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狐:会装死的逃命高手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lerm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耳朵靈敏,做事谨慎


  灵敏的耳朵能帮助我对声音准确定位。如果在冬季遇到一条结冰的河,我要先仔细听听冰层下面有没有水声,确定足够结实才会过去。

尾尖有个小白点


  我有一条毛发浓密的大尾巴,不光好看,还能御敌。看到尾巴尖上那一小撮白毛吗?那就是我的秘密武器:当我跑动起来时,会上下左右不停地甩动它;在后面追我的敌人,视线就会被扰乱。

眼睛像猫,夜里捕食


  我的眼睛很像猫,瞳孔也是椭圆形的、会发亮,一样能迅速适应黑暗。所以,我通常在夜晚出来捕食。

叫声不同,意义不同


  我们拥有一整套复杂多样的叫声。比如短促尖叫,就是我们小家伙们玩乐时发出的欢叫声;而低声咆哮,则是爸爸妈妈教导我们时发出的威严的声音——是不是跟你们的爸爸妈妈很像?

有时跟踪,有时装死


  看到有猎人设置陷阱,我们会在后面悄悄跟踪,并在他设的每一个陷阱旁边留下一股臭味,这是在警告同伴:附近有陷阱!万一不小心被捉住,我们就会“装死”:假装呼吸微弱,看似奄奄一息,然后乘猎人不备,拔腿就逃。
其他文献
1 有一天,蚯蚓出去散步,路上遇见了小猪。蚯蚓忍不住说:“天哪!你好胖哦。”猪不高兴地说:“可我吃吃睡睡,多开心啊。”  2 小猪和蚯蚓分手后,她一直想着蚯蚓的话,心里挺烦的。
爸爸、妈妈和孩子依偎在沙发里,一起捧着一本图文并茂的书,微笑着阅读,橘黄色的台灯光从背后暖暖地照着他们。这是多么温馨的一幕啊。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美好经历。  那么,我们通常是怎么给孩子讲故事的呢?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又遇到了哪些困惑呢?在这一期的沙龙里,闲情和各位爸爸妈妈就讲故事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你给孩子讲什么样的故事    问题:  你给孩子讲故事前,有没有对故事进行过筛选呢?
單脚立
然然两岁多一点时,有天我带她出去散步。下楼梯时,我一手拎着垃圾,一手拎着小家伙的水杯,没走几步,她就要我抱。  “妈妈双手都要拿东西,怎么才能抱你呢?你帮我想个办法吧!”我两手一摊。小家伙琢磨片刻,给出了她的办法:“我拿水杯,你抱我。”  多么两全其美的办法,而且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结果那天是:被抱的理直气壮,抱人的心悦诚服。  然然坐公交车时,每次都要求负责投币。刚开始,小家伙总要好几次才能投进
我变成了小老头
经常听到大人夸奖自己家的宝宝:“我们家孩子从小到大可听话了,让他做什么都照做。”  在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乖不乖”是评价孩子懂不懂事的基本标准。似乎乖巧听话的孩子将来必定有出息,逆反不听话的孩子则一定会误入歧途。所以一旦发现孩子不听话,父母就会烦躁焦虑,千方百计地想把孩子训练得听话一些。  没错,乖孩子对大人的生活干扰最少,能够大大减轻父母的工作量;但在漫长的成长历程中,乖孩子的竞争力,可能并不
【情景案例】  网友问:现在的家庭观念和以前比,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但是家庭教育研究远远没有跟上。以前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有其定位,现在家长和孩子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李季教授回应:为人父母,不要以“家长”自居,我们只是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家长”是“你说了算”的封建专制角色观念“家长”是社会、学校对我们的尊称,“家长”的权威要得到儿女心悦诚服的认可才有家长可言。  我们真正的角色是父母。
西药的说明书上之所以标注副作用这么多,是说明这些药物在上市使用之前经过了严格的试验检验。  是药三分毒”,似乎很多家长都会理解为“凡是药都会对身体造成很大伤害”,特别在我们打开一个药物的说明书,发现里面有很多此药物的副作用,有的家长就甚是担心:“这个药副作用怎么这么多,能吃吗?或者说,能不能开一个副作用小一点的呢?”  其实不然,偏性对证,就不是毒,不对证就是毒(偏性产生的伤害)。权衡利弊,我们会
桐桐读书比较快,甚至超过我。比如最近她迷上了曹文轩的《青铜葵花》《草房子》等作品,都是近300页的厚度,我看了都发憷,她却见缝插针各用了不到两天就读完了。  我惊讶于她的阅读速度,问她怎么能读得这么快,小家伙说:“遇到实在无聊的描写,我就跳过去。”  担心是多余的    有朋友看到我关于桐桐读书之快的这类记录,担心地问:“读这么快,会不会只记住大概情节而忽略了语言修炼呢?”她说她小时候读书速度也飞
1452年的一天,一个小男孩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  6岁那年,男孩进了小学,可他根本不喜欢那些枯燥的语言和数字,上课时常常开小差。有一次,老师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他却在台下没精打采,无所事事。也许是觉得无聊,也许是兴致使然,他拿起一支铅笔,在本子上涂鸦起来。男孩画得十分认真,以至于连老师走到他的身边,他都不知道。老师拿起他的画一看,竟然是自己的一幅速写画像。这位老师觉得自己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