在玛琳娜的胸部、臀部、美丽的双腿上,青春期的躁动在这个女子美丽的身体的面前展露无遗。而少年的爱终究只是单纯的爱,当雷纳多发现玛琳娜处于困境时,他尽其所能保护玛琳娜,虽然最终未能使玛琳娜免遭伤害。在雷纳多的世界里,爱显然大于欲。从最初的青春期性冲动到成人似的爱情,雷纳多在内心里与玛琳娜一起经受了小镇的冷酷,并学会了如何去爱。影片中关于青春期男孩的成长让人共鸣,而处于单纯爱恋中的男孩细腻的心思,更需要观者从细处去体会、去把握。
《钢琴课》以琴键为媒表现了女性的觉醒。影片中的两个男性——斯图尔特和贝恩斯,一个勤于劳作、理性而自制,一个粗犷、野蛮,充满原始的爱欲,他们分别成为理性的爱和野性的冲动的代表。贝恩斯最终获得了艾达的爱情,这使得影片在表面看来,似乎是理性的爱让位于原始的情欲。然而,影片中不能忽视的是关于钢琴的意象。钢琴是哑女艾达情感的象征、沟通的象征、倾诉的象征。谁拥有钢琴,谁就拥有了倾诉的渠道。艾达的丈夫斯图尔特丢弃了钢琴,也就意味着他 拒绝了艾达的心灵。贝恩斯用土地换取了钢琴,他因此获得了倾诉的机会。影片着力表现了古典时代含蓄而奔放的爱情,肉体的交欢最终与心灵的契合相融,人物和海天一体,动人心魄。导演坎皮恩用细腻的手法描绘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并以性与爱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一条从感官需求到灵魂共鸣的情爱之路。如果不对影片加以详细地讲解,很容易就使学生对于影片中爱情与欲望的理解流于肉欲的表面,从而对影片所宣扬的情感产生错位的认识。
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又尚未进入社会,其人生观、价值观都还不成熟,如果没有健康的导向,很容易误入歧途。电影课上通过对影片中所传达的情感、理念的解读,不僅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影艺术,更有助于他们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婚恋观、伦理观,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健康成长。
4 电影课上的性教育可以成为高校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一个渠道
以电影课的方式辅助高校大学生性教育活动的展开,这在国内高校还未正式付诸实践。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性教育,是性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西方文化的多元化对大学生生活观、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的性观念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趋势。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储备知识的阶段,他们较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博学兼容的特征及追新求异的倾向,决定了他们有可能接触并接受更多的新思潮、新观念,其中包括大量不合理的性思潮、性观念,因而他们的性思维相对较为活跃,而不成熟的人格又不足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当今大学生,在性观念和性行为上表现为性行为低龄化,对同居和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部分学生甚至在性问题上过于随意,体现为性观念开放而性知识水平相对缺乏。之所以出现这类只注重性生理冲动和发泄而缺少性伦理道德的状况,正是由于大学生获取性信息主要来自于非正规渠道,缺乏正确的引导。
营造良好的影视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性伦理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从韩国电影以电影为媒进行性教育的经验来看,在电影中穿插的除了对性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对于“性不是羞耻的事”这样的观念的宣扬。性不应该仅仅是有关性行为的内容,应该还包含着对于性的理解和对于爱的感受。大学生涉世不深,一知半解,迫切需要来自伦理、道德、文化等领域的规范和引导。
我国大学生性知识的缺乏性、性观念的开放性、性教育的断层性,给高校大学生的管理教育和健康成长带来极大的挑战,性教育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显得任重而道远。充分发挥影像的影响力,通过对电影中性的意识和爱的表达的正确解读,把大学生的性教育纳入文化、历史、伦理学的范畴中,从伦理建设的层面增强大学生的性道德意识,这将比直接的性教育具有更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