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终身的财富。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起点,也是学生们接受正规教育的开端,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新时代教育对于小学教育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希望学生学到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在面临生活压力或是社会压力时都能够从容应对,实现自身价值。
【关键词】常规 管理 习惯 养成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从一定意义上,习惯是人生之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处于一种朦胧的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神圣责任,毫无疑问就落到了教师身上。教师应该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通过不懈的管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进而为孩子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一、课堂学习的习惯要求
1、会听。课堂上,学生不仅要认真听教师讲,而且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特别是与自己思路不同处。
2、会看。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我们可以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比较,进行判断。
3、会想。首先要使学生善于想,这除了靠我们的启发点拨外,更要靠我们去“激励”“促动”,促使学生去动脑想问题,教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4、会说。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要鼓励学生说,哪怕学生说的是错误的,让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尤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给他们说的机会。
5. 会做。会做是指做作业:先审清题目,记得数学名师钱守旺老师说过,他要求孩子读三遍题目,第一遍读懂题目有哪些数学信息,第二遍想怎么解答,第三遍想这样列式计算对不对,读懂题目再动笔。这样一些毛躁的孩子,因为粗心出现的错误少了很多,慢慢的学生养成了做题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二、低年级课堂纪律的养成与调控的策略
如何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呢?就要谈到课堂纪律的养成与调控的问题。
低年级孩子的纪律现状:上课开始,表现良好,课堂上注意力十分集中,坐相端正,听讲认真,举手积极。过了十来分钟,学生逐渐表现出散漫的状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听的习惯,常讲话,开始有人做小动作。这是学生的天性所致。虽说这纪律开始下滑乃天性所致,但不能由着他们的天性闹,不然课堂的效率如何体现?课堂纪律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认真遵守课堂纪律,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
针对这些情况,可以采用以下几个策略:
1、面向全班 运用不同组或者同桌的竞赛形式吸引他们,让他们互相提醒、监督。这样做以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自我约束,担心会影响小组,所以他们会互相提醒,课堂纪律较容易调控了。
2、用节奏代替“喊” 这说的是当学生小组讨论一段时间后,怎样尽快让学生安静下来。如果只靠扯着嗓子喊:“一、二、三,静静静!”效果只会越来越差。这时建议采用有节奏地拍手来代替。让学生停时就拍“哒哒”两下,学生听到后拍三下,一拍好就坐好。这个方法十分奏效,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课堂显得张弛有序。
3、面对个别 对学生要做到严慈相济。比如,一个孩子,他老喜欢不举手在下面讲,在课堂上严肃批评他,课后单独和他沟通,听听他被批评后的感受,让他明白老师依然是喜欢他的,只是要让他明白他的行为影响了整个班级的秩序。还有一个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故意搞出点事情来,课堂上狠狠地批评了他,课后找他谈心,原来那孩子这么做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这样的及时沟通也能让老师反省自己是不是没有好好地关注每个学生,让老师去用心关注每一个孩子。孩子是需要爱的,老师对他好他心里可记着昵!对这样的孩子,当他做错事时批评,对他的进步及时表扬,让他感受到老师的爱,他就会努力控制自己做影响课堂纪律的行为,一天比一天进步。
4、搞点小激励 小学低年级学生基本还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口头上的鼓励他们会很开心,但效果没有物质的明显。尤其是当课上到后面半节,他们的注意力已经无法正常集中,再也没有兴趣回答枯燥的问题时,如果突然有个学生因为回答对问题,或者因为坐得特别端正,而得到了一个五角星或者小星星,那么接下来其他学生为了得到物质性鼓励,他们的注意力也几乎都会在课堂上了。也可分四个组,上课时,不论哪个同学在哪方面表现好,都在他所在的组上画一面红旗或一个苹果;有人表现不好则擦掉一面红旗或一个苹果。下课时,表扬表现特别好的组,然后发表扬信给学生。例如,集满3张表扬信的小朋友可以换取一朵红花,获得3朵红花的小朋友可以换一个棒棒糖或者一次抽奖的机会。这个办法对维持课堂纪律很有效。
5、当然口头的鼓励和批评也是必需的,需要贯穿整个课堂
如果课堂有点嘈杂了,马上进行正面表扬:“第二组同学坐得最端正。”如果班级里某一个角落出现“骚动”,可以找出认真听课的典型:“王胤淋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如果王胤淋的同桌走了神,或者在做小动作,则可通过这样的话语将其拉回课堂:“筱洋同学善于思考。”如果筱洋的同桌读书心不在焉,也可以说某某某坐得最好,或者某某某听得最最认真了。最好别说以“大家看看”开头的话,而应说“大家看看哪个小朋友坐的最最好了”这种正面的鼓励,他们为了得到老师的喜爱,会马上坐得最好给老师看。要是说了“大家看看哪个小朋友听得最不认真”这类负面的话,这下可好了,等于捅了马蜂窝。他们都觉得自己最好,马上就会开始检举他们认为不好的人,而那些被检举的人还会矢口否认,引起争吵。于是课堂上七嘴八舌,异常嘈杂,课堂纪律肯定失控,要想拉回他们的注意力恐怕又得费一番功夫。每堂课多表扬遵守纪律的学生,对纪律差的同学绝对不能当着全班的面批评,小学生的自尊心也很强的。
三、课堂纪律调控语言——口令化
低年级的学生,一定要让他们形成某个条件反射。老师一说口令,他们马上能按着口令完成某些动作。老师的发令要注意有节奏,干脆利落,学生做到应答自动化。
1、课前准备的方法:上课铃声响后,小朋友在值日班长的带动下齐唱:
铃声响,进课堂,做好准备来上课。
两手放桌上,两眼看前方。
2、课堂专心听的方法:
小嘴巴——不讲话! 小眼睛——看黑板!
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
3、游戏口令:
火車火车在哪里——火车火车在这里。(学生坐好)
4、课上表扬口令:
嘿!嘿!XXX!你(我)真棒!
5、鼓励口令:
别怕别怕你别怕!我们为你加加油!
6、安静课堂方法:
师 :一、二、三——生:快做好,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十足。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尽量不要吼叫。训斥只可偶尔为之。目光要经常瞥向那些神不守舍、好动、好说的学生。最要紧的是不断地鼓励、表扬、提醒学生。
陪伴学生快乐成长,体会教育过程的幸福感。我们都知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的这条道路上,我们还将慢慢探索!
[1]徐志玉.小学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解析[J].小学生(下旬刊),2018,(02):45.
[2]李虹.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理论[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02):88.
[3]赵煦早.表扬、批评、奖励、惩罚,孰是孰非:从“三好学生”评选说起[J].中国德育,2009(1).
[4]户新民,户浩.生成有效交流提高教学效率[J].小学教育教学参考,2010(8).
【关键词】常规 管理 习惯 养成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从一定意义上,习惯是人生之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处于一种朦胧的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神圣责任,毫无疑问就落到了教师身上。教师应该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通过不懈的管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进而为孩子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一、课堂学习的习惯要求
1、会听。课堂上,学生不仅要认真听教师讲,而且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特别是与自己思路不同处。
2、会看。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我们可以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比较,进行判断。
3、会想。首先要使学生善于想,这除了靠我们的启发点拨外,更要靠我们去“激励”“促动”,促使学生去动脑想问题,教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4、会说。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要鼓励学生说,哪怕学生说的是错误的,让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尤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给他们说的机会。
5. 会做。会做是指做作业:先审清题目,记得数学名师钱守旺老师说过,他要求孩子读三遍题目,第一遍读懂题目有哪些数学信息,第二遍想怎么解答,第三遍想这样列式计算对不对,读懂题目再动笔。这样一些毛躁的孩子,因为粗心出现的错误少了很多,慢慢的学生养成了做题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二、低年级课堂纪律的养成与调控的策略
如何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呢?就要谈到课堂纪律的养成与调控的问题。
低年级孩子的纪律现状:上课开始,表现良好,课堂上注意力十分集中,坐相端正,听讲认真,举手积极。过了十来分钟,学生逐渐表现出散漫的状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听的习惯,常讲话,开始有人做小动作。这是学生的天性所致。虽说这纪律开始下滑乃天性所致,但不能由着他们的天性闹,不然课堂的效率如何体现?课堂纪律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认真遵守课堂纪律,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
针对这些情况,可以采用以下几个策略:
1、面向全班 运用不同组或者同桌的竞赛形式吸引他们,让他们互相提醒、监督。这样做以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自我约束,担心会影响小组,所以他们会互相提醒,课堂纪律较容易调控了。
2、用节奏代替“喊” 这说的是当学生小组讨论一段时间后,怎样尽快让学生安静下来。如果只靠扯着嗓子喊:“一、二、三,静静静!”效果只会越来越差。这时建议采用有节奏地拍手来代替。让学生停时就拍“哒哒”两下,学生听到后拍三下,一拍好就坐好。这个方法十分奏效,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课堂显得张弛有序。
3、面对个别 对学生要做到严慈相济。比如,一个孩子,他老喜欢不举手在下面讲,在课堂上严肃批评他,课后单独和他沟通,听听他被批评后的感受,让他明白老师依然是喜欢他的,只是要让他明白他的行为影响了整个班级的秩序。还有一个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故意搞出点事情来,课堂上狠狠地批评了他,课后找他谈心,原来那孩子这么做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这样的及时沟通也能让老师反省自己是不是没有好好地关注每个学生,让老师去用心关注每一个孩子。孩子是需要爱的,老师对他好他心里可记着昵!对这样的孩子,当他做错事时批评,对他的进步及时表扬,让他感受到老师的爱,他就会努力控制自己做影响课堂纪律的行为,一天比一天进步。
4、搞点小激励 小学低年级学生基本还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口头上的鼓励他们会很开心,但效果没有物质的明显。尤其是当课上到后面半节,他们的注意力已经无法正常集中,再也没有兴趣回答枯燥的问题时,如果突然有个学生因为回答对问题,或者因为坐得特别端正,而得到了一个五角星或者小星星,那么接下来其他学生为了得到物质性鼓励,他们的注意力也几乎都会在课堂上了。也可分四个组,上课时,不论哪个同学在哪方面表现好,都在他所在的组上画一面红旗或一个苹果;有人表现不好则擦掉一面红旗或一个苹果。下课时,表扬表现特别好的组,然后发表扬信给学生。例如,集满3张表扬信的小朋友可以换取一朵红花,获得3朵红花的小朋友可以换一个棒棒糖或者一次抽奖的机会。这个办法对维持课堂纪律很有效。
5、当然口头的鼓励和批评也是必需的,需要贯穿整个课堂
如果课堂有点嘈杂了,马上进行正面表扬:“第二组同学坐得最端正。”如果班级里某一个角落出现“骚动”,可以找出认真听课的典型:“王胤淋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如果王胤淋的同桌走了神,或者在做小动作,则可通过这样的话语将其拉回课堂:“筱洋同学善于思考。”如果筱洋的同桌读书心不在焉,也可以说某某某坐得最好,或者某某某听得最最认真了。最好别说以“大家看看”开头的话,而应说“大家看看哪个小朋友坐的最最好了”这种正面的鼓励,他们为了得到老师的喜爱,会马上坐得最好给老师看。要是说了“大家看看哪个小朋友听得最不认真”这类负面的话,这下可好了,等于捅了马蜂窝。他们都觉得自己最好,马上就会开始检举他们认为不好的人,而那些被检举的人还会矢口否认,引起争吵。于是课堂上七嘴八舌,异常嘈杂,课堂纪律肯定失控,要想拉回他们的注意力恐怕又得费一番功夫。每堂课多表扬遵守纪律的学生,对纪律差的同学绝对不能当着全班的面批评,小学生的自尊心也很强的。
三、课堂纪律调控语言——口令化
低年级的学生,一定要让他们形成某个条件反射。老师一说口令,他们马上能按着口令完成某些动作。老师的发令要注意有节奏,干脆利落,学生做到应答自动化。
1、课前准备的方法:上课铃声响后,小朋友在值日班长的带动下齐唱:
铃声响,进课堂,做好准备来上课。
两手放桌上,两眼看前方。
2、课堂专心听的方法:
小嘴巴——不讲话! 小眼睛——看黑板!
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
3、游戏口令:
火車火车在哪里——火车火车在这里。(学生坐好)
4、课上表扬口令:
嘿!嘿!XXX!你(我)真棒!
5、鼓励口令:
别怕别怕你别怕!我们为你加加油!
6、安静课堂方法:
师 :一、二、三——生:快做好,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十足。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尽量不要吼叫。训斥只可偶尔为之。目光要经常瞥向那些神不守舍、好动、好说的学生。最要紧的是不断地鼓励、表扬、提醒学生。
陪伴学生快乐成长,体会教育过程的幸福感。我们都知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的这条道路上,我们还将慢慢探索!
[1]徐志玉.小学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解析[J].小学生(下旬刊),2018,(02):45.
[2]李虹.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理论[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02):88.
[3]赵煦早.表扬、批评、奖励、惩罚,孰是孰非:从“三好学生”评选说起[J].中国德育,2009(1).
[4]户新民,户浩.生成有效交流提高教学效率[J].小学教育教学参考,2010(8).